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1101930心理学论文.docx

    • 资源ID:8019767       资源大小:109.67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1101930心理学论文.docx

    1、11101930心理学论文心理认知论文题目:心理认知小组成员: 王雅晴 董英俊 涂亚秋 醴建强 邓金雷 刘俏 龚钰琪 李睿 宋冰 严露 陈升哲 李鹏飞 汪亚超 王军岗(组长)一、认知的概念:(王军岗 200819181006)1、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知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现代信息加工处理理论将人的认知看成是一个过程,包括:接受和评估信息的过程;产生应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狭义的认知概念是指认识。本文所应用的认知概念是广义

    2、的,尤其是侧重认识过程中的观念或态度形成及其改变的策略。由于认知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理论密切相关的,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与认知的接受过程密切相关,智慧、思维、情感和性格等与认知的应对、处理和结果预测等过程相关,因此广义的认知概念包括了传统心理学中的多种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发展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虽然当时已经有一些先驱在考虑内部心理规律,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下列两个原因促成:一方面,20世纪中期

    3、以后,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只有把人的认识活动规律了解清楚后,计算机才能够“模拟运算”。为了说明心理活动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研究解决“黑箱”中发生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推动认知心理学产生的重要外部动力。另一方面,自从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以来,实验室的心理实验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逐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记忆研究方面,发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所不同,同时在儿童研究中,也揭示出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思维表现有不同的水平等等,这些都证明内部心理活动是可以研究的,构成了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

    4、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研讨认知活动的著作,标志着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的诞生。在这本书中,奈瑟强调指出,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这样一来,认知心理学就可以定义为一门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且,他还认为,认知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信息的检测、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学习策略、知识表征、概念形成、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等均包括于其中。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仅仅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5、认知心理学是在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上述各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中蓬勃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另外两个重要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基本成形的时期。其指导思想是信息加工理论,将人脑比作计算机,认为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而20世纪90年代则是联结主义融入认知心理学的时期,这一进程大大促进了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过程特殊性的探索。联结主义使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认知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用计算机来类比,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往往是并行的(平行加工),不是信息加工理论所认为的是串行的(顺序加工)。 从内

    6、部背景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尽管是在反对某些传统的心理学思想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和传统心理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观念,但是它高度赞扬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同时对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强化理论也予以承认;它因重视人的智慧行为的研究而不同于精神分析,但它又承认在人类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某些无意识的过程,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它不满意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心理学某些含糊的理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又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把人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同时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

    7、究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心理学表现出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从外部背景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以外的其他科学对心理学发生影响的典型例子。现代认知心理学吸收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思想,并借用通信工程师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信息的过程。 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家们不仅在研究认知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也在研究认知的功能,研究认知的格式塔特征。当然,其根本的兴趣还是在于认知的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他们完全赞同“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在认知活动上的正确性,但是他们还在努力地探究这种格式塔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完成的

    8、。实际上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已变成一种思路,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都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探讨和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目的是分析、解释、控制与调节人的多种活动,包括社会交往等。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李睿 200819181071)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

    9、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电脑模拟法。在认知心理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研究途径,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的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等。他们的基本理论观点有: 1、 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

    10、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见图1):也可以认为是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

    11、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制激物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

    12、式的信息。3、 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4、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

    13、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阅读材料:产生式系统现代已成为研制人工智能系统时采用的最典型的体系结构之一。产生式规则 简称产生式。它是指形如或IFTHEN或其等价形式的一条规则,其中称为产生式的左部或前件;称为产生式的右部或后件。如果、分别代表需要注视的一组条件及其成立时需要采取的行动,那么称为条件-行动型产生式;如果、分别代表前提及其相应的结论,那么称为前提-结论型产生式。人工智能中的推理很多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的不精确推理,而产生式在表示和运用不精确

    14、知识方面具有灵活性,因此许多专家系统采用产生式系统为体系结构。产生式系统的组成 根据认知心理学对人处理信息的模型研究,产生式系统由产生式集合、全局数据库(环境数据结构)和控制程序(解释程序)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产生式集合:模拟人脑的长期记忆(LTM),存放相对稳定的长期知识,构成知识库。全局数据库:或称环境数据结构,模拟人脑的短期记忆(STM),用来存放表示有关工作环境的动态数据条款。控制程序:或称解释程序,对产生式的选用和整个系统的工作进行控制的子系统。产生式系统的工作方式 产生式是系统的单元程序,它与常规程序不同之处在于,产生式是否执行并不在事前硬性规定,各产生式之间也不能相互直接调用,而完

    15、全决定于该产生式的作用条件能否满足,即能否与全局数据库的数据条款匹配。因此在人工智能中常将产生式称为一种守护神(demon),即“伺机而动”之意。另一方面,产生式在执行之后工作环境即发生变化,因而必须对全局数据库的条款作相应修改,以反映新的环境条件。全部工作是在控制程序作用下进行的。现代产生式系统的一个工作循环通常包含匹配、选优、行动三个阶段。匹配通过的产生式组成一个竞争集,必须根据选优策略在其中选用一条,当选的产生式除了执行规定动作外,还要修改全局数据库的有关条款。因此现代产生式系统的控制程序常按功能划分为若干程序。产生式系统的推理方向 产生式系统的推理分为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正向推理指的是

    16、从现有条件出发,自底向上地进行推理(条件的综合),直到预期目标实现。逆向推理则从预期目标出发,自顶向下地进行推理(目标的分析),直到符合当前的条件。运用逆向推理时,后件而不是前件引导产生式的搜索工作,因此按推理方向可将产生式系统分为前件驱动和后件驱动两种类型。条件行动型产生式系统采用前件驱动的工作方式。产生式系统的优缺点 产生式系统的优点是:模块性,每一产生式可以相对独立地增加、删除和修改;均匀性,每一产生式表示整体知识的一个片段,易于为用户或系统的其他部分理解;自然性,能自然地表示直观知识。它的缺点是执行效率低,此外每一条产生式都是一个独立的程序单元,一般相互之间不能直接调用也不彼此包含,控

    17、制不便,因而不宜用来求解理论性强的问题。但是也应看到,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实证主义的。他们不谈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把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看成是人的主观经验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阅读材料: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1927年3月19日1992年7月19日)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信息学领域的科学家,曾在兰德公司,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泰珀商学院和心理学系任职和教研。他是信息处理语言(IPL)发明者之一,并写了该语言最早的两个AI程序,合作开发了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 1956年)和通用问题求解器Ge

    18、neral Problem Solver。1975年他和赫伯特西蒙一起因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贡献而被授予图灵奖。三、认知的分类(宋冰 200819181069)认知可分为知觉,记忆,知识的组织,语言以及思维(一)、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各种感觉的综合。2、知觉的分类:从哪种分析器占主导地位的角度来划分: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有运动分析器参加的知觉。包括形象视觉和语言视觉。通过形象视觉,辨认五光十色的现实事物,掌握形象知识,形成各种技能

    19、,从事各种劳动和进行艺术欣赏。通过语言视觉,辨认文字,进行阅读。视知觉是一种远距离知觉。听知觉,是一种以听分析器为主,有运动分析器参加协同活动产生的知觉。它也是一种远距离知觉,有语言听觉、乐音听觉和噪音听觉之分。触摸觉,是手足和身体皮肤感觉与运动觉协调活动产生的知觉,是一种近距离知觉,对于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软硬与形成多种技能有重要作用。按照反应事物属性不同来划分: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周期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

    20、己的知觉。错觉错觉: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不正确的知觉。3、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区别如下: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两者的

    21、联系如下: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4、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指人们往往不是孤立地感知刺激物的不同属性或不同部分,总是将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选择性,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刺激时,个体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可

    22、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 恒常性,当感觉刺激在方向、距离、亮度或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上发生改变时,人们对熟悉的物体的知觉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的一种倾向;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完全依赖感觉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二)、.记忆 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识记和保持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

    23、再认或回忆。2、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瞬时记忆,为时不超过2秒。在这个阶段,外界信息进入感觉通道,并以感觉映象的形式短暂停留。短时记忆,为时不超过1分钟。贮存在感觉通道中的感觉信息大部分迅速消退;只有得以注意和复习的小部分信息才转入并被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在短时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听觉形式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的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编码。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码,并与个体经验建立了丰富而牢固的意义联系,就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而得到再现。长时记忆的时间为1分钟以上及至终生;长时记忆的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

    24、一切经验。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大多数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视觉表象也可以作为编码的中介。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命题网络的方式被保存。当需要再现时,网络的某一有关部分被激活,有关信息被提取而转入短时记忆,随之得到再现。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来划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运动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也称情感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语词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语词逻辑记忆。3、记忆的心理过程识记,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

    25、记和有意识记两大类。有意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识识记两种。各种识记在学习中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保持与遗忘,在识记外界事物之后,把它们储存起来,这就是保持过程。但在保持过程中,记忆材料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遗忘。 我们通常所说的遗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性遗忘,另一类是暂时性遗忘。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描绘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2) 图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就逐渐缓慢下来。所以,学习新知识后应当注意及时复习,趁记忆材料未被大量遗忘时进行巩固和强化记忆.再现,将原来学得的一

    26、成不变的再现出来。(三)知识的组织(龚钰琪 200819181070)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所清晰地感知。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人类逐渐步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据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指出,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也就是以生产、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为主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将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生产、获取、处理、利用理解为

    27、4个环节更为恰当。这4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单元,无数的这样的循环单元交叉、反复的运动组成了知识经济的运动模式。循环单元的顺利运转使得整个知识经济模式得以顺利运行。1929年美国图书馆学家、书目分类法的编制者布利斯(HBBliss)在知识组织与科学系统、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两部著作中阐述了以文献分类为基础的知识组织思想,现代知识组织即起源于此。7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最大的成就莫过于1989年成立的“国际知识组织学会(1SKO)”,该学会所做的工作为推动世界范围内知识组织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知识组织”的概念,国内不同的说法有以下

    28、几个:1、“我们所知的(知识)组织是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揭示的有序结构,即知识的序化。” 2、“知识组织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诸如整理、加工、表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 3、“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既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储知识的物理载体文献的盲目增长以免知识过于分散化。所以提供文献、评价科学文献和系统表述以生成新的便于利用和获取的有序化知识单元的处理系统即是知识组织。”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知识的爆炸,而知识存储的无序导致的负面影响已相当严重,采取必要的措施迫在眉睫。这些措施应当能使知识存贮有序化并且易于获取,也就是说,运用有效方法处理知识的存贮,使那些在

    29、知识的获取方面受到物理限制的人能够对知识加以利用。这样,知识组织的目标就是知识获取手段的改善与获取过程的优化。另外,“组织”一词本身的两种词性,-名词和动词,使得“知识组织”有两种结构:“名名”与“名动”。因此,知识组织的完整概念应有两重意义:作为“名名”短语,知识组织应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作为“名动”短语,则表示对知识进行组织处理的过程与方法。由以上所述,可以这样对“知识组织”进行定义:知识组织就是为了改善知识存贮状况和优化知识获取过程而对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序的过程,以及对知识有整序功能的知识处理系统。(四)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借助于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互相了解,

    30、组成人类社会生活,人还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考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的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心理,也因为人有语言。人的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主要从语言学史的视角来考察心理学传统在语言学中的发展过程。由于语言与心理的密切关系,心理学和语言学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心理学传统在语言学中源来已久,并蓬勃发展。详细考察了心理学传统的起源、发展和繁荣,并分析了相关原因,最后对语言学中的心理学传统做了总结和展望。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

    31、能力。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几次关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讨论会,促使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相互熟悉对方的理论、概念和方法。1954年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合编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一般认为这是心理语言学的开端。此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

    32、向。在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心理语言学家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语言现象。他们认为言语行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为一样,也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联想的形成、实现和改变,是借强化而获得的。这样,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言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这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古德。他虽然不象斯金纳那样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现象之外,引用了中介过程来说明语言的意义,但他仍坚持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言语行为。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产生和盛行之后,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生成转换语法运用到心理语言的研究中,认为人们掌握的不是语言的个别成分,如音素、词和句子,而是一套规则系统,因此,言语活动不是对刺激的反应,而是由规则产生和控制的行为,它具有创造性。


    注意事项

    本文(11101930心理学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