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
- 文档编号:9999380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59KB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及评点
时间:
2008年11月26日地点:
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师:
同学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
好的。
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
很流畅。
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评点]开门见山,直入课堂教学情境,没有刻意的铺垫和复杂的导入。
师:
我们看屏幕,把这则资料看一下。
屏显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学生读)
师: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继续读。
屏显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学生读)
师: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
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黄冈。
他的号“东坡居士”就是在黄冈种田时给自己取的,因为那个地方叫东坡。
现在听起来是一个很雅的号。
继续读。
屏显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
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学生读)
师:
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
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
我们今天要学的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屏显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
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学生读)
师: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
“两轴精品”都在我们送一册书里。
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
神品)(老师板书:
神品)。
这么容易懂的文章神在哪里?
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评点]助读资料的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
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助读资料包括了从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足了势。
从后面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
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
师:
这节课有三个活动:
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
屏显5:
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师:
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
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但是味道没有读出来。
我们来看什么是“有味”。
屏显6: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酌情愫
师:
读出文言的味道。
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
我读三个地方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师深情范读)
师:
哪几个字?
生:
(齐答)念、盖、但。
师: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好,一起试一下。
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
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
模仿老师对三个字的语音处理方式。
)
师:
读出了一点味道了。
继续来。
第二个要求是――
生: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
为什么要宁静呢?
是因为“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
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样读出来呢?
第一:
语速缓一点;第二:
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
味道更浓一点了。
第三读。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
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
现在我们看课文。
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
开始思考。
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
师:
我们试着来交流。
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1:
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
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
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
好,谢谢!
生2:
第一行的“欣然起行”,这时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
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
“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
生3:
我选“怀民亦未寝”这句。
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他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
怎么表述呢?
“怀民亦未寝”这句,他觉得……
生3:
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
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
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
很遗憾。
很扫兴。
很好,品得很细腻。
谢谢你。
生4:
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作者那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兴致。
师:
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
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
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
好,谢谢!
生5:
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得很含蓄,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
这个地方能不能读得快乐一点呢?
生5:
“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得快一点。
因为它是整个连在一起的。
师:
我给你补充一下。
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
师:
好,老师小结一下。
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
强调“亦”字的欣喜)。
没有这个“亦”和有这个“亦”大不一样,如果怀民没有睡觉,他可以说“怀民未寝”,但是“怀民亦未寝”:
他和我一样啊,都没有睡觉。
“盖竹柏影也”,也有点淡淡的惊叹的味道。
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师:
好!
最后再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
作者很感慨。
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
把这四次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盖――竹柏影也。
”(示范)“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下。
(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
真好!
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
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
[评点]老师在这一环节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
了一体。
角度之美,层次之美,示范之美,特别是第三读的节奏变化之美,让人玩味不尽。
师:
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屏显7:
有味地分析
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师:
请你们将课文进行变形。
我们看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吧?
先思考一下,你们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
什么是变形呢?
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
开始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苦苦思索,师巡视)
师:
好的。
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吗?
需要老师解释吗?
(语调上扬)
生:
(齐声说)需要。
[评点]在这一环节,老师有意“卖关子”,让学生产生困顿、迷惑,让他们苦苦地思考。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同时,也使课堂的节奏、氛围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
师:
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
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还可分为四个部分。
下面请你从我刚才说的三点里面选一个点,尝试一下。
开始。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师:
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热烈讨论)
师:
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6:
我分为三段: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从“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
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
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7:
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
好的,我也希望有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谢谢你!
生8:
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
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
嗯,好的。
你们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9:
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
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插话:
“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插话:
“这是事情的发展。
”);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插话:
“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插话:
“作者的感慨。
”)。
师:
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
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
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
请继续发言。
生10:
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插话:
“这是事件。
”);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插话:
“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
师:
好的,谢谢!
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
分3段的呢?
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
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11:
第一层段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段为记叙的手法;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为描写的手法;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
嗯,很好。
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
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
师:
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
它的组合竟然有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
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
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显8: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仓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来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叙事)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生:
叙事、抒情。
师:
分三层――
屏显9: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月色八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生:
记叙、描写、抒情。
师:
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
读起来。
屏显1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转)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
生:
起、承、转、合。
师:
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
收束全文。
“合”是很有力量的。
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
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它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
请你们把“叙事、抒情”“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分成三个小块旁批在课文上。
[评点]看余老师这一部分的课,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正如铺路石、台阶,“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
这是别出心裁的能力训练,这是别具匠心的思雏训练,所谓“用课文教”,这里就是极好的例证。
师:
下面是“有味地欣赏”。
屏显11:
有味地欣赏
活动:
课文观感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
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师:
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
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行。
开始。
(生思考)
师:
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
(生热烈讨论)
师: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
(先点好四位举手学生的顺序)
生12:
我觉得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的是作者不追求名利。
不为俗物所累,非常有韵味。
师:
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
她两次发言都紧抠了这一句。
生13:
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
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
好!
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14:
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
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
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
两个人此时的心情也许都很复杂。
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
好,谢谢你!
生15:
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人”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
对,一个“人”字用得好。
月色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16:
“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从这个“欣”字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
这个“欣”字是有力量的,本来是被贬谪的人,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
生17:
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的失落之感。
师:
有点失落之感,有点自嘲之感。
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次的含义了。
生18:
我要说的是“但”字,“但”字之前写出了作者情趣高雅的感觉,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但”字笔锋一转,之后写出了作者有点凄凉的感觉。
师:
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这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儿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
有点淡淡的愁绪。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快乐在里边。
很好!
还有吗?
生19:
我觉得“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用得好:
“欣然起行”四个字会让读者想:
他要去找谁?
师:
为什么不用“思”呢?
这个“念”写出了一个寂寞的人,没有人可以交往,谁能和自己一起快乐呢?
想去想来想到了张怀民。
这个“念”字用得好。
品得真是细致。
谢谢!
生20:
我认为“寻张怀民”的“寻”字用得好。
很好地写出了苏轼当时愉悦的心情。
师:
嗯,去找他去,去找他玩去。
好,还有吗?
生21:
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
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
她的表达非常好。
高雅。
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他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在月光下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
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
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
一种微微的惊叹在里面:
“盖竹柏影也。
”
生22:
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
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一种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
好。
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却没有用一个“月”字。
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生23:
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
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
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了。
[评点]以上的教学启发我们,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学生的活动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再看老师的评点语。
决不重复学生的答话,而是评判、补充、提升,在交流中自然地传达出老师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实现平等的师生对话。
师:
多好的欣赏啊!
84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
[评点]三个板块,三个“有味地”,紧紧围绕这篇文章是一篇神品来推进,每一次板块后的小结都紧扣“神品”,突出“神品”的魅力,使得教学结构清晰明了,有一唱三叹之美。
师:
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
屏显12:
美在篇幅的精短
师:
美在篇幅的精短。
就只是84个字。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屏显13:
美在内容的丰满,
师:
怎么理解“美在内容的丰满”呢?
我用8个字来概括:
一晚、一游、一景、一感。
一晚,写了一个晚上;一游,写了一次游历;一景,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这么短的文章却有这么丰富、丰满的内容!
屏显14:
美在结构的灵动。
师:
我们刚才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之美的魅力了。
屏显15:
美在月色的描写。
师:
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我们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了。
屏显16:
美在情感的波澜。
师:
这一点非常重要。
情绪、情感、心情,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
“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高兴的感觉;“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
文中情感的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屏显17:
美在“闲人”的意味。
师:
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
悠闲地欣赏美景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苦恼。
而在享受着自然的美景:
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啊“闲人”,这个“闲人”意味很深长,怎么理解都很有意思。
这样,一篇84个字的文章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评点]这是美妙的课中小结。
足见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之深和功力之厚:
更见出老师对课堂的调度运筹帷幄、张弛有度。
师: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读背,分析,欣赏。
很感谢大家,下课。
[总评]
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
课文是神品。
老师的教学就是带着学生欣赏“神品”。
如果说课堂教学也是一件作品,那么这是一节可称为“神品”的课。
老师板书的两个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学生们如何看待这篇课文。
更见证师生的品读“神品”的活动。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
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
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
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能力课、审美课。
整堂课表现出优美的创意:
厚实的背景铺垫;精细的朗读训练;绝妙的结构分析;丰美的妙点揣摩。
在这样的创意指导下:
学生学有方法。
学有所得。
无论是对文学人物的了解,还是对朗读技巧的把握;无论是对文本内在脉络的发现。
还是对文本美点的鉴赏。
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态度。
这与老师的设计、铺垫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在这一节课上。
我们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了余老师一直提倡的“课堂积累丰富、学生活动充分”的魅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夜游 范文 记承天寺 夜游 教学 实录 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