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学薛彦华.docx

    • 资源ID:27386432       资源大小:41.49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薛彦华.docx

    1、教育学薛彦华教育学绪论1.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 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3.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学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教育的产生3.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未出现独立的教育学,教育学混杂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之中。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比中国的晚了300年。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都是有名的教育

    2、家。(二)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等都是有关教育的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三)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实验教育学:19世纪20世纪初;德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划分教育实验阶段为提出假设,根据假设提实验并进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并验证假设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

    3、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伏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基本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的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 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

    4、技能和知识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试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继承者、发展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活动,劳动改变必引起教育形/内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现在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社会的正、经、文的关系,既受到约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

    5、用于它们,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基础,既要看到教育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是有规律可循,否则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批评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 鲍尔斯 金蒂斯 阿普尔 吉鲁。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力量,而是维护社会不公平工具,造成社会差别、对应的根源教育与社会相对应,有什么样的社、政、经、文,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失去意识,看成自然意识A的目的要揭示,所谓自然事实背会的利益关系教育现象不是客观,而充满利益竞争,教育应采取实践判断态度和方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

    6、教育事业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学习教育学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注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第一章 认识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1. 教育的科学概念: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2. 教育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指教育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涉及教育的研究领域,对象等要素。3. 学校教育的特点:1.专门性 2.系统性 3.计划性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7、,教育手段)3.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专门的教育者。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1 教育者的要求,影响是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要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2 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3 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影响主导作用发挥;4 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正确认识:1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确定的,不以人意志转移;2 不能把教育者的

    8、主导作用视为教育者的纯粹自我规定;3 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发挥主导作用需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努力;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2个活动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第三节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制度化形态:前制度化教育:指至迟发生并主要存在于人类的石器时代、并提供个人学习的可靠方法的人类活动,包括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指融合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教

    9、育,最初的教育形式。 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从其他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制度化教育。定义:指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计划、集权化及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核心是学校教育系统。特点:整齐划一性封闭性等级性学校教育主体性的弱化(3)非制度化教育: 1.库姆斯等人提出的“非正规教育”:针对制度化教育的问题,提出非制度化教育。定义:任何在已建立的正规制度之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法它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某种更广泛的活动的重要特征,其意在于为确定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服务。 2.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在他看来,学校教育不再成为替人类服务的真正的教育工具,反之学校正是各种失去人性、受

    10、压抑的社会服务。 3.罗伯特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在他看来,为了获职业而接受教育是必要但不该是全社会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自我能力最大限度发展,人格和人性的完善,以经济为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失误。 教育的类型形态:自然教育:是融合在各种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活动。特点:非专门性情境性广泛性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特点: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开展的教育活动。特点:血缘性非正规性终身性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特点:专门性系统性计划性教育的历

    11、史形态: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教育具有阶级性; 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现代教育:指建立在机器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教育。特点: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趋向于结合; 教育内容、方法的现代化;4 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 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全民教育

    12、: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向所有人开放。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的个性化: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和独特性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国际化:关心国际问题,异国文化、合作。第二章 教育功能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1. 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手段构成。3. 教育功能的类型: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上看,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上看,

    13、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主观预期结果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 隐性功能: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的情况。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把教育作用的方向和作用的呈现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划分:A类:显性正向功能;B类:隐性正向功能;C类:隐性负向功能;D类:显性负向功能。把教育作用的方向和教育作用的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划分:A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C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D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 促进个体观念的个性化2 促进个体势力和能力的社会化3 促进个体

    14、职业、身份的社会化。个体观念:个体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 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2 促进个体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3 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活动中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教育,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 4 应试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和刚性的管理无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生活世界: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体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一个由逻辑与概念构成的灰色的理论世界。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1 教育对

    15、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 促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a.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b. 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c.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2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3 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的主要手段。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1 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2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作用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1 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2 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3 筛选与净化文化的功能4 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现行

    16、的教育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过度地投资教育会抑制经济发展,还会产生就业不足、人才外流等社会问题。(过度教育: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雇员拥有比其工作要求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教育过度发展会影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可能影响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1.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是它们的共同质量标准。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1 科学人性观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社会发展及其要求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对象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教育

    17、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就和基本标准2.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的概括。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的特点。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从个人出发,以个人发展为目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使人的本能得到发展。2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塔那)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调和”论:通过发展个人来影响社会发展,教育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的满足。5

    18、.教育目的的作用:(1) 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队形的发展方向(2) 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3) 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6.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1.机器化大生产是人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2.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5. 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教育:指教育

    19、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旨在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体育:是促进学生具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掌握强身健体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生产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育。7. 实现教育目的的原则: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8. 素质教育内容的五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9. 素质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第四章 教师第一节 教师概述1.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2.

    21、教师的权利(A)/义务(B):A: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劳动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教师享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教师享有“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B:教师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教师履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

    22、、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教师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教师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教师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师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素养:3. 4. 5. 6.3. 教师的职业道德: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23、,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包括:(一)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献身教育事业、义利统一;关心教育事业,明确教育职责。(二)对待学生的道德。平等对待,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关怀、严格要求学生。(三)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对待学生家长的道德。尊重家长,真诚相待;主动沟通、平等相待。4. 教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依法执教的教育理念;主体性的教育理念。5. 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普通文化知识;(二)学科专业知识;(三)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基础知识;学科教育教学知识;教师专业知识。6. 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24、:教学能力:包括1.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2.良好的表达能力。3.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4.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5.教学评价能力。教育与心理辅导能力:包括1.教育能力。2.心理辅导能力。交往与调控能力:包括1.交往能力。2.调控能力。信息能力反思与研究:包括1.反思能力。2.研究能力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1.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级理论 司德菲(美)将教师的发展分以下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2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存在的问题:预备生涯阶段:1.新角色的转换存在困难。2.教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存在困难。3.知识体系的转换存在困难。专家生涯阶

    25、段:1.基本完成角色转换,仍需进一步确定发展方向。2.教育教学技能再提升方面存在困惑。退缩生涯阶段:1.教学的熟练使他们对日常工作产生厌倦感。2.原有知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更新生涯阶段:1.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发展意识。2.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存在困惑。3.在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存在问题。(五)退出生涯阶段:保守心理。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一) 校长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长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校长要关注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校本培训:“校本”意指三个方面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即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

    26、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的中小学和课堂中深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可以说,校本培训是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由专家协助并指导教师,教师主动参与,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培训活动。可以有的形式:课题研究,同伴教学,教师间的观摩与交流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讲座、咨询、研讨以及实地培训活动。(三)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愿景文化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四)教育要进行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

    27、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有:教育日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教后感:在课后即时记载、总结教学得失、感想等教学案例: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 微格教学:把执教者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像,然后重放录像,执教者和有关专业人员边看边评议,分析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研究: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合作研究: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共同开展研究。(五)教师自身应当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

    28、素养教师要积极规划自主地发展第五章学生第一节 学生观1. 学生观:指教师在长期广泛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普遍而又稳定的、对学生的基本认识。2. 影响学生观的因素:不同认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因素对学生观的影响。(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生产力,教育实践。)3. 学生观的具体含义:从人的一般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内容包括: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巨大空洞;充分估计学生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正确看待学生的不成熟。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学生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应得到教师帮助;学生是教师合作者

    29、。第二节 法律、法规视角中的学生1. 学生的基本权利:1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和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申诉;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 学生的基本义务:1 遵守法律、法规;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节当代学生的状况分析

    30、1 .当代学生状况分析:当代学生发展中的优势:1 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2 民主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3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4 多元价值观并存,崇尚创新精神。当代学生成长中的压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压力。来自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学校教育的问题给当代学生带来的压力。当代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问题:重点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高度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使学生压力大,经不起挫折;过于单一的学习影响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性格孤僻。普通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强,能力不高,习惯欠缺;对学习失去信心,漠视学校规章制度。3 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学习困难;失学辍学现象严重。2. 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厌学: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不良情绪。逆反:指对来自自身之外的无论正确与错误的看法、要求等都感到厌烦并导致对应情绪的不良状态;过敏:指对外界刺激进行不符合事实的夸大,从而导致不良心态或行为;嫉妒:指当人们看到自认为与自己水平大致相当的人,在某方面优于自己时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挫折导致的焦虑或忧郁。挫折:指行为的过程受阻或行为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遭遇。自卑导致苦闷、孤独、自闭等不良心理。自卑:指由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薛彦华.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