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docx

    • 资源ID:7926852       资源大小:770.6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docx

    1、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 2013年05月27日 10:11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 作者:王雪峰 李京文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近10多年来,政府依据“消费率偏低”观点及其相应的建议推出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策的无效性表明我国消费率问题的实质很可能不是“高低”的问题。我国消费率处于低位并不断创造历史新低是其长期波动、持续下降的结果,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更值得研究和关注。对我国消费率整体结构、人均结构、效应结构及影响因子的分解分析,可以得出其波动、持续下降的不

    2、同层次的动因。据此,可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企业技术升级、提高就业稳定性和鼓励创新等政策措施来抑制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下滑;通过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体制改革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来抑制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下滑。【关 键 词】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 居民人均消费率 可支配收入占比 消费倾向【作者简介】王雪峰(1973- ),男,河南省虞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022);李京文(1933- ),男,广西陆川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世界生

    3、产率科学院院士(北京 100836)。引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了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急剧下滑的压力,扩大内需成为国内政策的着力点。在扩内需政策和成功加入WTO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2位数以上高速增长,特别是2007年增速高达13.3。在此期间,消费率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62.30降到2009年的47.98;同时,CPI由2000年的0.4提高到2008年的5.9,经济整体呈现复杂局面和政策调节困境。针对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并不断打破历史低位的现实,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多年来,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4、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尹世杰、刘国光、陈新年、卢中原、董辅礽、许永兵、刘尚希、毕玉江、等。学者们在“消费率偏低”观点的基础上就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也基本认可“消费率偏低”的观点并接受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相继出台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系列政策;但10多年来,我国消费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依然呈下降态势。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不明显,说明我国消费率不是简单的高低问题。事实上,我国消费率近10年来处于低位是其长期波动、持续下降的结果,因此,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问题可能更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的现状(一)我国消费率及其结构波动、持续下降现状在

    5、19782009年期间,我国的消费率经历了两个上升期短、下降期长的非对称周期性波动下降。在第一个波动下降周期(19781995),消费率先由1978年的62.10上升到1981年的最高点67.11,然后进入长达14年的波动下降期,1995年降到58.13,相对于1978年下降3.97个百分点。在第二个非对称波动下降周期(19952009),消费率先由1995年的58.13上升到2000年的62.30,其后进入长达10年的持续下降期,2009年降到47.98,相对于1995年下降了10.15个百分点。19782009年我国消费率总共下降了14.13个百分点,其中20002009年持续下降了14.

    6、32个百分点,占消费率下降总值的101.42。我国消费率具有非对称周期性波动下降的明显特征,并且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不断打破历史低位的态势。在整体结构上,我国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率的非对称周期性波动、持续下降,政府消费率相对比较稳定。在消费率波动下降的第一个周期,居民消费率先由48.79上升到1981年的52.47,然后波动下降到1995年的44.88,下降了3.91个百分点。在第二个周期,居民消费率先反弹到2000年的46.44,然后持续下降到2009年的35.11,下降9.77个百分点。1978年到2009年期间,居民消费率下降13.68个百分点,占消费率下降的9

    7、6.85;政府消费率下降0.44个百分点,占消费率下降的3.15。无论是在第一周期、第二周期内,还是整个波动下降期间内,我国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都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我国消费率及其结构波动、持续下降情况见图1。图119782009年我国消费率及其结构变动现状(二)我国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结构现状我国居民消费率的非对称周期性波动、持续下降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和城镇居民消费率波动上升及其持续下降的综合效应。在消费率变动的第一个周期,农村居民消费率由30.30上升到1981年的32.02,然后波动下降到1995年的17.83,周期内下降12.47个

    8、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由18.49波动上升到1995年的27.05,周期内上升8.56个百分点。在第二个周期,农村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至2009年的8.36,下降9.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先上升至31.10的高位,其后持续下降至26.75,周期内下降0.30个百分点。1978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21.94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率下降的160.38,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8.26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率下降的60.38。2000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了6.98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率下降的61.64;城镇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了4.11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率下降的36.27。在不考虑人

    9、口因素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是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主体。我国居民消费率及其结构为波动、持续下降情况见图2。图21978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及其结构变动情况(三)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及其结构波动、持续下降现状居民人均消费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是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最终消费支出与人均GDP的比值,反映的是剔除人口及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后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GDP的占比情况。在考虑人口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因素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由1978年的36.91上升到1983年的41.27的高位后就开始波动

    10、下降,1994年降至24.72的低位,然后,经过两年的反弹至1996年的26.97,其后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到2009年降至15.65的低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由1978年的103.21降到1984年的84.39,然后波动上升到1992年94.68的高位后波动下降到1999年的86.25,其后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到2009年降低到57.42的低位。1978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了21.26个百分点,降幅为57.61,其中波动下降阶段降低了9.94个百分点,占比是46.73;持续下降阶段降低了11.33个百分点,占比是53.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了45.80个百分点,降幅为44

    11、.37,其中波动下降阶段降低14.52个百分点,占比31.71;持续下降阶段下降31.38个百分点,占比68.29。在考虑人口因素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都呈波动、持续下降态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绝对值小于城镇居民,但降幅大于城镇居民。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及其结构变动见图3。图3居民人均消费率及其结构变动图二、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特征及引发的问题19782009年期间,我国消费率的变动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上升期短、下降期长的非对称周期性。我国消费率在两个非对称周期性波动过程中都是上升期短,下降期长,其中第一个波动下降周期的下降期是上升期的3.5倍;

    12、第二个波动下降周期的下降期是上升期的1.8倍。二是消费率结构变动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政府消费率变动相对平稳。三是城乡居民消费率结构变动的反向性,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波动上升。四是下降的阶段持续性。2000年以来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都持续下降。五是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相似性。在考虑人口因素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后,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变动趋势相似,都呈波动、持续下降态势。我国的消费率经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已经处于历史低位,这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需基础弱化。消费率长期波动

    13、、持续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内需基础逐步弱化进而造成内需动力不足。二是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内需不足,出口增加将导致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进而引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三是对外依赖性增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内需基础弱化必然伴随贸易顺差的增长和出口比例的增加,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化,对外依赖性逐步增强。四是经济脆弱性提高,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下降。内需基础的弱化和对外依赖性的提高势必导致我国经济稳定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脆弱性提高,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下降。五是社会矛盾积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意味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或改善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14、,再加上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居民幸福感下降引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将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总之,我国的消费率经过长期的波动、持续下降,已经导致经济发展的内需基础削弱,对外依赖性增强,抵御外来风险能力下降,经济发展脆弱性提高,社会矛盾在积累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政府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三、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成因分析(一)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整体结构成因在整体结构上,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数值占消费率在第一个下降周期下降的98.49,占第二个下降周期的96.2;可以解释消费率在整个波动下降期

    15、间的96.85和2000年到2009年的持续下降期间消费率持续下降的79.11。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在构成上又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率在消费率波动下降的第一周期波动下降了12.47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的近3.2倍;在第二周期下降了9.47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率下降的96.97。在2000年到2009年的持续下降期,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了6.98个百分点,占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61.63。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波动下降是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结构上的唯一动力,城镇居民消费率波动上升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抑制性因素。2000年以后,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是居民消费率持续

    16、下降的主动力;城镇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另一重要动力。这是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整体结构分析的结论,但因没有考虑人口和城乡人口结构因素,无法揭示出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更深层次的动因。(二)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结构成因矩阵表中数据显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是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主动力;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口结构调整是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抑制性因素。譬如,在197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居民人均消费率在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带动下由1978年的48.79上升到1985年的52.63,到1995年的56.16,再

    17、到2005年65.14和2009年的67.80。在城乡人口结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引致居民人均消费率先由1978年的48.79上升到1981年的51.09,然后波动下降到1985年的48.94,1995年的37.06,再到2000年的35.13;其后,持续下降到2009年23.13。这说明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口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居民人均消费率的提高或者抑制其下降;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是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内在驱动力。(三)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效应结构分解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的波动、持续下降的效应在结构上可

    18、以分解为人口结构调整及城镇和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效应。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效应包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效应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效应。人口结构调整的效应可以分解为城镇居民人口占比增加的效应和农村人口占比下降的效应。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效应的结构分解结果见表2。效应结构分解数据表显示:在1995年以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效应远大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和农村人口占比下降的效应,是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内在主动力。1995年以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效应远大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和农村人口占比下降的效应,成为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动

    19、力。综合来看,在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阶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是主动力,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和农村人口占比下降是两个重要动力。在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是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和农村人口占比下降是两个重要动力。因此,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是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进而引致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两个主要驱动力。(四)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因子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受各自可支配收入占比和消费倾向两个因子的共同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在波动上升阶段(19781983),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上升同时消费倾向持续下

    20、降。在波动下降阶段(19831996),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波动下降而人均消费倾向以86.14为均值上下波动。在持续下降阶段(199620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了11.33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引致下降约9.43个百分点,占比为83.24,人均可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引致下降约1.90个百分点,占比约为16.76。可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持续下降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主动力;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1996年以后成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另一重要动力。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在波动下降阶段(19801999),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下降,由1980年的102.

    21、64降到1999年的80.81,下降21.83个百分点;人均消费倾向在均值104.52左右浮动。在持续下降阶段(1999200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了28.8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由1999年的80.81降到2009年的66.44)了14.37个百分点,引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约13.92个百分点,占比为48.29,人均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由1999年的106.74降到2009年的57.42)了20.32个百分点,引致城镇人均消费率下降约14.91个百分点,占比为51.71。在波动下降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主动力。在持续下降阶段,

    22、人均消费率倾向持续下降成为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主动力,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下降成为重要动力。从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影响因子的分解结果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持续下降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的主动力,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波动下降是次要动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下降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主动力;而在持续下降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下降成为主动力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依然持续下降是其下降的重要动力。(五)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结论通过对19782009年期间我国消费率整体结构、人均结构及影响因子分解的成因分析,得出其波动、持续下降不同

    23、层次的成因如下:1.在整体结构上,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是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主动力。在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率是主动力而城镇居民消费率是抑制性因素。在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阶段,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成为其持续下降的两个内在驱动力。2.在居民人均消费率构成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是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两个主动力;农村居民人口占比下降是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次要动因,而城镇人口占比增加是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抑制性因素。3.从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效应的分解结构看,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和农村人口占比的效应均为负,是促进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三个主动力源。城镇

    24、人口占比的效应为正,对居民人均消费率的下降起抑制作用。另外,在1995年以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的负效应小于城镇人口占比增加的正效应,城镇居民对居民人均消费率的综合效应为正;1995年以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的负效应开始大于城镇人口占比的正效应,对居民人均消费率的效应开始为负。4.从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的影响因子分解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波动下降是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主动力;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波动变化对居民人均消费率波动下降的贡献不大。1996年以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和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两个内在主动力。1999年

    25、以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和消费倾向均持续下降成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两个内在主动力。因此,在持续下降阶段,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和人均消费倾向的持续下降成为居民人均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四个内在驱动力。图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率影响因子分解图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率影响因子分解四、抑制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滑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四大动力源,本文提出抑制我国消费率下降的对策建议如下:(一)抑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继续下滑经过19年的波动下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在1996年已降到31.79,又经过14年的持续下降,降到2009年的19.94,相对19

    26、78年降幅为44.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还不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30多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GDP的增速,特别是1996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放缓造成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下降,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率波动、持续下降的主动力源。为了抑制农村居民消费率继续下滑,首先,要认识到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我国农村需求不足、消费不振的首要根源。其次,在政策上要推出有针对性的惠农措施,培育、保护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落实惠农保护措施,减轻农民各种成本负担,确保提高农民的增收速度不低于GDP增速,逐步扭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

    27、下滑的局面。争取到“十二五”期末能够提高到20世纪末期的水平;到“十三五”期末能够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因为抑制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继续下滑或逐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是抑制农村居民消费率继续下滑和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关键。(二)抑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继续下滑经过22年的波动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在1999年降到80.81,又经过10年的持续下降,到2009年已经降到66.44,相对1978年降幅为27.5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与农村居民一样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GDP的增速。特别是1999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造成城

    28、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不断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导致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是城镇居民需求不足、消费率下降的根本动力源。要从根本上抑制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首先,需要改变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低水平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其次,要通过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技术升级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最后,调整当前不利于劳动者的分配制度体系。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调整,逐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比,进而提升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提高是抑制城镇居民消费率继续下滑或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关键。(三)抑制城镇居民人

    29、均消费倾向继续下滑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在1999年以前基本保持在85以上高位,其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09年降到57.42,相对1999年降幅是33.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下滑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国企改革造成大批职工下岗分流的同时还导致城镇居民就业稳定性下降,收入不确定性提高。收入风险的提高强化了城镇居民的谨慎消费意识是其消费倾向下降主要根源之一。其次,随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改革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支出不确定性也大幅提高。支出风险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居民谨慎消费的意识是其消费倾向下滑的另一重要根源。因此,要抑制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继续下滑的态势,就需

    30、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就业的稳定性。然后,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尽快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体系改革,逐步降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谨慎消费心理,促使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稳步提高。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继续下滑是抑制城镇居民消费率下滑的关键之一。(四)抑制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继续下滑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降幅平缓,但长期也呈下降态势。20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均值是87.76,90年代是83.72,20002009年均值是81.32。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收入不确定性较大。首先,农业收入受气候变化影响收成不确定性较大。其次,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尽管国家对农产品

    31、有最低收购保护价,但无法满足农民的最低收入保障要求。再次,农民工多是临时性、季节性就业,缺乏稳定性。打工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不高的重要的根源。因此,抑制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下滑首先需要倡导农业技术创新,稳定农民的农业收入,其次,要通过发展中小城镇鼓励农民就近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总之,首先,通过转变发展方式、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为国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是抑制居民消费率下滑的关键。同时,通过完善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及促进城镇就业稳定和农村增收保护措施,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倾向进而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和企业技术升级及创新能力培育能否成功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和顺畅运行是居民消费力提高和消费意愿增强的根本,也是内需能否扩大和能否实现提高消费率的技术和制度的根本保障。注释:尹世杰:关于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2001年第12期;再论积极鼓励消费,消费经济,2002年第5期;再论以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 陈新年:消费经济转型与消费政策关于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3期。 卢中原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消费率长期波动持续下降成因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