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属称谓又可细分为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和非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 1、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 在现代汉语中, 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 伯、叔、舅;同辈: 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 ,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 覆盖面广。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如sister 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 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 年龄、父系、母系不分。家庭成员之间,按中
2、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2、非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 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情感,对非亲属成员也使用亲属称谓。如根据年龄称呼大哥、阿姨、叔叔、大爷等,甚至用降格的“从儿称谓”,如他叔、他婶等。这种亲属称谓的扩展在汉语里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说整个社会成员(认识或不认识)都可以用亲属称谓的纽带维系。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的扩展则十分有限。中国孩子见到父母的朋友常称“叔叔”、“阿姨”,英语国家中的此类情况中,孩子则以“Mr.”, “Mrs.”, “
3、Miss”相称。有时也用aunt和uncle,但这仅限于某些熟悉、亲近的,而且aunt和uncle后面往往要加上被称呼者的名,如Uncle Tom, Aunt Judy 等等。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可是这种用法在国外毕竟少见, 而且往往带有嘲笑的意味。例如,有人的车开在一位老人的车后,他嫌老人开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 Grandpa !”若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 ,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可见,在一种文化中是礼貌的言行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同样适用。(二) 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
4、的称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交际双方的关系不同,使用称呼也不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探究英汉社交称谓。 1、职衔称谓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历来都重视以一个人的职业或职务作为称谓,以显示对于某些职业的尊敬,使受话人的职业得以认同。职务的如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的如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的如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的如博士、学士等; 职业的如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汉语里只要有衔头的, 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单从称谓的多样性来说, 英语比汉语略逊一筹。比如,英语中军衔可用于称谓,如Gene
5、ral Smith (史密斯将军), Colonel Lee (李上校) ,但是职务一般不用于称谓,特别是当面称呼,因此像Army Commander Smith(史密斯军长)还有Regimental Commander Lee(李团长) 这样的称谓是很少见的。由于汉语的职务称谓更多,等级更明细,这使得许多的汉语职务称谓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衔接。如:“这位是科隆公司的李经理。”由于在英语交际中没有用“manager”作职务称谓的习惯,因此不能译为“This is Manager Li from Kelon.”而是应该根据英语的习惯将之翻译为“This is Mr. Li , a manager
6、 from Kelon.”。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有时对只要是在学校工作的人都称“老师”表示尊重,这使许多西方人无法理解。 在西方社会里,学生可以直接称呼自己教授的名字,他们一般是不会用teacher等词作为称谓语的,一般统称Mr., Ms.或 Miss,大学里的教授称为Professor,对有博士头衔的人称“Dr.”。 2、姓名称谓 汉语中姓名称谓多用于同辈人之间或上对下的关系中,如王丹,小赵,马小平等;亲朋间称呼用昵称,如小丹,国华,小平等;除恋人或至亲外,不用单字,如丹,华,平等;称呼交际对方,姓名常与其他称谓形式叠加使用。在英语中一般不
7、直呼别人的姓名,如有这样的情况也是上对下时使用,英美等国时兴以名相称,兄弟姐妹、熟人朋友及同学之间都可以名相称。在英语中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不同,导致了姓、名、姓名全称及昵称的同时存在。对于处在同等关系上的双方,则以FN(first name)称呼为最普遍,亲属间也多也FN相称或用昵称、小名;若双方为权势关系的不等关系,也常被对方要求以FN 相称显示亲近。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英姓名称谓也出现了许多相互影响的情况,如我们也逐渐习惯对西方人只呼其名,但是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或有威望的人士,不能一概照搬,以免显的唐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常把“仔”、 “阿”与姓名中的其中一个字结合
8、表示熟悉或显示受话人相对较低的地位。例如:张仔,雄仔,阿张,阿雄等。另外,出于中国人表示尊敬的原则,经常把“老”、“公”放在姓的后面。张公,张老。而把“老”放在姓的前面则可以对有一定年纪的人表示熟悉和亲近,如:老王,老张,对年纪较轻的则可以称小李、小马等。 3、谦称和尊称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 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凡称呼对方,尤其是称呼长辈或上司时,多使用尊称。如称呼帝王有“圣上”、“皇上”、“万岁”、“国君”、“帝王”等,对地方官有“老父台”、“父母官”、“大老爷”、“明府”“府公”等尊称,平辈之间有时也广泛使用尊称,如“尊夫
9、人”、“令兄”、“令尊”、 “令堂”、“令孙”等。谦称主要用于称呼自己,如“寡人”是“朕”的谦称,“鄙人”是“我”的谦称。其它如“臣下”、“学生”、“晚生”等都是自谦之词。 而英语的自称词则考虑作品的年代、人物的身份、文体的特征等译成相应的汉语自谦语。在英语中, 同自己的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谦逊的话语, 但无论对方年龄多大, 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没有像汉语 中的“您”这样的称呼。 “So I am, your worship, Im willing enough to work, but for the life of me I can not ge
10、t anything to do.” (J. Galsworthy, The Silver Box, Act III) “本来是嘛, 大人, 我是很愿意工作的, 可是找到死也找不到活干。” 西方语言的称谓系统虽有一定的尊称,但与汉语相比,相对较少。由于英国社会在历史传统上阶级等第十分严格,因而尊称与美国相比较多。较常见的尊称有King(国王),Queen(王后)、Prince(王子)、 Princess(公主)、Duke(公爵)、Duchess(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爵)等,对王室尊称的词有Your Majesty(陛下),Your Hi
11、ghness(殿下),对客人尊称用 Your Excellency(阁下),Lord(阁下),Lady(夫人),Sir(先生)等。而美国人的尊称系列简单明了,称谓中没有贵族名号,一般人使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有时有职衔者在Mr.后加上职衔就行,如Mr. President(总统先生)。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英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差异,应当是敬称与谦称的使用。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不过分自谦。而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 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 (礼记典礼)
12、,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 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不仅有自谦,而且还代为亲属谦。如: 小儿、犬子、内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而西方人则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过分自谦,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写.这种擅自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
13、哪怕对子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人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其的绝对权力。 4、零称呼 在言语交际中,不能称呼的叫零称呼,它有时以其他形式代替引导交际功能。零称呼实际上也是一种称呼,或说是潜在的称呼,其交往功能不可忽视。汉语有一种零称呼是英语中少见的,即说话者不知道或不敢肯定该用什么称呼的情形,如面对同事的爱人、女老师的丈夫、集市上的小贩、不知其姓名职业的邻居、机关中的办事人员以及年龄与辈分不一致的亲戚等人时。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乃是汉语缺乏像英语“Mr. ”、“Mrs. ”、“Miss”等的一种普遍、适用、得体的社会通用称呼。另一种反映说话者权势关系的零称谓则为英汉语所共有。比如茅盾著子夜中
14、吴荪甫出场的一段描写: “云飞轮船快到了么?”紫酱脸的人傲然问。 他的话还没完,坐在那里的轮船局办事员霍地一起站了起来,内中有一瘦长子堆起满脸的笑容抢上一步,恭恭敬敬回答:“快了,快了! 三老爷,请坐一会儿罢。倒茶来。”三老爷吴荪甫的“云飞轮船快到了么?”以及轮船局的瘦长子对其下级的“倒茶来”,均未使用任何称呼,但话语所指却并不含糊,一级对一级的发号施令表明了他们之间的权势关系。在英语交际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 Andrews :Hunger strike ,eh ? How long has this been going on ? Captain :She hasnt had a thi
15、ng yesterday or today. Andrews :Send meals up to her regularly ?Yes , sir. 此例选自奥斯卡获奖影片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中的电影对白。亿万富翁安德鲁斯的独生女儿埃莉不顾父亲的反对,私自与情人订婚,在举行婚礼时被父亲派人挟到自己的豪华游艇。这是几天后安德鲁斯向船长询问女儿埃莉的情况时的一段对话。安德鲁斯对其手下采用零称呼,依仗的是其权势地位,而手下对自己老板的傲慢自大所表现出的毕恭毕敬也反映出这种权势话语在他们之间的正常性。还有一种故意不用称呼的情形,那往往是对听话者的一种不友好或不尊重
16、的表示。 5、其它称谓 在现代汉语中,“同志”曾经是几乎全民通用的称呼语,但近几年它的使用频率正迅速降低;“师傅”的使用也差点到了包罗万“人”的地步,近来它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老师”一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与教师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先生”“小姐”这对冬眠了几十年的称谓近几年正迅速“走红”于中国大地,社交称谓中他们的使用频率最高。有一点应注意,汉语中的“先生”与英语里的Mr.或Sir不完全对等,它既可以用来称呼男性,也可以用来尊称有地位的女性。二、差异根源 上文主要阐述了英汉称谓的主要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根有据,
17、才能避免失误。下文主要从家庭结构和血缘关系,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几个方面来阐述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中国血缘代际关系具有亲合力强、传递力强和持续力强三大特征。由“亲子”而实 现代际传递,扩展出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家族(即直系血亲加上旁系血亲)。因此, 中国人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extended f amily)。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在西方人中一度存在的大 家庭逐渐演变成核心家庭或小家庭(nuclear family)。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
18、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英美国家的这种家庭结构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象我们汉语那样使用 名目繁多的亲属称谓。如在英语中,“伯(叔、舅、姨)父”一律称为“uncle”, “姑(姨、婶、舅、伯) 母”一律称为“aunt”,不仅父系、母系不分,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也不分。其他如用“cousin”统称“堂、 表兄弟、姐妹”,以“sister-in-law”既指“嫂”,又指“弟媳”。“brother-in-law”既是指“姐夫”,亦 可指“妹夫”,只有性别之差,并无长幼之别。英国人甚至连“祖父”和“外祖父”也不予区分,统称为“gr andfather”。 英语中如此贫乏的亲属称谓与汉语中名目繁多
19、的亲属称谓形成鲜明的对照。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向来区分得 很严很细,有两套极为严格的父系和母系称谓系统。如祖父(母)、叔、伯、姑、婶、堂兄(弟)、堂姐(妹 )等属于父系的亲属称谓;外祖父(母)、姨、舅、表兄(弟)、表姐(妹)等属于母系的亲属称谓。这些亲 属词中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长幼,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区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亲缘来历 ,以区分亲缘的远近。按照一般的观念,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比妻子家的兄弟姐妹来得亲近,兄弟的配偶近于姐 妹的配偶。当然,这种观念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正在悄然变化。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这种观念就有所不同。长幼
20、有序,上下亲疏等关系在中国家庭中体现得极为 严格。在封建家庭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晚辈要对父母、公婆等长辈晨昏磕首,以示孝心。在大家庭 中,长子的地位一向是不可动摇的。他被称为“大少爷”,他是财产的继承者,也是父辈头衔的沿袭者。他可 以代替父亲,行使一家之长的权利,连他母亲也须对他唯唯是从。而他的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较低的 ,只有她成为婆婆以后,才能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这说明中国封建家庭中对妇女的歧视。至于其他家庭 成员,都必须按照长幼顺序来称呼,例如:三哥、二妹、四弟、五妹等。 而在英、美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称呼不管谁大谁小,总习惯称名,或用小名,兄弟统称“brother”,姐
21、妹 则用“sister”。 长幼间的称呼非常简单。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 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 续依赖父母。父母与子女这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不可能使子女与父母平等相处,子女更不可能用名字来称呼 父母。 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 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 这么多义务与责任,才使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关系成为可能
22、。在西方家庭,孩子称父母有时就用他们的 名字。耶稣也主张家庭成员间一律平等,他自己就用名字来称呼母亲。 此外,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而在美国,从家 庭到整个社会老人都不被重视。往往有报道称孤寡老人死后几天才被发现。美国社会总的来说是属于年轻人的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亲属称谓在汉英称谓系统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现出英汉语国家中家庭结构与血统观念各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我们至今仍能听到“天下一家亲”的说法。封建帝王公侯也是“家天下”或“世袭”,同时因婚姻而结成的裙带关系
23、使人与人在亲缘关系上更为复杂。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家族内部严格等级制度,“男女有分, 长幼有别”,位次不能乱坐,因而造成汉语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年龄和辈份清晰,更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显示出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同时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表现亲密的社会心理。与上述情况相反,英国人血统亲缘观念较为淡薄,这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家庭是由两代人所组成的小家庭(nuclear family),儿女成人后也会离开父母组成新的核心家庭(这与中国的“父母在,不远游”,“家大业大”的观念不同)。
24、对他们来说,亲属与普通生人区别不大,没有必要区别亲属称谓中的直系、旁系、父系、母系,也不必分清男女。亲属称谓表现男、女、父系、母系的亲属关系都是等距离的。这说明英语民族血统观念之淡薄,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了。 (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来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汉语的称谓行为与其他任何西方民族文化相比是最为丰 富而独特的,其复杂性往往使西方人不知所云,而且也使现代中国青年感到无所适从。 汉语的称谓系统是在汉族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人向来重视辈份尊卑。汉语称谓中不仅有“长幼尊 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因此,中国人在交际中,大量使用尊称和谦称
25、。凡称呼对方,尤其是称呼 长辈或上司时,多使用尊称。如称呼帝王有“圣上”、“皇上”、“万岁”、“国君”、“帝王”等,对地方 官有“老父台”、“父母官”、“大老爷”、“明府”、“府公”等尊称,平辈之间有时也广泛使用尊称,如 “尊夫人”、“尊兄”、“令母”、“令堂”、“令孙”等。谦称主要用于称呼自己,如“孤”、“寡人”是 “朕”的谦称,“鄙人”是“我”的谦称。其它如“臣下”、“愚见”、“学生”、“晚生”等都是自谦之词 。 西方语言的称谓系统虽有一定的尊称,但与汉语相比,相对较少。当然由于英国社会在历史传统上阶级等 第十分严格,因而尊称较美国多。较常见的尊称有king(国王),Queen (王后)、
26、 Prince (王子)Prince ss(公主)、Duke(公爵)、Duchess( 女公爵或公爵夫人)、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 爵)等, 这些称谓都用于子贵族。 其它表示尊称的词有Your Majesty (陛下), YourHighness(殿下 ),Your Excellency(阁下),Lord(阁下), Lady(夫人),Sir(先生)等。而美国人的尊称系列简单明 了。 称谓中没有贵族名号,一般人使用Mr.(先生),Mrs.(太太),Miss (小姐)即可,有职衔者在Mr.后 加上职衔就行,如Mr. President(总统先生)。 值得注意的是
27、,西方语言的称谓系统并没有与汉语称谓系统相对应的谦称制度。谦称制度是汉语称谓系统 特有的现象。各种各样的尊称与谦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中国社会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是一个 “差序格局”的社会,即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上尊下卑的秩序为根本,首先是君臣父子 兄弟男女有别,之后是以下敬上,以卑敬尊。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和合” 而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的格局和人际关系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截然相反。由于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 社会的血缘纽带,取而代之的是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因此社会组织结构不象中国那样 等级森严,而是倾向于平等的格局。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表现在称 谓上
28、,就有了如下特征:中国古代称谓纷繁复杂,序列分明;英国称谓中虽有不少贵族名号,从总体上说正趋 于平等;而在美国,称谓更是简单、明了。 汉语的称谓系统是在汉族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对汉语称谓体系的影响十分大,等级分明是一个重要特征。汉语称谓中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西方社会的格局和人际关系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截然相反。由于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取而代之的是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因此社会组织结构不像中国那样等级森严,而是倾向于平等的格局。不同的社会制度表现在称谓上,就有了如下特征:英国称谓中虽有不少贵族名号,从总体上说正趋于平等; (三)等级制度传统的中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