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实用参考《曹刿论战》教案.docx

    • 资源ID:648290       资源大小:21.3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用参考《曹刿论战》教案.docx

    1、实用参考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

    2、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了解文学常识。1.左传简介。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

    3、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关于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4、。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划出停顿,并注出读音。2.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四、检查朗读情况1.正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视其辙()夫战()登轼而望()牺牲玉帛()彼竭我盈()()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指名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

    5、,酌情讲评。五、默读、疏通理解课文第一节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相互讨论交流,疏通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

    6、,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之长勺。2.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3.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4.师提问:(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充分的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这时形势十分危急。(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衬托曹刿的爱国。(3)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小

    7、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六、拓展迁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

    8、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节选自刘向说苑)注释: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与:亲附,拥护爱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又何间焉(参与。)(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3)战则请从(跟随。)(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不是。)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B)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

    9、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附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从来就没有

    10、过。七、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第一节。2预习剩余课文部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课文第2、3段文字内容。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课文第2、3段文字内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二、学习课文第2、3段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2、3段。2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第2、3段。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4检查自学效果。三、研讨课文第2、3段1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说可以进攻,为什么“视”“望”以后曹刿才说可以追击?为下文留

    11、下伏笔,突出文章的中心,在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他的“远谋”。2曹刿与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曹刿:爱国,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鲁庄公: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3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本文主要表现的时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来写,略写了战争场面,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生动地刻画了有远见卓识的曹刿的形象。四、拓展迁移(一)【甲】十年春故逐之。(曹刿论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

    12、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胜人者先自胜,选自吕氏春秋先己)【注释】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浅:狭、窄小。教:教化。张:乐器上弦。修:设置。饬:同“饰”,修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公将鼓之(击鼓。)(2)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4)期年而有扈氏服(满一年。)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

    13、长勺何有于我哉D.登轼而望之期年而有扈氏服(A项第一个“以”:凭借,第二个“以”:表因果关系,因为;B项两个“之”:的;C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对;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助词,不译。)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守信。(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所以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作战想要取得胜利需要怎么做。(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

    14、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附译文: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不能取胜。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国土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而造成的啊。”于是夏后伯启就坐卧时不垫两层席,吃饭不用两样菜,不听音乐,不设置钟楼,自己子女不穿带有装饰性的衣服,.亲近亲属,尊重长辈,尊敬任用有贤能的人。一年以后有扈氏归顺了。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二)【甲】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

    15、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令限令。疏军撤兵。疏,散、撤。谍刺探军情的人。信信用。庇庇护,即赖以生存。孟门原国地名。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又何间焉(参与。)(2)公令疏军而去之(离开,离去。)(3)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4)及孟门(到。)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B)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永之人争奔走焉3翻译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4文段理解。(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注意事项

    本文(实用参考《曹刿论战》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