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概要】发改办环资20103311 号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是各地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各地编写 规划时应充分体现本地特色,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 在内容、发展重点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改环资2010801 号,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改办环资20103311 号1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2一、编制背景和总体要
2、求2二、规划的框架内容4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8一、充分认识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8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9三、全面改进和提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9四、多渠道拓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途径10五、加大利用国外资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10六、加强工作协作,推动政策有效落实10解读:进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3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4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14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15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15
3、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16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6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17循环经济促进法17第一章总则18第二章基本管理制度19第三章减量化20第四章再利用和资源化21第五章激励措施22第六章法律责任23第七章附则24解读“循环经济促进法”25一、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25二、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保障26三、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内容261发改办环资20103311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3311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
4、改革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为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指导各地科学编制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难度大,综合性强。各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明确一名负责同志牵头,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组织得力的规划编制人员及专家开展工作。二、确保工作进度循环经济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时间协调一致
5、,要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各地要安排必要的资金,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三、加强沟通协调各地要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方针,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要与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做好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公众参与度,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本次印发的指南是各地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各地编写时应充分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内容、发展重点等方面体现本地特色,在形式、目标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各地可将规划编制情况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附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6、编制指南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目 录一、编制背景和总体要求(一)背景(二)总体要求二、规划的框架内容(一)前言(二)规划区域的基本情况(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六)空间布局(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与装备(八)实施效果分析(九)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明确要求,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应会同同级环境保护等有关部
7、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加强对各地编制规划的宏观指导,提高编制水平,制定循 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次印发的指南是各地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各地编写 规划时应充分体现本地特色,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 在内容、发展重点等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一、编制背景和总体要求(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 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 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最 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我国
8、资源环境 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纲要把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5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是我国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党 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年 1 月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法制 化轨道,该法明确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 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 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 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
9、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 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28各环 节循环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规划,是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 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理论上、实践上、政策体系和制度创新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凝炼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推进循环经 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0、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协调各方 面的因素,必须通过规划加以引导规范,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制定和实施规划,是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点,为循 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指明方向和提供保障的有效措施。(二)总体要求规划编制要落实十七大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宏观性、战 略性和全局性。循环经济发展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遵循自然规 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促进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宏伟 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编制要遵循法律要求,体现一致性。规划编制要充 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
11、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坚持技术 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开展减量化, 再利用及资源化等各项活动都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源减量的基础上。规划编制要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坚持创新性。规划要体 现各地资源、环境以及产业特点,在经济发达、科技力量较强的地 区,应加强科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在大宗废弃物产生较多的 地区,就应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有大的突破; 在资源型城市和地 区,要满足产业转型需要。不同区域和层次的规划,重点也应各有 侧重。大中城市的规划,可在构建循环型城市方面有所侧重,如 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人文生态及社 会消费等;省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突
12、出宏观性、战略性,在整体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等 方面形成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调研,具有操作性。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 划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综合各种调节手段。 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提出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必要时可考虑编制从属于循环经济规划的相关的专项规划,例如:“三废”综 合利用规划、共伴生矿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节水规划等;以及专门针对某种废弃物的专项规划,如脱硫石膏综 合利用规划、煤矸石综合利用规划等;还可以开展重点区域(工业 带、农业区、矿区等)循环经济发展重
13、大问题研究及专项规划等。规划编制要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保持协调性。规划要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主体 功能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紧密衔接。目前,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 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在国家规划正式发布前,建议各地在制定规 划时留有一定可调的空间,如在制定某些预期性指标时,可提出 指标范围,以便在与国家规划衔接时进行适当调整确定。二、规划的框架内容(一) 前言简述编制规划的背景、必要性、适用范围、规划期限、编制依 据、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组织工作等。规划期可按五年考虑,以 便与国家五年规划相结合和衔接。(二)规划区域的基本情况1. 规划区域概况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等。2. 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1) 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产业结构情况:一、二、三产业结构情况,支柱产业和重(2) 点产业情况;(3) 产业布局情况:各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园区和产业集群;(4) 社会发展情况:人口、科教文卫等情况。3. 规划区域资源环境基本情况资源情况主要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森林等主要资源 的品种、储量、开采、消耗情况等。环境情况主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