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 资源ID:7294545       资源大小:39.1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1、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

    2、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 复杂_ 沸腾_(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

    3、_等,它们来自于“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_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_【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3)原始地壳的出现。(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

    4、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1)疏远、简单、

    5、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 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

    6、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 尉)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 副)庄严绚丽的画图。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钮 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

    7、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浊 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 屋顶是穹隆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li)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至 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1)在

    8、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3)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4)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5)文章介绍万人大礼堂采用了(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答案】 (1)耸;蔚;幅;纽;浑;致(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3)C(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5)B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

    9、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对写作顺序。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在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

    10、填空。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3课内阅读。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

    11、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

    12、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幽默。(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

    13、有语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

    14、顺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

    15、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1)这三个自然段按_顺序,写了_和_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4)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 (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2)A(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4)略 【解析】【分析】(1

    16、)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即可。写了升国旗和宣读公告两个程序。 (2)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结合选项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4)略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考查学生对破折

    17、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18、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_使人惊叹,_叫人舒服,_愿久立四望,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到_顺序写的。(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1分)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白色的大花指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

    19、什么?_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_ 【答案】(1)景;人(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羊群(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8)既|又|既|又(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

    20、到那里的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点评: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21、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 玩赏 欣赏)_楼上(优良 优美 优秀)_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

    22、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不,不!你不要(搅扰 打扰 干扰)_他,我自己看看吧。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 赞美 赞颂)_道:_(1)文中的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词语。_ _ _ _(2)填空回答问题。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

    23、句,句子实在事物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分别是什么?(4)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什么样的精神。【答案】 (1)欣赏;优美;打扰;赞叹(2)住旅店的客人;贝多芬(3)实在事物: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高亢由此产生的联想: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4)刻苦勤奋,专心弹琴的精神【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掌握,(2)考查的是对文中他的理解,(3)考查的是产生的联想,(4)考查的是中心思想。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

    24、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7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在下雨天里读书是最惬意的。上次老爸送我的一本书还放在抽屉里,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书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翻开书,里面的纸已经泛黄了。扉页上有几行字,头两行是用毛笔写的: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赠维儿 下面落名吴敬山。吴敬山是老爸的爸爸,我的爷爷,那么这本书是当年我爷爷送给我老爸的。送书的时间是1965年6月1日,现在推算起来,是我老爸12岁那年“六一”儿童节那天,爷爷送给他的。接下来的两行字是用钢笔写的,龙飞凤舞,一看就知道

    25、是老爸写的:学会生存赠缅儿 下面落名是吴维。爷爷送给爸爸,爸爸送给我,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这是一本历险小说,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岸。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开始了。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他用帆布搭起帐篷,作为栖身之处,并将船上运来的东西藏在这里,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后来,鲁滨逊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水稻。他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他捕

    26、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又养了一只鹦鹉作伴。他还做了家具,摆在他所住的山洞里。 若干年后,鲁滨逊救下了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他就给这个俘虏起名叫“星期五”。从那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又过了好几年,鲁滨逊在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英国船。他和“星期五”终于得到了离开孤岛的机会。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我也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

    27、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我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珍藏起来,等我有了儿子,我就把这本书再传给他。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惬意_抽屉_鲁滨逊_ 扉页_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扉页: 龙飞凤舞: 荒无人烟: (3)鲁滨逊在荒岛上会遇见哪些困难?体现了鲁滨逊哪些精神品质? (4)读了这本书后,请想想,爷爷和爸爸仅仅是送给我一本书吗? (5)文章的题目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呢? (6)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1)qi;ti;xn;fi(2)扉页:是指

    28、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即筒子页)称为扉衬页; 龙飞凤舞: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3)食物缺乏,无处栖身,猛兽的威胁,最大的困难是孤独恐惧。 鲁滨逊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又具有顽强毅力的人。(4)还有对自己的寄托和理想:希望自己像鲁滨逊一样的坚强勇敢。(5)要,因为女孩子也需要这种精神!(6)课文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们一家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大无畏具有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是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

    29、会生存,学会坚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中名言和书中人物,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表达“我”珍藏这本书的打算,发人深思。课文推出了鲁滨逊的故事。尽管只是简单的介绍,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顽强生活的种种艰难,这种不平常的经历,造就了鲁滨逊的不平常的人生。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也检验着人的意志。这篇课文用传神的笔触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可敬的勇士,闪耀着一个不屈的灵魂。文章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


    注意事项

    本文(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