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

    • 资源ID:23017296       资源大小:90.46KB        全文页数:9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

    1、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目录中国经济地理讲义精要 1绪论 1第一章 中国人地关系总述 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2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2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5第四节 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5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6第一节 中国人口概况 6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及政策 7第三节 中国人口问题 9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10第四章中国的生态环境 11第一节 中国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 11第二节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11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与对策 13第五章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4第一节 概述 14

    2、第二节 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4第三节 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5第六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17第一节 概述 17第二节 中国的粮食作物与布局 17第三节 中国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 18第五节 中国畜牧业生产与布局 20第七节 中国农业分区 21第七章 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22第一节 中国工业概述 22第二节 中国能源工业 22第三节 中国原材料工业 26第八章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28第一节 概述 28第二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 28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 30第九章 中国的经济区划 31第一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31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区划 32第三节 中

    3、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33第十章 东北地区 34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 34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 34第四节 全国重要的农林牧基地 35第五节 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 35第六节 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 36第十一章 环渤海地区 37第一节 区域优势与问题 37第二节 环渤海地区:发展现状 38第三节 重点开发地区 38第四节 环渤海地区:发展趋势 38第十二章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 39第一节 长三角及沿江地区 39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 40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40第十三章 东南沿海区 41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基础 41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42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 43

    4、第五节 区域经济 43第十四章 中部地区 44第一节 区域环境与区域特点 44第二节 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5第三节 经济空间结构 45第四节 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45第5节 区域发展新动态 46第十五章 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 47第一节 战略地位与区域环境 47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47第三节 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7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 48第五节 经济地域结构 48第六节 西藏自治区 48第十六章 西北地区 50第一节 资源、人口与环境 50第二节 区域经济特征 51第三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 51第四节 重点发展的经济核心区 51第五节 经济发展战略 52绪论一、中国经济地理在地理学科体

    5、系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1. 普通经济地理学2. 区域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二、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是以中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三、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1 条件2 结构3 区域4 潜力5 方向四、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1.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它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是: 1) 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不均匀? 2)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2.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科学”来概括,体现了3个特点: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 3. 中国

    6、经济地理学近年来开拓的研究领域有: 1) 功能区划分 2) 产业转型与碳排放 3) 老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研究 4) 农业地理(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 5) 另外两个新特点是:基于GIS的模拟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国际化趋势。4. 中国经济地理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 1) 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2) 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研究 3)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研究 4) 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研究 5) 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研究 6) 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研究 7)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 8) 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研究第一章 中国人地关系总述一、人地关系的协调和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考虑:都

    7、江堰、黄土高原、江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每万元GDP对应的能耗、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等等问题。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1. 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2. 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3. 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资源开发补偿机制)4. 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5. 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6. 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中文里“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英文里“资源”一词为Resource,是由Re和source组成。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 广义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

    8、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e,UNEP)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二、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 资源种类较为齐全2. 绝对量大,相对量少3.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4. 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一、土地资源(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特点 1. 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 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3. 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4. 开发利用水

    9、平不高、质量下降5. 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6.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二)丧失耕地和破坏农田的主要原因沙漠化、风蚀和水的冲刷是丧失耕地和破坏农田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沙漠化的情况依然严重,占全球地表1/4的土地,即36亿hm2已经沙漠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沙化情况愈益严重,全球每年因此损失耕地约600万hm2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正面临着五大焦点问题。 1) 黄河、长江等七大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七大江河中上游的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最早是从黄河开始,始于20世纪50年代。黄河目前大约有43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它造成了平均

    10、每年13亿吨泥沙下泻,仍然是我国水土流失的最大难点。 2) 坡耕地的改造。目前我国共有3.59亿亩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9.7%。坡耕地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造成年均14亿吨土壤侵蚀量。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损失100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坡耕地。3)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是从2000年才开始认识到的一个焦点问题。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年平均流失表土0.40.7厘米,按此速度推算,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50年后将全部流失掉。4) 石漠化是当前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口多、土地少、环境脆弱。西南岩

    11、溶地区土层极其脆弱,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5年后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届时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5) 南方崩岗的治理。崩岗是风化的花岗岩地区形成的一种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生在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因为雨水的冲刷,风化的花岗岩石大片崩塌,湮没农田,淤积水库,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南方崩岗的治理应该与开发相结合。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在其30万亩乌龙茶茶园中,有一些茶园就是对崩岗被推平后形成的丘陵加以开发。因此,南方崩岗开发和治理相结合的前景较好。二、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总体评价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我国河川径流量2.8万亿m3 ,居世界第六位。但每亩耕地平均占

    12、有水量为1760 m3,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2左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00 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hm2 ,其中江河为1200万hm2 ,湖泊800万hm2 ,人工塘库667万hm2 。92%分布在国土东半部。中国西部多高大山脉,山岳冰川发育,约有冰川4.3万条,总储水量相当于全国年径流总量。冰川是西部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 中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广袤,但分布不均。 东南的外流流域,总面积6.12亿hm2 ,占国土的63.8%; 西北的内流流域,总面积3.48亿hm2 ,占国

    13、土的36.2%,其径流量则只有全国径流总量的4.5%。 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全年60-80的降雨集中于夏秋4个月份,其他时期则经常性的水量不足;从空间上来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 我国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7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 4、水资源污染严重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我国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均发表中国环境公报,其中水环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公布。 中国缺水问题:目前全国600多个

    14、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74。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过承载能力,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6%,海河流域超过了100%。水质约束更加明显。 关于实行最严格水

    15、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我国现阶段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2012年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假设届时人口达到15亿,人均用水量467立方米。)2030年是我国用水高峰,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 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严守“三条红线”,今后将实施“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

    16、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对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于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 用水总量已经超出控制指标的地区,对生活用水是不限制的,要优先保障群众的生活用水。 中国水功能区划国务院2012年批复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环保部拟定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 区划分为两级体系。水功能一级区分四类,即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 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具体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七类。 全国一、二级水功能区总

    17、计4493个,81%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为类或优于类。三、气候资源在热量资源方面,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 南岭:南岭这一条地形线,实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80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

    18、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南,属暖温带。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分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四、森林资源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

    19、8年),截至2008年,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人工林面积保持世界首位,森林资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森林覆盖率16.55%,2004年18.21%。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1. 树木种类繁多。2. 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3. 分布不均。4. 森林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比重过大。5. 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五、矿产资源1. 矿种多样,储量可观2. 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3. 伴生和共生矿多4. 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5. 成矿时空跨度大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一、我国自然

    20、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2、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3、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4、资源浪费、破坏现象严重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我国资源总体战略对策 (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3、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三)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四)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第三章 中国的人口 第一节 中国人口概况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2011年首

    21、次超过50%,达到51.3%)。全年出生人口 1687 万人,出生率为 12.37 ;死亡人口 977 万人,死亡率为 7.16 ;自然增长率为 5.2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98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 2.53 亿人。数据来自于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解读中国人口数据 1、性别结构不均衡性别比,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 分为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2014年末男性人口占51.2,女性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5左右。该比例近年没有太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六普为119,少数省份高达

    22、130。对策: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2、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老年社会)2014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10.1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继续加重。 人口老龄化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将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 据 “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年60周岁级以上人口达到2.02亿,首破2亿,比例为14.9%,相比上一年(14.3%)继续增加。1950年-1973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对应于2010年中国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老

    23、年人新增量将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33年左右会达到4亿。这将带来高龄老人增多,失能、失独老人增加等系列养老问题。 二、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 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

    24、到4亿3千万左右。 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三、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历史变化 1.远古时期集中于黄河流域 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聚群而居,傍水为生。所以黄河流域孕育了大小部落,也孕育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其后的诸多国家政权,均将黄河流域作为发展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 2.南重北轻格局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徙。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

    25、、8世纪)以后,南方仍然是北人迁移的首选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北宋初年(公元980989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比4。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后期),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7比3。 3.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 与南重北轻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形成的还有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虽然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如果连接黑龙江的黑河与云南的腾冲做一线段,就会发现这条线西北侧的国土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64%,但

    26、那里只生活着4%的中国人,96% 的中国人都“拥挤”在“线”的东南侧。这条线就是大名鼎鼎的“瑷珲腾冲线”(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也叫做“胡焕庸线”。 时至今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人口比例仍然是96:4,与70多年前几乎看不出差别。结合中国的三级地形阶梯,我们可以找到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西高东低”。人口和城市,都聚集在东部低海拔的平原和盆地上了。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及政策一、关于人口发展的学者观点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牧师、早期经济思想家。以其人口理论闻名于世。

    27、在人口论(1798)中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分析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马寅初教授在1957年就曾经指出:解放初期,国内安定,盗匪绝迹,人民死于非命者减少;国民收入提高较快,使结婚人数增加,也给早婚提供了物质条件。马寅初先生疾呼:“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二、中国的人口政策1.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效果(1)强制降低出生率,利用政策促使了人口转变。计划生育工作使生育率迅速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西欧一些国家用了上百年时间实现了低增长

    28、的现代人口类型,而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人口转变。我们和一些学者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估算,认为从1972年初起到1997年,由于开展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生育政策,25年间我国至少减少出生2.63.3亿人。(2)提高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计划生育使育龄夫妇少生孩子,从而减少高胎次生育、高龄生育对孕妇和婴儿带来的死亡风险。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妇女赢得了走向社会的时间和机会。(3)生育率迅速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我国的生育率没有迅速下降,那么GDP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比实际速度慢1.32.0个百分点。2.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1)在生育意愿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强硬的行政管理使得

    29、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妇女成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体现者,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2)国际社会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抨击过多。(3)伴随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提前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等。3.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快,劳动人口减少,是导致人口政策调整的关键因素。“民工荒”持续,劳动力成本上涨,我国低成本竞争力持续下降。相对于2013年,2014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下降了400万。中国已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4,与日本2010年的水平相当。通常低生育水平是指总和生育率低于1.8。三、关于人口的一些概念1、生态足迹

    30、(EF)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是测量生态压力的一种方法。EF测量一个人(或城市和国家等)所需要的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面积。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等于为其提供消费和服务所需要的“全球面积”,包括提供食品和纤维的消费、吸收能源消费的废物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所需要的土地面积。2、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类型。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 ),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

    31、再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 ),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更替,是生产力革命的客观必然结果。 3、更替水平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4、总和生育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是2.1。为什么不是2.0(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