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病毒也可能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答案】D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发育时期达到最大限度,A错误;细胞在衰老时,表现为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等,而细胞内只有部分酶的活性降低,B错误;细胞凋亡过程中合成凋亡酶,有特定的基因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引起癌变的因素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某些病毒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D正确。故选D。4.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A. 森林 B. 草原
2、C. 荒漠 D. 苔原【答案】A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苔原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苔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弱,抵抗力稳定性最弱。【详解】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的生物种类最为多样和复杂,具有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A正确,BCD错误。故选A。5.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横纹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 在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能看到中心体C. 观察血涂片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D. 在叶肉细胞中能看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答案】C细胞器分布的归纳: 动物细
3、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详解】横纹肌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A错误;蚕豆属于高等植物,其叶表皮细胞不含中心体,B错误;观察血涂片时需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C正确;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叶肉细胞中看不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膜,D错误。故选C。6.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B. 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C. 该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D. 该实验只能以幼苗是否
4、向光弯曲为观测指标【详解】化学物质可以透过明胶,不能透过云母片,因此选用明胶和云母来验证这种化学物质是否能运输到尖端下部,A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B正确;要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需要设立对照试验:一组的尖端用不透光的金属小套遮挡,让其不感受到光;另一组尖端以下部位用不透光的金属小套遮挡,让其不感受到光,C错误;云母阻挡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作用于尖端下端,该实验还可以以幼苗是否生长为观测指标,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理解、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7.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5、 ATP分子中共有2个磷酸键B. ATP的形成不一定伴随着有机物的分解C. 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就是DNA的结构单元之一D. ATP-ADP循环使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得以循环利用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详解】个ATP分子中有1个普通磷酸键和2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ATP的合成,但是没有有机物的分
6、解,B正确;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单位之一,C错误;ATP-ADP循环使细胞内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8.图为某一遗传病患者体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图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B. 该患者有44条常染色体C. 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D. 据图判断,其患多基因遗传病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及组型的判断、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详解】因显微镜下实际观察的时候,有丝分裂
7、中期染色体应该排列在赤道板上,而不是图中按顺序排列的,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图中所描绘的染色体,A错误;该患者21号多了一条染色体,有45条常染色体,B错误;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22种常染色体和条染色体的,C正确;基因突变显微镜一般观察不到,据图不能判断基因遗传病,D错误。9.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c、d和e都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B. 与b、c、d、e相比较,a的移动受到较大限制C.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仅与b、c、d、e相关D. b、c、d、e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型示意图,其
8、中e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识别功能;bcd为蛋白质,其镶在、嵌入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a磷脂单分子层。【详解】膜蛋白和磷脂分子都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A正确;膜蛋白和磷脂分子在膜中流动速率不一定相同,一般的膜蛋白没有磷脂移动那样容易,B错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与膜蛋白和磷脂分子都有关系,C错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是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无关,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型示意图,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掌握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
9、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都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B. 酶分子的形状只适合与一种分子结合C. 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底物形状未改变 D. 酶催化作用的强弱可用反应速率表示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在酶促反应前后,分子结构稳定不变,但在反应中,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4.RNA聚合酶是胞内酶,胞内酶一般是由细胞内游离的核糖体产生,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无需分泌到细胞外。【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错误;酶分子的
10、形状能适合与一种分子或一类分子结合,B错误;酶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酶-底物复合物形状改变,底物变成产物,随后产物脱落,酶恢复原状,C错误;酶促反应的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速率来表示,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本质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解答的关键是掌握酶的特性及催化剂的特点。1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 侏儒症的发生与其内环境的紊乱并无关系C.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垂体门脉的血浆D. 食物的酸碱性不会显著影响内环境的pH值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血浆和
11、组织液及淋巴之间的关系、渗透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详解】水螅细胞是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侏儒症是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下丘脑分泌的多种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到达腺垂体,C错误;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进食不会导致内环境pH明显上升或下降,D正确。【点睛】本题从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2.撕取洋葱外表皮分别放置在一定浓度的甲(蔗糖)、乙(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 该实验不
12、能用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B. 10min时,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实验初始时C. 用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代替乙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D. 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是因甲、乙溶液浓度不同导致1.据图分析,A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所以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详解】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如成熟的叶肉细胞,A错误;10min时乙所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13、复原,原因是吸收了细胞外液的溶质,此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初始值,此时甲细胞均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乙细胞没有处于质壁分离状态,B错误;甘油能渗透扩散进出细胞,用一定浓度的甘油溶液代替乙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C正确;在610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不同,甲可能是蔗糖溶液,乙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13.甲状腺激素会对动
14、物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现有2组小白鼠,甲组为未成年小白鼠,乙组为成年小白鼠,若给两组每只小白鼠每日注射适量且等量甲状腺激素抑制剂,连续注射多日后,会出现A. 甲组小白鼠机体产热增加、行动敏捷B. 乙组小白鼠体态变得臃肿、行动迟缓C. 甲组小白鼠进食量明显增加且发育速度加快D. 乙组小白鼠耗氧量明显增加但发育速度减慢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据此答题。【详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甲组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产热减少,行动迟缓,A错误;同样,乙组小白鼠体态变得臃肿、行动迟缓,
15、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因此甲组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后,进食量明显减少,发育速度减缓,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加快氧气的消耗,但成年小白鼠注射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后,耗氧量就会减少,且已发育成熟,D错误。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中某基因数目占其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该基因的基因频率B. 人类用杀虫剂消灭农业害虫,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C. 在没有选择、突变和迁移发生的情况下,一个大的植物种群进行自花传粉得到的后代在基因频率上保持不变但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有变化D. 环境条件剧变后,某大型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有较大改
16、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详解】基因频率是某基因占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基因总数的比例,A正确;使用杀虫剂后,非抗药性个体被杀死,抗药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将抗药性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得种群中抗药性个体生存的几率升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而不是由于选择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B错误;在没有选择、突变和迁移发生的情况下,一个大的植物种群进行自花传粉得到的后代在基因频率上保持不变,但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有变化,C正确;环境条件剧变后,如火灾、水灾和地震等,某大型种群
17、的基因频率可能有较大改变,D正确。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某自然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的唯一原因是资源因素的限制B. 新迁入某农场中田鼠的数量增长在种群增长初期不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C. 不同鱼塘中某种鱼养殖密度不同时,该鱼在单位时间单位水体内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 培养瓶中某细菌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先逐渐减弱后逐渐升高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某自然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
18、的原因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在最大环境容纳量的情况下气候是影响其波动的最大影响因素,A错误;新迁入某农场中田鼠的数量增长在种群增长初期就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B错误;因为该鱼塘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故鱼塘中该种鱼的初始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中该种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一直是越来越强,D错误。16.某野生高等动物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如图所示,a、b、c分别是DNA上的基因。A.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只改变基因排列,不改变基因数量B. DNA分子中少数核苷酸对缺失引起a、b、c中任何一个不表达属于染色体畸变C. 若a基因中缺失或替换了某个碱基
19、对,则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就会发生改变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有可能使得该DNA上的基因c变为C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3.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详解】交叉互换引起的基因重组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染色体畸变使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A错误;DNA分子中少数核苷酸对缺失引起a、b、c中任何一个不表达没有导致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不属于染色体畸变,B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若a基因中替换了某个碱基对,则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和氨基酸顺序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错误;基因突变
20、和基因重组均有可能使得该DNA上的基因c变为C,D正确。17.水稻的高秆、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糯性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一纯种高秆糯性水稻与一纯种矮秆非糯性水稻杂交,F1全是高秆非糯性。A. 要培育矮秆糯性水稻,只需让F1连续自交、选优,6代后纯合子就能占95%以上B. 要培育矮秆糯性水稻,利用射线诱变矮秆非糯性水稻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利用F1个体进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则为染色体畸变C. 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只需要对F1的花药离体培养,再从所得幼苗中选取所需个体D. 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可将F1培育成四倍体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所需品种的理论概率为1/36根据
21、题意:由亲本为高秆非糯性矮秆糯性,F1全是高秆非糯性,可推出高杆对矮秆是显性(设受A、a控制),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设受B、b控制),即高秆非糯性为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则亲本为高秆糯性AAbb矮秆非糯性aaBB,F1为AaBb,自交得F2,F2的表现型为:9高秆非糯性:3高杆糯性:3矮杆非糯性:1矮秆糯性。【详解】让F1(AaBb)自交一代,产生的F2种子,即可从中选育出糯性种子,将这些糯性种子种植后,长出F2植株,然后选育出矮秆,则一定为矮秆糯性纯合子,不需要6代以后,A错误;要培育矮秆糯性水稻,利用射线诱变矮秆非糯性水稻的原理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利用F1个体进行
22、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则为染色体畸变,B错误;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只需要对F1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加倍后选取所需个体,C错误;要培育高秆非糯性水稻,可将F1(AaBb)培育成四倍体(AAaaBBbb),产生的配子为(AA+4Aa+aa)(BB+4Bb+bb)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所需品种(AABB)的理论概率为1/6 AA1/6 BB =1/36 AABB,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18.真核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细
23、胞呼的吸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是有还原性的含氮有机物,在阶段A、B都有生成B. 阶段A是糖酵解,产生的电子和氢会被特殊分子所携带C. 阶段B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该阶段丙酮酸中的碳会以无机化合物的形式释放D. 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能量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阶段A为糖酵解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图中物质为H,物质为水。【详解】物质是还原型辅酶(NADH),NADH 是一种特殊的核苷酸,在阶段A糖酵解、B柠檬酸循环都有生成,A正确;阶段A是糖酵解,产生的电子和氢被辅酶
24、所携带,B正确;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该阶段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H、CO2和少量ATP,C正确;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转变成葡萄糖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系统中支持细胞的数量多于神经细胞B.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一个负电波,它能沿神经纤维传导C. 同侧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D.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汗腺受神经刺激分泌汗液炎热环
25、境中,人体通过排汗增加散热,减少产热来维持正常体温,此时水分丢失较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以维持水分平衡。【详解】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A正确;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构成了同侧伸反射的中枢,C错误;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汗腺受神经刺激皮肤汗腺分泌增强,汗液增多以增加散热,D正确。20.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则两组实验结果中
26、沉淀都几乎没有放射性B. 若培养的时间太长,则两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都几乎没有放射性C. 若在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两组细菌,则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相反D. 若在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两组细菌,则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相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若培养的时间太短,噬菌体DNA没有被标记就全部进入杆菌,两组实验结果中沉淀物都几乎没有放
27、射性,A正确;如果培养时间太长,则有可能噬菌体已经释放,进入上清液,使上清液有放射性,B错误;若在实验中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两组细菌,沉淀物有放射性,上清液无放射性,无法判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C、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21.BrdU(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能替代T与A配对而掺入新合成的DNA链中,当用姬姆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时,不含BrdU的链为深蓝色,含BrdU的链为浅蓝色。现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
28、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下图ac依次表示加入BrdU后连续3次细胞分裂中期,来自细胞中某1条染色体的各染色体的显色情况(阴影表示深蓝色,非阴影为浅蓝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图中每条染色体两个DNA分子都有1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BrdUB. b图中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含有BrdUC. c图所示的细胞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有1/4的细胞含有深蓝色的染色体D. 该细胞分裂n次后有2/2n的DNA存在不含BrdU的脱氧核苷酸链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基本原理,可知图a中1条染色体上的2条染色单体都为深蓝色,其实,每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中都含有1条母链(不含BrdU,深蓝色)和1条子链(含BrdU,浅蓝色),由于母链深蓝色掩盖了子链的浅蓝色,故整个DNA分子即染色单体表现为深蓝色。【详解】a图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所以都是深蓝色,A正确;b图中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是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含BrdU,B正确;由于DNA了是半保留复制,且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所以细胞分裂二次后只有两个细胞存在不含BrdU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深蓝色染色体,占1/2,C错误;该细胞分裂n次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