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X年人民政府工作总结和201X年工作计划可编辑版doc201X年人民政府工作总结和201X年工作计划201X年人民政府工作总结和201X年工作计划今年,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加快产业发展的潮流中,为落实市委“四二一一”发展战略、将我镇打造为一流的产业发展重点镇而努力奋斗。一年来,我镇各项工作都顺利推进,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及201X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一、201X年工作情况践行群众路线,强化党建工作一是践行群众路线,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镇党委紧密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紧密聚焦“四风”突出问题,
2、扎扎实实完成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简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工作任务。二是以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以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中心,扎实开展了“走基层”活动。三是建立了“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作风建设”4本台账。每本台账由一个班子成员牵头落实,时刻跟踪问题处理情况,及时提交党委会进行销账处理。截止9月底,我镇已销账民生诉求类43项,困难群众202项,稳定工作类15项。四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激发组织活力。对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镇党委及时调整充实村班子的力量。选派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人大主席曹光伟任花溪村第一
3、书记,镇长助理刘畅任姚家村第一书记,有效地增强了村班子的力量;结合实际,制定了整顿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顿措施;帮助软弱涣散村完善村级管理各项制度,并加强制度的学习和落实的检查;加强村干部的考核,实行村干部每季度述职制度,每年两次民主测评。通过积极努力工作,2个村班子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村内情况基本稳定,班子成员思想有明显转变,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五是夯实“四三四二”议事办法,构建党委民主科学决策机制。镇党委认真落实镇党委民主科学决策八项制度,建立“四三四二”议事办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镇党委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具体做法为:镇党委主要通过收集村级
4、议事协商会情况、收集党代表提案、发动党员干部入户、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提等四种方式,听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问题的意见建议,审定之后形成党委议题。议决前,镇党委将通过向专家咨询、请律师会商、用协商共识等三种方式广泛听取专家、专业机构建议,作为决策参考依据。议事时,镇党委严格遵守党委班子成员必须发言、党委书记末位发言、无记名票或举手表决、党代表列席旁听四个环节要求,民主地进行议事,形成决策。对已经形成的决议,主要通过实行任务交办和紧急事务处理登记两种措施予以落实,做到有据可查。协商对话成效明显通济镇社会协商对话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协商平台作用,讨论议题,形成共识,为党委政府作决策参考。一是镇
5、社会协商对话会献策退出矿石加工产业,关闭石灰精粉厂;二是镇协商会、村议事会分别召开专题会议与吴高亮展开协商对话,成功处理乌木问题;三是镇协商会与旺达瑞公司就雷竹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并形成共识,有力助推通济雷竹产业发展;四是通济社会协商对话会规范化运行,形成一定社会影响:3月11日,省社院副院长邸晓荣、副院长白新民、副巡视员向阳、培训部主任等一行到通济镇调研社会协商对话工作;3月14日下午,XX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何向宗到通济镇召开座谈会;4月16日,通济镇召开社会协商对话会201X年第一次会议,中央社院党组成员、教务长、教授央吉和社员老师、学员等出席了会议并指导工作;5月22日,XX市政协
6、社法民宗委副主任何德展带队到通济镇调研社会协商对话工作。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加大防汛防灾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全镇防灾防汛安全:通过上级支持、群众投工投劳、村公投入等多项方法,加大防灾防汛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共完成防灾防汛基础设施项目43项,投入资金520余万元,其中上级支持250余万,村公资金出资140余万,镇政府补贴130余万,完成道路保砍修复700余米,堤防修复2200余米,桥涵修复10余处。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群众收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的方式,采取“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雷竹产业,截止目前,全镇已发展种植雷竹15000余亩,帮助笋农增收800元人。
7、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镇还耕宅基地和还耕板房的确权工作,对景山、桥楼确权后续问题进行处理,包括指标压盖、测绘成果变更、纠错及耕保金发放等问题。目前,指标压盖、成果变更纠错等已基本完成,正在同国土部门协调耕保金发放问题。四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支持我镇农业龙头企业绿宝菌业和旺达瑞的发展,对全镇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给予指导和帮扶,培训农村职业经理人10人。六是完成有机食品认证:绿宝菌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00亩,四川旺达瑞有限公司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笋用竹5000亩。城乡建设深入推进一是启动了旧城改造工作,已完成了旧城改造基础数据的摸底。二是总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
8、成都尚颐社樱花生态园园区内的景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设备设施的配置等,于4月30日前全部完成了生态园的建设,5月1日正式对外接待游客。三是四川卓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澜山郡”项目已通过项目评审。四是完成土地整理第二批、第三批还耕1100余亩的验收工作。五是温泉项目今年将完成全部手续。六是投资110万元完成双杨村村道建设 6*1460 米 ,投资170万元建成姚家村村道建设 4*2470米 。七是投资300万元,完成场镇移动公司等路段的污水管道建设 400*1278米 。八是完成全部占地失地农民885人社保的工作。九是马博园温泉度假小镇建设,现已完成项目区的锁定。十是预计总投资206.5万
9、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移动公司片区道路工程、老政府及幼儿园道路工程、特色山货市场两侧道路工程,以及老电管站堡砍工程。附送:201X年人民政府工作计划201X年人民政府工作计划“十二五”时期既是十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不可忽视的“矛盾凸显期”。从发展机遇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上升周期,国家积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在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向中部地区倾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打造省会经济圈,对合肥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将更加有利于借助创新的动力发挥后发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
10、我市已经基本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上下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氛围日渐浓厚,将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面临挑战看,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压力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抢抓一切发展机遇,主动应对各种挑战,积极破解各种难题,奋力实现超常规发展。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
11、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XX崛起中勇当先锋,在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力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年降低。经过年奋斗,把我市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力,全面
12、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高强度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信息化、标准化、资源集约化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增强支柱产业竞争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支撑作用,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城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加强协作,错位发展,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配套产业。积极培育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以发展区域性要素市场中心为突破口
13、,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以及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在强化县域工业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梯次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形成以城市为核心、县城为副中心、中心镇为骨干
14、、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科技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完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消费,保护自然环境,实现
15、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发展动力。立足“东向发展”,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对接和互动发展。 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招商机制,扩大招商引资;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优化贸易结构,支持和引导地方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培育土地、技
16、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升形象,完善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手笔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快构筑“个主城、个副中心、个滨湖新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逐步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环城时代”向滨湖、临江城市的演变,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改造和合淮阜、合六、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合肥新港集装箱码头,基本建成合肥新机场。构建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形成立体通畅的
17、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水、电、热、气等设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型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人居环境最佳城市,实施高品位绿化,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扩大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扩大就
18、业的有效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政府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合肥”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信用建设,建设“信用合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
19、调发展。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为推进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年的主要工作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采取强力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测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围绕以上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全面实施“
20、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认真落实,出台及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组织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支柱产业加速发展,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大重点产业,新增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户、超亿元户。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工业,确保完成工业投资亿元,力争完成亿元,重点推进“”工程,实施好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联合利华工业园、江汽轿车、美的、天威保变、乐凯工业园、佳通全钢子午胎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出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加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一大批“专、精、新、特”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模式,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 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规划示范、村镇建设、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公用事业和文明创建为抓手,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按照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