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5506963       资源大小:181.63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战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2.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

    2、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

    3、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评价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易错警示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论十大关系(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4、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3)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建设成就(1)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易混易错“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

    6、平。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全面夺权”狂潮。(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的整顿背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成果:国民经济开始

    7、了恢复和发展。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

    8、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史料解读抓住关键信息:“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示】优

    9、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史料二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史料解读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全面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1)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

    10、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成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各行

    11、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1)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教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科学发展。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

    12、程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在生产力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体制改革C进行三大改造 D恢复国民经济A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故A项正确;B项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排除;进行三大改造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恢复国民经济是“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错误。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C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

    13、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A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情况下,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项正确。4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14、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导学号:97372033】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C本题材料提到1962年的一副对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

    15、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方案一(1955年夏)4 600亿斤4 300万石1 100万吨方案二(1956年1月)6 400亿斤7 000万石1 500万吨方案三(1956年8月)5 000亿斤4 800万石1 050万1 200万吨材料二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材料三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1)从材料一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

    16、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解析】从材料一中的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一种“左”倾思想抬头,因此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因此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左”倾思想抬头;材料三因为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趋于理性,但“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

    17、的纠正。【答案】(1)材料一中的方案二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其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3)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而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8、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会议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19、、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总方针:实行改革开放。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等。实行对外开放。3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始了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0、设新时期的到来。图解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措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责任制。(3)过程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4)

    21、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2)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3)结果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易错警示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

    22、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背景: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设立: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概况: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

    23、14个沿海港口城市。意义: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对外开放格局(1)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念阐释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

    24、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

    25、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史料解读1983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介绍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关键信息:“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促进”说明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

    26、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史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史料解读史料二表明了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

    27、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

    28、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C关键在于提

    29、取关键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重新焕发生机”,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符合题意的是C项,而A、B、D三项都是具体的单方面的表现。21952年底,中共中央就认为:个体农民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只有允许这种竞争,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经济发展起来。中共大规模实践之开始于()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力地发展乡镇企业C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D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DA、C两项都是实行集体经营的模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乡镇企业与农民积极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3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

    30、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着将其实行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到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政策D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含义。特区的“特”是指在经济领域实行特殊优惠政策。4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B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很快,这应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的结果。经济特区只是五个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只是促进原有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形成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城市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城市数量增长无关。51984年邓小平讲到:“除现在的特区之外,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