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学复习宝典基础.docx

    • 资源ID:3578904       资源大小:91.97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学复习宝典基础.docx

    1、中医学复习宝典基础中医学宝典: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 马涛主编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五章 四诊第六章 辩证第七章 治则、治法第八章 针灸学基础第九章 中药第一十章 方剂第一章:导论一、中医学 :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在实践中产生,又理性的用于实践,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四大医学典籍是标志1、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两部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内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

    2、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理论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贡献: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 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有效地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 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2、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内容: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3、伤寒杂病论 :宋代林忆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作者:张仲景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内容: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及八法等治疗方法,理、法、方、药齐备。意义:为临床医学的专著,正式确立了辩证论治法则,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4、

    3、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大约东汉末年 内容: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论述了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 意义: 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发展:山海经 公元前,记载植、动、矿物药 100多种;神农本草经 秦汉时代,载药365种;炮炙论 南朝刘宋时期,雷学斅著,载药300种;新修本草 唐代,国家颁发的药典,载药850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要典。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著, 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收录方剂11096首,共52卷,190万字。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著,增加新药716种;近代从药物中提取

    4、化学成分,青蒿素治疗疟疾。宋代-王唯一 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世界上最早的模具宋、金、元时期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 “攻下派” 李 杲“补脾派” 朱震亨“滋阴派”四、中医学理论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人体形体而言,每一个脏器都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营养物质均为精气血津液。 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密切联系。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适应自然界。 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疾病。 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界。 在治疗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恒动

    5、观念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1生理上的恒动观。 “生命在于运动”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未病先防(三)辩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辩证思维得出证候判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2、病、症、证(1)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2)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

    6、(3)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辨证论治的运用 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五、中医学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1、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在表面现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与“黑箱”方法有所类同。2、注重整体研究: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3、援物比类:“取象比物”,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来推导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

    7、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一、主要内容: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2、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初始阴阳特性的含义:“向日”、“

    8、背日” 最具有特征性含义的是 水与火的基本特性。-“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性 寒凉、下行、湿润、阴暗 火性 温热、升腾、燥烈、光亮 故水属阴,火属阳。举例:属性事 物现 象阳天日火昼春夏温热光亮阴地月水夜秋冬寒凉晦暗属性动 态阳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亢进进攻阴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衰退防御属性人体自然界(事物、现象)阳腑气卫男无形阴脏血营女有形3、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普遍性:阴阳并不是专指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以及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随着对象和条件的改变,它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亦相应的发生改变。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运用

    9、于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分类归纳。(2)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是指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的划分。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就不宜分阴阳。(3)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这种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特定条件(时间、地点、对象)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识必然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在比较的条件改变后,两者在认知的概念上可以相互转化。(4)可分性:指任何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即就是说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各自可以再分阴阳,永无止境,以至无穷。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

    10、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称为阴阳“相反”。(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 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为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消长,阴阳的运动形式,量的变化,阴阳的盛衰变化。 其结果有三: 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即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 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即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 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11、: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 主要指阴阳属性的改变。 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当达到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就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破坏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导致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a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或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2、。”b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或阳偏衰,指阴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c阴阳互损: 一是阴或阳偏胜伤及对方; 阳(阴)损及阴(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二是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而致对方受损,最终表现为“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俱损”。d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4)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疾病证候。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a确定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实热证:热者寒之;实寒证: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

    13、损,分别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补阴制阳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补阳制阴b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性:四气 寒、热、温、凉 分析五味:辛、甘、酸、苦、咸、(涩、淡)作用方向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含义,1、指行列、次序;2、指运动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五行学说:用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学说。(二)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

    14、条达、疏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 (取象比类法) 2、间接推演 (推演络绎法) 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音 五味 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 酸 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 苦 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

    15、 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 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忧)哭咳羽 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惊)呻栗(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作用。即母子关系。 其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又称“相胜”。 其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

    16、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以木为例: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能克火。4、相乘、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乘:乘虚侵袭)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其原因有: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如土虚木乘 五行中其一行过度亢盛(太过):木旺乘土(2)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 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其原因有: 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弱者不能克强者,反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正常是金克木,但木星太过,可发生木反侮金。 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

    17、,被克方相对过强。 如:正常时木克土,因木行不及,可发生木反侮土。小结: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克制关系,在人体为生理现象;相乘是异常情况下的过度克制,在人体则为病理现象。相乘和相侮均为异常相克,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而相侮则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而且对于某一行(太过或不及)来说,相乘或相侮可以同时出现。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1)五行学说将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肝性条达,

    18、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2)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的生理系统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本脏之气太盛,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他脏之气补之 (二)解释病理传变传变: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 (1)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及肝。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

    19、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如心病及肝。 2、相克关系的传变 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 (1)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如肝木乘脾土: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2)相侮:指反克为病。如肝木侮肺金: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金”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三)指导诊断疾病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 (四)指导临床治疗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

    20、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难经七十七难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2、确定治则与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指通过培补脾气遗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是指肾阳。 肝旺泻心法:是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即“抑强”和“扶弱”。 “抑强”,指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扶弱”,指扶助虚弱之脏。 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 抑木扶

    21、土法: 又称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培土制水法: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肾有病变而水湿停聚的方法。 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多用于肝火偏盛,肺气清肃失常之证。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泻火法。指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3、指导脏腑用药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五)说明人体与自然的统一第三章:藏象学说藏象学说: 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

    22、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 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脏腑: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脉、胆、骨、髓、脑、女子胞(子宫) 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精、气、血、津液: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是生命活动总

    23、的体现。 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内容:研究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下面表格要记)(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五窍舌目口鼻耳及二阴形体脉筋肉皮骨 髓五华面爪唇毛发五液汗泪涎涕唾情志喜怒思悲 忧恐 惊五季夏春长夏秋冬五气火风湿燥寒五味苦酸甘辛咸五色赤青黄白黑 2、以“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 3、解剖、生理、病理的紧密结合 4、密切联系临床辩证论治 )第二节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一、五脏的主要功

    24、能与系统连属、六腑的主要功能(一)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生理: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 脉和缓有力。 病理:若心火旺,面赤舌红,尤其是舌尖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

    25、较黯,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2 、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 ,因而“喜伤心”。-气缓(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则可见

    26、面色恍白、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若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火过旺导赤散)(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心与汗液的生成与排泄有密切关系。3、小肠:( 1)受盛化物 ;( 2)泌别清浊(1)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2)泌别清浊: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运化输至全身;将食物残渣送至大肠。病理:泌别清浊异常,小便短少、泄泻、便溏

    27、等症。心有火,小肠有火,则小便黄赤。(二)肺(与大肠相表里) 喜润恶燥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1、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a)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b)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宗气-有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 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 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主宣发和肃降:肺主

    28、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生宣、向外布散的作用。(a)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b)肺气扩散运动(向上向外),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c)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a)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b)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c)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洁净。若肺气失于肃降,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咳血等症。 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宣发: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之,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病理: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学复习宝典基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