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docx

    • 资源ID:5897305       资源大小:42.8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docx

    1、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案例13-1: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供给状况及金融宏观调控一、基本原理(一)金融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性1.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是一国政府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宏观调控主要依托于一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和协调。对货币政策来说,如何实现货币供给的合理、稳健是保证货币供求的真正、持久平衡和实现整个宏观调控有效的关键所在。2.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要走市场化路子,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走向市场化,才能充分运用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功能,通过企业的市场反应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也

    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结构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反过来,一国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尤其取决于一国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二)金融宏观调控具有复杂性1.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难度要有充分认识。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中的手段运用、成本与收益、目标之间以及短期长期等方面必须做出合理且可行的权衡。2.宏观调控从表面看来是央行和财政当局的事,实际上它牵涉到方方面面、上下左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资源利用、

    3、投资项目审批和清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保护环境、企业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宏观调控不仅是中央的事,不仅是财政银行高层的事,它对地方、部门和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和压力,也是机遇和动力。3.要用积极的办法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控。要坚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宏观调控中要注重“调整结构”,不要“只压总量”;要“点刹车”,不要“急刹车”;要“切一刀”,不要“一刀切”。要做到全面分析,准确把握,顺势而为,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狠抓落实。二、案例内容(一)货币信贷概况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成效,金融平稳运行。货币信贷运行总体上继续

    4、向金融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1.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广义货币总量增速在连续6个月下降后小幅回升。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比上月末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上年同期低4.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2.储蓄存款同比少增加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同比少增4219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少增4989亿元

    5、;外汇存款余额155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67.6亿美元,同比多增93.2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8.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523亿元,同比少增2624亿元,比2002年同期多增111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9%,高于广义货币总量增长速度。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少增2070万亿元。在利率水平较低、物价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居民储蓄意愿降低,储蓄存款已经连续8个月同比少增加,增速逐月减缓,同经增幅由1月末的20.5%下降到9月末的14.4%。从储蓄存款期限结构看,定期储蓄存款所占比重下降,存款短期化趋势较为明显。前三季度定期储蓄存款增量占全部储蓄存

    6、款增量的比重同比降低了8个百分点。3.贷款增量稳步回升,新增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少增7360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39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5月份开始少增,8月份出现企稳迹象,9月份稳步回升。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502亿元,同比少增455亿元,但比19982002年同期平均水平多增730亿元,比8月份多增1346亿元。从投向看,在贷款总量少增的同时,新增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9

    7、月份人民币短期贷款增加1148亿元,同比多增305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票据融资增加123亿元,同比少增139亿元,少增势头减缓。中长期贷款进一步得到控制,9月份增加1259亿元,同比少增499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增加410亿元,同比少增554亿元。消费贷款增加419亿元,同比仅少增61亿元,比8月份多增111亿元,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分机构看,前三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8295亿元,同比少增4363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3684亿元,同比少增1991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加2946亿元,同比少增202亿元。在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8、所占份额为46%,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为21%,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所占份额为1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9月末,外汇贷款余额1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比年初增加158.3亿美元,同比少增80.2亿美元。外资金融机构在新增外汇贷款中所占份额提高,前三季度,外资金融机构外汇贷款增加73.4亿美元,占全部新增外汇贷款的46%,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4.基础货币增幅回落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5.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64%。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42%,股份制商业银

    9、行为4.85%,农村信用社为4.57%。5.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一年期固定利率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8%,为基准利率的1.18倍,比上季提高0.58个百分点。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略有上升,其中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比上季提高0.32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比上季提高0.17个百分点。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上升。9月份,商业银行1年期美元大额存款(300万美元以上)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2.01%,比1月份上升0.98个百分点;1年期美元贷款固定利

    10、率加权平均水平为3.36%,贷款浮动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2.67%,分别比1月份上升0.82和0.86个百分点。2004年前三季度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表单位:元期限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一、大额存款3个月以内0.870.920.980.880.921.021.141.121.2136个月1.031.191.381.021.521.471.421.882.16612个月0.990.791.030.961.441.601.151.771.711年1.030.961.391.201.261.431.731.972.01二、贷款1年(固定利率)2.542.382.442.53

    11、2.773.043.133.103.361年(浮动利率)1.812.362.172.392.752.421.502.522.67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9月份,7天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26%和2.12%,比上月分别回落了0.08和0.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分别降低了0.42和0.74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比较充裕。6.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514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3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66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12、二)货币政策操作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1.加强流动性分析预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04年,人民银行实时监测外汇占款增长和财政在央行账户存款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分析和预测,按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缓的原则,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适时适度调控金融体系流动性。第一季度,针对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增长、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情况,人民银行贯彻适度从紧的操作思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并相对延长央行

    13、票据的发行期限,基本上实现了本、外币操作的全额对冲。第二季度,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集中到位、财政存款上升较快的情况下,人民银行适当调减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支付清算和合理贷款增长的资金需求。第三季度,人民银行合理把握对冲操作的节奏和力度,进一步增加操作频率,丰富操作期限品种,总体上满足了金融体系的合理流动性需求,保持了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前三季度,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8523亿元,通过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2988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5535亿元。截至9月底,人民银行共发行76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9

    14、731.5亿元,其中3个月期3689.7亿元,6个月期1639.7亿元,1年期4382.1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6232亿元。2.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9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于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3.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15、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4.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中,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下限为0.9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下限为0.9倍。在上述改革基础上,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29日起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

    16、。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5.实行现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分别从2004年3月25日和4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前者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后者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低且资产质量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

    17、,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也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奠定了基础。6.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国务院“区别对待、有控有保”的方针,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贷款投向的引导。一是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提请商业银行既要重视和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也要防止“急刹车”,合理把握贷款进度,优化资金配置。二是认真贯彻国务院精神,协调督促各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适度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的授信总量。同时强调,各商业银行在授信总量内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环保和技

    18、术指标好的企业贷款,要按照信贷原则提供正常信贷支持。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增加就业和助学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在农业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积极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并对13个粮食主产区单独安排再贷款,用于支持发放农户贷款。在扩大就业方面,会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等四个部委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部署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助学贷款方面,与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切实改进金融服务,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共同发布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对个人汽车贷款、经销商汽车贷款、机构

    19、汽车贷款等三种汽车贷款业务以及汽车贷款的利率、期限、用途以及各类比例限制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汽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7.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一是加强金融市场法规建设。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市场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制订和发布了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的出台,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顺利推出和规范发展,提升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市场投资工具和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二是增加金融市场交易品种。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次级债券,并实现次级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流动。批准铁路建设债券进入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改变以往企业债券

    20、只能在交易所场内市场上市交易的状况,拓宽了企业债流通渠道,提升了企业债的流动性,有利于降低企业债发行成本、推动企业债市场发展。三是引进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中国人民银行新批准哈尔滨商业银行等四家金融机构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以方便广大中小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交易。至此,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结算代理机构增加至40家。此外,还首次批准证券公司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改变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机构类型单一、需求趋同的状况,增加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数量,活跃了债券市场报价,提升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四是鼓励金融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召集部分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讨论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和设立基金

    21、管理公司的问题,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以及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召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论证会,邀请专家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进行研究和论证,推动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8.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在2003年底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的基础上,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推进了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的财务重组工作。三季度,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制定办法,对三家银行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专项处置其有关不良资产。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工作也已经启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筹集资金373.7亿

    22、元。上述措施不仅使改革试点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保证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按既定的时间表推进。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努力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截至8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严格审查考核,共批准583个试点县(市)农村信用社分三批认购中央银行专项票据346亿元。先行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得到明显化解,总体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支农金融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增资扩股进度较快,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8月18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批准北京、天津、河北等21个省(市、区)列入农信社改革试点地区范围,国家对上述地

    23、区农信社给予扶持的政策总体上仍按原试点方案的规定执行,个别政策进行微调。9.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简化经常项目可兑换操作手续,放宽限额;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允许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银行和业务范围,开展双向报价交易;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三、案例分析(一)2004年前三季度金融宏观调控的特点2004年的宏观调控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说:(1)从调控背景看:相比过去,此次是在经济发展势头

    24、良好、潜力巨大、调控体系比较成熟的状况下进行的。(2)从调控对象看:不是针对经济的整体,而是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房地产等;不是过去那样习惯于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调控,而是转向有针对性的局部调控。(3)从调控手段看:由过去往往主要靠政府力量进行直接控制信贷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采用央行票据代替回购业务以对冲货币的硬性投放等。就是运用习惯上称之为“猛药”的法定存款率制度,也实行差别方式使其不仅“用活”,而且显得“温和”。总之,此次调控多用“预调”、“微调”手段,不是“急刹车”、“一刀切”。(4)从调控目标看:此次调控的明

    25、确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以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它直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过去的调控往往着力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即偏重于压缩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5)从调控方式看:过去常惯用以“紧”为主,搞全面的需求紧缩;而此次的调控采用松紧结合方式,如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则紧,而对农业、服务业则松。可见,调控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僵硬转变为复杂有效。可见,2004年金融宏观调控呈现以下特点:(1)央行金融宏观调控见事早、行动快,着眼于预调、微调;(2)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推出许多“差别化”政策,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结构问题;(3)央行在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适度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同时

    26、,也适时激活了价格型工具的运用;(4)央行在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同时,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总之,此次宏观调控与以往比,确实要“高一招”,它不单是从量上,更重要的是从质上,即以改革为目的,着重于完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出发。这样的调控,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切实施行的,应该说既有力也有效。(二)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此次宏观调控中的较多问题还处于“两难”之中,搞得不好,还会冒出新的问题,这需要认真研究对待。例如:(1)利率是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但由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客观状况以及存在的种种障碍性因素所致,利率改革的效应不太理想。加息

    27、固然能起到遏制投资和信贷、减轻通胀压力的功效,但也可能由此而产生负面效应:一是给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一定的打击;二是给股市的回升带来压制性作用;三是在贷款利率可以浮动情况下,如果存款加息,必然会使银行因缩小存贷利差而增大其营运成本,这显然不利于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四是会进一步加大与美元和世界主要货币的利差,这不仅会刺激国际游资流入而套利,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就此次采取的一些“温和”调控手段看,法定存款差别比率只对股份商业银行,其影响力有限;法定存款准备率只提高0.5个百分点,力度较小;还有,虽降低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但其不仅调整幅度小,业务量也有限,如此等

    28、等。可见,讲“温和”、“软着陆”是一个方面,但能否达到我们所预期的调控效应则又是另一个方面。(3)20032004年的经济过热,在有些部门表现尤为突出,这说明,中国经济机制内的扩张痼疾仍然存在,即使中央三令五申,只要一有机会,投资膨胀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的转换使这种扩张、膨胀和过热的势头得以有效抑制,这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既紧迫、繁难又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一局面,正确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调控的“度”,它要求货币政策的实施既要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防范通胀,又要防止因紧缩过度而引发经济滑坡。从根本上说,重要的是应努力

    29、消除有碍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弊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完善企业和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和树立风险意识,认真落实支持发展农业的各项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继续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实践证明,也只有围绕体制改革从基础性工作做起,才能真正实现通过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目标。(曹龙骐)案例132:19982003年我国货币供给量及其变化一、基本原理货币供给是对流通界进行货币输入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一)货币供给的形式现代的货币形式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既有流通中的现金,又有各类不同期限的存款。它们的流动性不同,演化出不同层次的货币量来。有的西方国家甚至将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也作为货币量来统计

    30、。各国对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定的共性。美国将货币供给划分为4个层次:M1、M2、M3、L;英国则划分为5个层次:M0、M2、M4、M4C、M5;我国划分为3个层次:M0:现金流通量;M1:M0+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二)货币供给渠道1.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银行首先投放出去的。由中央银行这种原始货币,通过信用的创造和乘数作用,能创造出多倍的货币。银行的原始存款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商业银行取得了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取得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就依据这些现金和存款对工商企业、农业企业、个体经营者和

    31、其他对象发放贷款,同时,又可以扩大自身的存款,创造更多的货币。由于银行体系是当代货币的总的供给者,银行就在货币供给上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1)保证经济周转对货币量的需求,以实现经济平稳正常运行。(2)保证对生产和流通的扩大提供追加的货币量。货币供给不足,会出现通缩现象,降低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供给过量,会造成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它对经济发展也极为不利,会产生种种弊端:物价上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国民收入再分配不正常,最后造成经济关系极度混乱,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为了使货币供给总量基本上适应经济发展和流通扩大对于货币的需求,必须对货币供给总量及其基本结构进行有效控制。首先,中央银行

    32、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提供的再贷款即提供的基础货币量必须适量;必须控制住基础货币的派生能力即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必须合理分布货币的基本结构,对各类银行再贷款的数量要尽可能合理。央行利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用好各种政策工具,要对货币量的伸缩有度。例如,公开市场的操作、外汇储备的变化、对财政的借贷等,都直接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既是内生的变量,又是外生的变量,银行可以通过基础货币和乘数效应多倍地派生出银行存款来,同时,各微观经济主体也可在银行之外通过自身的活动“倒逼”银行,有力地影响它的货币供给量。因而,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是多重性的。2.货币供给量的决定(1)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


    注意事项

    本文(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