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欧美参考资料等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借鉴.docx

    • 资源ID:5854177       资源大小:30.5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欧美参考资料等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借鉴.docx

    1、欧美参考资料等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借鉴-113000-1-1.html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一)欧美等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借鉴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是主张平衡性财政政策的。重农学派主张单一税,并且强调租税不易过重,应与国民收入的数量保持平衡。亚当.斯密主张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预。李嘉图认为税收最终有害资本,为促进资本积累,应当减少税收。萨伊和穆勒等人认为,最好的税就是最轻的税。新古典学派以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开始重视国家在经济资源中的配置作用,认为财政是国家可运用的重要经济工具。1936年

    2、凯恩斯提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的作用,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只靠私人支出是做不到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扩大政府的公共支出,体现到财政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后来又被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发展为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根据经济的运行情况,相机采用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但长期执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后,美国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滞涨现象,在凯恩斯眼里,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这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现象却一起出现。财政政策的弱点进一步暴露,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一项支出被

    3、正式列入预算,以后再取消是异常困难,支出易增不易减;财政支出对于私人的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也引起广泛的争论;巨额的财政赤字,致使财政赤字货币化,导致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应当把货币作为理解宏观调控的中心,主要实行平衡的预算政策,以及70年代后,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主张财政政策的目标应当放在减少通货膨胀上。美国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政策被政府采纳,主张取消对经营企业的种种限制,减少税收,刺激企业投资增加供给,主要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开支,实现财政平衡。 1. 在“滞胀”状态以前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1) 美国 美国是实行凯恩劳动保护主义扩张性财政

    4、政策最早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它在本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曾两次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美国的经济产生过强劲的刺激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30年代初的大危机的残酷现实,给美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以罗斯福为首的政府在30年代实施新政政策,在逐步稳定美国经济后,推行其扩张性财政政策,全面干预经济。主要有: A. 改革所得税制使所得税成为美国的主体税种。 B. 预算拨款方面,不惜举债来扩大政府开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使“赤字财政”合法化。 C. 政府公债。美国公债的增长,即是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也与经济危机和战争因素密切相关。到1945年,国债总额为2601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2.

    5、5%。60年代初,美国再一次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把降低失业率和提高实际经济增长率为目标,主要措施有:政府增加对商业和劳务的采购,尤其表现在军费开支上,数额巨大,1962年军费支出492.83亿美元,占联邦财政支出的46.13%。实施大幅减税计划,以刺激需求增长;个人所得税率由最高91%削减到65%,公司所得税最高由52%削减到47%。美国政府大力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过的高速度,但由此带来巨额的国债和高利率,终于导致“滞胀”困境;后来70年代,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基本上仍然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 总之,美国在这两个阶段推行的扩张

    6、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主要作用,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占居主导地位,但由于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于非生产性领域,致使在财政支出中非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在上升,投资性生产支出比重下降,这就决定了美国经济在长期内增长速度下降,最终达到停滞,巨额的财政赤字,通过信贷机制,传导到中央银行,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通货膨胀严重。在美国的支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军费开支巨大;二是福利性支出巨大,1965年占首位的福利支出约为300亿美元,占总预算的25%,过高的福利使人产生依赖和懒惰情绪,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2) 英国 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总体上看到70年代末期,历届英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

    7、性财政政策,主张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英国政府在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初期,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表现得较为明显,但由于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终于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并伴随着经济萧条,形成“滞胀”局面。英国政府财力的集中率是相当高的,1950年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4%,到1980年上升为52.2%。这样高的集中,其支出主要用在:军事支出。1959年直接军费比上年财政年度增加3600万英磅,总额达15亿英磅,占财政支出的29%,1978年达到135.8亿英磅20年增长了39倍,占其财政支出的10.5%。不断增加的社会福利开支。战后英国政府福利费用一直在财政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70年

    8、代约为政府支出的50%,到1982年-1983年,社会保障、国民保健服务和个人三项支出487亿英磅,占财政开支的44.3%。到1985年累计赤字额1185.15亿英磅,数额惊人。英国政府推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获得了:刺激了经济增长,个人收入呈稳定增长态势,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维持了较长一段时期的低失业率水平。但由于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支出用于消费性方面,生产性的投资比重降低,导致长期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般为2%-4%之间,最高的增长年份1964年为5.6%;1973年为7.1%,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使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变为二三流的国家。 (3) 日本 一般认为1950-1970年为日本战后高速经济

    9、增长时期。在1950-1965年期间,日本政府通过财政上各种政策,集中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支持该时期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做法有:利用大量的税收自然增长,适度扩大支出规模,其税收增长的80%以上用于支出。政府实行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解决了重化学工业发展中的瓶颈,有利于私人企业的进一步投资。1954-1965年,日本中央、地方各种财政投资额加上财政投融资支出为183,194亿日元。其中名列榜首的支出大项是交通运输,占28.6%;第二位是农林渔业部门,为15.8%,对工商业的投入占13.5%,通信占10.4%,而用于人民生活相关的如住宅福利、生活环境设施建设支出并不大,只有11%。其效果在

    10、于可以将企业外部经济利益转化成内部利润,带动私人企业进一步投资,再是通过社会资本的形式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在税收上进行改革,以有利于企业技术更新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965年日本经济出现衰退端倪,这次衰退,当时日本的经济学家称为“结构性衰退”,从1966-1970年这段时间,日本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日本的经济增长起了积极作用。主要做法是以增发国债来扩大公共支出。日本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使经济很快恢复增长,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进入70年代后不久,就面临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紧接着就是致命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使日本这个贸易主导型的国家面临极大困难,尽管19

    11、71年日本政府发行了相当于上年2.4倍的公债,以求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回升,然而还是抵不住石油危机,1974年出现首次负增长,伴随着经济萧条的长期化和财政赤字的不断积累,到70年代末,日本经济面临严重的“滞胀”局面。 纵观日本政府在这时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积极效应看确实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再是为日本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起了关键性作用。从消极方面,日本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以扩大公债发行为支撑的,结果造成财政运行严重依赖公债,60年代中期,发行公债尚能用于建设方面,弥补了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但进入70年代,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重下降

    12、,消费性支出上升,从长期内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1970年政府中社会保障经费仅为16%,到1979年上升为22%。住宅措施费和环境设施修建费却分别由4.9%和3.1%上升为10.1%和9.7%,在财政投融资方面,也是增加了对住宅、生活设施和中小企业的投入比重,分别上升到25.6%、14.2%和17.3%,而公路、通信、基础产业的资金明显减少,在地方财政中支出增长较快的也是社会保障开支。同时税收政策也由资本积累型转向利益调整型,70年代积极的对个人所得减税,并改变了对企业减税以促进资本积累的作法,对企业实行增税。 通过对上面几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特别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13、对于在短期内迅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财政政策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但是财政支出中的结构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消费性支出的结构上升,则长期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最终导致“滞胀”,生产性支出的比重上升,则在长期内可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即使是在实行均衡性财政政策时也不例外。 2. “滞胀”状态后的财政政策 (1) 美国 较长时期的经济停滞和较高比率的通货膨胀,使美国政府多方尝试着走出这种状态。步入80年代,历届美国政府的主要经济任务都是与滞胀做斗争。里根政府采取了全新的经济政策,是以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为依据,主要做法是:减税。放松管制。紧缩通货。消减政府开支。

    14、这些主张虽然在开始阶段造成经济衰退,但是在1983年-1984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复苏,但在复苏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问题,预算赤字不断增加;又连续出现了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逆差。于是里根政府又走了上政府干预经济的道路:干预美元江率;干预对外贸易;缩小预算赤字。但是美国经济依然处于波动圈流,滞胀并没有消除。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依然陷入停滞境地,直到克林顿上台后,问题才有所改变,其提出了大规模削减赤字为基础的经济振兴计划,主要内容:压缩财政赤字,从根本上扭转私人投资不足的态势,同时提出巨额增税计划,5年内增加税收2460亿美元。改革政府机构和健康保险计划,裁减27万联邦政府雇员,并真

    15、正地压缩健康保险费用。增税与社会公平目标相结合,把增税的主要负担压在富裕阶层上,把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再加征10%的附加,对大公司征收的所得税税率由34%提高到36%。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加强了对儿童、教育和培训、科学和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上述压缩总需求特别是消费性需求而增加投资性需求措施的实施,创造了美国经济持续到今天的强劲增长,并顺利地渡过了97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物价保持稳定。93-9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1%、3.7%、3.3%、2.7%、同期失业率也不高。 在对待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把加速经济增长做为首先目标,而加速经

    16、济增长的要求是促进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把私人投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不同意留给储蓄者更多的利益。政府大幅削减消费性支出:降低军费开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开支由过去的占GDP的7%下降到目前不足4%;精简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并真正压缩健康保险费用;增加政府支出,加强对科技技术的投资,重视教育和培训,坚持政府在改善投资活动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2) 英国 到80年代初,英国放弃了实行多年的赤字财政政策,转而实行货币主义模式,实行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做法是:消除通货膨胀是首要的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为私人经济的繁荣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环境;主要做法有降低税收

    17、、调动公司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革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施是较为理想的,英国由此逐步摆脱了危机,出现了连续8年的增长,平均年经济增长为3%以上,通货膨胀率也由1979年的21%下降到1988年的4%,同时,预算赤字大幅下降。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短期内和长期内的经济增长作用是很大的,当然,还要看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是否能保证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一致。 (3) 德国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德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主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很小,在调节经济方面主要使用货币政策,在60年代德国发生经

    18、济衰退期间,德国政府开始执行以调节投资活动和有效需求为主的“总体调节”财政政策。从总体上看德国的“总体调节”财政政策主要采用了凯恩斯主义主张,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凯恩斯主义强调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造成了赤字通过举债来弥补,而德国着重用经济高涨性的盈余弥补经济衰退时期的赤字,以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而保持经济的平衡增长。由于在实际执行时,所采取的措施常常是扩张性的措施,由此导致国家支出不断扩大,到80年代初期,德国出现了经济停止增长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从83年起,以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的调节型财政政策,取代了防止经济周期性波动为目的的需求型财政政策。 (4) 日本

    19、从1981年到现在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第四个时期,主要以低速稳定发展为主要特征。日本为了解决自身的滞胀状态,在产业政策方面以新技术革命为推动,借助国内外有利条件,以扩大出口、扩大国外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与繁荣,但由于内需不足,外需激增,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贸易伙伴的不满,因此日本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做法是:控制预算支出,减少补贴。 对一般性经常项目的开支进行大幅削减,重视投资性支出,以及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改革税制。为消除广大工资收入者的重税感,调动其工作热情,通过简化税率,降低个人和企业的税负,刺激投资。将国营专卖公司、国家铁路和国营电信电视公司改组为民间企

    20、业,通过这次改革,短期内对平衡预算有积极作用,从长期内看将亏损企业私有化,放下了财政包袱,有助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1. 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两个极其深刻的转变,一是社会转型,即从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变,从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传统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的中央集权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体制转变。这些转变一方面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经济方面分析: (1) 有效需求不足成为

    21、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97年有关部门调查了613种主要商品,供不应求的有10种,占1.6%,供求平衡的408种,占66.6%;供过于求的195种,占31.8%。98年调查了601种商品,供求平衡的446种,供过于求的155种,已经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有人比方说现在是:“投资无热项,增长无热点,市场无热货。”无论是大中小城市,高中低档商品,都有积压,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主要原因,产生需求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下降。消费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不适应消费需求。收入差距拉大,而有关体制没有跟上,最明显的是住房和农村市场开发不够,农民收入低影响了对工业品的需求。 通

    22、货紧缩不容忽视。 货紧缩的表现是物价持续下降,造成投资风险加大,引起企业利润下降、效益下降,进一步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下岗失业的形势严重。我国的失业问题是很严重的,同外国的失业情况相比,中国的失业至少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登记失业;第二种是下岗;第三是企业富余劳动力,或者叫隐形失业人口;第四种是农村的、潜在的失业人口,这是最大的失业人口。 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 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很多,问题的解决涉及方方面面,改革中的利益调整不一致,人们对改革的态度不一样,难度很大。问题主要有: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历史包袱沉重(富余劳动力、非经营性资产、企业办社会)。经济体制不合理。存在两高一低,高负债率,高利息率

    23、,低回报率。国有企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大幅下降。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后,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强,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出口,外贸形势更加严峻。 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上升,影响到财政政策的发挥。 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1997年是28%,中央财政的国债依存度是57%,增发国债的空间有限。同时在财政支出中,消费支出的比重过大,并且呈刚性。1978年消费性支出占总支出的43.7%到95年已上升到60%,改革15年来,财政总支出增加的财力中,用于“吃饭”的支出占财力的3/4,是一个以“吃饭”为主的财政。 2. 采用适当扩张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从

    24、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形势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存在着不平衡的矛盾,表现为有效需求总量小于总供给,这可以从我国高达6万亿的储蓄得到说明。在结构方面,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这是我国商品过剩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根本所在。因此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短期内国民经济稳定及长期内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要求采用适当扩张的宏观政策,在需求总量扩张的前提下,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扩张需求总量,从宏观调控方面来看,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连续在98年一再二再的调低利率,99年又进一步调低利率,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效果非常

    25、有限。在西方国家,利率下调:一是可使生产企业因成本降低而趋向扩张,二是可以将游资驱向证券市场而使企业的扩张获得直接融资,三是可以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信用消费,从而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激活市场。在我国,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得上市,国企不得炒股,股票一级市场和发行企业债券受到严格限制等各种原因,降息对资本市场的刺激作用不大,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难以达到相应的规模,由于给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手段及规模微不足道,更由于老百姓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降低利息很难直接刺激消费需求。这样利息下调的主要效果只在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解困,而适度扩张的货币供应量也很难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降低企业本以很高的资产

    26、负债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负债经营对于市场需求不旺、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企业主也很难接受。因此,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促进经济增长应主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总量方面弥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刺激生产和消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总需求小于总共给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扩大需求就成为财政政策的总目标。需求有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扩大国外需求主要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签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处理好对外关系等等。 国内需求又称内需,又可分为消费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扩大内需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目前商品过剩的情况下,扩大消费性需求对于迅速拉动国民经济

    27、增长意义非常重大,而扩大投资性需求对于在长期内保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也不可缺少。以上两种需求在现阶段都有文章可做,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 (1) 扩大消费性需求 在扩大消费性需求方面 财政政策要配合其他政策作好一下几点: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预期。当前城镇居民即期消费愿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心中无数”,担心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一系列改革可能增加的负担过重。因此要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进行广泛的宣传,对目前因建立个人帐户而略增加的支出要尽快制度化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定感,让消费者形成新的消费预期。 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

    28、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要提高政府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改变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局面,改变消费者收入预期,增强即期购买力。统一实行城镇居民货币化工资制度,将住房、公车等各种实物收入和工资外收入纳入货币化工资,改暗补为明补,增加居民收入,改变收入预期,增加消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现实购买力。开拓农村消费性市场,要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增加对农村工副业项目及乡镇企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土地的再投资的资金支持,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财政要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低息、长期的资金保证。较好的办法是由农村基层银行提供

    29、贷款,财政给予贴息,当然这样贴息一定要符合投资方向。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各级财政要相互配合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器化、道路网络化、电视闭路化等的新农村建设高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分散,与主要的为城市服务设施的建设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如农村自来水工程系统,全国有74万个行政村,有一半没有自来水供应,假设是37万个,每村建水塔及相应的管道设施,投资10万元,全国370亿,如财政补贴一半,支出185亿元,一但供水解决,除了会刺激洗衣机、电冰箱的需求外,又会掀起农村自发的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进一步刺激内需。 要强

    30、化收入分配功能,全面普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利息税,强化税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要全面普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收入人口社会救济法律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 (2) 扩大投资性需求 扩大投资性需求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投资需求增加从投资主体分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或个人投资增加;二是政府直接增加投资。财政调节经济的政策须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促进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方面: 降低税率、削减税收增加投资利润率。降低税率可考虑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等各种税收。税率的调减,一般不能不加区别的笼统降低,这样会

    31、大幅影响财政收入,又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手段最好配合产业政策进行税收减免。 加速折旧,相对降低企业所得税,缩短投资回收期。由于减免税政策使用太频每繁不利于税收政策的稳定,不利于公平竞争,但为了让某些行业优先发展,起龙头带动作用,就可以通过财政制度对该行业的折旧率和折旧年限进行调整,加快资本积累,推动企业加强投资。 减少利润上交。对某些上交利润的国有企业为了促使该类企业加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可减少一定数额的上交利润转增新建项目的国家资本金等,来促进投资。 除了提高投资利润率外,减少投资的立项、审批等限制环节使投资变得容易进行,也可以促进投资增长。 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投资或引导投资方面:

    32、 政府直接运用财政资金举办国有企业。对于某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利润较高而企业无力而不想或不能投资的项目,政府应及时运用财政资金进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例如三峡水电站项目、国有铁路修建、高速公路修建等项目,有利于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带动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具有行动迅速、见效快、对经济拉动效果显著特点,同时又符合保持国有经济成份占主导地位的意义。政府也可以为了对高新产业发展或促进高新技术的实施,直接兴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 提供部分配套资金,结合社会资金扩大投资规模。对于某些项目较好,但社会资金不足的,政府可提供一部分投资,引导社会资金一起完成,从而刺激投资规模的扩大。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国家


    注意事项

    本文(欧美参考资料等西方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借鉴.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