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docx

    • 资源ID:6877053       资源大小:168.4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docx

    1、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晚春江晴寄友人韩琮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答案】我不赞同。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解析】【详解】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

    2、的时候啊。“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不”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作者是元朝的_。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答案】1 秋思之祖 马致远 2C【解析】1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4、。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D“远

    5、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A诗经周南关雎 B使至塞上(王维)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

    6、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答案】1D A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

    7、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解析】1(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8、。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2)A借用了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2比较阅读。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而杜诗从细节入手(

    9、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4

    10、古诗词阅读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词的开篇为读者想象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延续了李清照清新活泼的词风,有一种柔婉之美、B“路长日暮”用来比喻人生少年,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C词末三句话的意思是大鹏鸟正乘飞向九万里的高空。风突然停住了,我这艘蓬草一样轻的小船该如何吹去三座神山。D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空有才华,不能为世人所用,加之长期漂泊,年老力衰,更感到彷徨无计,唯有通过幻想,向天帝倾诉,才能尽情

    11、地抒发胸中的愤懑。【答案】1想象了天、云、雾、星河等景物,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2D【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2A错误,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12、。B错误,“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C错误,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5阅读欣赏醉著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注:韩偓:晚唐诗人。桑柘(sng zh):指桑木与柘木。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

    13、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解析】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第一幅: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

    14、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第二幅: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

    15、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

    16、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楚江:长江。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散丝;雨丝。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

    17、送别诗,首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B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C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D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境界开朗,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2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18、。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答案】1D2重,沉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解析】1D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乙诗颈联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此情此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角度考虑。诗歌的颔联

    19、“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由此可见,这“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化动为静,写出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的情形,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这景物描写来表现离别之时心情的沉重与不舍。同时,作者还用“漠漠”“冥冥”这两个叠词来渲染昏暗沉重的氛围,来烘托出自己沉重的心境。考生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并分点作答。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鉴赏能力,采用的是两首诗对比鉴赏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分别结

    20、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得出答案。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送友人尾联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是借助两匹马之间的依依不舍表达自己与友人的不舍。“赋得暮雨送李胄尾联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意思是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无限”,泪水“沾襟”,直接抒发出自己无限的离愁别绪。7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

    21、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_的雄心壮志。2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岳所见之景。你对哪句诗最有感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诗句:_画面:_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与“山”相关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和“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2 齐鲁青未了 画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 3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山寺北贾亭西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分析。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主旨句“会当

    22、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指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抒发了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有“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齐鲁(齐鲁大地)” “阴阳(泰山的北面和南面)”“云”“鸟”,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青”“神秀”“昏晓”“曾”“归”,最后发挥想象,

    23、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注意任选一句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山”,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山岛竦峙”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8奏免衢婺丁钱(北宋)胡则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注释)丁钱:即人口税。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恨:遗憾、不满。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休

    24、,休养生息。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答案】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据此作

    25、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性格的把握。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据此作答。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结合全诗內容,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答案】1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对即可)2前句的“钟”,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秀美;后句中的“割”,写泰山就像一

    26、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分割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大。(意思对即可)【解析】1考查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概括作答。2考查通过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找出该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及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

    27、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割”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点。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答案】1写出了作者乍望(远望)泰山时,其巍峨壮丽,令诗人惊喜,不知如何形容,也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仰慕之情。2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或:“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可以)【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28、首句“岱宗夫如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据此理解作答。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所见的泰山的壮美景色,从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作答。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1对以上诗歌的

    29、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B额联先抑后扬,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C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答案】1C2(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C项中春社和“社戏”的活动目的是祈神,祈求丰收的目的。故选C。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概括。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

    30、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衣冠简朴古风存” 赞美了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据此作答。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12诗歌赏析。(甲)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南乡子 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

    31、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解析】【详解】(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2)要求学生在理解


    注意事项

    本文(中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