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史题库1学生用.docx
- 文档编号:9996149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59KB
学说史题库1学生用.docx
《学说史题库1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说史题库1学生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说史题库1学生用
1.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
(1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甚至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获得货币。
(2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认为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商业中,又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货币财富增加。
(3认为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少支出多收入,实现外贸顺差,主张鼓励和发展有利于出口的本国工场手工业。
(4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简述早、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异同
(1两者的共同点:
都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
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
(2两者的不同点——在如何增加货币问题上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严禁货币输出国外以贮藏更多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保证外贸出超,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
他们主张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3.威廉·配第(1623—1687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被认为是“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
他的经济著作包括《赋税论》(1662、《政治算术》(1690、《献给英明人士》(1691、《爱尔兰政治解剖》(1691、《货币略论》(1695。
他宣称要对经济形式进行统计学的数量分析。
他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赋予经济学以科学气息。
他古典经济学先驱的主要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劳动分工、地租理论、资本的重要性:
节约劳动、劳动价值论。
4.坎铁龙对社会产品流通的初次说明——“文字式的经济表”
-三大阶级(农场主、手工业者和地主
-不考虑对外贸易;社会产品主要在城乡流通;收入是支出的基础。
-城乡居民各占一半;土地年产物分成三部分:
三分之一补偿农场主的费用支出,三分之一为农场主的利润,三分之一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将全部收入用于城市,农场主将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购买工业品。
两者购买工业品的总额正好占全部年产品价值的一半。
商人和企业家将所得反过来向农村购买原料和食品。
-这是描述社会产品流通的第一次出色尝试,为后来魁奈天才的《经济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简述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1纯产品学说及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交换的等价原则。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只有彼此价值相等的东西才能互相交换。
在流通领域是不可能找到财富产生的源泉,因而只能到生产领域中去寻找财富的源泉。
(2在农业生产中,产品的价值除了补偿生产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资料之外,还会有剩余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就是“纯产品”。
(3工业中的新产品不过是把社会上已有的财富加以结合变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
财富在工业部门采取的是加算的形式,即原材料价值加上工资。
新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并没有增加。
(4“纯产品”形成的收入即是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土地所有者在进行消费时,把“纯产品”转移到工业中。
魁奈认为,工业中的财富是经过土地所有者,从农业中转移过来的,农业是唯一的提供财富的源泉。
6.简述魁奈的赋税理论
(1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
他们认为“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
“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
(2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
因此不如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
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7.简述《国富论》的结构
全书共五篇,前两篇主要阐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源泉和增加国民财富的两种方法,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生产劳动者人数。
其中第一篇分析了作为增进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之一的分工,随后分析了交换、货币和交换价值,论述了产品的分配,即工资、利润和地租。
第二篇研究了对生产性劳动者人数有决定作用的资本,包括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第三、四、五篇分别研究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国家财政问题。
整部《国富论》以增长国民财富为中心和主线,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各学科的内容,反映了斯密力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意图。
8.亚当·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哪些两种方法?
他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
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
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
9.简述亚当·斯密有关价值决定的理论
-生产成本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或相对价格。
-他在说明劳动价值论时提出了两个价值规定。
一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成本价值理论”;一是商品价值由商品在交换中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可支配劳动价值理论”。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所购劳动等于所费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已不等,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价值不再以所费劳动来度量,但仍可以所购或所支配劳动来度量,所购劳动除了包括所费劳动外,还应利润和地租。
这样,劳动价值论就转为收入构成价值论10.简述亚当·斯密的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
(1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认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而其他一切劳动,即使是对社会有益的,也是非生产劳动。
如手工工场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而家仆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
(2把能否生产物质产品看成是划分标准。
认为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是生产性劳动,而家仆的劳动,即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是非生产性劳动。
(3主张减少非生产者的人数,以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来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支出,以增加国民财富。
11.简述亚当·斯密对政府职能的看法
(1他认为政府是个没有效率的管理人,因为它的一些工作人员是疏忽而浪费的,对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感到兴趣,徒耗公币而已。
他感叹地说,如果土地的管理交给政府,将得不到现有产量的四分之一。
(2他对政府的职能作如下理解:
“按照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和某些公共设施。
”
12.李嘉图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
1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看到了二者的区别,但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李
嘉图纠正了斯密的这个不足。
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指出这种做法
实际上是提出了两个不同的价值标准尺度,坚持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所费劳动决定,价值大小与之成正比。
3批评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13.李嘉图价值理论的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1第一个矛盾:
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
资是劳动的价格。
依据这一观点,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就无法说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何而来;如果二者相交换,资本家所得不仅能补偿资本还有利润,那么交换必定是不等价的,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对此矛盾作出科学解释。
(2第二个矛盾:
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
认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相容的矛盾。
14.李嘉图是如何分析工资的长期变动趋势的?
工资变动趋势:
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加,资本的积累,货币工资有上涨趋势,实际工资有下降趋势
a货币上资上涨的原因是决定劳动自然价格的主要商品——食物及其它以农产品为
原料的必需品,由于生产困难加大而有涨价的趋势。
b实际工资下降的原因有二:
第一,资本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工人人口增长的速度,即
对劳动需求的增长赶不上劳动供给的增长。
第二,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谷物价
格上涨的速度,而且总是谷物价格上涨在先,货币工资上涨在后,后者总赶不上前
者。
c“工资铁律”——工人在长期中只能得到最低工资
d在研究工资发展趋势时,提出相对工资的概念,即把工资收入作为工资、利润和地
租三种收入总和中的一部分,考察工资所占比例的变化。
15.李嘉图是如何分析工资利润之间量的比例变化的各种因素的?
(1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2利润量的决定:
他认为在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利润量的大小取决于工资的大小,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利润同工资成反方向变化。
a他详尽分析了影响工资利润之间量的比例变化的各种因素,认为凡是减低劳动生产
率使生产商品耗费劳动量增加的因素都倾向于提高工资和降低利润;凡是提高劳动
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耗费劳动量的因素都倾向于降低工资而增加利润。
b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变化首先引起工资变化,然后才引起利润变化,所以利润变化
始终是工资变化的结果,绝不是它的原因。
c李嘉图一方面认为利润量取决于工资量,另一方面又同斯密一样,认为利润大小取
决于资本的供求关系。
这两种说法是有矛盾的
(3利润率有自然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同造成货币工资上涨的原因是一致的。
16.李嘉图学派
李嘉图学派是指以J.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为首的,以捍卫李嘉图学说为目的的经济学家
小团体,因在与马尔萨斯等反对派的论战中共同为李嘉图辩护而得名
17.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可概括为两条公里、两个级数、两个抑制。
(1两个公理是: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级数:
即人口在无妨碍时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最多以算术级数增长,故人口增长有快于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
(3使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平衡的是两个抑制:
一是积极抑制,二是预防抑制,也称道德抑制。
所有提高死亡率的因素属于积极抑制,所有降低出生率的因素属于预防抑制。
-《人口原理》的宗旨:
指出限制人口增长因素的存在、作用和发展趋势。
18.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马尔萨斯认为:
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发展的条件。
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发生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他认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
要使产品顺利实现,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即必须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
(3但是,但生产性工人不能解决全部产品的实现问题,他们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给者;资本家有消费能力但缺乏消费愿望,积累是他们的主要追求,投资固然增加了有效需求,更增加了供给。
(4危机的避免有赖于一种既能增加需求同时又不增加供给的因素,需要有一个只消费而不生产的阶级,这个阶级由地主、仆役、官吏、军队组成。
(5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最初探讨,涉及社会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与不平衡的基本关系分析,并在有效需求不足分析中受到后来的凯恩斯的重视。
19.萨伊的分配理论
(1既然在创造效用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都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则各要素的所有者就应依据各自提供的服务取得应得的收入或报酬:
劳动的所有者得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地租。
这被称为“三位一体公式”
(2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物与物的关系,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他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成是永恒存在的,从而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历史性。
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
(3萨伊断言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并未受到剥削。
他批评西斯蒙第要求企业主向工人提供救济的建议,也反对李嘉图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见解。
(4萨伊把利润分为:
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
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也即是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
萨伊较早的区分了资本家和企业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发挥职能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5萨伊把地租看作是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同时,他也反对李嘉图关于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观点,认为地租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20.萨伊的利润理论有何新意?
萨伊把利润分为:
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
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也即是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
萨伊较早的区分了资本家和企业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发挥职能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21.萨伊定律
(1商品是用商品来购买的,即所谓“萨伊定律”。
这是萨伊销售论的核心。
萨伊认为,商
品交换的最初形态是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直接交换。
有了货币充当媒介后,情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货币只在瞬间起作用,最终还是以商品购买商品。
因此,卖主同时也是买主,供给本身就会创造出需求,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
(2萨伊定律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推崇,也受到许多批评。
马克思指出,萨伊定律的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萨伊的“发现”只是把复杂的资本主义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这个学说在长期中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但从短期来看并不正确。
22.西尼尔为纯经济学的建立提出了哪些基本命题?
西尼尔为纯经济学建立并提出四个基本命题:
(1收入或效用最大化原理,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尽可能多的财富。
收入或效用最大化原理
(2人口原理,各阶级中各个人由于担心财富会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值。
(3资本积累原理,在制造业,借助于将所生产的产品作为进一步生产的手段,生产能力可以无限提高。
(4收益递减原理农业报酬递减倾向。
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所得报酬会递减。
23.西尼尔分配理论的特点
特点:
西尼尔继承了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分类,又加入带主观色彩的牺牲节制等说法。
-劳动者使用体力和智力劳动进行生产,付出了对于自己安乐、自由的牺牲,作为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工资。
-资本家节制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做出对于近期的享受的牺牲,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利润。
西尼尔特别推崇资本家的这种节制或节欲。
-马克思嘲讽了西尼尔的节欲概念,马歇尔后来将储蓄重新定义为等待,亦既推迟消费。
-自然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占有自然要素协助而生产的商品,能获得商品出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地租,它是来自自然的赐予。
24.如何评价西尼尔“最后一小时”理论?
西尼尔在参与工厂法制定活动中,提出“最后一小时”理论,认为工厂主的利润是在当时工作日11.5小时中最后一小时生产的,工作日减少1小时,纯利润将消失;工作日减少1.5小时,总利润也会消失。
因此反对当时工人争取10小时工作制的斗争。
-在计算缩短工作日的经济效应时,他没有考虑到原材料、供热、供电、折旧等所节省的费用,也忽略了缩短工作日提高单位时间产出的可能性。
25.巴师夏是如何论证其“经济和谐论”的?
(1服务的交换是以等价互利为原则的,因而包含了和谐。
产品分配进一步证实了它。
(2按照劳动价值论,未有人力施加其上的产品均无价值,但在巴师夏看来,它们无疑也提供了服务,因此也具有价值。
所有服务分两类,一类产生于人们的劳作,一类属于自然的赐予。
巴师夏认为,地租不是李嘉图所说的为使用土地自然力而支付的报酬,而是过去服务的报酬。
(3不仅地租不与社会利益相冲突,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也不存在对抗性矛盾。
因为他发现了在分配领域的一条重要“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增加、利息下降,社会总产品中分配给资本的部分,其绝对量也会增加,但相对量会减少;而分配给劳动的那部分产品,其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会增加。
26.约翰·穆勒的“两分法”
把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区分开来。
这就是区分生产和分配的著名的“两分法”。
-把生产看成人和自然的关系,故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依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分配规律则完全不同,财富的分配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题。
27.约翰·穆勒的价值理论的特点
(1在价值理论上,穆勒形式上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又把生产费用论、供求论等加入进来。
穆勒把商品分为三类:
-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
如古画、古玩等,它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
-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中,如工业品。
。
-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
(2为了解决需求和价值互为因果的问题,他引入了需求表的概念。
他对供给与需求表、均衡价格、供给与需求弹性以及它们对价格的影响有着准确的理解。
28.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
穆勒赞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的理论。
这是他对经济分析作出的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之一。
a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没有揭示贸易所得在贸易国家间如何分配。
穆勒说明,国际
交换的条件取决于国外对每种产品的需求能力和弹性。
b他首先指出,一件进口商品的价值,就是用来支付它的出口商品的价值。
因此,可
供出口商品的供给可以被认为对进口的需求,穆勒称之为“交互需求”。
c他用产品成本的相对差别为商品的国际交换价值确定了上下限
d如果一国出口品生产效率提高了,贸易利得将如何在两国之间作分配呢?
要看进口
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
若其富有弹性,则出口国将会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绝大部
分好处;若其缺乏弹性,则进口国得到绝大部分的利益。
29.约翰·穆勒的利润理论
在利润问题上,他吸收了西尼尔的“节欲论”,但他作了补充。
他把利润分成三个部分:
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
资本家在生产开始时,预付了工人的工资,进行了“节制”,因而利息是资本家节制的报酬。
保险费是对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的报酬。
管理工资则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组织和领导生产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代价。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利润将呈下降的趋势。
30.工资基金论
穆勒主张工资基金理论。
他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即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者生活的资本的数量,也即是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
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有一部分失业存在。
31.西斯蒙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西斯蒙第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展开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a他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强调政治经济学是以增进人类幸福为目
的的一门科学。
b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强调人、人的需要,批评李嘉图“常常为了抽象的理论
而牺牲了人和现实的利益。
c他把消费提到首要地位,反对李嘉图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指责李嘉图的学说是为
了手段而牺牲目的。
d他批评李嘉图的抽象法。
指出李嘉图在使用抽象法时经常略去某些中介环节,因而
陷于空洞的抽象。
e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缺陷,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自然的观点。
32.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和社会改革主张
经济危机理论
a根据收入决定生产的观点,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
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表明生产超过了收入,也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
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在他看来,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
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b他认为,生产超过消费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c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小生产者破产,丧失了收入,从而降低了消
费;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他们力求降低成本,从而削减工人工资,使工人消费日
益萎缩。
因此,一方面,追求利润,采用机器和企业不断集中,造成生产的无限扩
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而劳动生产
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狭小,使生产和收入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产品的实
现面临严重的障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还能够发
展,只是由于国外市场的存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会越来越小,产
品实现问题最终会成为不可克服的困难。
d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这在学说史
上是一大功绩。
但他的危机理论又存在缺陷
社会改革主张
-政府应保护居民不受竞争的影响。
其理想社会是以小私有者为主体的社会。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是这一社会的特征。
-西斯蒙第设想,存在着两个主要阶级(雇主和工人,这两个阶级彼此相依为生,存在着一种连带关系。
•农业中,特别优先支持宗法式农业
•对城市工业:
恢复行会组织。
-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社会,他把宗法式的农业和城市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立。
33.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1李斯特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许多倍。
(2他把“国民生产力”分为四种类型:
1、人的生产力;2、自然的生产力;3、社会的生产力;4、物的生产力。
李斯特认为,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是不可分离的,二者在发挥作用时,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条件下进行。
物的生产力主要是指物质的农业、工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
他的生产力概念是一个涵盖很广的综合性概念。
(3他认为,斯密等人把单纯的体力劳动看成是唯一的生产力。
却忽视生产生产力的劳动,。
一国的发展程度,不是决定于积蓄的财富,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34.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论
(1他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各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经济才能迅速发展。
在农业时期,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农工商时期,也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2李斯特从当时德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论述了有关保护政策的一系列问题。
35.德国历史学派
(1德国历史学派——19世纪40-60年代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
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
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2历史学派三巨头:
W.罗雪尔、B.希尔德布兰德、K.克尼斯
36.罗雪尔将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归纳为哪几条基本原理?
四条基本原理或特征:
(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述各个国民在经济方面想了些什么,要求了些什么,发现了些什么;他们做了些什么努力,有了些什么成就;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又为什么获得成功。
(2对过去各文化阶段的研究也同样重要。
(3从过去的国民经济与新国民经济的比较中得到启示。
(4对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37.德国历史学派与英国古典学派在理论上有哪些不同?
李斯特与德国历史学派在理论上是作为英国古典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
(1古典学派重视一般规律,李斯特等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
(2古典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是永远不变的,李斯特等强调历史的发展,强调国际分工模式的可变性。
(3古典学派重视微观经济分析,李斯特等重视宏观考察,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强调民族精神、国家组织、法律制度、教育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古典学派强调自由竞争,李斯特等强调国家干预,提倡在一定阶段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鼓吹社会改良。
(5在方法论上,李斯特等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方法,主张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
38.边际革命
(11871年,往往被称为“边际革命”年。
(2这一年,奥地利人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最小重要”价值论;英国人W.S.杰文斯在其《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说 题库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