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 资源ID:26182039       资源大小:24.2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1、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学生问题课前:1、作者对诸葛亮怀有些情感?2、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歌颂刘备还是诸葛亮?3、本诗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为什么各家对于杜甫这样的名家的诗歌风格会有那么多不同解读?课后:1、沉郁顿挫是杜甫的独特风格吗?陆游的诉衷情似乎也可以说是沉郁顿挫?2、首联的设问句在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3、怎么判断是乐景哀情还是乐景乐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重难点: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比较法与朗读法预习作业:1、阅读节选论文,概括三个版本中“沉郁顿挫”的相通处。(文章见学案)2、翻译蜀相原诗

    2、教学过程:一、何为“沉郁顿挫”?杜甫很忙。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老人家的诗歌蜀相(已经学过登楼),关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学界有一个共识,叫做“沉郁顿挫”,那究竟什么是沉郁顿挫的内涵呢?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预习作业里面,我列举了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中有对于所谓“沉郁顿挫”的内涵阐释,我的要求是比较各自版本的定义,找出共同的部分。预设:情感饱满、深沉、苍凉、悲慨。音韵屈折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通过蜀相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学习,第一,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第二,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主问题:通过比较和朗

    3、读,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二、比较阅读,感知沉郁顿挫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树青青。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三顾即定天下计,两朝开济赤子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注释】【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安,哪里。【三顾即定】指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比较点一:“今安在”和“何处寻”问:“今安在”和“何处寻”分别是什么意思?答:“在哪里?”,“在哪里能找到?”问:在意思的表达上各有何侧重?答:“在哪里”强调的是“安”(宾语前置句,强调宾语),哪里。“何处寻”强调的是“寻”,找得到。问:传递出的情感有什么区别?答:“何处寻”显得对寻找丞

    4、相祠堂更加急切。问:对于诸葛亮祠堂的迫切寻找,映射出诗人对于诸葛亮怀有怎样的情感?答:强烈的敬仰之情。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突出一个“寻”字,进而表现出作者敬仰和急切的情感,并通过朗读,强调重音。比较点二:“树青青”和“柏森森”问:“树青青”和“柏森森”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树木青翠”,“柏树茂密”。问:“柏树”和“一般的树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区别吗?答:“柏树”被人们赋予一种坚贞不屈的品格。问:用在此处,哪个更好?好在哪里?答:对于塑造诸葛亮的形象有所帮助。问:什么形象?答:凭借一己之力独撑蜀国的坚毅形象。(学生对于柏树的了解应该有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问:“青青”和“森森”分别强

    5、调的是什么?答:“青青”强调的是“颜色青翠”,“森森”强调的是“树木茂密”。问:在表达情感上,两者有何区别?哪个更好?(可以附图片比较)答:柏森森可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作者前来凭吊缅怀诸葛亮的心情相契合。树青青营造的是一种优美富有生机的画面,与作者前来此处的心境不符。请同学阅读第一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语速偏慢,沉稳庄重的口气)设计意图:通过对于意向的解读,感受作者表达情感时候的屈折含蓄。比较点三:“尽春色”和“皆好音”预设:改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的情感是喜悦的。原句的意思是碧草照映台阶独自呈现着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徒然地婉转鸣叫。表达的情感是寂寥

    6、哀伤的。若是一下子说不出来,可设置阶梯问题“自春色”和“空好音”什么意思?独自地呈现出春色,徒然地婉转鸣叫。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哀婉寂寥问:为何寂寥哀婉?答:丞相祠堂倍受冷落 或者 对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感伤。请同学阅读第二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景的优美和情的哀婉之间,形成对比。)设计意图:1、通过对于副词的比较,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候的不同。2、通过对于情景关系的分析,体会乐景中的哀情,感受作者表达情感是的屈折。比较点四:“即定”和“频烦”问:字表上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答:“就定下”和“屡次劳烦”。问: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上,这两个用词有区别吗?(可以通过阅读来比较,“即定”语速是快而

    7、利落的,语气略带潇洒,“频烦”相对缓慢,语气略微沉重。)答:前者侧重于表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后者侧重于表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问:哪一个用在此处更好?答:鞠躬尽瘁。问: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的是“鞠躬尽瘁”而不是“雄才大略”?答: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杜甫渴望自己获得为朝廷尽忠的机会。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副词的比较,感受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候的不同。比较点五:“赤子”和“老臣”问:“赤子”和“老臣”分别是什么意思?答:一个泛指民众,一个特指臣子。问: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通表达了一种爱国心。前者是普遍的爱国心,后者是强调以臣子的身份为国家效力。问:杜甫为什么要强调后者?答:表达一种渴望受到朝廷重用的情感。请

    8、同学阅读第三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语速缓慢,深情歌颂)设计意图:通过对于不同称呼的比较,感受作者所赋予的不同情感。比较点六:问:原句和改句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处在哪里?答:都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问:“英雄”和“后人”的区别在哪里?答:“英雄”至少是指有突出品质的人,“后人”指的是诸葛亮死后的人。问:改成“后人”不是更能够表现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吗?为什么偏偏强调说是“英雄”?阶梯问题:英雄再此处指的是哪一类人?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人。称他们是英雄,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对于后世怀有报国之志的人表达敬意和赞颂。为什么偏偏是“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令他们泪流满巾?后世的

    9、英雄中同样有像诸葛亮一样壮志难酬的人,所谓“英雄惜英雄”表达什么情感?对于这一类人的惋惜。这一类人当中还包括谁?包括作者自己。还表达什么情感?对于自己不受朝廷重用,报国无门的悲叹。请同学阅读第四联,根据实际情况,提点阅读要领。(语速缓慢,感情悲怆)设计意图:通过对于不同称呼的比较,感受作者所赋予的不同情感。总结:我们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首诗。短短的一首诗里,深深沉沉包含了N种情感,(对应沉郁)因为情感的丰厚,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情绪的表达又呈现出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态势。(对应顿挫)所以,有人说一首七律的五十六个字就是五十六位贤人,中间放不下一个俗子。感觉杜甫写诗,就像李世石

    10、下棋一样,每一个字都在追求所谓“神之一手”,都试图将自己最深沉的情感融入其中。最后,我非常不自量力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力争读出“沉郁顿挫”的感觉。作业:比较分析书愤和蜀相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板书设计:(PPT随学生的回答当堂输入展示)蜀相沉郁顿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对丞相祠堂倍受冷落的感伤渴望受到朝廷重用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对后世怀有报国之志的人表达敬意和赞颂对怀有报国之志的人不受重用的惋惜。对自己不受朝廷重用,报国无门的悲叹-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上蜀相,关于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学界有一个共识,究叫做沉郁顿挫。关于什么诗沉郁顿挫呢,个人又有个人的

    11、看法。上课星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从三个不同的版本之中,找出最大公约数,看看其中相通的部分是什么,看了大家的预习作业之后,我发觉大家有两点是可以达成统一的。第一点是指情感上的饱满、深沉、悲慨、真挚、广大、深沉,第二点是指音韵上的韵致曲折,这是同学呈现上来的反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感受什么叫做“沉郁顿挫”。师:我先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歌富有感情地朗读一便。生:学生朗读。师:读的非常不错,情真意切,确实能感受到一点博大深沉了。接着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遍。生:全体学生朗读。师:非常好!情感的投入有很大进步。大家看一下学案,学案中有一首是杜甫的原诗,另一首是我和杜甫老先生

    12、的合作,我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那么这节课,两个要求,一个是大家通过比较,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差异,第二个要求是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学生思考。生1:“何处寻”的意思是在“哪里能找到”,“今安在”的意思是“现在在哪里?”师:强调的点有什么区别?生1:师:“何处寻”强调的是哪个?生1:寻。师:“今安在”强调的是那个字?生:“在”?“安”?师:宾语前置句强调的是哪个部分?生:宾语。安。师:情感区别在哪里?生2:何处寻比今安在多了一份深沉之感。杜甫本身就是被贬之后所写的这首诗,这和时代的特殊性质相关,非常悲怆,“今安在”就是我

    13、现在要去找他了,他现在在哪里?不说兴高采烈,但也完全感觉不出来那个时代的特殊给他带来的悲怆深沉。师:语气相对平和一些是吧,何处寻你读到的是一种悲怆?生2:恩。师:好的。有没有别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生3: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何处寻”是它在那里,我已经知道了,我要去找。“今安在”是我知道它原来在那里,现在在不在,我不知道,地点是不确定的。所以情感上就有区别了,一个是我要去寻找它的那种师:什么样的心态?生3:追随的心态。因为是丞相祠堂,纪念的对象是诸葛亮,类似于一种追随古人的情感。“今安在”是单纯的拜访。师:“何处寻”强调的是渴望追寻到诸葛亮遗风遗迹的感情。急切的,渴望追寻的情感。而“今安在”的表

    14、达,相对平缓一些。在这个地方,我们能感受到情感上细致的差别。师:再接着看“柏森森”和“树青青”的区别。生4:一个是柏树长得很茂盛,树青青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树。师:强调的点有区别吗?生4:一个是茂密的树林,一个是颜色青绿。师: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生4:师:“柏森森”和“树青青”给大家看两幅图,大家可能更加直观一些。PPT展示两幅图片树青青、柏森森。师:这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生5:柏森森更沉重一点。师:树青青呢?生5:比较明亮。师:心情呢?生5:比较好一点吧。师:就是春游的心情咯?柏森森相对来说生5:比较抑郁的。师:比较抑郁压抑和沉重的。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比较多的看见柏树?尤

    15、其是看见成林的柏树?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吗?生5:在烈士陵园。师:这烈士陵园里,这种柏森森的场景是随处可见的。那么我们把陵园的感受迁移到这里来,那你觉得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生5:比较沉痛的。惋惜的。师:惋惜什么?生5:师:你想想到陵园里去,生5:压抑。师:压抑是压抑的,还会怀着对烈士的?生5:(蹦出一个词,没听清。)师:不要猜,要说原因,要有逻辑性。去瞻仰烈士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流露出怎样的情绪?生5:缅怀。师:缅怀可以吗?尊敬也是可以的吧,当然也是沉重的。板书缅怀、尊重、沉重请学生单独朗读第一联。学生齐读第一联。师:能够感受到沉重缅怀的情绪在里面了。师:第二联我请一个学生来分析一下,我对他

    16、的作业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生6:(实在听不清)师:少了一种什么?生:持续感。师:我的改诗呈现出怎样的氛围?尽春色,皆好音。生6:师:意思上能翻译一下吗?生6:台阶上都被绿色覆盖。黄鹂鸟都传来好听的声音。师:好。那你告诉我,这一组画面呈现出怎样的情感?生6:美好的、富有生机的景象。师:情绪呢?生6:欢快的。可能是你们明天春游的心情吧。师:杜甫老先生的原诗呢?生6:内心中包含了生7插嘴:惆怅。师:惆怅什么?生7:这句话翻译出来是台阶上的碧草自顾自地满含春色。隔夜的黄鹂鸟空有好听的声音。联系作者的背景,当时作者被贬官。空有一身才学,但无法施展抱负。师:所以,尽管景致是优美的,在作者当时的心境看来,他就

    17、非常任性的把这样的景致讲成是“自春色”,讲成是“空好音”。因为这样的景致跟自己的心境是什么关系?生7:以乐景衬托哀情。师:欢乐的景致表现自己哀伤的情绪。哀伤的点,可能是他不受重用。板书不受重用的哀伤请同学单独朗读。师:好。我有一点是很认同的。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有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映阶碧草停顿了一下,隔叶黄鹂停顿了一下,他这么一停顿,把哪两个字凸显出来了?生:自和空。师:我们在这里如果要突出这两个字,未必一定要加重音,加两个停顿就够了。教师范读:映阶碧草 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全班朗读。师:接着我们分析第三联。生8:频繁的意思是刘备频繁麻烦诸葛亮,不断向他问计的情形。即定的话就显得特

    18、别轻易。师:特别轻易?好的,即定怎么解释?生8:立即就定下。师:诸葛亮立即定下了天下大事,你觉得这能表现出诸葛亮的什么形象?生8:以天下为己任。师:注意他的用词“即定”,立即定下了。生8:非常足智多谋。师:足智多谋,刚一出道就把复杂的天下大事给看穿了,五年计划写到第十三个了。即定,立即就定下了。强调他的一种远见,那么频繁呢?强调什么?生8:忧国忧民师:忧国忧民。谁劳烦谁?刘备屡次劳烦诸葛亮。即定强调的是他的雄才大略,频繁强调诸葛亮的什么?生8:心系天下。师:心系天下,效忠于刘氏家族。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强调他的雄才大略,而强调他的忧国忧民?生8:作者在这里以诸葛亮自比,作者与诸葛亮有相似之处

    19、,都是关心国事。尽管现在不受朝廷重用,但是依旧关心着国家师:作者在这里借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渴望为朝廷而效力。这里一个“即定”,一个“劳烦”,尽管都是对诸葛亮的歌颂,但是歌颂的点是不一样的,后者歌颂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国效忠,前者歌颂的是诸葛亮的才华,联系到杜甫个人的生平,我们在这里感到作者更希望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后半句“赤子心”和“老臣心”,字面上的区别在哪里?生9:老臣心,用了一个老字,表明尽管已经年纪大了,但是心还是热忱的,尽管年纪大了,不能再干什么重的事情,但还是心系国家,还想为君王做更多的事情。而赤子心是指的忠诚尽责,这里他说的是诸葛亮不想负刘备的愿望

    20、,更想用心尽力地辅佐刘禅。所以上联是想写诸葛亮虽然已经苍老,但依然心怀国家,心怀君主,而下联只是写了一个忠诚。师:好。我非常认同你的分析。我们在看一下改诗。“赤子心”现在什么意思?泛指一种普遍的爱国心吧,原诗所用的老臣,一个老字强调岁数,另一个“臣”字强调的是身份吧,那么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一个臣子的身份?因为如果是爱国的话,都可以爱国啊,普通人也可以爱国啊,为何要强调老臣?生9:想要告诉君主,他不会逾越雷池,做好自己的事情。师:什么事情?生9:为君主出谋划策,师:为君主出谋划策,问题是他当时有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机会吗?生9:没有。师:那么强调以臣子的身份尽忠,目的何在?生9:希望可以被重用。师:

    21、所以在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一种普遍的爱国心,而是以一个臣子的身份来爱国尽忠。怀着一种渴望被重用的情感。板书:渴望被重用的情感。(请学生朗读。)师:不错。读出了一腔热忱。师:最后一联,长使英雄和长使后人,区别在哪里?生10:英雄和后人的性质不一样,英雄一般来说,这种悲伤、心酸的故事是不会让英雄泪满襟的,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心怀天下,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饱含心酸的故事,让后世的枭雄也好,英雄也好,都为之感到愤慨、悲伤。师:愤慨?生10:不不不,悲伤。师:感到惋惜和悲伤是吧。那为什么强调是让英雄泪满襟呢?照理说后人的面更大,不是英雄也泪水满襟,不更显得诸葛亮影响深远吗?生10:在这里可能有借指自己。

    22、杜甫也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用英雄自比,来抒发自己对诸葛亮这样为国家着想的一种褒奖,同时,也勉励自己向君王提出政见。师:这里英雄有作者自比的成分在里面,相似点在哪里呢?第一个,刚才说道他与诸葛亮一样都有一腔热血在胸中。还有没别的相似点?师: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成功了吗?生10:没有成功。联系到作者呢?生10:他也是一直不受重用的。师:他也是一直不受重用的吧。在这里自比,至少有两点,第一,是对自己的报国热忱正面的肯定。同时呢,也恐怕与诸葛亮一样,有一种事业未成的自哀在其中。板书自哀。师:在深入想一下,这里的英雄难道仅仅是指作者自己吗?这不是显得很自恋吗,讲了半天就夸赞我自己咯?还有没有其他的

    23、所指?生J:坚持自己信念,有自己伟大理想、伟大抱负却始终未能得志,悲怆的壮志未酬。师:对。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也不仅是作者一个,所以杜甫不仅仅是自哀,不仅哀叹自己一个人,也是哀叹一类人。并且作者是如何称呼这类人的?生J:英雄。师:对这类人又有惋惜,又有什么情感?生J:钦佩。师:对。在这里既有自哀,又有钦佩和赞颂。板书赞颂。师:那么这首诗歌,我们从比较分析,得出这么一些情感。我们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首诗。短短的一首诗里,深深沉沉包含了N种情感,(对应沉郁)因为情感的丰厚,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情绪的表达又呈现出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态势。(对应顿挫)所以,有人说一首七律的五十六个字就

    24、是五十六位贤人,中间放不下一个俗子。感觉杜甫写诗,就像李世石下棋一样,每一个字都在追求所谓“神之一手”,都试图将自己最深沉的情感融入其中。最后,我非常不自量力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力争读出“沉郁顿挫”的感觉。-课后反思-综合了各位评课老师和自己课后的反思,我对自己的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1、对于“沉郁顿挫”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第一,沉郁顿挫是否就等于感情的丰富?显然不是,因为如果感情丰富就算是沉郁顿挫的话,那么,我的那首改写的诗,情感也是丰富的,但是,显然谈不上是沉郁顿挫。第二,感情悲慨是否就是沉郁顿挫?也不尽然,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诗歌浩如烟海,为何只有杜甫的诗歌被称为沉郁顿挫?这是我之前备课

    25、中没有深入考虑过的问题。因此,仅仅抓住感情悲慨和丰富这两个点,还是不够严谨的,需要在课前对“沉郁顿挫”做更多的功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2、能够改“演绎法”为“归纳法”?这是一个悬念,至于效果的好坏还需要通过课堂的实践来检验。我凭虚思考了一番,觉得归纳法会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学生发挥的空间度更大,而且呈现出的结果都是实打实的干货,也能更好的对应教学目标中“感受”一词。之前的演绎法,要说感受到了还是没感受到,很难有一个标准去界定,但如果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这堂课的学习,真正提炼出一些杜甫诗歌的特点,无论是深是浅,都可以谈得上真正的感悟。第二,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被更加放大了,因为通过有感情

    26、的朗读,学生可能会更加容易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然后结合学生的感悟,再给他们各方专家们对于沉郁顿挫的定义,让他们自行判断取舍,基于自己的学习经历,再作出判断,似乎也更符合学习的规律。3、关于原诗和改诗的比较,所选取的点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例如在比较“今安在”和“何处寻”,一开始我比较的初衷是为了朗读而铺垫的,因为“何处寻”的朗读重音在一个“寻”字上,这样就可以突出作者的一个急切的心情。但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今安在”的语义同样丰富而沉重,这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不细致所造成的。再如,“树青青”和“柏森森”,这个比较点的愿意图是想让学生关注意向的使用,(柏),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个点可能稍微简单了一些,因为即使不比较,学生也能看出庄严的气氛。这样的比较,有点类似于“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感觉。再者,关于三顾即定和三顾频繁的比较,似乎侧重的点也可以说成是赞颂刘备那样贤明的君主猥自枉屈礼贤下士,因此这样的比较本身似乎还存有争议,值得商榷。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