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学语文 鲁迅 风波 赏析 教案.docx

    • 资源ID:10012733       资源大小:27.6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语文 鲁迅 风波 赏析 教案.docx

    1、大学语文 鲁迅 风波 赏析 教案1 鲁迅风波赏析 一、关于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

    2、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怀鲁迅 “在中国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

    3、清醒、透彻的了解;也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更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基因中的“劣根性”痛下针砭,无情地撕下罩在中国人脸上的形形色色的“假面”。没有鲁迅,也许我们至今仍然对与世俗人情融为一体的虚伪习焉不察,深陷于“瞒”和“骗”的泥淖大泽而不能自拔。鲁迅的伟大即在于此,鲁迅的不被人理解也在于此,鲁迅的被人攻击还在于此。” 安永兴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新民

    4、主主义论 有人说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有人说他的小说一钱不值;有人说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有人说他根本无所谓思想;有人说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有人说垢褪且桓鑫幕钠苹嫡邅6? 2 2000年收获杂志刊登了? “但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回忆留日期间他们常在一起探讨“三个相联”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

    5、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 鲁迅对他笔下的国民灵魂形象往往采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鲁迅要揭示的是“国民劣根性”,目的是要“立人”。 二、风波赏析 风波写于1920年8月5日,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11卷第一号,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鲁迅在民国成立后,任职于教育部。1917年6月,“辫帅”张勋寻机率部进京,“保驾”清室废帝溥仪复辟,于7月1日宣布恢复帝制。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在举国声讨中,当月12日即告失败。鲁迅目睹其倒行逆施,曾于7月

    6、3日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在“五四”文学革命兴起,鲁迅开始创作小说时,于1920年8月5日写下了这篇以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的作品。 小说述及的所谓“皇帝坐龙庭”事件,指的是一九一七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这件事。张勋即有名的辫子军统帅,作品中赵七爷所称的张大帅。他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他部下的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效忠。虽说这次复辟事件,由于举国上下纷纷声讨,只延续了十二天(以1917年7月1日到7月12日)便草草收场。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并很快为人们遗忘。但鲁迅却由此发现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东西。 这是因为,鲁迅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

    7、是农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一方面是各个社会统治阶层的遗老遗少们仍做着复辟之梦,另一方面是自私、保守、冷漠、麻木、愚昧的国民(更广大的农民阶级)的不觉悟。这都成为封建主义专制“复辟”和封建主义“复活”的思想土壤。他后来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 自选集 自序这一因素,也是促使鲁迅创作风波的重要原因。 3 (快速阅读本文,划分层次) 这篇作品在布局结构的安排方面的特点是始终贯穿一条线索,一个中心,即“辫子”。这是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围绕着这个中心,作者设计了三个大自然段和一个尾声,总共四

    8、个部分。 写一个夏日黄昏,鲁镇临河的土场上,九斤老太不断发着牢骚:“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孙子七斤从城里给七斤嫂带回了“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为自己没了辫子而发愁。 赵七爷放下辫子,身着竹布长衫来到七斤家的饭桌旁,威吓七斤没有辫子会被杀头,引起七斤嫂对七斤的詈骂;八一嫂开口劝解,与七斤嫂发生冲突,赵七爷吓唬八一嫂后扬长而去;七斤更加忧愁和恐慌。 九斤老太由钉碗的铜钉说起,依旧是“一代不如一代”;十多天后,七斤从城里回家,与七斤嫂根据赵七爷恢复了原先的发式和衣着猜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 七斤重新获得尊敬;七斤家与村人恢复了关系;做过八十大寿的九斤老太仍然不平;六斤新近裹了脚,在土场上一瘸一

    9、拐的往来。 全篇四个部分,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谋篇布局的。较为完整地叙述了的情节历程。 其总体艺术构思,就像水波一般死水微澜,乍起复平;或者说又如辫子一样,一个连一个结,起伏耸跌,延伸到尾声,辫梢,从而形成了一个详略得当,顺畅和谐的整体。 (归纳小说主旨) 小说风波通过对民国初年张勋复辟事件在一个乡村引起的辫子“风波”的描写,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的国民性弱点。 本篇小说以辫子之有无所引起的恐慌与忧愁作为作品的中心线索,勾画了“风波”的起因、骤变和消解,由此构成作

    10、品的基本情节。 (为什么选择“辫子”作为中心线索,辫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辫子本是一种发式。但是从17世纪中叶以来,竟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建立了不解之缘。 4 (1)清军入关及南下后,清朝统治者强令汉族等各族民众遵从满族发式,男子剃发留辫。这一带有奴役性质的举动引起了汉族民众的激烈反抗,“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头发的故事)而清军则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下,对之进行留血腥的镇压,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的血案。 (2)晚清太平军起义,为表示反抗清廷,恢复汉族旧俗,蓄发散辫,当时被称为“长毛”(九斤老太念念不忘的“从前的长毛”),

    11、清廷为镇压太平天国,“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重新提起。这时,中国百姓更是难,“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被长毛杀”(头发的故事) (3)清朝末年,在国际上,辫子已成为落后中国的一个标志,留着辫子的中国官员在国外竟然被人围观。清廷实行“新政”,唯独不及剪辫。 (4)辛亥革命前后,在恢复中华的旗帜下,众多青年学生、反清志士均依然将辫子渐去,鲁迅还为此照相赋诗留念。当时,也有人拿着剪刀专去剪别人的辫子。(小说中的七斤就是“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纵观辫子的“历史”,我们发现,当年曾经不惜流血以抗拒的奇怪发式,清朝时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传统,甚至是一种美(七斤嫂不是

    12、以“绢光乌黑”形容它吗)。辛亥前留学生回国,也只好用假辫子遮掩,否则不但会被骂为“假洋鬼子”,还有被告官杀头的危险。 后来,虽然民国成立了若干年,但在许多地方,特别的风气闭塞的农村,辫子还是人们不愿去掉的一件宝贝;更有一些遗老,以保留辫子宣示他们对前清朝廷的愚忠,或者把“辫子”视作“国粹”之一种;至于“辫帅”张勋,更以辫子相号召,组织“辫子军”复辟。 “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军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有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幸而不几天就失败。”(头发的故事) 正因为在那个特定时期,如此密切,又如此生死攸关,所以有些人则像赵七爷一样,

    13、找到一种可以两全的妙法:既不剪辫,也不照样垂落,而是将辫子盘在顶上;传说皇帝坐龙庭了,便可立即放下来,而当形势不变,则“辫子又盘在顶上了”,真可谓进退裕如。也正因为辫子与时局这种特殊的关系,鲁镇的百姓们一听说“皇帝坐龙庭了”,条件反射般立即想到的,首先是“皇帝要辫子”,于是便平地起了“风波”。 辫子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巩固的标志,也是其消亡的标志。在鲁迅这样的思想家眼里,辫子是张勋复辟事件的一个符号,民国革命及其危机的一种征兆,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头发的故事) 辫子事件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具有了象征

    14、的意味。在本篇作品中,辫子成为“风波”的诱因、推动力和化解因素,辫子成为全体人物关注和议论的中心,成为情节演变的内在因素。 “风波”的起因:是“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辫子”,而七斤的辫子早让人强 5 行剪去,故而恐慌;在这里辫子是王权统治的象征,是做稳奴隶的保证,是顺民的身家性命所系;辫子之有无,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已经被遗忘了的辫子又被重新记起。 “风波”的骤然增强也与辫子直接相关:赵七爷放下了平时盘在头上的辫子,而且先是援引“长毛”被镇压时的口号,提醒七斤没有辫子的“要紧”;再者幸灾乐祸地恐吓:“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最后,又吹嘘辫帅

    15、张勋的无可抵挡。于是村人们决定了七斤犯了皇法,便要没有性命,七斤则更加忧愁,恐慌。 “风波”的消解:则是由于没有辫子的七斤照例日日进城而未被杀掉,而赵七爷“辫子又盘在顶上了”,结果没有辫子的七斤重获家人与村人的尊敬。 围绕与辫子有关的种种,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显露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共性。 七斤在鲁镇村人里面,是一名“出场人物”。他因为每天撑航船进城。所以很知道些时事,其实是一些荒诞无聊的事情(“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个夜叉之类”),他讲这些新闻时还是“含着长烟管显出骄傲的模样”。 但他其实是一个毫无主见的角色。面对自己没有辫子的现实及其可能的危险,他把赵七爷的话当作真

    16、理“但觉得有学问的赵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当喧闹的人们散去,七斤至友接连叹气,哭丧着脸,忍受七斤嫂的詈骂;“坐在门槛上吸烟”,忧愁,“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连一些稍微完整的思路也贯穿不得。 这是一个愚昧、木讷、无主见的形象。 七斤嫂是农村中常见的那种泼辣、口舌伶俐的人物。 (与其他人物之间关系)她敢和九斤老太太愤愤地抗辩(关于六斤的出生重量的问题),一遍遍地骂七斤为“囚徒”,(死尸,活死尸的囚徒),对八一嫂“恨棒打人”,指天骂地;她能敏感地发现赵七爷发式和长衫的异常

    17、,由此推测是不是皇帝坐了龙庭,七斤是否因为没有辫子而危险。 但是,她也同样是愚昧无主见而又势利的人物。她只是盲目地服从某种权威,同时又颇能见风使舵,巧言令色。 盲从权威:她判断事情性质的标准:一是咸亨酒店的人如何说,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所在;二是有学问的赵七爷如何说;三是是不是书上写着。一听到皇帝坐了龙庭,只是莫名其妙地想到又要皇恩大赦了。 见风使舵:据八一嫂的揭露,当初七斤被人剪了辫子,她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而在因没了辫子要有危险时,她先是与七斤一样惊慌无主,然后,“可真是完全绝望了”,随即把矛头指向“七斤”,辱骂他,说只因为不听她劝才有今天;而关于她对七斤被剪去辫子的反应,也变成

    18、了“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 6 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在推卸责任上倒是颇有机智。 势利:她对赵七爷是察言观色,竭力陪笑,对孤儿寡母的八一嫂则是怒目而对,指桑骂槐。连对待七斤,在他倒霉时,则“死尸”“囚徒”地辱骂,没什么好声气,而且埋怨他“连累了我们”,而当七斤并无灾祸时,则又给他相当的尊敬。 七斤嫂是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一个人物,她的泼辣、刁蛮,反衬出七斤的木讷、顺从,也更反衬出她自己在各种权威面前的盲从、惧怕和无主见。 从性情上说,八一嫂与七斤嫂不同。她不幸孀居,“心肠最好”,愿为别人争吵劝解;遭到七斤嫂抢白时,她发怒,气得发抖,但在赵七爷模仿张大帅的怪模怪样面前,“便十分害怕,不敢

    19、说话,回身走了。”她判断事情的标准是“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在这一点上与七斤嫂们是一样的。 赵七爷是风波中重要的角色。他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他有些财产是真的,学问却未必。充其量只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五虎将姓名,黄忠马超的表字,只能骗骗无知无智的鲁镇的村人们而已。 他既狡伪怯懦,又不无凶悍。 狡伪怯懦:为适应形势,“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皇帝坐龙庭的风声一起,他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了;而当张勋复辟失败,他马上将辫子又盘在了顶上。他的宝蓝色竹布长衫是于己有庆,与仇家有殃时才穿的?他对仇家的报复仅此而已;

    20、 不无凶悍:但对弱于他的七斤嫂、八一嫂之辈,却是声色严厉,极尽恫吓之能事,使七斤嫂“完全绝望”,八一嫂“十分害怕”。但在鲁镇,这样的人物却成了村人们敬畏、佩服的对象,他的言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赵七爷的一条辫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无奈:变革是上头的事情,小人物没有自主的权利,一个不小心还要人头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 这个人物的设置是本篇作品的一个谜。她是七斤的祖母,没有直接卷入“风波”中去。她是一位不平家,她的牢骚,是针对一切现状感到的不平。 在她看来,现在对时世不对了。她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21、,从前的长毛却不是这样。现在的钉碗钉三文钱一个,从前的钉也不是这样;最明显的证据、颠扑不破的实例就在眼前:从她的丈夫开始,家里每一辈人出生时的体重都在递减,所以结论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句话是九斤的口头禅,在本篇小说中出现了七次之多,也是她判定事物的基本标准。“从前”是她衡量一切人、事的参照物,以现在与从前作对比是她基本的思维方式,年龄是她敢于或能够作出这种判断的依凭,她的79岁高龄支持着她以见证人的身份提供种种关于从前如何如何的证据,以在对照中显出现状的不堪,表示对现在的时世不平。 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设置的意义,似乎在于她是全文中唯一一个有自己“坚 7 信”的人物,从而对其他那些无主见、

    22、无坚信的人们形成映衬。但不幸的是,她坚信的却是“从前”,是现在与从前的对比所提供给她的意念:一代不如一代。除了七斤嫂对她作的关于秤的不同导致体重差异的第七不足的抗辩以为,没有其他人对她的不平作出反应,既无应合,也无反对。她的存在及其不平之鸣,就像辫子“风波”上演时的一个伴者,若隐若现,不绝如缕,无处不在,却与“主旋律”不相谐和,不能溶入其中;使作品产生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含义。 (这种感叹声,现在也会有。) 风波中所有出场人物,都是否定性人物。作者赋予他们独特的个性,但又几近相同的精神特征,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地思想主题。 风波中主要人物:七斤、七斤嫂、赵七爷及八一嫂,虽然各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却在

    23、“风波”中表现出共同的精神特征:正是这一点上,蕴藏着作品深层的思想内涵。 (1)鲁镇是一个封闭的乡村世界,信息闭塞,风气保守,生活停滞,唯一显出变化的是九斤老太发泄不平时候、所提示的天气变热、豆子变硬、钉子变贵以及孩子变轻。 在这个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已经算得上时事了,知道这些的七斤,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赵七爷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已经算得上是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了; 而因为莫须有的辫子危机而引起的恐慌,也算得上是“风波”了。 (2)保全个人,全身远祸,苟活于乱世,就是鲁镇村人们的生活目标和生命哲学。 鲁镇的村人们是愚昧、盲从、麻木、冷漠、保守、自私的一群

    24、。他们所能关心和所做的就是如何保存自己现有的生存状况,(“田家乐”),其实质是在“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二者的选择中保证后者,即做一个不管是谁(皇帝还是总统)治理下的顺民。 他们只关心自己如何躲过灾祸,赵七爷重现威风时,几个剪过辫子重新蓄起的便赶快躲藏,怕他看见。对别人的灾祸遭遇也不真正关心,只是拿来充当沉寂无聊生活中的一点刺激与安慰,甚至倒有点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助纣为虐的行为。八一嫂受到赵七爷质责时,众人就怪她多事;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七斤前途未卜时,村人大低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 (3)正是这种精神状态,决定了鲁镇的人们不可能有什么坚执的信仰,不可

    25、能有什么根据自己的精神信仰而产生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外界发生的政治变动及其所引致的个人处境的变化面前,他们只能屈从于某种权威,以及个人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这种权威多种多样,包括皇帝的权威,衙门里的大老爷的权威,书上一条一条明白写着的皇法的权威,张飞的后代张大帅的权威,富人赵七爷的权威,咸亨酒店的权威,或者还可以加上以高龄见长的九斤老太的权威。(皇权专制、官僚机构、法律、武力、财富、传统、既定秩序、舆论、年龄?谡庑?薮辉诘娜媲啊,痴蛉酥挥星嵝琶拥姆荩薹鞒銎渌难?瘛?8 七斤、七斤嫂听到咸亨酒店的人都说要辫子,就觉得事情似乎不妙了,等到听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皇帝坐了龙庭,于是认为那就是不坐了。因

    26、为咸亨酒店诗歌消息灵通的所在。 看到赵七爷辫子放下来,穿着宝蓝色长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必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又觉得“有学问的赵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于是吓得口不能言;又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待看到赵七爷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就又猜想皇帝不坐龙庭了。 八一嫂则是根据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无法判定皇帝是否坐了龙庭。 赵七爷则利用自己掌握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古典、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书,以及莫须有的张翼德的后代的丈八蛇矛,亦即各色权威的力量来恫吓村人。 他们把上述权威看做是天经地义的,毋庸置疑的。他们并不去思

    27、考皇帝坐龙庭为什么要殃及小民,为什么没有辫子就应被杀头,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消息灵通地方的话就可信,为什么书上写着的就一定要遵从,“从来如此,便对么,”可见他们虽然信这些权威,但是并不深究为什么,因而这不是信仰。 (4)另一方面,这种信并不坚决,所以也不是坚信。这鲁镇中人那里,只要不被杀头,只要不危及个人生活的安乐,皇帝是否坐龙庭,辫子的留与不留,都不成其为问题,都是无可无不可的。 七斤嫂在七斤失去了辫子时,因为衙门大老爷那里是提倡剪辫的,所以她说没有辫子倒也没什么丑;而今皇帝要辫子,她就说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而剪辫的当时,她整整哭了三天。连辫子的美丑都无一定标准,或者

    28、说有标准,这标准就是对自己是有庆还是有殃。七斤们只是苦于这辫子剪去了就难以很快再生。(不是很有几个人剪过辫子重新留起但还难掩其痕迹吗)。 在这一点上,赵七爷就聪明得多,也幸运得多。他处在与村人们不同的社会阶层,按一般阶级意识的划分,他似乎应该是个清朝的遗老,是拥护皇帝重坐龙庭的;作品中的他开始也确乎有些兴奋,穿上了轻易不常穿的竹布长衫,表明“风声”对他是有利的。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对“皇帝”或辫子所代表的“大清”有所坚信。作品很有意味地说他“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主动、甘心为遗老的,应是由于对前清的忠贞,不是因为又学问;赵七爷还算不上遗老,只是有些遗老的臭味,这是因为他看过些书,

    29、从书上知道遗老的令一部分人崇敬的价值。 做遗老的好处是前朝复辟时可以捞到好处,但他又不能肯定前朝能否复辟,何时复辟,复辟了能否持久。所以他可以是遗老也可以不是遗老,如果决心做遗老,他就该把辫子垂下来,但他并不,只是把辫子盘在顶上;这样既适应了形势,又保存了前朝复辟时被人视为遗老的资本。 他乐闻皇帝坐了龙庭,并非出于忠君保皇的信念,更不准备“为王前驱”,在地方上响应张大帅起事,那只不过是因为这一来,他在村人面前的权威才得以恢复,或者可以借他人之手对两年前骂过他是“贱胎”的七斤实施报复了;但如果皇帝不坐龙庭了呢,也无所谓,他可以重把辫子盘上,茂源酒店还在,他仍可坐在店前念 9 书。 辫子可以盘起可以放下,一切取决于于己有庆或有殃。从这样一个角度看,赵七爷就是一个鲁迅发现的典型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的人物。如果说,他的扬眉吐气、.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语文 鲁迅 风波 赏析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