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1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教案.docx

    • 资源ID:3980552       资源大小:142.5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1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教案.docx

    1、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1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教案第21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考点1|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经济体制改革1方针确定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农村改革(1)改革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2)意义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

    2、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2)过程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了一批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

    3、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

    4、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史料二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

    5、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学会读史史料一阐述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由史料一中得出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史料二阐述了我国农业改革的特点。史料

    6、二中可归纳其特征为改变组织方式;根据史料二中可归纳其特征为发挥市场作用。史料三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根据得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得出先试点,后推广;由和得出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由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根据史料二,指出

    7、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提示】改革旧体制(改革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提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维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

    8、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1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

    9、场经济发展【解析】我国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集体经营,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A项不是解决当时问题的措施,故排除;B项解决的是改革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正确;C项是农村改革的内容,但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故排除;我国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土地的经营方式,仍保持土地公有制,故D项错误。【答案】B2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解析】社会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

    10、成分的变化,故A 项错误;使用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反映出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向公有制或私有制的转变,故C项错误;粮票反映的是国家对物资的统一管理,没有涉及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3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的政策,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

    11、全会,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市场”,故B项正确;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现代生活的巨变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依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过程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20世纪80年代,把

    12、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人关注。(3)特点: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5)深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改革开放

    13、,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2)表现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影响、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们的观念、穿着、家居、流行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外开放的特点史料一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

    14、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史料二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金勇进数字中国学会读史学会读史“三步曲”:第一步:判出处。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大事的梳理;数字中国强调的是用数字梳理经济发展。第二步:抓关键。史料一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开放的地点和范围;史料二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步:理层次。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体现的是对外开放的过程;数字中国突出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内在逻辑。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提示】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

    15、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的不同。【提示】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4)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提示】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具有被动性。

    16、思维拓展 理解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国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

    17、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4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解析】1980年中央批准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A项正确;B项不是

    18、主要原因,错误;C项最早是在安徽和四川,与深圳无关,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答案】A5它被认为是中国从“市场开放阶段”过渡到“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的重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它是指()A开放浦东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开放浦东不属于“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官方论坛,不属于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主要是引进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进一步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接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

    19、缺陷,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市场开放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6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解析】A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正确。【答案】D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考纲

    20、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情境创设相关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2013新课标全国卷35俄罗斯学者的观点经济体制改革2012新课标全国卷33“下海潮”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11新课标全国卷34工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主题一由“小岗模式”开启的变奏曲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题立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由农村开展,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

    21、经济体制。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关于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主题,设计的考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经济特区的创立、“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步建立等。考题一般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例如“1978年到现在”“1992”等,内容涉及经济建设的信息,解题角度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对外开放,三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2012新课标全国卷33考查了市场经济改革;2011新课标全国卷34考查了国有企业改革。虽然考查点较少,但其地位重要,应充分重视这一主题。知识交汇1何谓“经济

    22、体制改革”?【提示】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示】(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

    23、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跟踪训练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

    25、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文化大革命”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共领导人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是再单纯地照搬苏联的做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一种对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是“左”倾的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可否跨越,故D项错误。【答案】A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

    26、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解析】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日益开放,减少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故A项错误;“点线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

    27、程,故D项正确。【答案】D主题二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题立意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这一主题必将成为新课标全国卷的重点命题主题。知识交汇1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

    28、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2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提示】(1)具体形式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

    29、式。(2)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3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区别?【提示】项目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

    30、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跟踪训练3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解析】海南岛确定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特区只享有特殊的经济政策不享有高度自治权,故B项错误;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摸出规律”就是希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1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