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20277032       资源大小:98.6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1、(一)觀察學習的教學設計30(二)複雜技能的教學設計31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33(一)學生自律行為的養成33(二)自律行為養成的心理歷程.33陸、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評價及應用範疇36一、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摘要36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對教育的貢獻37三、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行為改變上的應用37四、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評價37柒、個人對班杜拉社會學習論的學習心得及感想39捌、參考書目41壹、社會學習理論的衍生教育是一種以學習為目的的活動,長久以來,心理學家對學習歷程的改變,提出許多不同的解釋和主張。斯金納(Skinner)所屬的行為學派曾是風雲心理學界二十餘年之主流;然而在一

    2、九六年代晚期和一九七年代初期,其他學習觀點漸受重視,其中之一便是最初被稱為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社會學習論(Bandura & Walters,1963)。(吳幸宜,民85)有關人類觀察學習的信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時代。他們採取的教育方式就是提供最佳的榜樣,讓學生觀察然後起而仿傚。隨後,觀察學習的現象就被視為理所當然,並被當做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因此,在這一段期間,有關觀察學習的研究,一直付之闕如。社會學習理論原本衍生自行為學派(behaviorism),在本世紀初期當行為學派的始祖華生(J. B. Watson) 發展其思想體系的時

    3、候,美國正在經濟上全力發展工業。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實用主義(pragmatism)大行其道,一般人最講究的是預測、控制和機械化,社會科學受其影響,由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傳入的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也因而盛極一時。在實證論的籠罩之下,行為學派亦傾向於重視可觀察得到的行動,而輕視無法觀察到的內省,凡屬思想、態度、價值等形而上之物,都被排斥在其研究領域之外。像赫爾(Hull)和史班斯(Spence)等學者所發展出來的學習理論,雖然用了許多理論建構(theoretical constructs)來說明,不過他們注意的焦點仍然是可見的

    4、外顯行為,而不是見不到的中介歷程。到了斯金納(Skinner),則更徹底地將個人的人格視為黑箱子(black box),光只研究外在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的聯結關係,故意忽略掉人類的認知思考歷程。(廖克玲,民71)然而,一個特定環境中的時代精神固然能塑造個人的思考方式,個人思想的結晶也能夠倒反過來指引時代精神發展的方向。更具體的說,環境塑造了一般大眾的思考方式,唯有少數具有真知卓見的傑出之士能夠跳開環境的限制,融合各家之說,自成一家之言。班杜拉對於心理學的主要貢獻,便是他的學說原本出自於學習理論,卻不受學習理論羈絆,而能夠融合認知理論的觀點,發展出自己的社會學習理論。目前,社會學習理論確認了數種影

    5、響學習的社會因素與認知因素,包括運用符號和從事具意圖與目的之行為的能力。人類可經由符號將其經驗轉成可引導日後行動的內在模式,而且他們也能在採取實際行動之前,象徵式地嘗試可能的行動方針(Bandura,1986,p.18)。貳、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背景與發展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達。像斯金納(Skinner)一樣,他也是在一個小鎮上長大的。他就讀的中學只有20個學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51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心理學碩士學位,翌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愛荷華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期間,儘管接受的

    6、是臨床心理學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爾的學生史班斯的影響,對實驗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頗深。1953年,他到維基台的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後臨床實習醫生,同年應聘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執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這期間,受赫爾派學習理論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爾斯(R.R. Sears)的影響,把學習理論應用於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研究員一年外,一直在該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間出任心理學系系主任。(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導致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學界獲得了較高的聲望。他在

    7、197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3年獲加利福尼亞心理學會傑出科學成就獎;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班杜拉一生論著甚豐,其主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擊(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會學習與個性發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這是與他的第一個博士生合著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行為的社會基礎:一種社會的認知理論(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

    8、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等等。 Dollard)的影響在愛荷華大學期間,班杜拉曾讀到耶魯大學米勒(Neal E. Miller,1909-)與多拉德(John Dollard,1900-1980)兩位學習理論家在1941年合著的社會學習與模仿(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一書,這兩位學者和史班斯一樣,也根據赫爾的學習理論來解釋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模仿行為。在這本書中提到在現實的人類生活中,人的各種行為技能的獲得,都是在他人(如師傅)的示範指導下進行的。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習者避免了對那些無效的行為反應逐一進行試驗的必要性,而直接獲得有效

    9、的反應方式,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適應價值。在對人類生活事實的各種直觀洞見的基礎上,班杜拉深切地感受到,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言,與試誤性學習相比,人必須而且必然擁有某種更為有效的獲得各種行為技能的方式。另外,在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會學習的驅力線索反應報酬理論,是對赫爾驅力減弱(drive-reduction)理論的一個擴展,並將模仿看成是社會學習的極重要的形式之一。正是他們對模仿的強調,極大地激發了班杜拉的靈感與想像。班杜拉一直對傳統學習理論抱有不滿,因為傳統學習理論認為,人只能通過行為反應的結果而獲得各種行為技能和行為方式,即通過嘗試錯誤(trial-and-error)的過程來學習。在班杜拉看來

    10、,如果人的行為塑造只能通過他自己試誤性的行為反應及其結果之間的直接關係來進行,那麼任何一種文化傳遞,包括它的語言、道德規範、風俗習慣等的傳遞,都是不可思議的。同時,試誤性的學習過程是冗長的,有時甚至具有致命的危險性。如果這樣,那麼人即使以其畢生也難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參、社會學習理論的內涵一、人類行為的分析(一)人類行為的起源人的各種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呢?傳統行為主義理論接受了生物演化論的影響,認為一切行為反應都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並且是從環境因素對有機體生存的要求中產生出來的。即當有機體面臨某一不能直接滿足其生存需要的環境條件時,便試探性地作出某一反應,以圖改變環境條件使之滿足其需

    11、要。如果這一反應能有效地改變環境,使之滿足有機體的需要,那麼它便被保留下來,構成有機體一貫的行為方式。反之,則被淘汰。社會學習理論承認,這種試誤性學習確實構成人類行為起源的一個基本方式,並把它稱作實作的學習(enactive learning)(Bandura,1986)。但它同時指出,實作的學習只是人類行為最原始的起源方式,而不是人類行為唯一的起源方式。除了試誤性的實作學習之外,人類行為的起源還有一種更普遍、更有效的方式,即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反應及其結果在替代經驗基礎上產生的學習。(高申春,民90)(二)行為的決定因素人類行為規律的心理學研究除了必須探明行為起源的基本方式之外,還必須考察那些

    12、決定行為如何起源、如何發展變化的基本因素。1.行為的先行決定因素所謂的行為的先行決定因素,就是指在行為發生之前,引發這一行為並決定其表現方式的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的環境因素和社會的環境因素。就人類而言,有一大類的行為是由那些直接決定於環境刺激的反應活動中所構成的,這就是人類有機會的自動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則為基本的反射活動。除了基本的反射活動外,人類的大量行為是在後天學習過程中通過條件制約而接受環境刺激的影響和決定的。條件制約以基本的反射活動為基礎,使有機體對某一具體的環境刺激因素的行為反應,擴大到環境中那些與這一刺激因素具有某種關聯性的其他刺激因素之上,從而當這些環境因素出現時,相應的行為反

    13、應就會表現出來,對人而言,條件制約的基本方式有兩種,即自然條件制約和社會條件制約。(1)自然條件制約:是指在自然條件下,人的行為反應對各種具有關聯性的物理刺激因素的條件。例如,望梅止渴就是一種真實的自然條件制約的結果。人在吃酸梅時,口腔大量分泌唾液以沖淡酸梅以沖淡酸液,使口腔粘膜免受侵蝕,這是一種基本的防衛反射活動。這一學習經驗使酸梅的形象作為環境的刺激因素,也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活動。(2)社會條件制約:是指在社會環境之中,人的行為反應對各種相互關聯的社會刺激因素的條件化。例如,在交通中,人們見紅燈止步、見綠燈通行的行為反應。不管是自然條件制約還是社會條件制約,其共同的基本特徵是,條件制約的

    14、結果使作為環境因素的制約刺激物獲得了引發條件化的行為反應的能力。所以,外部環境中的刺激因素引發、控制、決定著人的行為表現而成為行為的先行決定因素。對有機體而言,環境構成了它的行為反應的刺激因素。所以,先行因素對行為的決定,實質上也就是行為的外部刺激控制系統。2.行為的後繼決定因素所謂行為的後繼決定因素,是指行為反應的結果對行為的決定作用。這一作用過程構成了行為的反應結果控制系統。人的行為表現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現象,其複雜性表現在它全方位地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此,行為的刺激因素對行為的決定,只是行為規律的一個面向。事實上,人類行為在各個方面都廣泛地受其結果的調節(Bandura,198

    15、6)。3.認知因素對行為的調節作為有關人類行為的一種理論體系,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特徵是對認知因素的強調。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傳統內,班杜拉的歷史功績也正在於將認知觀點引入到傳統行為主義理論之中,從而革新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面貌,將行為主義心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新的新行為主義。(葉浩生,1994)人的主體性存在使人類行為的獲得、表現、發展與變化的全部過程都滲透著認知活動的浸染。行為的先行決定因素和後繼決定因素,都是在行為主體的認知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的獲得、維持與表現,是以個體的主體性為基礎而實現的外部物理事件與內部認知事件之間雙向的相互轉換過程。其中,行為的獲得就是個體

    16、通過各種途徑,如反應結果、示範作用、符號經驗等形成關於這一行為的認知表徵的過程;行為的維持就是相對穩定的認知表徵的內部貯存;行為的表現就是行為主體對這一行為的內部認知表徵,執行外部物理產出的過程。對絕大多數人類行為而言,外部環境刺激只構成各種行為的具體的現實條件,而促使個體表現某種行為的原動因則是他的內部自我。如就某人去羅馬的旅遊行為而言,他由什麼途徑、以什麼方式去羅馬?是由各種環境因素如道路條件、交通工具等決定的,但不管他旅遊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引起這一旅遊行為的動因則是他想去羅馬的內部認識性動機。如果沒有各種作為自我因素的認識性動機,那麼個體就不可能在物理上表現出各種相應的行為來。個

    17、體自我調節與自我反省的能力對學習有關鍵性的影響。換言之,人類的行為大多是由內在標準所引發與判定,個體監控自身想法,履行之或預期由之引發的事件,由結果來判斷其思考的適當性,並且依情況予以更改(Bandura,1986,p.21)。二、社會學習理論的實驗研究班杜拉認為,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量。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來進行動物實驗,以此來構建他們的理論體系。他們觀察動物是如何走迷津或逃出迷津的,這對於研究作為社會一員的人的行為來說,沒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班杜拉強調要以人作為基本研究對象,而不是從動物那裡獲得第一手材料。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他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

    18、是在實驗室裡研究人的行為。事實上,人們在社會情境中,透過過觀察和模仿學到很多行為。在班杜拉看來,任何一種合適的學習理論,都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個體是怎樣在社會情境中習得一種新的反應的?行為主義者,如赫爾(Hull)與斯金納(Skinner)認為,是由於個體在作出反應時得到了獎勵。儘管證據表明,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塑造程序,可以形成各種社會行為,但研究也表明,個體也可以只是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習得新的反應。用班杜拉的術語來說,這些他人即楷模(models)或稱榜樣,透過這種觀察而習得反應,即稱為楷模作用(modeling)。為了說明楷模作用效果,班杜拉和他助手們進行一系列實驗。在一項典型觀察學習的

    19、實驗中(Bandura,et al.,1963),班杜拉分別就現實、電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所有這三類成人榜樣都同樣會導致兒童模仿這種攻擊性行為。在另一項實驗中(Bandura,1965),班杜拉對上述研究作了進一步延伸。他要了解兩個主要問題:(1)兒童是否不管榜樣是受到獎勵還是懲罰,總是會從榜樣那裡習得攻擊性行為?(2)兒童看到榜樣受到獎勵是否比看到榜樣受到懲罰,會更多地自發模仿所看到的攻擊性行為?在實驗中,把4至6歲的兒童分成兩組。兒童在電影中看到一個成年男子演示四種不同攻擊性行為,但在影片快結束時,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另一個成人的獎勵(那

    20、個人說:你是一個強壯冠軍。);而另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懲罰(另一個成人說:喂,住手!我以後再看到你這樣欺負弱者就給你一巴掌!)。接下來,就讓兒童進入一間遊戲室,裡面放有一個同樣的充氣人以及這個成人榜樣使用過的其他物體。結果發現,電影裡榜樣的攻擊性行為所導致的結果(獎勵或懲罰),是兒童是否自發地模仿這種行為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看到榜樣受獎勵的那一組兒童,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另一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但這是否意味著,看到榜樣受獎勵的兒童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兒童習得更多攻擊性行為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班杜拉在這兩組兒童看完電影回到遊戲室時,以提供糖果作為獎勵,要求兒童儘可能地回想

    21、起榜樣的行為,並付諸行動。結果表明,這兩組兒童在模仿攻擊性行為方面沒有任何差異,即都能同樣精確地顯示出榜樣的四種攻擊性行為的順序。這說明,榜樣行為所得到的不同結果,只是影響到兒童模仿的表現,而對學習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在榜樣受到懲罰的條件下,兒童同樣也習得了這種行為反應,只不過沒有同樣的表現出來罷了。根據這些實驗的結果,班杜拉特別關注三個最基本的相互聯繫的機制:(1)替代過程;(2)認知過程;(3)自我調節過程。1.替代過程(vicarious process)班杜拉認為:事實上,由直接經驗驗導致的所有學習現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礎上發生,即都可以通過觀察他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Bandura,

    22、1976)。這就是說,學習者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觀察他人行為的結果是受到強化還是懲罰,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應並親自體驗其結果,也可以學習。在班杜拉看來,建立在替代基礎上的學習模式,是人類學習的一個重要形式,因為這類學習是學習各種複雜技能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例如,我們不可能通過試誤學習來掌握開車、動手術之類的技能。至於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如利他主義或暴力,也只有用觀察學習過程來解釋,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在班杜拉看來,透過觀察來學習,可以使人們獲得行為的規則,從而不必經過漫長的試誤來逐漸形成這類規則。透過社會榜樣的作用,人們可以吸取他人顯示出來的和創造出來的信息源,以此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要

    23、是人們只能像行為主義者所說的那樣,只能從試誤的後果中學習的話,那麼生存前景就很渺茫了。例如,如兒童游泳、學開汽車、醫學院學生開刀,錯誤越嚴重,就越有生命危險。所以,能憑藉替代過程來學習。2.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班杜拉指出,研究已表明:通過工具性條件作用、經典性條件作用、消退和懲罰引起的行為變化,有許多是透過認知來調節的(Bandura,1976)。班杜拉所說的認知,主要是指使用符號和預見結果的能力。首先,使用符號的能力,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創造和調整各種環境事件的有力的工具。透過符號,人們可以把稍縱即逝的經驗加以處理並轉換成內在的模式,從而作為未來行動的指南;透過符號,人

    24、們可以賦予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經驗以意義和形式。透過符號的媒介,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他人交流信息。其次,人們並不是簡單地對環境作出反應,或被環境事件所左右。人們行為大多是有目的、有預見性的。人類可以預見到各種行動可能導致自己的行動。而預見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行動能力紮根於符號活動(Bandura,1987)。所以,班杜拉認為,人類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認知為媒介的。這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理論(theory of cognition-behaviorism),也是名符其實的。3.自我調節過程(self-regulatory process)班杜拉認為,個體可以通過觀察到自

    25、己行為的後果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所以人的許多行為變化,不能用刺激反應聯結來解釋,而應該用自我調節過程來解釋。在班杜拉看來,人們並不只是為了迎合他人的偏愛而行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根據自己的內準則和對自己行動所作的自我評價來調節反應的。例如,人們可能會對自己所做的某件錯事(儘管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自責,因為這種行為違反了他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就一般而言,自我調節過程包括自我觀察、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階段(Bandrua,1987)。班杜拉認為,兒童自我評價的準則也是受榜樣作用的影響的。在一項實驗中(Bandura and Kupers,1964),讓7至9歲兒童觀看榜樣滾木球,第一組兒童看到的是榜樣採用自

    26、我獎勵的高標準,也就是說,只有當他得到高分時才用糖果來獎勵自己,並且說這樣的話:因為我得了高分,我應該得到獎勵。否則,他會作自我批評:這樣的分數不應該得到獎勵。第二組兒童看到的榜樣是採取自我獎勵的低標準,也就是說,只要得了幾分就吃糖。第三組為控制組,即兒童沒有看到榜樣是如何自我獎勵的。結果表明,前兩組兒童在獨自玩滾木球遊戲時,採用與榜樣自我獎勵相類似的標準,而第三組兒童採用的標準上下浮動,他們不管在什麼時候,想得到獎勵時就自己去拿糖吃,可見,榜樣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兒童自我評價的行為。班杜拉的許多研究都集中在說服替代過程、認知過程和自我調節過程在形成人類社會行為中的作用。但相比之下,他對替代過程,

    27、或者說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研究得更為透徹些。三、觀察學習與模仿在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學習乃是經由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modeling)而產生。班杜拉的觀察學習歷程有四個階段:注意階段(attention phase)、保留階段(retention phase)、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動機階段(motivation phase),如圖1。圖1 觀察學習四階段資料來源:Bandura,1977(一)注意階段(attention phase):指在觀察學習時,個體必須注意榜樣所表現的行為特徵

    28、,並了解該行為所涵的意義。否則無從經由模仿而成為自己的行為。(二)保留階段(retention phase):指個體觀察到榜樣的行為之後,必須將觀察所見轉換為表徵性的心象(把榜樣行動的樣子記下來),或表徵性的語言符號(能用語言描述榜樣的行為),方始可以保留在記憶中。(三)再生階段(reproduction phase):指個體對榜樣的行為表現觀察過後,納入記憶,其後再就記憶所及,將楷模的行為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來。換言之,在觀察早期的注意與保留階段,不僅由榜樣行為學到了觀念,而且也經模仿學到了行動。(四)動機階段(motivation phase):指個體不僅經由觀察模仿從榜樣身上學到了行為,而

    29、且也願意在適當的時機將學得的行為表現出來。(張春興,民85)根據班杜拉對觀察學習的分析,我們可以把整個過程劃分成一系列階段或步驟,如圖2所示。圖2 觀察學習中相繼的步驟Bell-Gredler,1986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影響觀察學習的條件如下:1.榜樣是學習者的偶像。2.榜樣的行為受到了獎勵或懲罰。3.榜樣與學習者在人格特質上有相似之處。4.學習者的模仿結果會獲得(自己或他人)增強者。5.模仿的行為可明確認定者。6.模仿的行為是學習者能力所及者。觀察學習中的模仿絕非似機械般固定的反應,而是受到學習者的心理需求、認知能力等內在心理歷程的不同,而衍生出四種不同的模仿方式:(一)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


    注意事项

    本文(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