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B. 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就是因为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C.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文化将更多地传播出去。D. 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
2、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材料二:【摘自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表1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表(
3、%)形态/对象四年级总体四年级男生四年级女生八年级总体八年级男生八年级女生肥胖8.810.76.69.78.6超重10.010.39.68.912.9正常74.471.577.876.776.476.9低体重6.87.56.02.94.01.6表2 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况分布表(%)年级城乡/睡眠视力正常轻度不良中度不良重度不良四年级城市53.410.521.314.8县镇55.710.220.613.5乡镇65.39.016.49.3农村69.68.514.77.2八年级23.46.322.847.526.322.944.2乡镇(含农村)40.07.121.031.9 表3全国四年级
4、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表(%) 年级/时间7小时以下78小时(含7小时)89小时(含8小时)910小时(含9小时)10小时以上12.715.021.628.522.212.238.629.815.24.2表4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城乡分布表(%) 年级/城乡36.530.525.221.722.018.715.6 材料三: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
5、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因此,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要
6、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摘选自2019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国的“素
7、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B. 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应试教育片面地把提高分数作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C. 针对中小学“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减负措施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D. 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针
8、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遍不如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B. 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20%。C. 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且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睡眠不足的趋势。D.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生尤其缺乏锻炼习惯。6. 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负”?(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泥 墙何锐昨晚梦见
9、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
10、,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
11、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
12、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做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
13、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这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
14、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05期)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3分)A. 第三段的划线语句综合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显泥墙虽衰败却温暖的特点。B. 第七段主要叙述了老人在泥墙边的生活,为后文写泥墙的坍塌和以此而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C.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
15、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D. 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8文章第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9. 文章中的“泥墙”蕴含丰富,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析“泥墙”的含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
16、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夏四月,公北救刘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
17、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都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B. 公急击之琼/退保
18、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C.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D.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讳,不说、避忌的意思,我国古代常在人的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B. 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C. 骑,文中是骑马的意思。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 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曹操曾在此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
19、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曹操年少机警。曹操年少时机警有谋略,但放荡不羁,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乔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B. 曹操胆识过人。在延津南面,敌人的骑兵很多,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他最终抓住战机,以少胜多。C. 曹操善于纳谏。曹操北上救刘延时,兵力不如袁绍,他听从荀攸诱敌分兵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日夜兼程直奔白马,最终大破敌军。D. 曹操宽宏大度。袁军全面溃败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的信件中,得到了一些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却把这些信件全部都烧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20、现代汉语。(10分)(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5分)(2)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王 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互文见义,
21、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B. 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C.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 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15.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以“ , ”两句写出了对人生短暂和渺小的哀叹。(2)陶渊明在归园田
22、居中“ , ”两句借用比喻表达了自己脱离官场庆幸与愉悦。(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有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
23、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我的家乡有一条澄澈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透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读徐
24、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B.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D.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河畔的垂柳,把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新娘的盛装B. 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C. 河畔的新娘
25、,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垂柳D. 河畔的新娘,把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垂柳的盛装19.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若隐若现秀美飘逸 风姿绰约美言不文B. 若隐若现飘逸春秋蒲柳之姿 美言不文C. 葱郁浓密飘逸春秋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D. 葱郁浓密秀美飘逸 风姿绰约美不胜收20下面是一则通话记录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李某:大作是学界的扛鼎之作,足下拜读之后,真是获益匪浅啊!王某:您谬赞了,鸿文不值一提。对文中尚有一二处不解,改日必莅临贵府请教,望您不吝就教。您客气,我定于府上恭候大驾。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趣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