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何克抗 教1.docx

    • 资源ID:28368186       资源大小:46.53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何克抗 教1.docx

    1、何克抗 教1何克抗 教授学者简介【基本信息】姓名: 何克抗性别: 男出生年月:1937-8-19籍贯: 广东省大埔县职位: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学历: 三年制研究生职称: 教授E-mail:hekkbnu个人网站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办公电话:(010*(010)58806922通讯地址:北京 新街口外19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是否硕、博士生导师是【研究专长】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论”等)。【科研课题、项目】 1、

    2、“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03-2006国家级课题,已于2006-6-16由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验收,验收结论认为是“一项具有创新的优秀成果”;近年来跨越式试验成果正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大范围应用与推广)。 2、“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重点研究课题(2009年7月至今)。 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2003年1月至今,教育部重点课题;含“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和中级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认证”等)。【学术成果】

    3、 1、2000年以来写成个人专著5部: (1)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200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4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200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已送交出版社,将于2011年底出版)。 2、2000年以来与别人合写教材 6 套: (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著(200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芬等编著(2006年

    4、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吴娟编著(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5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7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马宁编著(2007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兼职】(1)2001.62006.5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1997年至今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3)20

    5、02年至今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4)2003年至今是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教育背景】起始年终止年在何单位攻读学位1956年9月196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1960年9月196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三年制研究生(当时国家未设学位制)1985年9月1986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学系访问学者【工作经历】1956.9-1963.7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前4年念本科,后3年念研究生)1963.9-1978.6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当教师(其中1

    6、969.9-1970.11下放山西农村劳动; 1973.1-1978.7被借调到北京市工人业余大学教课)1978.8-1980.11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讲师1980.12-1986.5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副教授1986.6 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任教授,同时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9-1998.12任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1993.12-至今1993.12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9-2002.3任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2001.6-2006.5任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

    7、2.4-至今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2009.9-至今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学情况】(1)1963.9-1966.7(文革前),讲授本科生的“无线电基础”及“脉冲电路”等课程;(2)1973.1-1978.7(文革中被借调到北京市工人业余大学),讲授“模拟与数字电路”、 “工业用电子计算机”、“可控硅与数控机床”等课程;(3)1977.9-1993.7(文革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4年后在该系内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先后担任“计算机技术基础”、“BASIC程序设计”、“PASCAL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教育应用”、“认知

    8、心理学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人工智能与ICAI(智能辅助教学)”等课程的讲授(后两门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4)1994.9-至今(北师大于1993年12月建立国内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后),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讲授“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等课程。【成果获奖】(1)何克抗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2)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3)2007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4)1998年获教育部教改试验研究优秀成果奖; (5)1988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6)1

    9、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8)198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198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个人寄语】希望教育技术领域的后来人(年青的博士、硕士们),未来都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学者顶天,有敢于向国际权威挑战的自主创新勇气;立地,能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的土壤。【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省大埔县人,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

    10、师。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目前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ICCE)执行委员,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

    11、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编委。近年来,何克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主要在“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不仅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而且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负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此同时,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

    12、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何克抗教授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点和基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逐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在近2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理论,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支持环境开发是两条发展的主旋

    13、律。在这两条发展的主线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起了里程性界碑作用,引领了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方向。1理论研究成果在20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何克抗教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不断引领着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方向。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电化教育的实践基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迁移。在这种迁移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94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还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

    14、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领域,分别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何教授这篇文章是AECT94定义在我国的最早译介传播者之一,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引了电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转型,丰富和完善了电化教育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全新内涵与发展方向由此鼎定,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致力于在创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何教授后续十几年研究工作的主旋律。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并广泛的进入校园,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功能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

    15、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系统介绍了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随后几年,何克抗教授持续关注和研究建构主义,逐步从引进、介绍走到了调整、发展和应用。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在反思中对理论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为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新的内涵。阶段三:“中国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何教授对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国外教育技术94定义和建构主义,更是在大量、广泛、深入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国教学特色,可概括成“中国经验”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体

    16、系。该理论体系核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结构理论;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阶段四:信息时代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学术的发展充满了辩证法,对学习/教学理论的认识也是在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上升发展,每历经一次否定,学术就要推前一步,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会更深一步。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新思维培养、儿童思维发展、儿童第二语言形成的原理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三种独树一帜的理论观点,分别是:创造性思维理论(专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专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专

    17、著)。目前这些理论观点正在全国开展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何教授的勇敢探索,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深化发展的方向,也就是技术与认知过程的新结合,这种结合,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上述五种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有评价在下面的(二)、(三)部分将会涉及,此处从略。)2实践研究成果何教授是个注重实践的研究者,工作勤奋、投入和务实,强调理论工作要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正是在这种信念下,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近二十年的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具有创新意义的开创性实践工作,实践研究是何教授理论

    18、创新的源泉和灵魂。这些工作以三条主线贯穿:(1)创新的教育技术系统研发成果何克抗教授积极参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 1999年8月,何克抗团队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高教司正式发文在全国高校使用。 1998年底,何克抗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域教育网”概念。随后在广东佛山市政府支持下,于1999年3月2000年7月期间,由何克抗团队自主设计并独立承担全部软硬件工程,高质量地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域教育网”。 2000年6月,何克抗团队承担教育部委托研制项目“现代远程教学支撑平台

    19、”为68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和教育部资助的3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教学支撑平台,教育部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参观了该系统的演示,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该平台是我国最早研究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2000年通过由教育部组织、以倪光南院士为专家组组长的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该系统在业内得到广泛的应用,4A网络教学平台的Asp版本作为国家项目成果,向全国各高校开源使用,在全国各地有180多所高校都得到了良好的运用,部分高校在此系统源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了定制开发,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网络教学系统,其研究成果直接促进了国内网络教学平台市场的启动和成熟。目前该系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

    20、立体化教学网上使用,学习卡用户超过一亿。 2001年10月28日,何克抗团队独立研制完成并开通了国内第一个省级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络系统”广东省基础教育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省级范围教育资源的四级分布式存储与检索。 2002年6月,何克抗团队在与IBM、Cisco、Oracle等众多国外大公司的强大竞争中,首次在平安保险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项目中中标,突破了所有超大型企业的网络培训平台项目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随后在2003年7月,在“银河证券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中再次中标,从而不仅奠定了何克抗团队在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先

    21、地位,而且也奠定了在企业E-Learning(网络培训)中的领先地位。 1999年6月,何克抗团队与深圳教育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技能性非客观题计算机自动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院士为首的权威专家组鉴定,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成果何克抗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中,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甚础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何教授从1994年就开始在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试验。94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开展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2000年,在“四结合”研究

    22、成果的基础上,他又携同他的弟子余胜泉等人开展“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先后在700多所试验学校开展了广泛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一:“四结合”研究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课题。2000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发文将该项目扩展到其他学科并要求,课题名称则相应地改为“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截至到1999年,该课题试验校由最初的13所发展到600多所,分布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验学段由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包括十多所中等师范学校);试

    23、验学科由语文扩展到中小学所有学科。 课题二: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该课题属于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重点课题。近年来,该课题已经在北京、广东、福建、河北、辽宁等十几个试验区建立了二百二十多所中小学试验校。这两个研究项目,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示范性的标杆作用。“四结合”是我国最早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项目,起了先锋探索的

    24、引领作用,它向世人普及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技术、模式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结合”也是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在数字环境下大规模开展研究实践的课题,其研究模式、研究方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实践研究的发展。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入结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革新,而不是局部改良。实证创新性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该项目无论是研究的深度,产生的效果以及组织实施的严谨性,都是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3)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研究从2002年4月开始,何克抗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25、”主任,在接受这一任务后,何克抗就向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建议很快被教育部领导采纳,并随即委任何克抗负责主持这一标准的制定工作。两年后该标准制定完成,并于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于我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特别是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并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对所属学科建设的贡献及所属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自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成立以来,何克抗教授一直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为北京师范大学

    26、教育技术学专业、乃至全国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此外,何克抗教授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弟子分布在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央电教馆等学术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岗位上繁荣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1建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促进本学科、本专业快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于1985年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领先地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单

    27、位,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国家985二期工程”教育信息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建设依托单位。在十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挂靠单位(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期间,何克抗教授被教育部聘为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黄荣怀教授为秘书长),教指委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教育技术学科逻辑起点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专业建设规范制定、主干教材建设和远程教育支撑环境研发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直引领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点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的充分肯定),从而确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内的领

    28、先地位。 (1)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研究何克抗教授在2005年发表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长篇论文,依据逻辑起点五个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对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作了严格的论证,明确地指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在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许多有关本专业领域争论的重大问题就都有了明确的答案。(2)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理论体系的建构在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进行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对AECT05定义和94定义的比较分析,何克抗提出了能较客观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应用状况的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

    29、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然后我们又依据这一新定义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框架应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即关于这一学科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立场),其内容应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二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它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由上述新定义可知,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三是“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3)关于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与主干课程的制定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目前已经取得下列阶

    30、段性成果。 确定了本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 构建了由五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确定了八门主干课程知识领域的定义与教材的编写(4)关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研究受教育部委托,何克抗教授还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已由教育部正式发文在全国高校使用。这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内最早制定的标准,对于其他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起了原创性推动和启发作用。 2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本专业在全国的蓬勃发展多年来,何克抗教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到2011年8月已培养了四十名博士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繁荣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很多人成为本领域

    31、的学科带头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何教授培养的一大批弟子已经成为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内的骨干力量。3创建“中国式”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何克抗在广泛、深入的信息化教学试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国教学特色,可概括成“中国经验”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结构理论,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1)教学结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构成,按系统论观点,这四个要素并非简单地、孤立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结构就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根据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不同作用关系可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主导主体相结合”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教学结构的提出,有助于大家更清晰地认识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弊病;在推动我国当前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向多种教学


    注意事项

    本文(何克抗 教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