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第1章 心理学概述第1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v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边缘学科。(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结构 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v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爱好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 个性心理 v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能力 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个性心理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2、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实践意义:1、助于理解和解释学
2、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助于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 心里的实质v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细胞体(称胞体) 神经元 树突 轴突 脑(高级中枢):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左半球 右半球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脊髓(低级中枢):延髓“生命中枢” 周围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2)反射弧:实
3、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3)反射的类型: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行为v 条件反射 后天的,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 A、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望梅生津”v B、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人与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1) 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 基本过程: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抑制(神经细胞暂时性减弱或停止状态) 2)基本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v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4、(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v 一、心理学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二)现代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近代哲学(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v (三)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v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
5、张采用实验方法。 v (四)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格式塔”即“整体”v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v (六)人文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以正常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现代认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标志第2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第1节 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述(1)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认识的起点) 2、知觉v 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v 2)观察与观察
6、力 观察: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1、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2、都是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事物的外 部特征与外部联系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依赖个别感觉器官仅受生理因素影响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依赖多种感觉器官还受心理特点制约较复杂v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视敏度即视力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胃塞、胸闷、饥饿、呕吐; 平衡觉(姿势感觉或静觉)身体的感觉,如超重、失重; 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
7、觉,如手臂与肩部扭曲程度的感觉(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 3)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 2、社会知觉(社会认知)1)种类: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v 2)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几种偏差 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张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 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的判断。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
8、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投射效应: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 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3、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知觉的一种特殊 形式。2、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v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9、是用来度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准。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v 2)感觉阈限的分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v 2、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与同一感受器) 感觉后效: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如 噪音影响下,黄昏视觉感受性会有所降低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聋哑人能“以目代耳” 联觉:一
10、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如 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欢快的歌曲v (二)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如 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霓虹灯广告易人注意 2、知觉的理解性:如 一张新产品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理解整张图纸的内容和意义 3、知觉的整体性:如 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发型、服饰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4、知觉的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大小恒诚性、形状恒常性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v 1、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个体在观察前能否清楚地意识到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在过程中能否排除干扰、有始有终 地完
11、成任务。 2)观察的精确性:能细致全面地观察客体,能发现事物间的细微差别。 3)观察的全面性:取决于是否有序以及是否使用了多种感官。 4)观察的深刻性: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第2节 记忆力1、记忆概述(1)记忆及其品质v 1、记忆的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以上三者的综合性体现)(2)记忆的分类1、根据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根据内容和经验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3、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陈述
12、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记忆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暂时神经联系2、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识记保持再现信息加工:编码储存提取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时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内容。(1)识记1、识记的概念: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v 2、识记的分类:1)根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机械识记、意义识记3、识记的规律: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识记的态度与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成为人活动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任务远近对保持长久与否有关)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连贯、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易被记住,直观形象材料比抽象的更好,
13、难度适中的材料识记效果最好) 5)识记的方法(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2)保持与遗忘1、保持及其规律1)保持的概念: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2)保持的规律:在数量上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 记忆恢复(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 时测得的保持量) 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不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使记忆 简略、概括;某些特点和线索不仅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 记忆更容易理解。2、遗忘及其规律1)遗忘的概念: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遗忘的种类:暂时性
14、遗忘(假设遗忘)与永久性遗忘(真性遗忘)、主动性与被动性、部分遗忘与整体遗忘 由于干扰 “存储性障碍”v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 不再遗忘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v 系列位置效应: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学习效果最好。 过度学习: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的因素 情绪和动机5)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v 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15、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3)再认或回忆 1、再认及其规律v 1)再认的概念: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2)再认的条件: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的相类似程度。 2、回忆及其规律1)回忆的概念: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再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2)回忆的种类:无意回忆(包括自由联想)与有意回忆、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3)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4)
16、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v 联想的概念: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v 联想的基本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1、合理安排教学 1)学校在排课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把性质接近的课程排在一起; 2)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 3)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v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
17、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v 1)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2、复习方法要合理1)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2)复习方法多样化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4、学生记忆的发展(1)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1、有意记忆明显增强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2)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1、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高中处于记忆发展“黄金时代”) 2、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短时记忆广度随年龄的增长二不断增大 4、随年龄增长,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
18、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5、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6、抽象记忆占据主导地位第3节 表象与想象1、表象概述v (一)表象的概念: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2)表象的分类1、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2、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3)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2、想象概述(1)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梦,是其极端的表现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预见性、方向性(三)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eg.孙悟空)、夸张(eg.千手观音)、拟人化(eg.雷公电母)、典型化(4)想象的功
19、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5)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3、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v 1、概念:根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2)创造想象1、概念: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从
20、其它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灵感即突然出现新形象的状态)4、幻想(1)特征:1、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形象; 2、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2)形式:科学幻想、理想、空想5、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意义 3、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
21、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第4节 言语与思维1、言语(1)言语和语言的概念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基本形式是词。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2)言语的特点: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v (三)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eg.聊天、座谈v 口头言语 外部言语 独白言语:个人独自进行,较长而连贯的言语,eg.报告、讲演 书面言语: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
22、响 内部言语: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4)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言语的理解:(一级水平)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 (二级水平)句子的理解 (三级水平)课文或话语的理解2、思维及其品质(1)思维的概念和特点v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v 2、特点:1)间接性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对没有发生的事情作出预测 2)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有关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v (二)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独创性)与批判性v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4、思维
23、的逻辑性和严谨性(3)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结构具有全部思维品质的特点。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v 三、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内容凭借物、任务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 1、直观动作思维(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但又本质区别)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思维特征)(2)根据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分为: 1、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3)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和逻辑性,分为: 1、
24、分析思维 eg. 学生解决数学题 2、直觉思维 eg. 灵感v (四)根据指向性,分为 1、聚合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v 2、发散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5)根据创造程度,分为:v 1、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 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创造性思维(思维最高级形式)4、概念的学习(1)什么是概念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含外延、内涵两方面。2、种类: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合取概念和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前科学
25、概念和科学概念(2)概念学习的过程1、概念的获得v 1)概念形成: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 或否定(反例)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抽象化类化辨别2)概念同化: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v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行为指标) 概念掌握:在人脑中把人类现有概念转化为个体概念的过程。1、以感性材料作为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v 3、充分利用“变式”v 目的: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内涵: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Eg. 生物学中介绍“果实”概念时,不仅选择可食的果实,也要选择不可食的果实,才利于学生看到 一切果实都有“种子”这一
26、关键属性,舍弃“可食性”等无关特征。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与于实践5、思维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2)比较与分类(比价是分类的基础)v (三)抽象与概括抽象: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点,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6、创造性思维(1)概念: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2)特征:1、新颖独特性(本质) 2、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的结构)v 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3)过程:准备期、酝
27、酿期、割朗期(灵感)、验证期(4)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1)常见的创造性课程 创造发明课、直觉思维训练课、发散思维训练课(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 推测与假设训练课、自我设计训练课、假设课、侧向思维训练课 2)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创造技法 头脑风暴(追求数量、注重质量、推迟评判) 系统探求法 联想类比法 组合创
28、新法 对立思考法 转换思考发 检查单法(“创造技法之母”)6、结合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7、学生思维的发展v (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基本特征: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1、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较大的具体行程 2、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存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个体发展差异、思维对象差异)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10-11岁)(2)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年龄增长日益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辩证逻
29、辑思维迅速发展第5节 注意1、注意概述(1)注意及其功能1、注意的概念和特点v 1)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特点: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集中性( 前提:指向)2、注意的功能:选择工呢过、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v (二)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eg. 记笔记发现错别字二、注意的规律 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条件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强度、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当时的需要、当时特殊的情绪状态、当时直接的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v (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1、机身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v (三)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概念影响条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定。狭义: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广义: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中,注意 对象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