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过秦论》赏析.docx

    • 资源ID:5933432       资源大小:24.3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过秦论》赏析.docx

    1、过秦论赏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通过

    2、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第三课时: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文辞优美的特点,并进行拓展训练。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

    3、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二、整体感知(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腴(y)轸(zhn)镞(z)万乘之势(shng)恬(tin)比权量力(ling)藩(fn)孝公既没(m)笞(ch)召滑(sho)俯首系颈(x)践华为城(hu)劲弩(jng)不及中人(

    4、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牖(yu)瓮(wng)朝同列(cho)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一夫作难(nn)(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段到第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段、第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明确:三、翻译课文(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

    5、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二)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四、小结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

    6、解能力。五、作业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第二课时研习新课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段,思考以下问题: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

    7、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段,说说哪些

    8、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9、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

    10、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小结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布置作业(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第三课时一、复习讨论课上交流本文写的最好的地方

    11、。(只要学生表达流畅,有理有据,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如课下准备不足,也可以课上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就文章的语言华美、结构精妙、思想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明确:本文是史论,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一)叙事铺陈以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把大量事实摆出来,

    12、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二)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第、第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三)全篇对比论述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13、: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小结:“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二、

    14、讨论:作者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延伸)明确:施仁义,行仁政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

    15、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小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

    16、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三、拓展延伸焚书坑 (唐 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明确:第一句写伴随着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基却也淘空掉了。这是说嬴政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也许是成功了,然而他的权力根基(现代称“政权的合

    17、法性”)却也同时被毁坏了。第二句写不可一世的嬴政指望依仗武力维持“万世基业”,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第三四句说这坑(“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后面这两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对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讽刺。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四、巩固练习(一)第自然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

    18、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促、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秦始皇明确: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惫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据亿丈之城金城千里解析: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

    19、好了铺垫。(二)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倔起阡陌之中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追亡逐北答案:D(三)指出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例: 因利乘便()A.蒙故业,因遗册策B.因河为池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D.相如因持璧却立答案:C2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A.秦人开关延敌B.余人各延至其家C.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D.延颈而鸣,舒翼而舞答案:C五、布置作业(一)完成课后练习题(二)拓展练习以“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可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史记、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章,从中寻找观点并融入自己的分析)附:(一)通假

    20、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5威振四海(“振”通“震”)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过秦(过:指责过失)(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2名词作状语(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5)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6)南取汉中(南:向南)3动词作名词追亡

    21、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4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3)亡诸侯(亡:使亡)(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5动词作状语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6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7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愚黔首(愚:使愚蠢)(三)一词多义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4亡(1)秦无亡矢遗

    22、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i,送给)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四)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2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3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4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省略句:(1)(孝公)内立法度(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4)以(之)愚黔首3被动句:(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注意事项

    本文(《过秦论》赏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