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4、道路及附属设施 223.6.3.5、管线、垣栅 233.6.3.6、水系 243.6.3.7、植被 243.6.3.8、名称注记 253.6.3.9、地貌测绘 263.7、项目重点、难点分析 273.7.1、控制测量 273.7.2、项目工程面广、分布零散 273.7.3、时间紧、任务重 273.8、质量保证与安全措施 273.8.1、生产设备保障 283.8.2、作业技术力量保证 283.8.3、加强质量检查 283.8.4、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 293.8.5、安全措施 293.9、成果提交 303. 技术设计方案3.1、测区概况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北纬224803
2、231900、东经11249551131547之间。东连广州市芳村区、番禺区,南接顺德区、鹤山市、新会区,西邻三水区、高明区,北濒花都区、三水区,环抱佛山禅城区。南北最大纵距56.8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1.85公里。总面积1150.51平方公里。南海区辖1个街道(桂城街道)、6个镇(里水镇、九江镇、丹灶镇、大沥镇、狮山镇、西樵镇)。共67个村委会、182个居委会,政府驻桂城街道。南海区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季风明显,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日照偏少,夏长冬短,春阴寡照。境内累计年平均气温为22.4,全年0以上的积温平均为8067,年际变化在77008500之间。最冷月1月气温不
3、低,平均气温为14.0。夏季时间长,冬季时间短。以候(每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统计,南海区的夏天始于4月16日,持续至10月25日,长达6个多月,多年平均为193天。最长为1998年“夏”,从3月26日持续至11月20日,长达240天,为有气象记录的40多年中最长的一个夏天。南海区的冬天平均每年只有10.3天,平均出现日期为1月2130日,有将近两成的年份为无冬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境内雨量丰富但季节变化显著,冬季风控制大陆时,雨量显著减少,空气干燥;在夏季风偏弱的年份,秋、冬可能出现干旱。全年主要降雨量出现在49月,称为“汛期”。汛期的平均雨量为1305.9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9%。10月至次
4、年3月为“干季”,平均降雨量为335.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21%。3月份虽然阴雨较多但雨量不大,平均降雨量为83.5毫米,只占全年总雨量的5%。南海区处在华南低纬地带,虽然日照较强,但全年云量较多,总日照并不丰裕,尤其是春季,经常低云密布,雨雾频频。3.2、地形图补测基本技术要求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2010);3、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GB/T2009-2010);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
5、T20257.1-2007);6、城市测量规范(C JJT8-2011);7、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GB/T17941-2008);8、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8);9、佛山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规范(2012.12.01);10、本项目技术设计书。3.2.2、技术指标1、图面各类要素测绘齐全,各种注记位置恰当、美观,注记正确;2、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米;3、主要建筑物角点(如房屋角点和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米,主要相邻建筑物角点间的间距误差不超过0.10米;次要建筑物角点(如围墙角点、简易房屋角点)相
6、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10米,次要相邻建筑物角点间的间距误差不超过0.25米;其它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中误差不超过0.15米,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0.15米;高程点高程中误差不超过0.05米,限差4、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按佛山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规范(2012.12.01)要求执行;5、数据成果:清华山维格式数据二份;6、文字报告:技术总结、自检报告、工作报告;7、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注:以上成果以纸介质分别提交各类表格一式两份、文字报告一式2份;全部成果提交光盘二份。3.3、已有成果资料利用1.2016年12月测绘完成的1:500地形图数据光盘
7、及相关成果。2. 南海区GPS C、D级控制点和二、三等水准点若干。3佛山市南海区地图和道路网图。3.4、地形图补测成图方法与工作流程1、 地形图补测应采用外业实地全面巡视,外业采用全站仪设站施测、装图法等手段补测地物,内业采用数字化方法直接编辑数字地图。修测原则上要以图幅为单位进行,同时注意与相邻图幅地物、地貌的接边。以保证地物、地貌的完整性。2、 地形图修测应保证城市测量规范对平面和高程的精度要求。修测的精度和内容与新测的要求相同。3、 修测后的地形图应严格执行相应质量检查制度。4、 作业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数据管理人员在保证地形图图形各要素的正确性外,还应保证图形数据格式统一、属性正确,
8、以满足城市规划对数字地形图的各项要求。5、 补测工作流程 不合格 合格3.5、控制测量3.5.1、首级控制测量3.5.1.1、GPS 测量A、平面控制点采用 GPS 施测,起算点的连测不应少于 3 个点。B、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5cm。最弱点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 误差不得大于5cm。C、GPS 作业时采用静态模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四等2101/45000一级11/20000当边长小于 200 米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20mm。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 1/21/3, 相邻
9、点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 23 倍。 GPS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等 级二级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GPS 各等级观测作业的基本要求有效观测卫星数数据采样间隔卫星高度角平均重复设站数时间长度41060151.645min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PDOP 值应小于 6。D、观测时应量取仪器高两次,并记录于观测手簿中,两次读数差不大于 3mm,取平均值作最后结果。每个点观测均要求用手簿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为:点名、点号、观测者、天气、日期、时间、天线高、时段、接收机编号,并将特殊情况记录在备注栏。原始记录应字迹清楚、整齐, 不得涂改。E、基线解算采用随机软件进行解算。数据处理应满足全球定位系
10、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要求。基线测量精度及所组成的异步环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及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式中:a=10mmb:为比例误差因子d:为基线长度,单位为公里 Wx、Wy、Wz 为坐标差分量闭合差 W:为环闭合差n:S:为复测基线长度差3.5.1.2、光电测距导线光电测距导线技术要求附合导线长度平均边长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3.6km300m15mm51/14000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半测回归零差 DJ2一测回内2c 较差测距中误差同一方向值 各测回较差测距测回数测角侧回数DJ2方位角闭合差813910n表中 n 测站数。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 1/3 时,导线
11、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3cm。附合导线的边数不能超过 12 条。3.5.1.3、高程控制测量 A、四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B、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附(闭)合水准路线长(Km)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 M全中误差 MW5mm10mm15 20 LL 为附(闭)合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视距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红黑面读数差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视线高度80m5m10m3.0mm5.0mm三丝能读数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三丝读数法双面标尺,直读距离,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C、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12、高程导线边长的测定,应采用不低于级精度的测距仪往返各观测一测回,其边长不大于1Km,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2.4 的规定,每站应读取气压、温度。垂直角观测应采用 DJ2 级经纬仪按中丝法观测三测回,垂直角测回差和指标差均不应大于7。高差测定应采用对向观测,对向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40D (mm)。(D 为测距边水平 距离 Km)。附合路线闭合差限差同四等水准要求,附合路线长度不大于15Km仪器高、觇牌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读至 1mm,当较差不大于 2mm 时取中数。 观测成果的记录、整理、检验和计算应满足城市测量规范要求3.5.2、图根控制测量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
13、 CORS 进行测量,执行 CORS 的标准。3.5.2.1、一般规定(1) 四等以下各级基础平面控制测量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 5cm。四等以下各级基础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2cm。(2)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 中误差,按测图比例尺:1:500 不应大于 5cm;1:1000、1:2 000 不应大于10c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 1/10。(3) 图根点应视需要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城市建设区和工业建设区标石的埋设,应考虑满 足地形图修测的需要。(4) 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级控制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一般应不低于下表的要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