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24859567       资源大小:142.4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docx

    1、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故课堂教学出发点要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教学实践中注意将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课描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段,政权更迭频繁,疆域空间随之变迁,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对学生的时空感知有较大的挑战。故本课可以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为切入,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

    2、族政权更迭的自然时空,注重在历史演进的长时段大时代视野中理解和解释历史,把握政权更迭的社会时空,正确认识历史现象与历史趋势的意义时空,进行历史解释与建构历史联系。因此,通过延展“时空观念”的三个维度认知,揭示时段或时代的内涵与联结点,运用“历史解释”挖掘其中的隐性联系与结构,“史料实证”中论证彰显历史变化趋势及其因果关系,从中落实“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时空素养出发结合各大素养的侧重点,促使学生完善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丰厚的系统性知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素养落地在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中的意义。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1、专题间的逻辑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基本结构式按

    3、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专题学习的方式依次呈现历史进程,学生需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从单元整体视角看,本课处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二单元,主题为“民族交融”和“大一统”的发展,正符合中国古代史部分两条并行发展的线索: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本课主题词“政权更迭”蕴含的阶段纵向时空线索:从三国、两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变迁,时空上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奠基和伏笔,分析时空演进的内在趋势和深层社会意义,是本课另一主题词“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从民族交融线索看,各民族从分裂、冲突中加强相互交流、双向的学习,逐渐实现“共性增多”的民

    4、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本阶段的分裂、冲突线有:如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各民族政权的长年割据混战,典型如淝水之战为代表史实。本阶段民族关系缓和并在交流学习中实现民族交融的有:西晋末年以来战乱中的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民族在学习吸收北方新进生产技术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南北民族在经济上“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掀起北方民族的汉化运动,北方民族向中原汉族学习相对先进、成熟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体现了南北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多元深入的“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三、学情分析教育部审定(2013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已对本单元内容有

    5、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理解,预测学生对这段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有具体感性的认知和大致的了解;高中部分在史实教学和处理上可以简化处理,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核心素养提升上。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侧重具体感性的历史描述,穿插图文及辅助资料皆以浅显、故事性的内容为主,容易让学生止步于历史现象的感知,故高中教学需关注准确、客观的描述历史现象,深入挖掘史事背后的历史思考与历史解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把握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提升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能力。四、教学方法本课涉及的政权更迭频繁,各古代民族繁多,内在的交流和发展更是错综复杂,对具体政权变迁的时空感知会有混乱;又因涉及较

    6、多古文材料,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一定阻力。依托本课逻辑,参照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运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形势图定位自然时空,掌握本时期各民族政权更迭的基本时空史实,掌握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2.通过典型历史事件选取和史料分析,从北方民族内迁、制度变化和创新、江南边疆等区域的开发、科技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等史实,分析解读社会时空中民族交融中封建制度、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的能力。3.综合本阶段政权更迭的带来分裂动荡和民族交融促进封建国家的发展,在意义时空层面认识促进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价值,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

    7、体发展形态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的重点: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的过程,并宏观架构自然时空、社会时空、意义时空的内在逻辑。各民族政权更迭促进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以及民族交融的原因和影响。教学的难点:区分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概念和逻辑关系,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历史逻辑,融合完成核心素养的落地。五、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上述的目标设定,本课的设计核心主题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时空线索是课堂推进的基本脉络。以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出发,从黑格尔自然辩证法论述时间和空间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自然时空”,到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基

    8、于社会因素对事件的因果判断的“社会时空”,到基于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构建历史意义的“意义时空”0,三个时空循序渐进推进内容的解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从“时序政权更迭”和“空间疆域变迁”等自然时空入手落实“时空观念”。在分析“疆域交错变迁”和“政权频繁更迭”的社会动因,可从“时空观念”的“社会时空”出发落实“历史解释”。在解读、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趋势: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中新发展,从表及里落实“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综合论证“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的阶段特征,可从“时空观念”的“意义时空”出发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以

    9、下是具体阐释从“时空观念”的三个属性(即自然时空、社会时空、意义时空)入手,来建构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主题的设计思路。同时基于本课课标内容及教学难点,提炼本课的重要概念“政权更迭、中华民族和民族交融”,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解读明确。政权更迭:“政权更迭”(regime change)在牛津大词典中解释为新政府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权。指国家的执政者发生了变更。是现存的国家制度,管理体系,官僚机构和其他元素被全部或者部分取代。中华民族: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政治文化共同体,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也就是西方构建民族国家时期形成的现代民族( nation) ,如法兰西民族,我们常说的“中华民

    10、族”即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另一含义指社会文化共同体,如中华民族中的汉族、蒙古族等,即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1。本专题涉及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中华民族”。民族交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交融”不同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有特定的含义。民族同化,不论自然同化还是强制同化,其结果都是某个民族的消失,另一个民族族体规模的增大。民族融合,在过程阶段仍然会产生新的族体规模更大的民族,结果意义上民族特性会消失,民族会消亡。而民族交融,仅指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性增多的过程,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运动形式。其所指的民族现象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2

    11、六、教学过程(一)自然时空导入:疆域空间中的政权更迭的时间1、出示:教材P29三国鼎立形势图、P33东晋十六国形势图、P34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判断)结合教材及原有知识储备,观察地图。判断属于什么时期?判断依据?(生判断并说明)可以根据疆域范围、政权名称、民族构成判断处所属的时期。(切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从3幅疆域图中初步可以发现这一历史阶段有哪些特征?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下?(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政权较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呈现,迅速切入课堂,并调动学生学生利用教材、原有知识去观察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做出判断,解释判断依据时候初步进

    12、行阶段特征的提炼和感知,为时空变迁的历史脉络梳理做好铺垫。2、纵向时间的政权更迭:感知、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概念解读:本阶段的突出特征是政权更迭频繁,“政权更迭”(regime change)在牛津大词典中解释为新政府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权。指国家的执政者发生了变更。阶段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执政者为什么会发生了如此频繁的变更?纵向时间上的政权更迭蕴含了疆域空间的变迁,或许可以从这一时段错综复杂的民族分布和关系里寻找下线索。3、疆域空间的民族关系:(1)出示:教材30页的“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及插图“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

    13、羌侯印”。补充材料:这就是靖远出土的稀世珍品晋归义羌王金印,大小如麻将,外开呈长方形,驼纽金质,阳文篆字,上刻“晋归义羌王”,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学生任务:结合地图信息,以西晋为例梳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分布;以“晋归义羌侯”印章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政权的关系。(2)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的分布及迁徙根据地图梳理西晋少数民族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解读印章信息:此印为两晋时期晋王赠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印文形式承自西汉宣帝以来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汉”或“晋”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二字,又常以驼钮作为这种

    14、印的基本钮式。其中“归义”是汉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结合地图和印章信息分析: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佐证:建武二十五年至永和五年(公元49年140年),归顺中原政权的南匈奴主要安置在北地、云中、朔方、五原等沿边诸郡。教材P30“思考点”:你觉得导致自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联系两汉的社会历史状况出发,思考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推导判断:历史因素看,两汉政府为了防御匈奴南下,边疆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之间,很早就有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特别是

    15、把边疆上的各族人民迁到塞下居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农业转化,也是内迁的主观动力。从印章的“归义”来看,汉族统治者的招抚是重要的现实因素,魏晋时期的战争中原地区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也就促成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迁移的局面。可见,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迁移,和汉族的联系日益增多,不同民族之间将会出现怎样的相处局面?阅读教材,提出观点并提出史实佐证。(3)史料实证: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学生论证1:观点1,不同民族之间充满矛盾和冲突,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民族分裂。史实1: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正是内迁民族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

    16、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史实2:西晋被灭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匈奴:前赵、北凉和夏。鲜卑: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羯族:后赵。氐族:前秦、后凉、成汉。羌:后秦。北朝:鲜卑建立的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一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混战割据,南方的士族政权争权夺利,此后170年间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学生论证2:观点2,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史实1: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

    17、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教材P32“史料阅读”概括的括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足以说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手工业、商业均得到长足的发展。方面史实2:北方内迁少数民族深受中原汉族先进政治文化的影响。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教材P31插图“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说明北方的手工业、

    18、审美也深受汉族文化影响。4、阶段小结: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黑格尔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空间的真理是时间,因此空间就变为时间;并不是我们主观地过渡到时间,而是空间本身过渡到了时间。”自然时空维度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时间里,不同疆域空间的各民族之间既冲突混战又相互学习借鉴,这“相爱相杀”中见证了这一分裂割据时代里自然演进的民族交融。概念辨析:民族交融,仅指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性增多的过程,是指民族关系的一种运动形式。是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它文化的认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19、形态的认同。3设计意图:用黑格尔在自然辩证法观点为理论依据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并结合时空的不用维度梳理本阶段政权更迭的史实,区分相关的历史概念,增进历史理解,从而促进“时空观念”落实。(二)社会时空:自然时空中产生的各政权的社会属性及发展1、概念辨析:综合自然时空维度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建立,这里的各民族是否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华民族”,为什么?(1)概念解释:“中华民族”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政治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即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另一含义指社会文化共同体,如本阶段出现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2)推进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各民族政权

    20、性质是什么?这些政权能代表“中国”吗?为什么?(3)概念解释:先来看看“中国”的概念:是指在万国中处于中间的国、中央的国。由此延伸出来,在地域上就是中原,就是一大片平原或者一大片地域中间地方。这是“中国”的本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从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840 年以前,就是乾隆中期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领土。历史上所有在这个范围里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不管是不是属于中央政权管辖,都是中国的一部分4。这一时期建立的政权均属于地方割据政权,代表中国的一部分。2、史实梳理:同属于中国一部分的南北政权,大分裂时代后期逐渐形成南北政权的分野和对峙。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东晋

    21、、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3、历史解释:这条分界线是怎么造成的?双方将如何进行“相爱相杀”呢?我们以这一时期决定南北割据局面的一场关键战役淝水之战为例进行探讨解析。史实梳理: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从东北到西北的海东诸国以及鄯善、大宛、康居、于阗、天竺等62个政权向前秦遣使称臣,且进贡方物。除了南方东晋外,所有民族和政权都为前秦苻坚所征服,此时前秦不同于任何五胡王朝,它正处于最鼎盛时期。随后自称“天王”的前秦统治者苻坚大举进攻东

    22、晋,以80万对8万的优势兵力,惨败于淝水。(1)材料补充呈现材料一:淝水之战的前一年,苻坚欲大举伐晋,会群臣议,会后苻融单独见秦主(苻坚),泣下而言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几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雠也,臣恐非但徙返而已,亦未必万全。晋书一 一 四苻坚载记下材料二:苻坚自幼学习儒家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至“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一言一行都欲与儒家经典中的千古帝王做对比。有自觉的文化使命感:“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

    23、,令在所以闻。”摘录自房玄龄晋书P2883-2885(2)讨论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淝水之战前秦主(苻坚)不顾“风尘之变者”而大举伐晋,其弟苻融反对的理由。材料分析:从苻融反对的理由,可以发现前秦伐晋是在刚完成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出现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深层原因分析:秦主(苻坚)不顾“风尘之变者”而大举伐晋的深层原因。淝水之战本质上是苻坚实现统一的兼并战争,但从材料二可以发现,正如著名历史大家陈寅恪先生分析: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

    24、着手而要看文化高地。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而文化最高的是汉人中的士族,要统一汉人和各种不同的湖人,就要推崇汉化,要汉化就要推崇汉人,要推崇汉人莫过于推崇士族。当时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汉人正统死在南方。如果不攻取东晋南朝,就不能自居于汉人正统地位,也就不能降服鲜卑等族,且汉人有离心的倾向。只有攻取东晋,实行汉化,方可统一胡汉。苻坚所以坚持南伐,原因在此。5可见,南北分野非仅仅地理界限,是文化分界线。设计意图:社会时空是基于社会因素对事件的因果判断,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即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类历史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考察,深刻阐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

    25、筑之间的相互关系6。在自然时空的梳理政权更迭的基础上,以“社会时空”的社会视角进一步分析南北政权之间的博弈,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从表至里,逐步落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历史解释之核心素养。(三)意义时空: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民族交融的价值和意义。过渡:如果说苻坚的南伐晋完成兼并统一的军事行动,草行露宿、昼夜不息,最后却落了个“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败而亡的后果。同样完成了统一北方,同样有深厚汉文化修养的北魏孝文帝,却采取了主动汉化的改革方式来对待中原文化,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胜利还是一种自我消亡?1、史实梳理:阅读教材P3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归纳改革的措施和主题。改革措施:迁都洛阳

    26、生活:着汉服、禁胡语、改汉姓,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政治: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定等第。主题:实行汉化2、历史解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起背景及影响。(1)出示:“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

    27、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解释探究: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3)依据材料归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并分析“迁都”的作用。结合教材P33-34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目的: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积极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

    28、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消极影响:改革过程中忽视本民族的民族特色,全盘汉化,造成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主要是南方以洛阳为中心,汉化程度较高;北方平成依然保留鲜卑民族的文化和生产特色,成为北魏分裂的重要原因)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盲目吸收汉族文化,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中的糟粕。(如门阀制度,严重影响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腐败,不利于国家稳定)3、意义时空解码:(1)出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

    29、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李振宏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讨论形成认识)民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汉民族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少数民族也不断学习中原文明,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上是民族间“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发展现象。可以说,这正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往形式。“和而不同”与“多元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多元互补”是中华文化融合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特色。设计意图:意义时空是指历史研究不再仅仅对具体的、个别的历史事实的澄清,也包含在聚义的历史时空中去理解特定时代人的精神伦理

    30、状况。而要构建对历史意义的认识,必须基于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即史料实证。7通过意义建构,解析本课核心重要概念“民族交融”。七、学习资源与学业评价1、在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侧重于依托“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为主线的的落地。然在实际教学中,唯物史观是统摄指导,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而家国情怀则是在教学推进中水到渠成地流出的。对本课设计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水平划分如下:水平1:能够在疆域和时间变迁中区分不同政权,从中梳理脉络,能辨识不同的时空表达方式。水平2:能将“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置于“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时空,利用年表及地图对相关史实加以描

    31、述,能够认识史事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水平3:能把握“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空联系,对以此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趋势有所总结和概括,并理解其对后世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历史上的变化和延续,统一和多样,局部和整体及其意义。水平4: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选择“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两个不同时空进行分析、综合、比较。2、学习资料及观点支撑: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主编 袁行霈)绪论中提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特点是政治上分裂割据、混战不止;表现在文明史上,有破坏也有贡献贡献除了表现为北方和西方众多进入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比较全面地接受了以中原王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明,从而促成自秦汉以来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为以后中原大地上出现隆盛的隋、唐大帝国以及周边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创造了条件。1.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2张国刚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5.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6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