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

    • 资源ID:12204973       资源大小:32.58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

    1、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1、第21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部编版八上第22课愚公移山精品检测题及答案3、部编版八上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检测题 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亲戚畔之: 七里之郭 : 池非不深也池: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2、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一词多义:以:以天下之所顺: 所以动心忍性: 之: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而:泉香而酒洌: 夫环而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死于安乐也: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国恒亡: 利: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3、判断文言句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

    3、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1、

    4、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 “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5、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参 考 答 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七里之郭 :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

    6、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2、一词多义:以:以天下之所顺:凭。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亲戚畔之:代词, 他。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动词,到 。 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环而攻之

    7、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国恒亡:家。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3、判断文言句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包围着攻

    8、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9、,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四、课内简答题: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施“仁政”。3、 “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答:地利、天时。天时

    11、不如地利。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

    12、启示?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10、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

    13、,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检测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往之女家: 丈夫之冠也: 母命之: 以顺为正者: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居天下之广居: 2、一词多义:戒:戒之曰: 必敬必戒: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之: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母命之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 : 3、判断文言句式:戒之曰: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

    14、、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

    15、同的句子是: 四、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 ,字 , 时期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 编著。与 、 、 合称 “四书”。富贵不能淫 选自 。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说一

    16、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 考 答 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往之女家:女通“汝”,意思:你。丈夫之冠也:古今异义,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母命之:古今异义,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以顺为正者:古今异义,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富贵不能淫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 :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居天下之广居: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居所,住宅2、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居: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动词) 居天下之广居: 第二

    17、个居所(名词用作动词)之: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父命之:代词,指“男子”母命之 :代词,指“女子”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与民由之: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能够得志 :实现 3、判断文言句式:戒之曰:省略句,省去主语“母亲”。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

    18、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19、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四、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20、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著。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 “四书”。富贵不能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孟子认为

    21、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9、说一说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第21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测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举于士: 所以动心忍性: 降大任于是人也: 举于版筑之间: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人恒过: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23、一词多义:拂: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士: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生于忧患: 3、判断文言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24、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 四、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

    25、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参 考 答 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

    26、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 士兵 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 判断动词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 建筑、修路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

    27、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2、一词多义: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介词,由于。3、判断文言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28、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管夷吾举于士:被动句,倒装句。孙叔敖举于海:被动句,倒装句。百里奚举于市:被动句,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倒装句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倒装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