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三、抓字眼,明诗意。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四、提问题,悟诗情。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2、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五;想画面,咏诗句。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
3、到、听到后的反应。(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2指导朗读。(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1学生自画。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菊花备课时间4、30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崔宝铭 教案序号10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板书课题:菊花。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二、抓字眼,明诗意。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4、 舍斜尽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三、提问题,悟情境。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2师生共同归纳。(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四、想画面,咏诗句。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3试背这首诗。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墨
5、梅备课时间4、30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常学红 教案序号11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2、明任务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二、指导预习。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2、朗读古诗。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三、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从题目上,你知道
6、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理解诗句的意思。3、朗读全诗。4、总结全诗:(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竹石备课时间4、30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刘安学 教案序号1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复习旧知。1、指名背诵墨梅。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学习竹石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
7、“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3、想意境,悟诗情。(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2)诗人喜欢竹子吗?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
8、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石灰吟备课时间4、30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崔宝铭 教案序号13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2、教师点拨。(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2)抓字眼,明诗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
9、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3)想意境,悟诗情。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
10、情操。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D朗读全诗。观书有感备课时间4、30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刘安学 教案序号14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11、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边读边理解边想象。质疑-解疑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4)练习背诵。鹿柴备课时间4、30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常学红 教案序号15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12、。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二、知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2、解诗题。“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3读诗解意。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4解词连句知大意。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三展开想象,悟诗情。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