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伦理学复习大纲设计完.docx

    • 资源ID:9443076       资源大小:29.0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伦理学复习大纲设计完.docx

    1、伦理学复习大纲设计完伦理学复习大纲【题型】一、名词解释:2*5=10二、辨析:4*5=20三、简答:8*5=40四、论述:10*3=30【导言】【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2、伦理与道德伦:从人从伦,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辈”,指人与人之间的辈分次第关系。理:事物和行为当然的律则和道理。伦理: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指处理人伦关系的道理或规则。道:做人的根本的原则和方法,正确规则。德:通“得”,对道认识、实践后心中有得。是内心修养与身体力行的统一。道德:既有“德行与德性的规范”之意,也有“符合规范的德行和德性”之意。伦理:更多地表达既有的社会关系(秩序),有社会倾向,

    2、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意味。道德:更多地用于个人,更多含有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将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把伦理学界定为研究道德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独特性上,来理解和把握道德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现象,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判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软约束)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要点: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道德的主体是人,调节的范围主要是人与人(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

    3、诸种关系。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之处在于,它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等为评价标准,同时道德约束是一种柔性的、内在的软约束。道德常常表现为规范或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系,同时又表现为践行原则规范所形成的德性品质、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是一个由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组合起来的知识和价值体系。4、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新发展:道义与功利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两方面: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谁决定谁,以及它们之间有没有反作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道义论和功利论等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同以往各种伦理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4、的关系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谁服从于谁。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等观点对立。【第一章】伦理思想传统【第二节】中国伦理思想传统1、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总体上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干,是唯一一脉相承而又流传至今的伦理思想传统。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和绵延性。家国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家族主义)。公众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群体主义)。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修身为本的尊道贵德传统。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情怀。2、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研讨的主要问题人性善恶问题义利(理欲)关系问题(道德与物质)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问题(群己关系)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起源

    5、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第三节】西方伦理思想传统1、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崇真爱智,以智慧为至善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2、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主要探讨的问题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的问题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问题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第三章】道德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道德的起源1、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道德产生条件)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推动人类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直接基础。道德是人类

    6、自觉意识的结晶;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本视角。【第二节】道德的历史演变辨析、评价各时期道德1、原始社会道德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每一个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都自觉不自觉地与氏族、部落融合在一起。由此,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成为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和原始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维护氏族内部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推崇勇敢刚强、吃苦耐劳、正直诚实的道德品德。道德形式单纯质朴

    7、,道德具备绝对权威力量。特征:刚刚超脱蒙昧的道德纯朴性和野蛮性并存、直观性、狭隘性、自发性、外在性。2、奴隶社会道德人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形态开始形成。奴隶主阶级道德成为主要社会道德。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奴隶社会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形态的形成,是人类道德根本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奴隶主阶级违背人性道德观的残暴剥削行为,使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道德显现出贪婪性、野蛮性、自利性等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进步道德和落后道德的并存意味着新旧道德的斗争,道德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奴隶社会之后的阶级社会都遵循这一辩证发展规律。3、封建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关系。确立了内容更加

    8、系统。结构更加严密的道德规范体系。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被统治阶级的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1)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乐于助人。 2)渴望和追求“等贵贱,均贫富”,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道德诉求。4、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贯穿并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鄙视劳动,歧视妇女,男尊女卑。5、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道德的进步与退步相伴随。道德成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独立组成部分。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道德宗教化。6、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是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和拜金主义的蔓延。资产阶级道德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资产阶级

    9、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抽象性和虚伪性。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7、道德形成的两条线索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1)道德形成的前奏期:第一批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原始人(形成中的人)物质资料:天然秩序人类自身:受原始的本能和冲动的支配都为自然调节2)道德形成的萌芽期:古人阶段(早期智人)物质资料:天然秩序被打破产生道德需要人类自身:形成血缘家庭,排除集团内部辈分婚原始道德意识开端3)道德的形成期:新人时期(晚期智人)物质资料:对劳动活动的自觉管理,从自然法则到人为规则。人类自身:形成氏族公社,氏族内部禁止通婚人类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第三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道德发展的具

    10、体过程是曲折的,但其总趋势仍然是不断进步的。2、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评判道德的进步与退步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判断。道德发展还有继承性,后一种形态的道德总是在继承前一种形态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利益关系决定道德,而道德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3、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4、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道德都不是凭空构造的,而必然要从历史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必然会继承道德传统中适应该社

    11、会经济关系并有利于巩固其阶级统治的部分,而摈弃不适应该社会经济关系甚至危害其阶级统治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人类道德的批判继承是两个对立阶级各自前后的继承。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在继承各自道德传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道德基本理念和践行方式上的互相借用,这也是道德批判继承的一种基本形式。【第四章】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第一节】道德的本质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般本质),是一种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现象。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

    12、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因而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特殊本质),本质上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内在的规范。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持久性与广泛性相一致。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

    13、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道德是一种以知道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的精神。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将外在的准则规范直接灌输到人们内心,形成个人的做人标准和价值目标。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

    14、活动的动力。道德与其他调节方式的区别与联系4、道德与政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方式不同 反映社会存在的内容不同 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前途不同(政治会消亡,而道德不会)联系:政治对道德有保证作用 道德对政治有支持作用(道德为政治提供价值合理性基础)5、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调节范围、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存续时间不同 会出现合德不合法,合法不合德的情况联系:法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德规 道德是法的价值灵魂,为法律提供道义支持 法律是道德的权利支柱,为道德提供有力保障6、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虚幻与真实 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神威与人道 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他律与自律

    15、对自我的态度不同宗教的对神自卑与道德的自尊联系:宗教对道德的保证与支持:道德宗教化。将世俗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要求以宗教教义的方式加以表达,其实质是道德生活规则的神圣化。 宗教是道德的实现手段和推动力量,有助于培养良善的品行,维护健康的社会伦理秩序。7、道德与文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研究范围广狭不同,文艺更广 反映社会生活方式不同 知道人们生活手段不同联系:文以载道,文艺传播道德内容 道德影响文艺的社会价值,文艺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节】道德的结构1、社会道德结构概念:社会道德结构是指以社会为道德的主体或载体,由道德意识、道德准则和道德活动三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2、个体道德结构概念:个体道德结构是

    16、从个人情境及个性构成、个人素质与品格入手,立于微观个体角度,将个人视为道德的主体和载体,揭示其内部各要素的组合构架及其发展的过程、脉络与体系。可分为个体道德意识、个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品质。(个体道德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而言的,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个体道德意识是指个体有关善恶价值的各种意识因素的总和,它是个体道德内容的主观方面,包括个体道德意识过程和个体道德意识倾向两个层面。个体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基于某种道德意识,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履行道德义务、调节道德关系的具有善恶价值的行为。它是个体道德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方面,包括个体道德行为过程和个体道德行为倾向两个层面。【第三节】道德的功能与作用1

    17、、道德的功能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是指道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道德范畴,反映人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从中揭示社会道德文明发展的趋势,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道德还具有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教育功能)。(1)激励功能表现为道德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支撑,化为激励性的力量鼓舞人们追求理想的目标。(2)导向功能是指道德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道

    18、德生活的质量。道德与其他调节的异同2、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的异同同:都是主要的社会调节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异: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律调节是以“必须怎样”为尺度进行调节,而道德调节则是以“应当怎样”为尺度进行调节。 法律调节只有一个要求,即“合法”,而道德调节则具有多层次性,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从而能够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 道德调节还可以弥补法律调节的缺失与不足,强化人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是人正确对待各种利益矛盾,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道德功能的特殊性3、道德功能的特殊性调节功能的特殊性:1)调节的力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

    19、信念。 2)调节的尺度是“应当怎样”,且具有多层次性。 3)道德的调节点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认识功能的特殊性:1)认识对象(角度)是个人与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2)认识方式是借助于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 3)认识目的具有意向性、超越性、预测性。【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第一节】道德原则的界定及其依据1、道德原则概念:道德原则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性价值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在处理道德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是是非、正邪、善恶、荣辱的根本评价标准。【第二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20、1、集体与个人集体,就是社会共同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所说的集体是指“真实的”或“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是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民族。集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自然人,而是集体组织中的一分子,即属于集体的社会人,都是集体所应当保障其利益和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对象。在真实的或具有真实性的集体中,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是一种协调一致的、合二为一的关系,而非一种对立的更非对抗性的关系。2、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总是集体中的个人(个人的集体性):个人的集体使命感和集体责任感。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集体的个人性):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集体的重要意义。3、马克思主义虚

    21、幻与真实的集体虚幻的或虚假的集体,是指这种集体一方面不代表这个集体中的全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也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其真正代表的不过是组建这个集体的少数人的利益。这种集体一方面靠压榨其各个成员的利益来壮大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只要有机会就剥削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集团就是这样虚幻或虚假的集体。完全真实的集体或者说理想状态下的真实集体就是消除了一切虚幻或虚假成分的集体,是把社会的利益与成员的个人利益完美得统一起来的集体,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到的“自由联合体”。4、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利益的总和,是

    22、组成集体的成员所追求的利益的总汇,是所有成员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集合,是融于各个成员个人利益之中的共同利益,而非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挤占个人利益空间的个人利益的对立面。个人利益:是在集体中生活的每个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一切正当利益的总和。它与集体之中的全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在目标和手段上相一致,在供给和获得上相融合,在享用和满足上相对公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是辩证统一、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一种正增进关系。传统认识的误解,集体对个人的意义、道德责任5、集体利益优先集体利益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要通过集体与个人之见的充分协商,统筹兼顾,使两者的利益都能

    23、得到维护。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个人应自觉地顾全大局,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和保全集体利益。这里的自我牺牲是指个人在特殊情况下为集体所作出的自觉自愿的、必要的自我牺牲,而非轻率的、随意的不必要的自我牺牲。对于作出自我牺牲的个人来说,这种牺牲是自觉自愿的选择,并不以奖励或补偿为前提和条件,因此是崇高的。对于集体来说,要对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个人加以奖励,对其行为予以补偿。同时,集体要尽可能地减少个人的自我牺牲,并要营造肯定、珍视和褒奖自我牺牲的舆论氛围和制度保障。要点:个人只对(相对)真实的集体负有必要的自我牺牲的义务。牺牲的是正当、合理的自我利益。只有出

    24、于崇高的道德义务而非任性与义气的自我牺牲才可能是善的。把自我牺牲放到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一般来说,个体牺牲的程度与社会的进步和发达程度成反比)自我牺牲不是对个体自身的完全否定,而是特殊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不能等同与纯粹的利他主义。6、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责任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无个人无以成集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强调维护增进个人的权利、自由及正当利益。首先在于保证和增进个人的自由,使集体成为每个成员自己的集体。还在于发展集体事业,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还在于造就一个合作互助、团结友爱、扶危济困、健康向上

    25、的社会道德氛围,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人道的对待,感到来自社会主义集体大家庭的温暖。【第四节】社会主义公正原则1、公正原则公正:公正包含公平和正义两方面的含义。公平是相对于偏私而言的,正义是相对与邪恶而言的。公正的一般含义是使相关者得其所应得,或各得其所,它要求公平合理和伸张正义。公正原则是一种合理调节人际间利益或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的标准和尺度。【第六章】道德规范【第二节】道德规范的运行过程1、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限制。2、道德规范的自律性: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同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6、也把道德义务看做道德规范最集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理解道德义务的本质时,一方面强调道德义务的他律性,另一方面也强调道德义务的自律性。作为道德规范表现形式的义务的他律性是道德义务本质的源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没有把道德义务的他律性看成神性、理性或本能,而是理解为一定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所产生的客观要求,即道德义务是生活在某一社会中的个体所时常感觉到的对社会、他人的一种职责、任务和使命。这种职责、任务和使命,一旦用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就成为道德义务。(道德义务的自律是一种道德责任感。道德主体一旦将道德义务升华为内心的道德责任感,义务这种束缚人的力量就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巨大推动力,此时的道德

    27、义务不但不是道德主体行动的束缚,而且是其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强调道德规范的他律性上与其他规范伦理学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对于道德规范他律性之性质的理解上,又与其他规范伦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在社会存在之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根据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正当合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社会存在和集体利益出发理解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还表现在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看成社会或集体的理性。4、道德规范由他律性转向自律的具体表现方式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规范的他律性的认同。(这里的认同意味着主体既认识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又同意并接受道德规

    28、范的他律性,即自觉地服从这种他律性的约束。)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即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个阶段是在对于道德规范他律性认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此时道德主体不是被动的敬畏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而是主动地自己给自己制定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个体意志对于情感和欲望的合理调控。个体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身内在的需求,并由个性化了的社会理性对于情感和欲望进行调节。【第七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一节】善恶1、善恶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善恶标准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善恶标准具有相对性,是指善恶标准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其内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29、变化而变化,显现出善恶标准的历史相对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善恶标准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对同一行为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善恶标准具有绝对性,是指善恶标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以维护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发展为基本的价值依据。看一个行为是善或恶,要从终极意义上来看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同社会发展的方向或趋势相一致的行为,才是善的行为,否则就是恶的或伪善的行为。道德评价的客观标准就是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当一个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趋势相一致时,其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利益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为恶,这也体现了判定善恶标准

    30、的阶级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和恶的判定是绝对的、确定的。【第二节】道德义务1、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法律义务是由国家提供的制裁力量作为保障,是一种完全强制性的义务,其约束力强于道德义务。道德义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所支持的,是一种不完全强制性的义务。(不同层次的道德义务之间也存在约束力程度的不同,公正、不伤害等对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乃至社会秩序必需的基本道德义务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而慷慨、无私等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义务是允许个人自愿选择的,其约束力较弱。)3 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法律义务以享受法律权利为前提,享受法律权利是履行法律义务的动机诱因。而道德权利并不是道德义务

    31、的诱因,二者在实践中相互分离。2、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道德主体之所以履行道德义务并不是以获得某种权利为前提条件的。道德权利并不是道德义务的诱因,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在实践中相互分离。2 道德义务的崇高性在于履行义务的不求报偿的自我牺牲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病不等同于履行道德义务没有道德权利。道德义务的无偿性及非权利动机强调的是主体履行道德义务的理性自觉,公正合理的社会应该对这种自觉给予最基本的肯定。3、道德义务的他律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道德义务的他律性,这种他律性是指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及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道德义务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现实人的客观要求,他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客观存


    注意事项

    本文(伦理学复习大纲设计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