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docx

    • 资源ID:26328568       资源大小:40.66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docx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在当代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我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 资本论是“运用”还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因此,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诉诸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资本论。然而,在通常的理解和阐释中,却是以认定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为前提,认为“马克思在这部着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由于认定资本论是“运用”而不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长期以来,或者离开资本论而阐释马

    2、克思主义哲学,或者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限定为如何“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直接后果,不只是影响到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阐释,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这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资本论的思路不同,我们的总体思路是: 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因此,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中,既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又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资本论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各有一句不容回避的振聋发聩的论断。马克思说:“哲学家们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恩格斯说,马克思和他所创建的哲学“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3、”。这两个论断的令人警醒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断言他们的哲学已经不再是“哲学”; 这两个论断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他们的哲学作出最为明确的指认: 马克思说他们的哲学是“改变世界”,恩格斯说他们的哲学只是“世界观”。这两个论断告诉我们并要求我们,已经不再是“哲学”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因此我们必须以“哲学革命”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哲学革命”去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离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的合理阐释,就无法合理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本论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在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4、”的着名论断时,就对新哲学提出这样的期待: “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843 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正是从这个“根本”出发,马克思对新哲学的使命又作出这样的概括: “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从非人的存在中“解放”出来。这就是马克思为新哲学提出的使命。“解放何以可能”? 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求索

    5、“解放何以可能”为主题,从“人的本质”和“异化劳动”去探索“解放的根据”。在这部“手稿”中,人的“解放”的根据是双重的: 一方面,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的特性”构成人的解放的“可能性”的根据; 另一方面,人的“类的特性”的“异化”状态则是人的解放的“必要性”的根据。正是从人的“解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双重根据出发,马克思深化了自己对“解放何以可能”的求索。1845 年春,马克思写出了被恩格斯称作“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宝贵文件”凝聚着马克思对全部哲学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熔铸着马克思对哲学自身的深切反思,表达了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根本性批评,升华了马

    6、克思探索人类解放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理论回答。因此,以这份“宝贵文件”为标志的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也标志着把“解释世界”的旧哲学与“改变世界”的新哲学区别开来的马克思的“天才世界观萌芽”。人们都承认,“实践”是这份“宝贵文件”的核心范畴; 问题在于,对马克思来说,他把“实践”作为核心范畴所要回答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以往的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不是从人的“实践”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人对世界的关系,因而不能真实地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把“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根据,从手稿中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

    7、动”的“类特性”,确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这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针对整个传统哲学、特别是整个西方近代哲学所思考和论争的根本性问题-思想的客观性问题-进一步地明确了“实践”范畴的意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又针对关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争论,明确地把“人”的存在的根据归结为“革命的实践”。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把上述思想凝结为一个根本性的论断: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8、。在提纲的第九、十两条中,马克思又把这种“实践转向”的根据诉诸实现这种“转向”的主体,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在提纲的最后一条即第十一条中,马克思以其“实践转向”为根据,把以往的旧哲学归结为“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把他所开拓的新的哲学道路归结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改 变 世 界”的“世 界 观”,在 写 于1845-1846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醒目地强调研究的“出发点”问题,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

    9、,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就“现实的历史”而言,人已经从总体上实现了从“人的依赖关系”转化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因此,马克思的理论聚焦点,就是揭示这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状态及其为人类走出这种“异化”状态所提供的前提条件。正是基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理解,在发表于 1848 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历史唯物论思想为基础,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表明,在马克思这里,人类解放是一个“使现存世界

    10、革命化”的过程。“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因此,“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这种阐释,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它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即是一个“消灭现存状况”、“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的过程。把这个“否定性”的过程视为“解放”的“根据”,并从“否定性”的过程去理解“解放”的“根据”,这就是马克思的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由此我们

    11、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把“哲学”对“世界何以可能”的追问变革为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二是把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对人的历史活动的理解,三是把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现实道路的寻求诉诸对“现实的历史”的研究,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革命的、批判的”的辩证法的统一。追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为“构建”自己的“新世界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把“真正的哲学”视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究竟是什么? 把“现代哲学”的历史任务定位为“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那么,这个“非神圣形象”究竟

    12、是什么? 人是如何在“非神圣形象”中构成“自我异化”、又如何挣脱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 把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质解释为“异化劳动”,那么,构成“异化劳动”的现实基础和真实内涵又是什么? 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归结为“实践”关系,那么,怎样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把人的“实践”首先理解为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那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如何构成“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如何构成“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把人的解放的价值诉求定位为“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实现这种价值诉求的现实根据和现实道路又是什么? 正是对这些根

    13、本性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的资本论。在读资本论这部着作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尔都塞提出,“如果认为整个马克思的哲学包含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几个短短的命题中,或者包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否定的论述中,也就是包含在断裂的着作中,那么就严重误解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思想生长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种思想的成熟、界定和发展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 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了二十余年的潜伏时间,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因此,“我们可以读到马克思真正哲学的地方是他的主要着作资本论。”这表明,不是资本论“

    14、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资本论以研究“现实的历史”为实质内容“构建”了关于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资本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关于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新世界观”与“独立的哲学”的本质性区别到底是什么?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作出明确回答: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 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

    15、反射和反响的发展。”这明确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以往的全部“哲学”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作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际活动的人”为自己的出发点的,而以往的“哲学”则是以“想象出来的人”为出发点。正是以“实际活动的人”而不是以“想象出来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

    16、史就没有任何价值。”这就更为明确地告诉我们,区别于“独立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实质内容是“从对历史的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也就是关于“历史规律”的理论。正因如此,恩格斯在晚年所着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这样的论断“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不是一般性的论断,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论断,也是关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根本性论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明确地提出,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17、”。这“两大发现”,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并凝结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因此,如何看待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与恩格斯所指认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关系,特别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关系,就成为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关系的根本性问题。关于资本论所研究的“资本”,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对于为何必须以“资本”为对象,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

    18、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正因为“资本”是决定现代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和“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并因而决定“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历史”,所以必须以“资本”为对象才能构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马克思这里,从“物和物的关系”中揭示“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从“资本”的逻辑中揭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逻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相互规定的两个结论: 马克思主义

    19、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集中地、系统地体现为资本论; 资本论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就集中地、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论; 离开资本论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资本论就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集中地体现在资本论。以“运用”的思路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关系,并按照这种思路来“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就从根本

    20、上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真实关系; 与此相反,从“构建”的思路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关系,并按照这种思路“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就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中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首先,“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研究的出发点: 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因此,如何理解和阐释“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就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进行“互释”的根本性问题。什么是“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21、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马克思所指认的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在哪里? 就体现在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货币”“资本”的“物和物的关系”中的“人和人的关系”。离开这些“经济范畴”,离开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人就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不是以“现实的人”而不是“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独立的哲学”。因此,不是资本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现实的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这个“现实”在于“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因此“直接的物质的生

    22、活资料的生产”,构成“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反映并把握这个“基础”的“经济范畴”,就成为把握“现实的人”的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作出这样的说明: “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 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

    23、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从人本身出发而考察人,只能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形成对人的抽象的理解; 只有从关于人的各种规定-首先是最重要的经济范畴-出发,才能形成对人的具体的理解; 只有展现经济范畴所构成的“具体”,才能揭示“现实的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资本论的出发点的经济范畴是“商品”,而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的本质则是商品的二重性。“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因此“

    24、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交换价值”则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由此就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如下的矛盾: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 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商品作为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它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性的根据何在? 它的使用价值的质的差别和交换价值的量的差别的根据何在? 这就是资本论所揭示的“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即劳动的二重性。正是这个“枢纽”点,构成资本论破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秘密的切入点。马克思提出: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25、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中,人类的“现实的历史”-劳动-在商品的二重性中凸显了自己的二重性,这就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的“抽象劳动”。正是资本论所揭示的劳动的二重性,为理解“现实的人”提供了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切入点-人自身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二重性。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作为自然的存在,人需要自然的满足,而这种自然的满足是通过人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劳动-实现的。商品的使用

    26、价值,就在于商品是“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人的具体劳动,就是以各种具体形式创造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物”,也就是把外部自然变成“合目的性”的存在。因此,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具体劳动,正是在“现实的历史”中体现了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表明,在商品中所体现的人的自然性,已经不再是抽象的与历史无关的自然性,而是以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自然性。由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而形成的对人的存在的理解,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在于: 那种“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并因而“造成了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对立”的旧哲学,在资本论的烛照下,它对“存在”( 包括人和自然) 的理解的非现实性被暴露出来; 与

    27、此同时,人的自然性的历史性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也在资本论的“商品”分析中被确定下来。这是马克思的“经济范畴”的深刻的“哲学内涵”。人的自然的历史性或人的历史的自然性,表明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这就是人的存在的二重性。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深刻地体现为商品的二重性及其所蕴含的劳动的二重性。从商品的交换价值上看,商品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商品价值就是“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因此,它清楚地告诉我们,

    28、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独特的社会的性质。”劳动的社会性质表明,人的社会性与人的自然性一样,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首先体现在商品的交换价值及其所蕴含的人的抽象劳动之中。商品的交换,本质上是劳动的交换; 劳动的交换,则构成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着名论断,正是并且只是在资本论所阐述的“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即劳动的二重性中才获得了真实的思想内涵。资本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破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秘密奠定了现实的基础。马克思破解

    29、“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秘密的现实基础是劳动,而马克思破解劳动的秘密的直接对象却不是劳动而是劳动所创造的商品。通过阐发商品的二重性而揭示劳动的二重性,通过揭示劳动的二重性而凸显人的存在的二重性,从而揭示物和物的关系中所掩盖的人和人的关系,这深切地体现了马克思的睿智的哲学思想: “感性具体”只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从“感性具体”出发无法直接达到把握现实的“理性具体”; 与此相反,只有从“理性抽象”即“最简单的规定”出发,才能达到“理性具体”即“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和”。因此,只有通过对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分析去理解全部的历史,才能真实地展现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从而

    30、破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秘密。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理论自觉,深刻地体现了资本论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并因而深刻地体现了资本论的“经济范畴”的“哲学内涵”。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科西克曾指出“如果经济范畴是社会主体的存在形式’或生存的决定因素’,那么对这些范畴的分析和辩证的系统化就能揭示社会存在,就能在经济范畴的辩证展开中把社会存在精神地再现出来。这又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资本论的经济范畴不能以事实性历史的演进或形式逻辑推衍的方式加以系统化,说明辩证的展开是社会存在的唯一可能的逻辑结构。”从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

    31、一致”看,资本论直接呈现给人们的是由一系列经济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离开这些经济范畴及其逻辑关系,就不存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构成资本论的经济范畴及其逻辑体系,又是马克思自觉地以思维的规定把握现实的规定的产物,离开思维对现实的认识论自觉,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经济范畴及其逻辑体系资本论以思维的规定所把握的现实的规定,是在商品、货币、资本、地租、利润等的“物与物”的关系中所掩盖的“人和人”的关系,它的“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离开“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商品、货币、资本、地租、利润等全部经济范畴及其逻辑关系。这是资本论所实现的存在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也是资本论所实现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以对“经济范畴”的分析而把旧哲学的“抽象的人”转化成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的人”。这表明,以“经济范畴”构成的资本论,本质上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且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变革了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不是“抽象的人”与“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历史”。由”现实的人”所构成的“现实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对象”,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本论》的互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