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docx

    • 资源ID:26975971       资源大小:373.8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docx

    1、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课堂跟踪训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A.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C.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2.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

    2、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4. 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5. 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制度概述均

    3、田制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租庸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帐籍制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A.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 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 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这种现象说明A.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 B.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C.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 D.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7.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

    4、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 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8.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9.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

    5、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10. 明清时期,开始使用生铁淋口技术制作农具,但只应用于制作少量锄、锹等小农具;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抄自王祯的农书,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在生产中比较罕见。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 B.高产农作物引进影响了农具革新C.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变化 D.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降低11.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

    6、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12. 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A.陕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 B.甲骨文中写有“协田”字样的卜辞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诗经中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1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

    7、.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14.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 C.有效保护非耕地 D.小农经济产生15. 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 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

    8、积迅速扩大 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16. 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17.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魏国李悝的一段话:“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李悝主张A.恢复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 B.抑制新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C.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18.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

    9、。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19. 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A.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人地矛盾非常激烈20. 西汉财政中,具有人头税性质的口赋、算赋、更赋等,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农民必须出卖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这种货币化的商品经济A.促进了经济增长,是西汉富强的重要原因 B.增加了政府收入,是战胜匈奴的经济支柱C

    10、.激化了社会矛盾,是豪强壮大的重要原因 D.积累了宝贵经验,是后世王朝的通用做法21. 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近人统计南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A.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C.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 D.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22.哈佛中国史“东汉的农民则发明了一个牛鼻环当农民们发明了一种复合犁和播种机械,一个人就能够在犁地的同时完成播种。”材料中提到这种播种机械是A. B. C. D.23. 战国策载,秦赵临战,平原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不可与战”。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发端于秦

    11、国 B.牛耕在战国时期普遍使用C.赵国推崇墨家非攻理念 D.先进生产力促进国力强盛24.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 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C.自然经济占主导 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25.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26. 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

    12、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27. 据国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种现象给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28.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

    13、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A.井田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均田制 D.土地兼并29. 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这表明A.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 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赋税收入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D.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30.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31.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

    14、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32.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33. 如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

    15、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34.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C.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35. 南宋士大夫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该言论反映了A.从汉代到唐代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职能已经转化C.宋代土

    16、地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买卖36. “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A.京杭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井渠37.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38 .明清时期,新增加的耕地中,有不少是“瘠岗沙冈”“陡绝之地”的“边际之地”。

    17、农政全书中曾记载道:“山薯,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大早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A.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在农业中占据主导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有助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人口的增长 D.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低下39.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40.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

    18、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D.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试卷答案1.D兴修水利固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材料没有抑商的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是关于水利工程由来与过程及治理方策,没有体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B,选D;材料没有提到江南水利工程,排除C。2.C【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冀鲁豫三省人地矛盾突出,并结合所知学知识可知,在传统耕作模式里,只要有

    19、充足的人力则不需要技术的革新就能完成土地的耕种,故D项正确。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是指土地兼并,与题目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C项错误。4.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松驰,这有利于农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从而推动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崩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明朝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5.D【详解】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历来重农抑商,故“旨在促进

    20、商品经济的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地方差异”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材料“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政策的灵活性;材料“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体现了政策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据此可知,唐代通过相关制度,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故D正确。6.D【详解】“辟土殖谷为农”和“粒食之民”等信息表明,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粮食种植在农业中具有特殊地位,人们依靠粮食赖以生存。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动力,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古代中国农业还包括养殖

    21、业,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排除C项。7.D试题分析:本题是在强调租佣关系的盛行、宋代佃户地位的提高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从而推动了宋代农业的发展,材料并未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A、B、C是均不能选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8.A【详解】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

    22、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所以选A。9.C【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的农业政策。依据材料“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故正确答

    23、案为C选项。10.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效农具数量较少且很少使用,明代农政全书中的农具图来源于元朝农书的农具图,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技术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经济的衰退;B选项错误,影响农具革新的因素是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不是高产作物的引进;D选项错误,农业在封建社会时期始终都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故选C选项。11.A【详解】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水利

    24、兴修影响地方治理,故A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错误;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12.C【详解】根据题干“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直接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农业发展状况,C项正确。A项,牛耕产生春秋战国时期,而牛耕画像石为汉代文物,不符合早期农业发展特点,故排除。“协田”卜辞为商代占卜而作,未能直接体现农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D项,诗经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并非有关农业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3

    25、.D从材料中的“5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错误。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C错误。14.B【详解】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并且汉初减免赋税,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就会减少,故A项错误,B项正确;汉初减免赋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大量开垦荒地,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了非耕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5.A【详解】依据所学知

    26、识可知,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种植扩展到南方,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从而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了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故A项正确;没有数据表明宋代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故B项错误;中国的玉米种植开始于明朝,故C项错误;北民南迁刺激了南方麦类发展,这是粮食种植结构变化的前提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17

    27、.D【详解】题干材料“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错误。18.B试题分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19.B【详解】从清朝前期获鹿县的地权分配情况进行直观的分析,从中得出结论:清代前期,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该县应该是自耕农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县份,小农经济较为盛行,故B正确;材料表明100亩以上的户

    28、数土地占有量是比例较小,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严重,排除A;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表明小农经济较为盛行,流民问题不严重,C错误;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说明人地矛盾不严重,D错误。20.C【详解】本题涉及的内容是汉代的赋税征收形式,是一道拓展类的习题,做题的主要方法是历史解释通过史料解读加以分析。史料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农民必须出卖产品或劳动力,甚至举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我们可以推知这样的赋税形式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第二部分由“政府所需的大批物资,则又需要商人在农村城镇收购”可以推知这样的赋税形式有利于商

    29、人的发展。综上所述,材料的信息主要指向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商人的壮大,为此答案选择C;本题主要涉及的这种政策的负面作用,A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选项不符合题意中负面作用的要求,故排除;D选项静态的史料无法体现动态的史实故排除.21.C【详解】本题做题的关键有两个信息,一是文字信息二是表格信息,两个信息共同指向的主旨是“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最多”。通过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即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选择C选项。A选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在隋朝仍被执行,且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排除;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北方或者其它地区水利工程的信息或其它农业发展的信息,故不能够以偏

    30、概全所以B和D选项错误。22.C【详解】由材料“复合犁和播种机械”结合所学,符合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而C即耧车,故选C;A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排除;B是三国改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排除B;D是唐朝时期改进的耕地工具曲辕犁,排除D。23.D【详解】材料“秦以牛田不可与战”体现是牛耕的使用使秦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铁犁牛耕发端于秦国,故A项排除;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秦赵临战”说明C项错误。24.B【详解】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根据“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以

    31、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可知反映了不注重商品经济关系,只重视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B项;题意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形态,但没有体现其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农业的经济形态不是由农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故排除D项。25.C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26.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民庶之家”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租佃经营。27.C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主要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善,即铁农具的使用,与题干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不符,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以“铁犁牛耕”为特点的精耕细作模式的初步形成阶段,“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由题干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知,宗庙祭祀的祭品(这里指牛)现在作为田间的畜力,这说明牛耕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


    注意事项

    本文(通用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带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