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 资源ID:23814572       资源大小:35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1、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人教版知识精讲doc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二. 重点、难点1.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战争的转折,二战中重要国际会议,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美苏争霸,亚洲经济的发展。2. 难点: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知识框架的建立;重要问题的理解;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一. 历史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人

    2、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进步力量联合起来,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和8月,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不同,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矛盾,美国凭借它强大的经济军事

    3、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以他为首,组成了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同新生的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一起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战后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滞胀”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纷纷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从50年代中期起,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着手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这些国

    4、家大都照搬苏联模式,为日后东欧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70年代后期起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 知识框架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慕尼黑阴谋1.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提出领土要求。2.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代表参加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就是“慕尼黑阴谋”,又称“慕尼黑协定”,至此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3. 慕尼黑协定产生了极其

    5、消极的影响:德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苏对英、法更加不信任。1939年8月,苏与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略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二)二战爆发1.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波兰节节败退。2.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 英法宣战后未对德发动大规模进攻,不久,波兰覆亡。 4. 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东方战线”。(三)德军西线进攻和法国沦陷1. 1940年4、5月,德军开始在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挪、卢、荷、比等国。2. 同时,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40多万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

    6、到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3.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发动总攻,意对法宣战,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4. 1940年710月,德军对英发动了“不列颠之战”,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四)苏德战争爆发1.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突然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爆发和初期战况:节节失利,军队损失惨重,德国控制苏联40人口和大部分工业区。2. 1941年10月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歼敌50万。(五)日军偷袭珍珠港1. 希特勒肆虐欧洲之际,日本法西斯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

    7、立霸权。2. 日本的政策损害了美英的利益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日本决定取得战争主动权。3.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进攻美英军队,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最大规模。4. 到1942年春,日本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许多岛屿。(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了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开始对苏提供援助。2.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

    8、形成。3. 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胜利的进程。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1)时间: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2)过程:a. 1942年7月,德军集中150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b. 1942年冬,苏军突然发动大规模反攻,分割包围德军主力。c. 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从此,苏军开始战略反攻。(3)影响:a. 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b. 推

    9、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是二次大战的重要转点。2.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1)时间:1942年6月。(2)过程:a. 日本军部为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派出庞大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b. 美军掌握了日军作战计划,成功伏击日本舰队。(3)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为进攻。3. 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1)北非战场:a. 1942年夏,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b. 10月,英军反击。赢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德意军队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c. 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2)意大利投降:a. 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

    10、登陆。b. 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c.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背景:a.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b.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军将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c. 差不多与开罗会议同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于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2)时间: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

    11、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同时,苏军在东线发动猛攻。(3)意义: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不久,法国光复。2. 德日法西斯的溃灭:(1)欧洲战场:a. 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b. 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c. 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作用: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主要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大国强权政治:分裂外蒙古,保证苏联在东北特权)。d. 1945

    12、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月底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攻克柏林。c.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太平洋战场:a. 美军展开猛烈进攻,步步逼近日本本土。b. 中国等国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反攻。c. 1945年夏,苏联:斯大林、美国:杜鲁门、英国:丘吉尔在波茨坦会晤,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苏三国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d. 1945年8月6、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e.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f. 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g.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3、。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 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 影响:(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5)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二战后期召开的四次国

    14、际性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根本性好转。战争的主动权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国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1943年中、美、英召开开罗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同时,苏、美、英召开德黑兰会议。1945年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和日本穷途末路的形势下,苏、美、英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这次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加速了战争进程,对打破法西斯国家起积极作用,但同时,在雅尔塔等会议上,也表现了三大国首脑开始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

    15、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为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纷争埋下祸根。第四章 两级格局下的世界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级格局的形(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 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2.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1)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2)经济:工业:具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金融:具有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夏);基本特征: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

    16、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3)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a. 军事力量空前壮大。b. 在战争中扩展了疆土。3. 雅尔塔体系确立: (1)条件:美苏在战争中形成的力量对比。 (2)雅尔塔体系: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3)具体内容(主要在雅尔塔会议确定,也包括开罗、德黑兰、波茨坦等会议确定的内容):a.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b.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c. 建立联合国。(4)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了两

    17、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3. 联合国成立:(1)1945年春,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2)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成立初期实际上为美国操纵)(3)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4)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二)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1. 对德:(1)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2)同时,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分区占领,各国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美、英、法三国同

    18、苏联的矛盾加剧。2. 对日:(1)日本投降后,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2)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美国出于自己利益,对一些曾经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3)美国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三)两极格局的形成1. 背景: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2. 过程: (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2)苏土关系紧张,希腊政府在共产党的打击下岌岌可危。(3)1947年,美国以土、希受到威胁为由,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紧接着,又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

    19、持和控制西欧国家。(4)1949年,美国拉拢加、英、法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约。(5)1955年,苏与东欧七国成立华约组织。(6)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3. 美苏的争夺:(1)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2)1950年,美国进行朝鲜战争并干涉中国内政。两极世界的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 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

    20、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容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争利益的大局。 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 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美国1. 战后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战后70年代初):(1)原因:a.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b. 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c. 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2)表现:a. 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b. 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

    21、加了一倍多。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70年代初70年代中期):(1)原因:a. 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b. 1973年,中东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退。(2)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被位动摇。3. 经济:“滞胀”(70年代中期一70年代底): 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通货膨胀严重。4. 经济复苏与繁荣(80、90年代):(1)原因:a. 80年代,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扭转了经济颓势;b. 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充分

    22、利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2)表现:a. 1982年底,经济开始复苏,此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b. 90年代,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递减,甚至出现盈余,呈现繁荣景象。(二)西欧1. 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1)原因:a. 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经济;b. 充分利用美国的支援;c.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d. 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2)表现:a. 50年代初,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b. 五六十年代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c.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2. 联邦德国的崛起:(1)a. 推行政治改革,

    23、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搞经济建设;b. 美国的扶持,援助;c. 制定可行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d. 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2)表现:a. 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期;b. 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3. 欧洲共同体: (1)成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2)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随着力量的增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

    24、作用日益重要,并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这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日本1. 经济发展原因:(1)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的扶植和偏袒。 (3)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6)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军大批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 表现:(1)l955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60年代以来,已成为仅

    25、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3)80年代以后,经济稳步增长。(4)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0年代中期以后。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四)矛盾与问题1. 社会矛盾的缓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 存在的新问题:(1)阶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表面相对缓和,但贫富差距在拉大,阶级不满情绪也在增长。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26、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的盛行就是典型。(2)社会危机加深。种族歧视难以消除,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愈演愈烈。(3)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余孽难除。德国纳粹在80年代以后再度活跃。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从1946年起,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2)195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6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3)国防工业方面。1946年:建成原子反应堆,1949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2. 存在的问题:(

    27、1)体制上,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3)思想文化上,在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和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损害。(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 背景和建立:(1)二战改变了国际形势,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严重削弱。(2)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3)在苏军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政权。2. 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

    28、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3. 主要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4.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19481953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建立。(2)这种体制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3)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1.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1945年10月,蒙古举行全民投票;1946年初,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2)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建设

    29、,到 1958年,蒙古由一个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1959年,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2.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半岛的分裂:(1)日本投降后,苏美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2)1948年8月,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3.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1)1945年8月,越南人民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2)不久,法国重新侵入越南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

    30、新中国的诞生及世界历史意义:(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其世界历史意义:a. 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 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2.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作用:(1)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12国形成了社会主

    31、义阵营。(2)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3)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 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a.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b.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听取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会后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2)改革内容:农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3)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2. 勃列日涅夫改革:(1)1964年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些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2)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仍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执政期间,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4)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六)东欧的变革1. 南斯拉夫:(1)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2)摆脱了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劳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六人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