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指导.docx

    • 资源ID:10181832       资源大小:56.99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指导.docx

    1、中国古代文论学习指导中国古代文论学习指导.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声明,鄙人学的是古代文学,但并非是考古代文论的,我的主攻方向是诗词。该文只是鄙人复习以及考试以后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应lan_zhihua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希望有益后人,发表如下。 对于前次发表的考完了,造福后人,这个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资料!一贴lan_zhihua问,是否对古代文论学习有帮助。我认为,资料都是好的,但是资料也是死的,关键是看个人的运用,吸收

    2、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有帮助。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看个人自己的运用,他人的帮助也只能如此了。造化在个人嘛!好,下面说文论的问题。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其实答题可以发挥的余地是很小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古代文论的学习,首先要知道那些是重点、考点,条理要理清,考点要明晰,建立起史的框架(这是十分重要的啊),之后就容易了,只是记忆的问题了。 再次,就是要分析你所报考专业的出题特点。一般来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有以下几种考试形式: 立案分析一: 例一: 填空:“得意忘言”是( )的命题。(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学试题) 例二: 写出作者: 1、文赋 2、辩骚 3、二十四诗品

    3、 4、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 例三: 写出提出者: 1、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2、大音希声(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 这几种题型我称为小点题,就是要求注意一些小点出处的题目,这类题目我所见到的大致也只有这几类了。对于这种题目,平时复习的时候就要注意,什么人,什么时代,写了什么书,里面有什么要注意的文章,文章里提出什么著名的观点,相对应的表述是怎样的。这些方面掌握了,对于小点题,就没有问题了。比如:钟嵘,南朝齐梁时代著名诗论家,写诗品,专就五言诗而说,提出以下观点: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感物”说; 表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4、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 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表述:“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寢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鸞補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直其人。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雖謝天才,且表學問,亦一理乎。” 表述:“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唯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

    5、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或者“风力”论); 表述:“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 四、钟嵘的“诗有三义”说; 表述:“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義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五、钟嵘的“滋味”论; 表述:“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六、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个系统和三个等级的评价; 以诗经和离骚分别为其源头。而诗经系统又分为小雅和国风两个支系。又把诗人分成上、中、下三品,加以品评。 以上就是对于钟嵘应该掌握的小点,其中我加粗的地方,我认为是可能的考点

    6、,在平时看书的时候,要看那些点可能考,一个也不应该放过。这样复习这一类的题目就没有问题了。 立案分析二: 例一: 名词解释: 1、滋味说 2、兴寄 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厦门大学2002年文艺学试题) 例二: 指出下面这一段话的出处并阐释其涵义: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华中师范大学2003文艺理论试题) 例三: 简答:刘勰的知音论简说(南开大学2004年古代文学专业批评史试题) 这种题目我称为中点题,就是要答出文论的观点内容的题目,只是在前面的小点题的基础上,多了一个解释罢了。只要解释清楚题目的内涵就可以了。呵呵,也

    7、就是文言文表达的东东,要你用白话文所出来而已。重点都掌握到了,就可以了,就怕你有遗漏的。所以了解大概有那些考点很重要啊。论坛上有一个中国文学批评史学习方法的帖子,虽然不是太全,但是也还不错,可以看看。过些时候,我可能也会编一个。 立案分析三: 例一: 论述题:儒家的文、道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南开大学1998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例二: 实例分析题: 以下是二十四诗品“典雅”一则,请以此为例,具体说明二十四诗品文学批评的方法特点及其思想渊源和意义。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南开大学2

    8、001年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 这种题目我称为大点题,就是你把书抱来也很难答好的题目,题目的面广,跨度大,综合要求高。对于这种题目,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个人自由发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一般来说,非古代文论专业的学生,不会遇到这种题目的,考的常常是前两种题目。答题中,如果你能答上你所看的一位著名学者著作中的观点,例如用上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的话,老师会给你分数较高一些。当然,如果是自己的一些观点也可以,但是如果你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相左,那你就麻烦了。如果立论站不住脚,也很麻烦。所以建议用你所学专业权威人士的著作比较好。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各位考好了! 下面我将分历史时期来谈中国古代

    9、文论的考点,现在一下我所贴的是我从网上下的一个资料,也还不错,不过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将对它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改,使它更为完善。呵呵,造福后人了。 第一、先秦时期: (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

    10、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记诵的;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一般出填空或者问答题,问答主要是联系后世来说。 (二)孔子 论语是先秦文论重点。主要应该掌握: 1.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

    1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但是注意,对于“思无邪”的解释,各家不一,一般不会出题。 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

    12、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比 兴)。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已经有n个学校考过了,如果你说不掌握,那么考试的时候,你可以跳墙了。 3.论雅乐与正声,提出“尽善尽美”说;“尽善尽美”说: 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为孔子所提出。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

    13、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孔子崇尚礼教,因而政治上赞扬尧舜的“礼让”。对于歌颂“礼让”的韶乐,他极力加以赞美,认为不仅在艺术上是“尽美”的,而且在思想上符合他理想的道德伦理观念,因而也是“尽善”的,即“美”和“善”高度统一的典范。对于违反其政治思想、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孔子则认为它虽然在艺术上“尽美矣”,但在思想内容上却由于并非表现“至德”,所以“未尽善也”。孔子的“尽善尽美”之说,实际上提出了文艺批评两方面的标准,即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尽管他所说的“美”和“善”的标准,都有具体的历史和阶级的内容;但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对文艺作品的美学批

    14、评必须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批评结合起来的原则,是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的。4.(孔子的)“辞达”说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5、(孔子的)“文质”说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些有关文学、诗歌的论述代表了儒家的文艺观

    15、,其核心是“诗教”观。(三)孟子 孟子为重点内容,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点,要掌握: 1、“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说: 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2、“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 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6、。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知言养气”说 “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

    17、,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孟子的这三个观点经常考。 (四)荀子 不是重点,知道他提倡“中和”之美,开后世明道、征圣、崇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就可以了。 (五)老子 非重点,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18、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六)庄子 庄子是重点,应该掌握: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2、“虚静”、“物化”说;虚静说虚静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

    19、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

    20、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说: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

    21、,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4、“天籁”之说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是已”,即风吹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

    22、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5、卮言、重言、寓言之说。庄子在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是无心之言,重言,是托为时贤先哲之言,寓言即寄寓之言这三者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述,而是为了让人们体会道的特征而运用的象征性语言。这个本来不是重点,但是武大去年考了。庄子的“虚静”和“得意忘言”,尤其是后者,重点!(七)墨子非重点,知道他的主要观点是“非乐”和“三表法”就可以了。他认为文艺对政治只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主张先质后文,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三表

    23、法:在墨子?非命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三表法”中,墨子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用。认为要以对国家人民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衡量言谈文学,要参考历史的经验和具有现实根据,要注重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八)韩非韩非的功利文学观,非重点的非重点,咱就不说了:)(九)易传1、象与意。在系辞中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之舞之以尽神。”立象是为了尽言,就是,描摹客观事务并不是最终

    24、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反映“意”。也就是文学上的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让人领悟或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常常填空或者问答。2、阳刚与阴柔。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了朦胧的阴柔美和阳刚美的审美意识。3、发展变化的观点。提出“变动不居”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推演到文学,就是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反对复古模拟,主张革新,提倡独创。4、提出“修辞以立其诚”。重视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认为作家的人格修养、道德修养是写好文章的首要问题。先秦时期可以说是文论部分的重点,尤其是孔子、孟子、庄子。第二、两汉时期: (一)司马迁 司马迁是两汉文论重点学习内容。主要应该掌握:

    25、 1、司马迁的“怨”和“直谏”精神; 2、总结历史上许多伟人逆境著书的事迹,提出“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说: 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见于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屈

    26、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淮南子?训齐俗也有“愤于中而形于外”。司马迁继承了这些说法,并根据自己的切身遭遇,提出了发愤说。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优秀作品,都是由于作者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重大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愤之所为作”(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 重点中的重点,和孔子的“兴观群怨”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之所以将“发愤著书”说的两个出处都列出来,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样是会闹笑话的。这两个出处都一样,只是文字略有不同而已,要知道这个出处有两个,不过只需要背其中一个出处的原文就可以了,随便。但是,一定要背下原文! 3、史记的“实录”精神; 实录: 是司马迁写作史

    27、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28、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点倒是文学史上考问答题考的多,但是批评史却考的不多。 以上两点对于后世的影响,一定要注意,一定要联系后来,尤其是“发愤著书”说。 (二)乐记(被收入礼记) 1、音乐的产生源于人心感物。 出于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2、提出音生人心的问题,引申出了文艺对社会政治的重

    29、大反作用。 出于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著名的论断哦,要知道是那里出的。 3、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的“乐”是包括了诗、乐、舞的三个方面的,都是人心的表现,但是又是各有特点的。三者随着人的感情表现需要而逐步推进。 出于乐记:“诗言其志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出于乐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乐记本不是重点内容,但是它对于后来却有相当的启发价值,尤其是上面一句,注意和

    30、诗大序的比较,别混了。 (三)毛诗大序 毛诗大序是要求重要的内容,主要要掌握: 1、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请问,一个影响万世的著名论断,你不记下来能行吗?:)但是要注意和乐记的那句话相互区别。 2、“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

    31、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3、讽谏说以及“主文而譎諫”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主文而譎諫: “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譎諫”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使得统治者更加能够接受。从统治者的角度对诗歌形式提出了要求,对后来诗歌创作讲究文采,追求含蓄曲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出于诗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4、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文论学习指导.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