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

    • 资源ID:21726709       资源大小:244.06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

    1、 1.3.2 研究方法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2. 理论综述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2.2 加工贸易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品内分工理论2.3 本章小结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3.1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3.1.1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 3.1.2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3.2 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2.1 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成因 3.2.2 存在的问题3.3 本章小

    2、结第四章 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对比分析 基于三角贸易视角4.1 中国与欧美之间的比较4.1.1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比较4.1.2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较4.2 中国与日韩台之间的比较 4.2.1 中国与日本的比较4.2.2 中国与韩国的比较4.2.3 中国与台湾的比较4.3 本章小结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5.1 后发国家价值链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5.1.1 日本的国际经验借鉴5.1.2 韩国的国际经验借鉴5.1.3 新加坡的国际经验借鉴5.2 金融危机下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5.2.1 金融危机给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挑战5.2.2 金

    3、融危机给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 5.3 中国加工贸易价值链升级的趋势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策6.1 推进中国的加工贸易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6.2 加快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中的地位6.2.1 加快加工贸易体制改革,完善加工贸易改革6.2.2 增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品牌意识6.2.3 加强国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管理工作,提高国民素质6.3 本章总结参考文献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

    4、密,中国开始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9月19日,由中国商务部与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举办的国际价值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王岐山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投资在不断日益扩大,产业转移也在不断加快,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明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8667.6亿美

    5、元,比2011年增长6.2%。2012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439.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2.9%。我们发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34.76%,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增长存在明显放缓的趋势,占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此局面,我们必须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其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增长。1.1.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1)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内

    6、在联系,把中国的加工贸易纳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为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从比较优势理论得知,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把我国的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从国际贸易中获利。(3)本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具有高投入低收益的特点。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靠拢,获取高额的增值,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可以作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理论依据之一。现实意义:(1)通过三角贸易中国与欧

    7、美、日韩台的对比发现,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历史上后发国家都有价值链提升的国际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在了解后发国家加工贸易价值链提升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借鉴,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发现加工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针对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既要积极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也要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1.2研究综述1.2.1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

    8、由西方学者Gereffi首先提出的。自Gereffi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集中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的动力机制、治理结构、产业升级等方面。因为西方学者主要是站在发达的国家立场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进行研究,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并不全面。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既研究了前者研究的内容,也研究了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际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还对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研究,更多的结合了中国的国情。(1)国外文献综述格里芬(Gereffi,1994)同其他学者一道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

    9、C,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某种商品的生产被分解成不同的生产阶段,围绕这种商品的生产形成跨国的组织生产体系,把分布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中,就形成了全球商品链。随后又和其他学者一起同意使用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这一术语来替代全球商品链这一术语。亨德森(Henderson,1998)在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生产者驱动是指由在价值链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通过主导企业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并对不同环节进行调节。这种驱

    10、动机制下的全球价值链的战略价值在于研发、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例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汽车、飞机的环节。采购者驱动是指具有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品牌优势的国际零售商和品牌制造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和OEM、ODM等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品流通网络。斯特金(Sturgeon,2000)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别是权威型生产网络、关系型生产网络和虚拟生产网络。厄恩斯特(Ernst,2001)提出了“网络旗舰”的全球生产网络模型,包括领导厂商和供应商这两类参与者。“旗舰”是指具有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大型跨国公司。旗舰企业居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地位,对低端生产者的生产、发展、地位具有重要影响。汉

    11、弗莱(Humphery,2004)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是指产业首先通过达到全球价值链上的各种标准,然后使得自身的市场进入能力和技术能力达到提高的一种行为模式。(2)国内文献综述李树明、曹明福(2005)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全球价值链会引起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的出口,同时产生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他们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利益来源分别是规模优势、比较优势以及价格倾斜优势。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都属于“分工利益”,价格倾斜优势属于“贸易利益”。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会获得分工所产生的分工利益,而由于价格倾斜,发展中国家会在获得分工利益的同时损失贸易利益。曾铮、王鹏(2005)提出了

    12、价值链的攀升模型,分析了基于要素结构、技术进步、分工细化三种不同价值链攀升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应当在价值链中进行战略定位并逐步升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张辉(2006)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可以划分为三种机制,即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驱动。生产者驱动在生产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购买者驱动在流通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混合型驱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其在哪个领域获得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而且他还指出,具体的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种动力机制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修正,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还需不断摸索和发展。

    13、吴建新、刘德学(2008)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治理和升级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治理模式对升级的效果和程度产生影响,升级可以提升企业能力从而推进治理模式的变迁,反过来治理模式的变迁又为进一步升级提供了条件。他们同时指出,全球价值链不会自动实现升级,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叶华光(2009)对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各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所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通过凭借其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掌握了在全球价值链中利益分配的话语权,获得了所创造价值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

    14、家通过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只能获得所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王中美(2012)认为全球价值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本国完成关键技术、设计和品牌推广工作,然后把自己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制成品的基本模式已经改变,因为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向价值链的上端移动,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成为原料、能源、设备采购商,销售环节也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完成。1.2.2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起始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因为这是加工贸易产生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外的学者对发展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获得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样是站

    15、在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学者在肯定发展加工贸易可以推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研究,从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大卫李嘉图(DRicanto,1817)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技术上的相对差别,由此造成了产生成本的相对差别,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说明了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厄恩斯特(Ernst,2000)、弗朗西斯(Francis,2004)通过研究,得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通过参与国际产品内

    16、分工获得技术外溢效应,而且会与国外客户产生知识的交流,并通过加工贸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获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吉本(Gibbon,2001)在全球商品链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式,OEM企业首先从购买者技术溢出中获得收益成为行业内部的主要供货商,然后这些供货商逐渐向ODM和OBM企业转型,从而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阿米戈尼(Amighini,2005)从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IT产品、办公设备和IT产品的加工贸易中发现,采取加工贸易的切片化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他还指出,中国在承接跨国公司主导的高新技术部门的低端环节的生产的同时,提高了中国企业从事复杂的

    17、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隆国强(2002)认为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外商投资的进入必然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加工贸易的发展会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沈良玉(2007)认为虽然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大力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但是发达国家主要是转移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贸易环节,而对核心技术进行严格把关。因此,发展中国家想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只有依靠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创新。黎国林、江华(2008)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需要在两个方面实现产业的耦合,一方面要与国内的支柱产业实现耦合,集中力量发展具有高产业影响力和产业关联效应大的加工

    18、贸易,另一方面要和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实现耦合,通过发展服务加工贸易、实现功能升级、进行高新技术化来进行产业升级。张明、胡兵(2010)整理了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把加工贸易的增长率表示升级的程度,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得出了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对研发投入的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张皓宇(2013)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对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加工贸易升级的核心,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又在于自主品牌的建设。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应向自主品牌的建设倾斜,推进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

    19、地位。1.2.3研究评述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本身,如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问题、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问题、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问题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问题,而对与加工贸易的内在联系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具体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把全球价值链和中国的加工贸易紧密的结合起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并在全球价值链下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都认为发展加工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并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没有在全球价值链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进行透彻的分析,然后提出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意见和建议。本文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策略问题,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不仅仅要进行转型,还需要发挥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全球

    21、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且通过三角贸易视角对比了中国与欧美和日韩台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反应了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最后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发展对策。1.3.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的相关论文和期刊上的研究成果,首先分别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加工贸易理论进行研究,然后对全球价值链下和中国加工贸易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2)定量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对处在全球价值链不同地位所获利益研究也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法。(3)描述性研究法。把自己观察到的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现象、理论通过自己的

    22、理解和验证表述出来。定向的提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然后提出解决方法。1.4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1.4.1.可能存在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上,本文选取了中国与欧盟和日韩台的三角贸易这一视角,既反应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通过对比得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则贸易利益不同。(2)研究内容上,把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纳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在分别对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以及处于不同地位所获贸易利益的不同。1.4.2存在的不足 (1)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理论分析方

    23、面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可以进一步的进行修缮,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2)由于相关数据的出版时间存在一定的延迟,而且搜集的数据可能不全面,因此本文在数据搜集和处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二章:理论综述2.1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价值链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其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成了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则包括了内部后勤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外部后勤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和售后服务活动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了采购活动、技术研发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等。波特在价

    24、值链的基础之上连接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的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之后科古特(Kogut)提出了价值增加链的概念,并在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一书中用价值增加链分析了国际战略优势。科古特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共同决定了国家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因为在整个价值链条上国家和地区间该如何配置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由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而企业该在哪方面进行投入以保持其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的。科古特把价值增加链描述成一个厂商把技术与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进行生产、销售的价值增加过程。科古特的价值增加链理论比波特最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更能反映价值链

    25、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两者的关系,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格里芬(Gereffi)美国零售业价值链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全球商品链的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商品的生产被分为很多阶段,从而形成了跨国生产体系,世界各地的企业、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之下进行生产活动。格里芬根据全球商品链中起领导者作用的驱动类型不同,把全球商品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全球商品链的概念主要突出了商品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指出价值链条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格里芬等人于2001年在价值链的价值中用价值链的观点分析了全球化的过程。他们认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

    26、是企业不断在参与中获得技术和服务的过程,理解价值链如何运作对发展中的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该刊中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探讨分析,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最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定义,指出了全球价值链的全球性、全过程性以及企业的互补性。2.1.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全球价值链研究内容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以及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还是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因为它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和租金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全球价

    27、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规范的制度安排,从而保证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各个环节相互间的协调运行。格里芬根据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同,把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型治理模式、模块型治理模式、关系型治理模式、领导型治理模式和层级型治理模式。市场型治理模式中行为主体的协调能力是最低的,层级型治理模式则是最高的。其次,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是指在价值链中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能力获得更高附加值、更多收益的经济活动。汉弗莱(Humphery)和施米茨(Schmitz)把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包括生产工艺的升级、产品样式的升级、功能的升级和链条的升级。最后,全球

    28、价值链中的经济租相当于一个垄断利润的概念。经济租的产生源于国际贸易中的进入壁垒,正是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整个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从而使得一些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垄断利润,也就是获得了经济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之下,而价值链的治理目标正是为了获取经济租。企业要想在价值链中不断实现升级,就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进入壁垒,从而获取经济租产生的高额收益。2.2加工贸易理论所谓的加工贸易理论就是发展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基础,要研究加工贸易首先要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入手,因为各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各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

    29、、技术、资本等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不同,生产成本也就不同,因此各国应该按照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最高的劳动效率和收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即许多国家发展垂直贸易,他们更加注重专业化生产,只生产国际贸易产品的特定工序或特定阶段。产品内分工理论不仅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而且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意义。2.2.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首先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一国的商品生产相对于另一国具有绝对劣势,但是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劣

    30、势程度,处于优势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优势程度,那么处于劣势的国家就会在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就会在两种商品中的一种优势较大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国际贸易的最佳选择,也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却严重缺乏资本和技术。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劣势,但是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也即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充分利用了这个比较优势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并从国际贸易中赚取原始资本和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2.2.2产品内分工理论产品内分工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引起了经济学家对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到了90年代,产品内分工理论开始形成一套体系,并成熟于90年代末。产品内分工实质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