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导学案必修三 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课 前先学案必修三 专题一编写人:张裕东 审核人:王新华一 百家争鸣【自主学习】一、 学习目标1.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2.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原因及其重要意义。二、 重点难点1. 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2. 难点是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三、 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教材,完成预习案中的知识梳理和问题导学。2. 标记和理解重要概念和历史结论。四、 要点透析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含义:“百家争鸣”春秋战
2、国时期,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经济方面: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的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
3、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3.人才方面: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4.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 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三)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学派(一)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政治思想:(1)“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德治”、“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影响: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4、,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2.哲学思想:注重 与人事,对 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3.教育思想:(1)教育主张: ,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2)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3)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4)培养人才:礼、乐、射、御、书、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整理文献:孔子: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和弟子编纂的论语。(二)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
5、次之,君为轻”即“轻君民贵”的思想。2.义利观:正气、大义、凛然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三)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 ”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伦理观: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四)早期儒学的影响1.在当时并未受统治者的重视;2.后来经过改造形成完整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三、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6、)(一)老子道家学派的奠基者1.哲学思想:用“ ”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二)庄子1.齐物观: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要做到齐物才能达到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2.逍遥观:对事物持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不受各种条件左右;3.天人观:宣传“天道”,提出“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应自然。(三)影响:老庄之学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法家学派(一)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
7、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 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2.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二)韩非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将“ ”、“ ”、“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韩非主张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提出历史是向前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三)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2.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系
8、中,吸收到儒学体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五、墨家学派墨子(一)主要思想1.“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2.非攻、尚力、节用、节葬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二)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汉代以来,墨家学派湮没失传。六、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思考:为什么早期儒学不受当时各国
9、君主的重视?思考:结合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五、 预习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A. B. C. D. 2.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3.(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
10、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仁应该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统一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一
11、百家争鸣课 堂检测案【课堂检测】1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A B C D3. 下列言论属于战国时期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D百亩之
12、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句话说明了()A.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根本一致 B. 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C. 儒家、法家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D. 儒家、法家的代表是兄弟一 百家争鸣课 堂训练案【当堂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
13、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4.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该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 B、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C、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
14、指导思想5.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C、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关于孔子的思想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
15、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传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
16、“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互动探究二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 论语材料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简述上述观点的影响。 一 百家争鸣课 后拓展案课后拓展: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
17、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2.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 )A、其法治的主张是以广大臣民为对象的 B、在他的主张下国君不受法律的管束C、他的主张客观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正需要使其霸主地位合法化3.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4.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斥为“四书”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下列哪一主张最有可能使朱元璋“龙颜大怒”(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18、制天命而用之”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课后拓展:二、非选择题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
19、,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请完成:1. 上述材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试指出不同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 2.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一、四中核心主张的影响和演变情况。 一 百家争鸣【参考答案】 【要点透析】井田制 封建制 政治 鬼神 有教无类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20、用之 礼 道 李悝 法 术 加强君主集权 【预习思考】15:A C C D B 【课堂检测】15:B C B A C 【当堂训练】15:A B D D C 【互动探究】探究一:关于孔子的思想1.主要政治观点: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2. 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探究二 1.材料一:爱人并推己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推行德政;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课后拓展】一、选择题:15:C、C、B、A、D二、非选择题:1. 中心问题: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方式。核心主张:材料一主张“仁”和“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的剧烈变化,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3. 影响和演变:材料四的主张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