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对应得到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A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观察到火焰为黄色溶液中含有Na+,不含有K+B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部分Na2SO3被氧化C向2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再加入少量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现象蔗糖未水解D向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溶液中含Fe3+,不含Fe2+【答案】B【详解】A焰色反应为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Na+,不能证明不含K+,要再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故A错误;B沉淀有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既有亚硫酸钡又有硫酸钡,所以亚
2、硫酸钠有部分被氧化,故B正确;C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本实验中没有加入碱中和稀硫酸,所以无法发生银镜反应,从而无法证明蔗糖是否水解,故C错误;D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待测溶液中含有Fe3+,但并不能排除Fe2+的存在,故D错误;故答案为B。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mol铁在1molCl2中燃烧,最终转移的电子数为2NAB. 5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水溶液中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6NAC. 1mol雄黄(主要成分为As4S4,结构为中含有8NA个S-As键D. 标准状况下,22.4LCHCl3中含有氯原子的数目为3NA【详解】A1 m
3、ol铁在1 molCl2中燃烧,铁过量,1 molCl2完全反应全部变成Cl-,所以转移2 mol电子,故A正确;B5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水溶液中乙醇有=0.5 mol,另外还有=1.5 mol水,故氢原子总数为(0.5 mol6+1.5 mol2)NA=6 NA,故B正确;C一个分子中含有8个S-As键,所以1 mol雄黄含有8NA个S-As键,故C正确;D标准状况下CHCl3为液态,22.4LCHC13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D错误;5.已知NaHSO3过饱利溶液经结晶脱水可得Na2S2O5,三室膜电解技术可用于制备Na2S2O5,装置如图所示,其中SO2碱吸收液中含有NaHSO
4、3和Na2S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M为阴极B. 离子交换膜均为阴离子交换膜C. 阳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D. 最后在b室生成Na2S2O5【答案】C【详解】A要制备Na2S2O5则要增大NaHSO3的浓度,即要将SO2碱吸收液中含有的Na2SO3转化为NaHSO3,即发生反应:SO32- +H+=HSO3-,因此氢离子要向右移动,电解池中阳离子流向阴极,所以M为阳极,故A错误;B阳极室H+向a室迁移,a室中的Na2SO3转化成NaHSO3,所以该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故B错误;C电解池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应为H2O放电,产生O2和H+,则电极反应为:2H2O
5、- 4e- =4H+O2,故C正确;D阴极(N)发生还原反应,氢离子放电析出H2,OH-的量增多,则b室中Na2SO3浓度增大,因此是在a室生成Na2S2O5,故D错误;故答案为C。6.甲、乙、丙、丁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丙的原子序数等于甲原子序数的两倍且甲、丙同主族,乙、丁同主族,甲、乙、丙的原子序数成等差数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丙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酸B. 丁不能与冷水发生反应C. 工业上用电解熔融的乙的氧化物来制取乙的单质D. 甲和丙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分析】丙的原子序数等于甲的原子序数的两倍,甲和丙同主族,其原子序数相差8,所以甲为O,丙为S;又因为
6、乙和丁同主族,且甲、乙、丙原子系数成等差数列,故乙为Mg,丁为Ca。【详解】A丙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H2SO3、H2SO4等,其中H2SO3不是强酸,故A错误;BCa是活泼的金属,能够与冷水反应产生Ca(OH)2和H2,故B错误;C工业上用电解熔融的MgCl2来制取Mg,故C项错误;D甲和丙分别是O和S,能形成SO2、SO3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故D正确;7.常温下,将SO2通入2L0.01molL-1的某一元碱MOH溶液中,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的浓度(c)与通入的SO2的体积(V)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4价的S被氧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MOH为一元强碱B. b点溶液中:c(H+
7、)=110-7molL-1C. c点溶液中:c(M+)=2c(SO32-)+c(HSO3-)+c(H2SO3)D. d点溶液中:c(M+)=2c(SO32-)+c(HSO3-)【分析】将SO2通入2L0.01molL-1的某一元碱MOH溶液中,先发生SO2+2MOH=M2SO3+H2O,再发生M2SO3+SO2+H2O=2MHSO3;当溶液中溶质只有M2SO3时,只有SO32-的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此时水的电离程度达到最大,即c点。【详解】A未通入SO2时水电离出的c(OH-)=110-12mol/L,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浓度相同,所以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则溶液
8、中c(OH-)=110-2mol/L,说明MOH完全电离,为一元强碱,故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M2SO3和未反应的MOH,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中c(H+)”“”或“=)KC。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点A时,容器体积为20L,T1时平衡常数KA=_(1). -252.9 (2). 温度低于870K (3). 0.15molL-1min-1 (4). (5). (7). 4(1)H2(g)的燃烧热H2=-285.8kJmol-1,则有H2(g)+O2(g)=H2O(l)H2=-285.8kJmol-1 反应a;CH4(g)的燃烧热H=-890.3kJmol-1,则有CH4(g)+2O2
9、(g)CO2(g)+2H2O(l)H=-890.3KJmol-1 反应b;根据盖斯定律:a4-b可得CO2(g)+4H2(g)CH4(g)+2H2O(l) H1=(-285.8kJmol-1)4-(-890.3KJmol-1)=-252.9 kJmol-1;(2)G0时反应才有自发性,据图可知温度低于870K时G0;(3)据图可知图示两种物质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量相等,根据方程式可知应为CO和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曲线,10min内CO或CH3OH的浓度变化均为0.75mol/L,则c(H2)=1.5mol/L,所以v(H2)=0.15molmin-1;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
10、数表达式为K=;(4)据图可知相同温度下p2压强下CO的转化率更大,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压强越大转化率越大,所以p1KC;A点CO的转化率为50%,初始投料为10molCO和20molH2,容器体积为20L,列三段式有: 平衡常数KA=4。11.碳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回答下列问题:(1)在基态C原子中,核外存在_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2)丙酮()分子中,中间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中键和键的数目之比为_.(3)写出两个与CO2具有相同空间构型的分子或离子:_(4)CO能与金属Fe形成Fe(CO)5,该化合物的熔点为253K,沸点为376K,其固体属于_晶体;Fe3+的核外电子排
11、布式为_。(5)已知第IIA族元素的碳酸盐MCO3热分解的主要过程为M2+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O2-,释放出CO2。则CaCO3的分解温度低于BaCO3的原因是_。分子中的大键用符号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大键的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大键的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键可表示为),则CO32-中的大键应表示为_。(6)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石墨烯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在石墨烯晶体中,一个六元环上的C原子数为_。在金刚石晶体中,C原子所连接的最小环也为六元环,每个C原子连接_个六元环,六元环中最多有_个C原子在同一平面。(1). 2 (2). sp2 (3). 7:1 (4). CS2、SCN-
12、等 (5). 分子 (6). 1s22s22p63s23p63d5 (7). Ca2+的半径小于Ba2+,更容易结合CO32-中O2-,因此CaCO3更容易分解 (8). (9). 2 (10). 12 (11). 4(1)C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p2,其中1s、2s上的2对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而2p轨道上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同,所以核外存在2对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2)丙酮分子中中间碳原子形成碳氧双键,为sp2杂化;分子中每个碳氧双键中各有一个键,其他化学键均为键,共14个,所以键和键的数目之比为7:1;(3)O与S同主族,所以与CO2具有相同空间结构的分子为CS2;等电子体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与CO2互为等电子的离子有SCN-;(4)Fe(CO)5的熔点为253K,沸点为376K,熔沸点较低,所以为分子晶体;Fe为26号元素,根据电子排布规律可知基态Fe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失去外层3个电子后形成Fe3+,所以其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5;(5)Ca2+的半径小于B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