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答辩修改2摘 要孤独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至关重要,长期或严重存在孤独感,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会影响个人成长。青少年存在孤独感也会引发其他方面不良行为的出现。青少年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若在此阶段出现不良现象或问题,对个体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是青少年问题中较为严重的问题。青少年孤独感也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已有研究中,对于青少年孤独感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分析层面,对于青少年孤独感问题的介入、干预很少,在研究方面也比较缺乏。本研究旨在改善缓解青少年孤独感,期望
2、通过人际交往训练,使他们能够降低孤独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关键词孤独感,青少年,心理健康 1.1研究背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少年阶段被看作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信息化和网络化代替了人原始的交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孤独感。青少年孤独感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此阶段,孤独感问题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及心理问题。2012年3月1日,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3、2012)中显示,在西部贫困地区,有11%12%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偏低,可能有轻度心理问题,3%4%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人,可能具有重度心理问题。63.8%的青少年人际交往退缩,缺乏主动性,普遍具有孤独感。由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是现阶段青少年问题中较为显著的问题。而相关研究同时表明,缺乏交往、抑郁等都与孤独相关,抑郁与孤独呈正相关。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也会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网瘾问题是现阶段青少年问题中较为严重,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国青少年研究网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网络是自我消极情绪发泄的好处所,给予了他们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填补空缺生活的机会。网络在青少年眼中是一个与他人
4、交流的良好平台,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自如”,而且网上的“朋友”更好,自己可以被网络中的朋友理解。由此可见,网瘾问题的出现也与青少年孤独感相关。人际交往中孤独感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的重要因素。1.2 研究的目的、意义1.2.1研究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的孤独感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分析青少年孤独感问题引发的原因,影响因素,然后解决该问题,使得青少年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青少年孤独感问题引发的种种问题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青少年孤独感问题,运用专业方法介入有助于青少年成长和身心发展。1.2.2研究意义(1)理论方面,可以丰富有关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近年来,关于孤独感的研究都是基于心理学领域,
5、但是在社会工作领域比较少。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成长与发展期,他们的情绪与情感应该受到关注。研究探析青少年孤独感问题,分析该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进行适当介入。社会工作在开展青少年工作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社会工作试图给予青少年的不是指导,而是建议,建设性的服务,促进他们真正的成长。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具体的服务策略。运用社会工作视角与方法对青少年孤独感问题进行介入研究,将会在理论方面得到丰富和拓展。(2)实践方面,用社会工作方法对青少年孤独感问题进行介入,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孤独感问题进行界定、分析,可以更好的指导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情感方面,
6、自我认知与意识方面的改变。1.3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访谈法:访谈调查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需要,在和被访者交谈中,以被访者自愿为前提,询问一些与研究相关的问题,根据被访者回答整理出与研究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都基于客观事实。访谈调查可以根据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来获取更多资料。本研究采用非结构访谈法,通过与被访者交流,获取有关信息。 2.1青少年孤独感的行为表现首先,在行为方面,独来独往、喜欢一个人呆着、发呆、听音乐、独自哭泣流泪;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也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不喜欢被人打扰,而且会刻意的去远离人多、繁华、喧嚣的场所;在家庭中不喜欢与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除了在学习
7、方面的问题会关心自己以外,其他都不会过问。其次,在情绪情感方面,会表现出伤感,沉默不语,没有知心朋友,忧郁,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总是怀疑身边的人是不可信的;暴躁愤怒,动不动就会发脾气;在生活中总会患得患失,惶惶不安。最后,在行为与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又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在该问题所回答答案中,有同学表示,在生活中找不到知心朋友或者倾听者,倾诉对象时,他们会选择另外一种倾诉方式网络。他们会主动找网友聊天,向陌生人去诉说自己的情感,这样会得到内心的满足。长时间的沉迷于向网友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导致他们对网络有依赖性,形成网瘾。2.2 青少年孤独感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孤独感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多
8、方面引起的。每个人在内心中都希望面对事物的时候存在很强的安全感,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也期待安全感的出现,当这种需求不能达到内心的期望时,孤独感便会产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所需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也更加重要。这种精神需求与满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和人的交往,如果缺少交往对象,找不到知心朋友或者知己,内心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会产生孤独感。青少年作为社会中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加之其所处年龄的特殊性,孤独感也会随着他们内心需求的不能满足而变得较为严重。笔者根据统计回收问卷以及整理相关文献研究,有关青少年孤独感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有以
9、下几个方面:2.3.1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成熟向不成熟的过渡。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增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12。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愿意依从父母,想要摆脱对别人的依赖,但现实往往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对现状的不满足,使得青少年试着与同辈群体交流,但是他们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似乎也不能被人所理解。而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群中,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都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独立性。青少年阶段正值青春期,对于一切都非常敏感,他们对自己有独特的评价,对外界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阶段,他们自尊心强,个人隐私逐渐增多,他们时常
10、会担心当隐私外露时,就会被人嘲笑,会被同学瞧不起,于是在自己内心就建起一道墙,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时间越久,封闭的越深,孤独感就会越强。2.3.2 青少年与同辈群体之间的关系青少年随着生理、心理方面的发育与发展,他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他们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能够参与复杂的问题并且试图去解决。他们表现出更多地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更加渴望被他人所注意,也希望能够很快融入自己的同辈群体中,被他们所接纳。同辈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的群体。该群体中的人地位、年龄、兴趣爱好等相同或相近,他们关系亲密。同辈群体在个人成长中是极其重要并且独特的社会化因素,青春期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尤为严重。该
11、群体成员之间的影响在有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在青春期,青少年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同伴中投入更多感情。而在此阶段,同伴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满足社交需要,而且可以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2.3.3 环境因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有关,青少年产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相关。青少年子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父母除了关心自己学习成绩以外,对于自己精神方面的需求一点也不会过问,也不会去关心。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从而使
12、这种负面情绪得以延续,而导致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由于L中学所处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地势偏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资源欠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来源就是务农以及打工的收入。在笔者所调查的对象中,有一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而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常年不能见面,学生大多都是住校,与他们交往最多的群体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学校慢慢养成的,学校对青少年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1解决方法存在孤独感的青少年,不喜欢加入到群体活动中,也不喜欢与别人交谈,存在诸如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个案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挖掘自身的潜能,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缓解孤独感。以单个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和
13、其聊天的方式,为其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3.1.1.1基本信息王同学,女,16岁,高中二年级。案主家在县城,学习成绩一般,喜欢朗诵。因为觉得找不到知心朋友,也没人理解自己,从来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对于同学也是爱搭不理,导致没有人愿意走近她。最近上课时常心不在焉,经常上课拿着手机玩,也不听课,作业也是应付差事,不会认真完成。在学校干什么事情基本都是独来独往,放学之后不喜欢回家,她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该同学家中有四口人,爸爸妈妈,还有一个比她小十二岁的弟弟。她的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家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平时都忙着做生意,空闲时间也忙着照顾弟弟,对于王同学的事情也很少过问,王同
14、学回家后也不主动跟父母交流。4.1.1.2 解决方法及策略根据对案主资料收集和分析,根据与案主,周围相关群体的交谈,针对案主问题,制定以下方法和策略:(一)预计目标:帮助案主在家庭和学校中找到归属感;帮助案主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改变案主的闭锁心理,使案主主动加入到集体中,愿意与同学交流,并能接纳同学;使案主尽快融入到集体中,能够找到知心朋友,尽早摆脱网络世界。(二)方法策略:第一,和王同学进行交谈,挖掘王同学的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第二,以班级同学为切入点,通过与同学交谈,让他们对王同学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消除对王同学的误解,并能够组织集体活动,让其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带领王同学加入到集体中,
15、改变独来独往的行为;第三,与王同学的父母沟通,让他们能够多给王同学一些关心,让他们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更加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体会到来自家人的关心与关怀;第四,与王同学的老师联系,以网瘾危害为主题,让大家认识到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个人的影响。(三)个案介入具体过程根据对案主资料和问题评估分析,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案主自身、家庭、学校三方面入手,主要采用个案工作中的行为修正模式协助案主改变,通过分析案主孤独感产生的外部条件及其它相关因素并进行个案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案主改变孤独行为和情绪,使案主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1)案主自身系统从案主自身出发,社工与案主共进行
16、三次会谈,通过三次会谈使案主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一定的改变。 第一次会谈之后,从案主的表述看出案主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案主曾经试图与同学们交流,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所以案主放弃了进一步与同学交流的想法,将自己封闭起来。最近,案主沉迷于网络,热衷于向网友倾诉自己的生活学习问题。她认为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得到现实中没有的心理满足,慢慢的她更加疏离了周围的朋辈群体。针对案主的这些状况,社工运用行为修正模式中的果敢训练即自信训练法,帮助案主改善人际关系。通过与案主的交谈了解到,案主的最大兴趣就是朗诵,并且曾经多次在学校的朗诵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社工在与案主交谈过程中,从案主的兴趣爱好出发,
17、让案主发现自己的优势资源,不再因学习成绩一个方面而完全否定自己。社工引导案主,要利用优势来弥补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信心。案主不喜欢与同学交流,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被他人认可,认为自己和别人的关注点不同。针对这一问题,社工鼓励案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去和班级同学交流,多次交流之后大家都会有深层次的认识,能够找到与自己有同样价值观和兴趣的伙伴。随后,社工为案主布置任务,案主需要记录自己每天主动和几位同学进行了交流,谈论了哪些话题,在下次会谈时,社工会根据案主的记录进行评估。第二次会谈开始时,案主将自己的记录给社工看,在一周之内,案主每天都在主动与同学交流,而且从最
18、开始的一个人变成三四个。起初,案主和他们只是简单的问候,后来开始加入他们讨论的话题,案主发现,原来大家谈论的很多话题自己也是能够参与的,并且,案主还找到了与自己一起上下学的伙伴。社工对案主的进步表示了肯定,并鼓励案主继续保持。案主行为的改变,给此次会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案主行为改变的基础上,社工在此次会谈中向案主介绍了一些人际沟通中的技巧,鼓励案主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言行,要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并且学会换位思考问题等。(2) 案主家庭系统在家访之前,社工先与案主姨妈Z女士取得了联系, Z女士是学校老师,对于案主的家庭状况和案主在学校的表现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在和Z女士取
19、得联系之后,她答应和社工一起进入案主家庭进行家访工作。案主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平时比较忙,与案主交流不多,经过社工与其父母的交谈,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现状不知情,他们只是认为,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就没什么事情。在和案主父母的交谈过程中,父母对于案主的关心仅仅只是在表面,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其他的什么无所谓。社工告诉案主父母,案主出现的偏差行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并告诉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议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和案主交流,让案主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谐。Z女士说她会协助案主父母,为案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3)学校系统社工与案主老师取得联系,社工与老师协商
20、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案主多次被邀请参加了集体活动,案主表明自己感受到了大家对她的认可。在学校艺术节期间,老师和社工鼓励案主参加了朗诵节目,并获得了二等奖,自信心备升。因为案主最近迷恋于网络,热衷于跟网友聊天,社工和老师寻找到一些网络犯罪案例,利用班会时间向大家讲述在网络世界中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学习,如何进步。4.3 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建议社区工作是一种社区中实施个案、小组工作的综合性介入方法,其工作对象是社区及其成员整体。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社区工作介入主要是以学校环境为主。青少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对他们影响较大的为学校环境,因此,在运用社区工作介入中,将学校定义为一个大的社区
21、。(1)针对青少年孤独感问题,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同学老师的关心,以及和谐团结的集体氛围。本研究中,由于地域特殊性,农村学生较多,他们大都是寄宿生,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更能使他们增强归属感,减少孤独行为,降低孤独感。(2)学校开展心理咨询课程,要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较大,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和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3)学校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以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为主,建立健康,轻松地文化氛围。让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使他
22、们去与更多的人交流。第五章 总结和启示本文针对青少年孤独感问题尝试性的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通过对陕西省L中学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工作实践和反思,探索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方法在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中的介入和注意事项。存在孤独感的青少年群体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情绪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出现一些行为偏差,因此,在社工介入过程中,主要以这些方面为主。通过一定的人际交往训练,能够帮助他们主动与人交流,建立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青少年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沟通理论等作为青少年孤独感人际交往训练的理论依据,在
23、小组活动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使组员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与小组成员分享,不仅能够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小组的成效。在活动结束之后的评估中,通过问卷测试和小组成员自我表述两种方法,获取小组活动开展效果的相关信息。通过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方法,本文针对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介入进行了实务探索,总结出了青少年孤独感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方向,论述了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对于介入青少年孤独感问题的适用性。并在评估过程中,对于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予以肯定。通过实践、评估,也总结出了一些实务技巧,期望对以后的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介入能够有所帮助。
24、同时,在本研究中,只是从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对青少年孤独感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社工实务方面有一些创新,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第一,选取研究对象不具有代表性。由于研究条件和笔者精力有限,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仅为L中学学生,虽然能够反映一部分青少年的问题,但是不能代表整个青少年群体。第二,在结果分析方面,本文只是从感性认知层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数据分析没有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第三,在实务过程中,对于活动成员的流失问题不能很好地掌控,导致在之后的测试中造成数据的流失。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青少年孤独感问题,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它是一种专业形式,严格的需求导向。针对本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笔者将更
25、加深入,细致的关注和研究,以弥补本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一)学术著作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乔斯B阿什福德.美著,王洪亮,李艳红,林虹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陆士桢,王玥著.青少年社会工作M.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John W. Creswell. 崔延强译.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6仇立平. 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7岳珍.青少年心理
26、医生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二)学术期刊1包莹,沈璿,包金山.青少年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侯静.青少年情感关系的特点和发展变化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149-1523黄洁华. 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4范虹江.高中女生情绪-社交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5李彩娜,邹泓. 亲子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4)6许慧燕.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魅力中国科学教育,201
27、0(08)7孙倩倩.高中寄宿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才智,2012(2)8张艳华,慈勤英.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子女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基于功能分析的视角J.青年探索,2008(1)9陈丽香.国内外青少年友谊质量的研究视角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10韦耀阳. 高中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2)11崔光成,姚齐和. 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2王宏伟. 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18(1)13谢华,苟萍. 近十年来我
28、国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本土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14王朝彬,邵二辉.浅析青年孤独感J.青年探索,2008(3)15黄晓庆.孤独感及其测量工具剑术J.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6李滢,刘俊升.青少年压力时间与孤独感J.心理研究,2010,3(3):73-7717马利军,胡晓燕. 顺德高中生内外向型人格、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18刘连龙,胡明利. 网络成瘾与其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1)19贾晓宾.青少年孤独感的心理因素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2007(6)20曲可佳,
29、邹泓,余益兵. 青少年年孤独感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析,2010,6(30)21热娜古丽艾赛提.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0(9)22时秀兰.论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与解决J.科技信息,2010(11)23苏一芳.社会变迁与青少年孤独感J.社会工作,2009(10)下24陈富国,陈红.青少年孤独感及对策研究J.保健研究医学与实践,2007,4(7)(三)学位论文1何雯. 两类家庭关系不利于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 重庆:西南大学,20102邹洪伟.青少年对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3魏
30、欢.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4姚福涛,中国农村青少年友谊及其社交社交自我概念、孤独感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5谢鹏飞.与孤独同在关于孤独感的个人成长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6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57张娟.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8张秋娟.小组工作方法在流浪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29张阳.学校小组工作方法在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和探讨D.济南:山东大学,200910姜芳.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1刘华强.驻校社工对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的介入研究以甘肃省C县D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