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文化审美的和谐乐章历史、文化、审美的和谐乐章评王玉水散文集东边太阳西边月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郭培筠东边太阳西边月是王玉水先生创作的一部大气磅礴又飞扬灵动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它是作者考察西欧诸国及日本、韩国之后的真诚抒怀,也是在异域文化游历之中的深刻思索。所谓的历史文化散文,应该是指创作者饱含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文化反思的理性思维,用博大的历史观和宽广的知识视野为基础,以散文的笔法进行创作的一种散文文本。我们看到,该书作者把自己独具的才情、哲思和感悟倾注笔端,在文化、历史和审美的三重维度间波动起伏,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文化目光、挥洒的诗性激情和凝重的历史理性
2、回溯过往,触摸当下,在时空交错中超越历史本身,并且升腾为一种形而上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求索。因此,在浓厚的文化意味、深刻的历史理解和、诗性激情与理性阐释的有机交融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文化散文”风范,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独特的文化目光和浓厚的文化意味是这部作品集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正如里快先生在代序中所言,“文化目光”是作者操作文本时的目光,也是立意建章的依据。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目光,是因为他认为“文化居然是隐匿在几乎所有事物背后的生命之本,而用文化的目光居然可以将一切困扰人类的东西看透,并让它们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类活动的每一项行为,人类历史的每一个链接,都是文化的结果,都可以用
3、既虚无又实在的文化来释疑解惑,文化当之无愧地统领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步。”()这种文化的目光不仅决定着东边太阳西边月构建创意上的高屋建瓴,而且也决定着作者是从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高度去解读历史。比如从传统角度来看,人类战争无非就是一种民族矛盾、阶级仇恨白热化的必然结果,但王玉水先生却做了这样的阐释“如果我们用文化这个既虚无又实在的标尺去替代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待肉体相搏和国土疆域的征战,战争也是文化认同中产生碰撞的一种显性展现,包括冷战时期。当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发生碰撞时,其中任何一方都会把对方视为敌对势力。在敌对的过程中,双方最大的错误是都在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来衡量对方的言语
4、和行为,都在用强制性、甚至更为粗暴的方式把自己的文化认同,强加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族群。”(引子P7)这样的理解,对于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人类多元文化的共存无疑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在引言中,作者以一种极为冷峻和理性的笔触提出了一个极具当下意义的文化课题:“目前欧洲文明正在凭借自己的成熟和张力在世界范围内涌动,并且以其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试图引领全世界的思想运动和文化潮流。日本、韩国也不甘其后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博大精深而又极具包容性的数千年华夏文明和文化,在灵魂深处坚守中华文化和文化根基的同时,如何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更加谦恭的心态,去接纳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徐徐清风?”(p9)同时,作者又以
5、饱蘸深情的笔墨,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世界大同之日,不是炮烟弥漫下疆域的消失,也不是棒喝吆喝下对不同国度和族群的驱赶,甚至不仅仅是经济相融和潜移默化,而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理解触摸、兼收并蓄和共存共荣的时代。”(P228)在这种文化目光的引领之下,这部作品的文化意味就必然成为题中之义。这种文化意味首先突出地体现为所涉及的人物,多为人类历史中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如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贝多芬、莫扎特、歌德、伦勃朗、雨果,等等,作者采用了将个体嵌入文化,用文化表述个体的方式,通过历史人物的坐标系绘制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地图,又通过文化的历史脉动昭示个体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人生
6、际遇,也就是说在简笔勾勒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生命形态做出超越性的理解,并提升到对存在与虚无、永恒与有限、成功与幻灭等终极思考的层面。其次,这种文化意味还表现为在作品中所提及西欧诸国的游历之处,大多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比萨斜塔、法国的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德国的勃兰登堡大门、亚历山大广场等等,在作者的眼中它们既是历史的博物馆,更是文化的回音壁,所以萦绕于作者笔端的是关于人类与宗教、人类科学、人类与战争、人类与艺术等诸种关系问题的深层思索。在对异域文化进行关照的同时,作者还时时不忘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纳入思考的领域。如当他讲述了当年奥匈帝国的皇后茜茜公主的传奇经历并
7、认为“茜茜的胜利是西方文明的胜利,是自由平等的胜利”后,马上引发出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严肃思考,当看到日本上野公园里乌鸦与鸽子争啄食物,并同样受到人们的宠爱与保护,竟联想到“日本人就是那骄傲霸气的乌鸦,中国人便是那温顺谦恭的鸽子。日本人可以像乌鸦一样去叼、去抢鸽子嘴边的食物,中国人却像鸽子一样一个劲儿地谦让、后退,以至于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食物也让了出去。鸽子一辈子处于被动、处于守势,是自己的往往也会被抢走,不属于自己的则从不染指。温良恭俭让的结果,是失去了太多,但也未必另外得到了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大概从来没有想去当乌鸦,但也未必一定要去当那个几乎没有个性的和平鸽。”这里对谦
8、恭、温良、礼让等我们从来引以自豪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反思与质疑,彰显出作者的睿智与勇气。对历史的深邃理解与清醒的现实意识是这部作品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文学从来就是一种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寻史。对于历史的反思永远是走向未来的人们的自觉追求。文化散文中如能恰当地融进作家的人生感悟,投射进史家穿透力很强的冷隽眼光,实现对意味世界的深入探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人生的意蕴深度,就会把把读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使其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也会使单调的丛残史迹平添无限的情趣。王玉水先生在为我们描述异域文化时,也始终将叙述的重心放置于历史的回溯中,始终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
9、的核心对象。作者一面拉开历史的大幕,尽显波谲云诡的历史大变动、大转折;另一面又深入历史的腠理,表现偶然与细节,寻访最为幽秘的人性。在叙写历史人物时,无论是被莎士比亚称之为是“曾如巨人般地驾驭了世界”的凯撒大帝,还是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伽利略,以及“创一代画风、开一代先河”的西方油画大师伦勃朗,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历史的脉流中考察,把他们看作是闪现在历史峰头浪尖的精英,考察他们的荣辱功过与历史潮动的内在渊源。在叙写一个民族的历史时,他更是从这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文化心理去探寻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必然走向。德意志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产生过精神领袖和思想巨人的民族,但也是一个曾经令全世界都生畏和痛恨的民
10、族。他们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制造人类灾难的源头,当然也最终成为可耻的战败国。在废墟上重铸的灵魂一文中,作者没有过多地纠缠于这段惨痛历史,而是不断地苦苦追问:“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有规有矩的民族,为什么能在一个发狂到歇斯底里的狂人面前,全民族的为他欢呼,为他不惜一切呢?”“是一种什么力量能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力,使众多理智的个体,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域和同一环境下,整齐划一地迷失呢?若干年之后,这个迷失了的民族,又是怎样整体地回归到理智的?”(P222) “遭到惨败之后,整个民族都濒临崩溃,但战后的恢复又是那么惊人。在它的野蛮、狂妄和万念俱灰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它?”(P220
11、)当作者以理性之光去烛照日耳曼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德国之所以在战败后又迅速崛起,无疑是德意志文化让日耳曼民族迅速恢复了理智,这个理智很快就变成了全德国人在废墟上重铸灵魂的、最为根本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文化与政治、军事相比,究竟哪一个的力量更为强大,更为持久呢?这个严肃而有趣的问题多少可以在二战前后的德国找到答案。”(P221)这种将历史叙事与历史考辨完美结合的方式、这种对历史的理性洞见,不仅反映出作家深沉的历史感,而且也为现实提供一种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价值参照。历史是昨日的现实,而现实是明日的历史。优秀的文化散文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感,而且要有充沛的现实感和当下意识。
12、书写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历史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为我们思考“当下”、思考自身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作家只有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埃尘上,另一只脚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才能从对历史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王玉水先生也正是以其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发掘已知的史料。所以在分析了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之后又与日本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日本到今天为止仍然在进行着妄图篡改、掩盖历史事实真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伤害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其结果只能遭致全世界人民的谴责。激越诗情与理性思考的完美融合是这部文化散文集的第三个特色。如果说理性思考的深度,使这部作品的内容扎实浑厚、凝
13、重沉雄,那么,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使思想的出新与表达因厚实生命情感的充盈而有了充足的依托,使思想不再是光秃秃的、无所依傍附丽的纯粹思想,而表现为有情感深度,有生命力度的饱满质实的智慧之光。全集12篇散文,无论是在阐释历史,评说古今,还是在晰事明理,述说功过,无不在情与理的和谐氛围中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感性化,这种理性与感性交感契合的艺术特色,鲜明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在产生巨人的阿诺河畔一章中,作者这样描写道“人们默默地注视着那紧闭的门窗,猜想着但丁是如何从这扇门中走进走出,如何地站在窗前,神色忧郁地望着穿行在淡灰色云霭中的冷月的”(P79)“当他从这座低矮的小楼中神情恍惚地走出来,消失在狭长的小
14、巷尽头时,目送他的,可能是那些驻足在小巷边、石墙下的路人,或者是那些半开半掩的窗户中流露出的某种疑惑和茫然,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幸灾乐祸的目光。从但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世态炎凉并不仅仅是东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的架构中,也不时地闪耀着它诡异的眼神。”(P83)这里作者以高超的想象力既写尽了一代文化巨人的孤独与寂寞,又对人性的卑劣与残忍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在艺术在浪漫中永恒一章中,他写到卢浮宫中的胜利女神:“女神是何时走进卢浮宫,如何走进卢浮宫的,是一桩迷案。但是让艺术品离开荒郊野外的风吹雨淋,走进她本该走进的艺术殿堂,与众多的艺术珍品去争奇斗艳,也未必不是艺术的一件幸事。但遗憾的是,
15、她从此失去了湛蓝湛蓝的大海、失去了本该与她日月同辉的峰峦峭壁,失去了曾经与她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雾霭风雨。在这豪华而拥挤的卢浮宫里,她似乎感到有些局促和烦躁,那张开的双臂和前倾欲行的躯体,好像是在告知人们,她随时准备飞回雕凿打造她的爱琴海边,飞回属于她的纯新无比的大自然中!” 在这里,生命力的昂扬,情思的奇绝,以充满张力的语言得以尽情表现。这些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的文字,在作品中俯拾皆是,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最后,多种艺术技巧与表达方式的娴熟运用,在王玉水先生这部文化散文集中也体现的非常充分。作者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又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同时还采用
16、了新闻札记、图片说明、小说的表现技法等多种手段,无论是笔端所流泻的深切忧患意识,还是字里行间所充溢的睿智哲思,都被他妙笔安排的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特别是令我们叹服不已的是作者在叙写历史事件时,能够凭借其绝妙的艺术想象能力,细腻地描绘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境。如在永远不倒的比萨斜塔一文中写道:“年轻的伽利略,满脸泛着红光,额头上微微浸着汗水,充满自信地在塔上塔下奔跑着,指挥着塔上塔下那些他的学生们。当一个重100磅、一个重一磅,两个大小不等、重量明显不同的铁球,同时从伽利略的手中松开时,两个大小不等、重量不等的铁球,同时从高高的塔顶,带着嗖嗖的凉风急速坠落,又同时贴着塔身划过几道垂直于地面的瞬间即逝的
17、黑线,同时砸在比萨斜塔下坚实的地板上,这一举无疑石破天惊,让全世界的人都睁大了浑浊的眼睛。”这段文字以人物,动作,音响,营造了出的逼真现场感,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400多年前的比萨斜塔,亲眼目睹了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诞生。再如在历史是一部三维立体图中描绘凯撒大帝之死:“公元前44年3月15日,英勇威武、一身豪气的凯撒,仍然像往常一样出席元老会议。然而当他走进大厅时,一把罪恶的利剑却猛然出现在他的眼前,随之四面八方的利剑都向他刺来。最令他意想不到和痛心的是连他平时最信任的大臣布鲁图斯据说他是凯撒的私生子这时也举剑向他刺来凯撒准备反抗。但是当他看到布鲁图斯手里也拿着剑向他刺来时,他的肉
18、体和心灵上的防线一下子就崩溃了。他绝望地看着布鲁图斯,只用希腊语说了一句:“还有你,我的孩子”然后便用外袍蒙住了头。他没有看见,也不愿意看见,自己的精血铸就的更年轻、更强壮的肉体,是如何用一把利刃,一下又一下地扎在自己的躯体上和致命之处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活下去似乎已不可能,或者说已没有太多的意义。于是,他便紧紧地闭住眼睛,情愿挨刺了。”(P5051)总之,玉水先生的这部散文集在异域文化游历中始终关注中华文化和文明,体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关怀和爱国情操,并且提供了一种极具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走向路径,那就是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借鉴异域优秀文明成果,并且以一种博大和包容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彰显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同时,作者以一种诗情化的叙述方式铺就散文,建构主题,阐释历史,探求真理,在泼洒中抒怀和思索,融理于情,情理交融,在行云流水般的表达中建构了自己之于历史、文化以及世界的审美理想,是一部可多得的大文化散文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