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钻井手册 word版 第03章 钻井程序.docx
- 文档编号:9988173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04
- 大小:678.12KB
海洋钻井手册 word版 第03章 钻井程序.docx
《海洋钻井手册 word版 第03章 钻井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钻井手册 word版 第03章 钻井程序.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钻井手册word版第03章钻井程序
第三章钻井程序
第三章钻井程序1
第一节钻前作业4
一.海底检查4
二.深海底及确定开钻井眼深度的方法4
三.浮式平台下临时导向底盘的前提条件5
四.浮式平台进行海底吃入试验6
五.浮式平台下入临时导向底盘的程序6
六.浮式平台作业时,永久导向底盘的准备与762毫米导管的连接程序6
七.选择开钻时间7
第二节914.4毫米(36英寸)井眼与762毫米(30英寸)导管段作业程序7
一.浮式平台作业时的程序8
二.自升式平台作业时的程序:
10
三.常用设备、器材和物资清单12
第三节660.4毫米(26英寸)井眼与508毫米(20英寸)套管段作业程序13
一.作业前的准备13
二.钻444.5毫米(171/2英寸)领眼作业13
三.钻660.4毫米(26英寸)井眼或扩444.5毫米(171/2英寸)井眼到660.4毫米(26英寸)井眼15
四.下入508毫米(20英寸)表层套管16
五.浮式平台下入476.25毫米(183/4英寸)防喷器组17
六.自升式平台的539.75毫米(211/4英寸)井口安装18
七.常用设备、器材和物资清单22
第四节444.5毫米(171/2英寸)井眼与339.73毫米(133/8英寸)套管段22
一.作业准备:
23
二.钻444.5毫米(171/2英寸)井眼23
三.下入并固339.73毫米(133/8英寸)套管24
四.安装井口及测试防喷器26
五.常用设备、材料27
第五节311.15毫米(121/4英寸)井眼与244.48毫米(95/8英寸)套管段28
一.作业准备28
二.钻311.15毫米(121/4英寸)井眼28
三.下入并固244.48毫米(95/8英寸)套管30
四.安装井口31
五.钻井完井作业31
六.常用器材、设备31
第六节215.9毫米(81/2英寸)井眼与177.8毫米(7英寸)尾管段32
一.钻215.9毫米井眼32
二.下入并固177.8毫米(7英寸)尾管33
三、压力检测尾管重叠之间密封的程序34
四.钻井完井作业35
五.常用器材、设备35
第七节152.4毫米(6英寸)井眼与114.3毫米(41/2英寸)尾管36
一.钻152.4毫米井眼36
二.下入井固114.3毫米尾管37
三.钻井完井作业38
四.常用器材38
第八节地层泄漏/破裂压力试验程序39
一、试验的目的39
二.试验的程序39
三.试验结果评价40
第九节弃井作业程序41
一.弃井的一般原则41
二.裸眼和套管内注水泥塞作业程序42
三.挤水泥程序42
四.不下桥塞挤水泥程序42
五.探水泥塞及试压程序42
六.浮式平台作业时切割与回收244.48毫米和339.73毫米套管42
七.浮式平台作业时,起476.25毫米(183/4英寸)防喷器组43
八.浮式平台临时弃井时的井口保护43
九.浮式平台作业时切割与回收508毫米套管和762毫米导管作业程序44
十.自升式平台作业时的临时弃井作业44
十一.自升式平台作业时的永久弃井45
十二.海床检查46
十三.弃井作业常用器材和工具46
第十节复位与回接作业程序47
一.作业准备47
二.浮式平台的复位与回接作业程序47
三.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复位作业48
四.自升式平台作业时回接作业(以维高泥线悬挂器为例)50
五.自升式平台地面井口的安装50
六.钻水泥塞51
附件1无隔水管钻可疑浅层气的程序51
一.作业准备与要求52
二.钻进程序52
三.钻遇浅层气的处理程序53
四.锚链应急释放程序53
五.自升式平台钻可疑浅层气的程序54
附件Ⅱ钻井作业中的暂时撤离与返回程序56
一.井眼保护56
二.浮式平台作业时悬挂钻具、起出上部环形防喷器组作业程序:
57
三.浮式平台的撤离57
四.浮式平台的紧急解脱程序58
五.浮式平台的恢复作业58
六.自升式平台的钻具悬挂程序及撤离59
七.自升式平台的恢复作业59
八.钻水泥塞恢复钻井作业59
附件Ⅲ简化井身结构的上部井眼作业程序59
一.914.4毫米(36英寸)井眼与762毫米(30英寸)导管段作业程序60
二.444.5毫米(171/2英寸)井眼与339.73毫米(133/8英寸)套管段作业程序60
三.其它62
附件IV常用钻井井口装置62
一.浮式平台常用井口装置的种类62
二.自升式平台常用泥线悬挂装置的种类63
三.自升式平台常用的地面井回头装置种类64
四.其它64
钻井平台拖到井位,完成锚泊就位后,就进入钻井作业阶段。
下面提出的是常规的全套钻井作业程序,分阶段列出作业的详细步骤和每个步骤需要注意事项。
在实际作业中,钻井监督根据钻井设计和现场情况,参照有关部分进行作业。
钻井作业过程中,当自然环境威胁到平台的正常作业安全时,应暂停作业。
暂停作业的极限为:
l.各项作业的天气及海况作业极限见各自平台的操作手册。
2.浮式平台作业时,还要根据隔水管球接头水平仪显示的平台位移确定:
低于4度正常作业,低于6度可起下钻,超过6度应停止作业。
第一节钻前作业
开钻之前,根据设计要求,做下述作业:
一.海底检查
开钻前,为查清实际井口处是否有防碍钻井的障碍物,井口周围70米内是否有不利于平台安全作业的物体,需进行海底检查。
浮式钻井平台使用遥控潜水器(ROV),下潜到海底,通过摄象机和声纳系统,检查海底。
海底检查可提前进行,也可在探海底时进行。
自升式钻井平台一般不使用遥控潜水器,也不进行海底检查,主要依据井场调查获得的资料。
如果钻前要求检查海底,可雇用潜水员进行。
二.深海底及确定开钻井眼深度的方法
探测转盘面到海底的距离,是在准备好导管的条件下,确定当时的准确开钻井眼深度和水深的依据。
开钻井眼深度和当时水深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H=L+C+R.............................(3-1)
W=L-M...............................(3-2)
式中:
L转盘面(或方补芯面)到海底距离,米。
H开钻井眼深度(从转盘面计算),米。
C根据设计准备的导管入泥深度,米。
R设计要求的导管鞋下方口袋长度,米(浮式平台作业时,R=1~6米;自升式平台作业时,R=2~8米。
口袋确定的原则:
地层含砂大,口袋要求长;反之,则短些;对于浮式平台,还要考虑钻进期间潮差的影响)。
W测量时的水深(没排除潮差影响),米。
M转盘面的海拔高度,米。
对浮式平台,只要平台压载到钻井吃水,M值是一定,如南海二号的M=25米,南海五号的M=23.2米;对于自升式平台,M=气隙+平台体底面到转盘面的高度。
1.自升式钻井平台上探测水深
(l)用开钻钻具接如图3-1所示的测深板或类似工具;
(2)下测深板到达预计的海底上方5米,就要缓慢下放,注意观察指重表;
(3)一旦指重表上有轻微遇阻显示,就必须停止下放钻具,在钻具上画上记号(转盘面处);
(4)继续下放钻具,如果刚才的遇阻显示越来越明显,证明海底已探到;
(5)计算所画记号到测深板长度,就是转盘面到海底的距离;
(6)根据公式(3-1)和(3-2),就能计算出开钻井眼深度和水深(按要求进行潮汐校正)。
2.浮式钻井平台上探测海底
有两种探测海底的情况:
如果下临时导向底盘,可在下底盘时探测海底;如果不下临时导向底盘,可在开钻时用开钻钻具探测海底。
后一种情况的操作步骤如下:
(1)组合设计的开钻钻具下钻。
钻头及以上2米,刷上白色油漆,以便ROV观察;
(2)下钻的同时,下入ROV;
(3)当预计到达海底上方5米左右,打开升沉补偿器,开始缓慢下放钻具,同时ROV注意观察钻头接触海底情况;
(4)当ROV观察钻头接触到海底时,停放钻具,在转盘面处的钻具上画上记号;
(5)计算海底到转盘面的距离。
(6)应用公式(3-1)和(3-2)计算当时的开钻井眼深度和水深。
需注意的是,由于潮差的影响,探测到的深度是相对时间来说的。
因此,探完海底就应该开钻;如开钻条件不成熟,开钻前还必须重探,根据新的数据计算此时的开钻井眼深度。
三.浮式平台下临时导向底盘的前提条件
浮式钻井平台作业,在正规情况下,开钻前下入海底的第一个装置是临时导向底盘。
它即是引导开钻钻头重新进入井眼和导管进入井眼的装置,也是将来支撑永久导向底盘的基座(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时,不下底盘)。
但是,当海底较软时,临时导向底盘会陷在淤泥中,无法看清或发生倾斜等,造成开钻钻具或导管进入井眼很困难。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下临时导向底盘,只有在下述情况时才考虑下临时导向底盘:
l.当海流很大,或水很深,已证明钻头和导管在没有导引情况下不可能进入井眼时,必须下入临时导向底盘;如果此时的海底很软,支撑不住底盘,就要对临时导向底盘进行修改,即加大底盘底部的支撑面积才能用。
2.海床比较硬,开钻钻头会在海床上打转,钻不成垂直而且整齐的井眼时要下入临时导向底盘。
但应选择海底较平坦处安放底盘。
四.浮式平台进行海底吃入试验
这项试验的目的在于证实,海底能否支撑住将要下入的临时导向底盘的重量,即临时导向底盘是否会陷入淤泥中而被埋住。
临时导向底盘加上将要放入的重晶石(80千牛)共重129千牛左右。
作试验时,在试验工具吃入海底不超过0.5米的情况下,吃入压力应达到20.19千牛/米2以上,海底才能支撑住底盘而不被埋住,否则,必须相应加大底盘底部的支撑板面积。
试验程序如下:
1.组合试验工具(可以是如图3-1所示的测深板),并在工具及以上2米涂上白色油漆,用黑色油漆标上等距离记号。
2.在下钻的同时下入ROV;工具下到海底前要打开升沉补偿器。
3.接触到海底后,开始缓慢加压。
如果试验工具是测深板,加压不超过13.24千牛。
4.用ROV观察试验工具入泥深度,以此确定海底支撑临时导向底盘的能力。
5.回收试验工具。
为节约时间,这项试验可在平台锚泊期间的适当时间内进行。
如果不下临时导向底盘,或已知作业海域的海底软硬情况,就不必做海底吃入试验;自升式平台作业时不做此项试验。
五.浮式平台下入临时导向底盘的程序
1.根据第二章第六节第五部分的要求,完成临时导向底盘的下入准备工作。
2.证实平台锚链张力已调好,井位误差已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后,才能下入底盘。
此时不应把工作船系缆在平台旁,以免影响将来水下井口与转盘井孔的同心度。
3.将下入工具接到卸掉钻头的开钻钻具上,然后下放工具进入位于活动门上的临时导向底盘内,并接好底盘。
4.在保持不转动钻具的情况下,下入底盘,同时松放井口导向绳。
5.底盘接近海底前,要打开大钩补偿器,缓慢地将整座底盘(底盘重量加上内填重晶石重量)放在海底。
6.用水下电视或ROV观察底盘座放和吃入海底的情况:
(1)底盘的倾斜情况(不超过5度);
(2)底盘吃入海底情况(不被埋住);
(3)底盘的方位(其艏向应与平台艏向一致)和导向绳情况(不打扭);
(4)海床情况。
7.如果安装了脉冲发生器,要检查应答情况(应正常)。
8.如果一切情况均达要求或正常,一般应把每根导向绳的张力调到绳重加上8.5千牛。
9.回收下入工具,完成下临时导向底盘。
回收时,记录转盘面到底盘的距离,同时在导向绳上涂上记号,作为座放底盘时的潮汐参考点。
起出工具时,不能转动。
六.浮式平台作业时,永久导向底盘的准备与762毫米导管的连接程序
1.临时底盘下好后,吊放永久导向底盘到活动门上,进行如下检查与准备:
(1)测量对角导向柱的距离(标准为3.65米),以防碰弯;
(2)检查各活动部件是否缺少、损坏;
(3)在水下电视易观察的底盘边上,安装并校对好水平仪;
(4)如果设计上要求安装脉冲发生器,则应在安装前,将脉冲发生器充足电;
(5)用油漆将底盘涂为白色,在导向柱上标上明显的数字编号和标记(以平台艏为起点,顺时针编号)。
2.如果导管头送入工具还没组装好,则按第二章图2-5所示的示意图组装。
3.如果设计不要求下临时导向底盘,则将导向绳连接在永久导向底盘上。
导向绳端的每个琵琶头,连接前要进行拉力试验到45千牛或导向绳系统最小抗拉强度的70%。
4.如果不要求下临时导向底盘,则在拖航和锚泊过程中,当天气和平台载荷(稳性)允许时,按上述程序准备好永久导向底盘,并考虑组装连接导管坐放在永久底盘内挂在活动门上。
(1)下导管穿过永久导向底盘(底盘是否搬开取决于使用的底盘类型),浮鞋及以上5米涂上白色油漆,并作等距离标记;用海水检查浮阀是否畅通;
(2)按设计要求连接导管,更换坏的密封圈;连接时一定要到位才打开吊卡;
(3)连接导管头节;
(4)将下入工具接到导管头上;
(5)用127毫米加重钻杆送导管坐入水久导向底盘内,上好夹盘或锁紧销钉;
(6)起出送入工具立在井架上备用;
(7)用盖板盖好导管头,以防杂物掉入导管内;移动活动门使底盘靠边并固定好,以不影响钻井为宜。
七.选择开钻时间
为保证开钻后,不因设备损坏、材料准备不足和开钻井眼不直而影响作业安全顺利进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开钻:
1.开钻前必须完成设备检查修理工作,所有设备应处于良好状态。
2.配足开钻钻井液,准备好其它需要的材料。
3.对浮式钻井平台,开钻时,应满足本节第五部分第2项的要求,以保证开钻井眼打直。
4.开钻前测量钻具漂斜情况(钻头接触海底),大于0.5度不开钻。
5.尽可能选择在平流时开钻。
第二节914.4毫米(36英寸)井眼与762毫米(30英寸)导管段作业程序
下述程序仅适合于该井段没有浅层气的情况。
如果钻前井场调查表明可能有浅层气,常用的作业程序见本章附件《无隔水管钻可疑浅层气的程序》。
一.浮式平台作业时的程序
1.下入按设计要求组合好的914.4毫米井眼钻具。
常用钻具组合为:
660.4毫米钻头+带浮阀和测斜座的接头+914.4毫米固定臂扩眼器+228.6毫米钻铤2根+接头+203.2毫米钻铤7~10根+接头+127毫米加重钻杆15根;或228.6毫米钻铤下面直接接浮阀接头+914.4毫米钻头;如果海底较硬,直接接浮阀接头+444.5毫米钻头在228.6毫米钻铤下面,钻成井眼后再扩眼到914.4毫米。
每个接头上扣时,一定要达到规定的上扣扭矩。
2.用白色油漆涂在钻头及以上l~2米。
3.如已下临时导向底盘,则在914.4毫米扩眼器上方安装好导向臂或导向软绳(4根白棕绳,控制对角长3.65米,系钻柱在中心,两端用小卸扣系在底盘导向绳上),以便引导钻头进入底盘井孔。
4.当钻头接近底盘或海床时,要打开升沉补偿器,减缓下放速度,并用水下电视或ROV监测钻头进入底盘井孔或接触海底的情况。
证实914.4毫米钻头或扩眼器已进入底盘井孔或接触海底时,测量海底到转盘面的高度,然后根据式(3-1)计算实际的井眼的钻达深度。
当根据设计决定导管入泥长度时,也要根据设计决定导管头在海床上的高度。
导管头在海床上的高度规定为:
(1)对于最终将作为永久弃井处理的探井和评介井,其高度一般为1~2米,最好1.5米,便于较好地支撑水下防喷器组而又不会被淤泥埋住井口。
(2)对将可能套装生产底盘作为生产井的井,其高度一般为4~5米,便于将来套装生产底盘。
5.回收导向臂。
6.满足开钻要求才能开钻(见本章第一节第七部分)。
7.钻井眼到达确定的深度,一般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开钻的第一单根钻完后为避免接单根时把钻头提出井眼(转盘钻进时),应配好钻具长度,通过压载或卸载平台以调整吃水深度,直接用转盘钻进;或者第1~4米采用冲下去直到方补芯进入转盘的方法,但这要在软地层时才行。
如平台具有顶部驱动装置,则不需考虑这个问题,但接立柱时,必须把井底循环干净,以免沉砂埋住钻具卡钻。
(2)钻压不超过50千牛,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小的钻压,主要靠冲和旋转钻下去。
(3)排量:
开钻时用单泵小排量1500~1890升/分,钻第一单根后,逐渐加大排量到设计要求(尽可能大的排量)。
一般情况下,排量为3800~4100升/分。
(4)转速:
开钻时,用20~30转/分;到914.4毫米钻头或扩眼器进入井眼后,逐渐加大转速到设计要求。
一般情况下,660.4毫米钻头带914.4毫米扩眼器的转速为70~90转/分,而用914.4毫米钻头时的转速为100转/分。
注意:
为防止接单根停转盘时钻柱接头倒扣,使用转盘刹带阻止转盘反转。
(5)每钻完一个单根或立柱,划眼一次。
(6)用海水钻进,根据井下情况控制机械钻速,一般在10~20米/小时。
每钻完一个单根或立柱,要循环几分钟,并根据地层岩性情况,泵入3974~4770升高粘钻井液清洗井眼,以防沉砂。
(7)如果海底浅层是疏松砂层,钻进时全部用高粘钻井液钻进,防止沉砂、井垮和埋住钻具。
(8)钻井眼到达要求深度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潮差变化影响井深的准确性。
如果海床表层较硬,需钻很长时间,则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把计划的导管入泥长度加口袋长度,在下钻过程中,就用白色油漆标在以钻头为起点的钻柱上;钻进时,用ROV或水下电视在海床处监视,当观察到白色标记到达海床时,说明井眼已钻达要求深度。
8.钻达要求深度后,用海水循环一周,然后泵入5560升左右的高粘钻井液,再用1.5倍井眼容积的海水循环,把井眼清洗干净。
如果海床浅层是疏松的砂层,不能用海水循环,而应根据情况用适量的高粘钻井液清洗井眼。
9.泵入1.5倍井眼容积的高粘钻井液。
10.投入测斜仪,起钻头到海床下方5~8米处,回收测斜仪。
注意:
一般井的井斜应控制在1度内;作业时间长的深井、复杂井和高温高压井,井斜应小于0.5度;如果太大,经过采取措施仍达不到要求时,应移平台离开原井位10米以上重新开钻。
11.如有必要,静候30~60分钟,下钻探沉砂。
根据探测结果进行以下作业:
假如沉砂很少,不影响下导管到位时,泵入15立方米左右的高粘钻井液,然后进入下步作业;如果沉砂多,可能影响下导管到位时,用高粘钻井液划眼到井底,替入1.8倍井眼容积的高粘钻井液,然后起钻头到泥线以下5~8米处,重复第11作业步骤。
若经这样处理后,沉砂仍很多,影响下导管到位,则应调整导管下入深度或适当加深井眼,增加口袋长度。
12.起钻,不能用转盘卸扣,以免钻头旋转弄垮井壁和缠在导向绳上。
13.按编好的顺序下入导管。
(1)浮鞋至其上方5米,涂上白色油漆,然后用黑色油漆按等距离作标记;用海水检查浮阀是否畅通。
(2)如已下临时底盘,在浮鞋上方2米处,安装导向臂或导向软绳,以引导管进入井眼。
(3)下导管穿过坐放在活动门上的永久导向底盘(底盘是否搬开取决于使用的底盘类型)。
(4)下入导管时,要检查更换损坏的密封环,连接时一定要证实弹性锁环到位才打开吊卡。
(5)接导管头时,如没下临时导向底盘,要在导管头及下方2米内,涂上白油漆,并按等距离作标记。
(6)下内管柱(普通钻杆),其长度比导管短10~15米。
内管柱一定要上紧扣。
(7)接上送入工具。
送入工具与导管头连接扭矩要适当,以免将来倒不开(参照厂家使用说明书中的建议)。
(8)用127毫米加重钻杆送导管头坐入永久导向底盘内,并上紧卡盘或锁销。
(9)打开送入工具上的排气阀,下放导管头进入水面以下,接上方钻杆,开泵用海水充填导管,直到排气阀有海水喷出。
下去人员关好排气阀。
(10)继续下入导管,在导管到达临时导向底盘或海底前,打开升沉补偿器,下入ROV观察,缓慢下入导管进入井眼。
(11)回收导向臂。
(12)继续下入导管,直到导管头端面离海底高度达设计要求;已下临时导向底盘,应放一定的重量坐在临时导向底盘上。
注意:
如果导管因某种原因而无法下入井眼,需要重钻新眼时,就要移平台离开旧井眼10米以上,按前述程序重新钻进。
14.连接固井管线。
15.用海水循环,控制泵压在5.52兆帕(800磅/英寸2)以下,做好固井准备。
16.固井前,用ROV或水下电视观察永久导向底盘的倾斜情况(应小于1.0度)和艏向情况(应和平台艏向基本一致)。
17.循环海水5分钟后,按照固井程序固井,控制泵压低于5.52兆帕。
18.固井期间,防止导管上移:
(1)逐步地释放整个导管重量坐在临时导向底盘上。
(2)没下临时导向底盘时,或临时导向底盘沉在淤泥内,必须用ROV或水下电视观察,逐步地释放导管重量,保持导管头在海床上的高度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3)观察水泥浆返出的情况。
如果水泥浆返出,就应停止泵水泥浆,用海水顶替水泥浆至导管浮鞋以上4~5米,防止替空。
19.固井完成后,在固井泵房检查是否有回流。
如有回流,应把回流量再加一倍,替入井内关井候凝;如无回流,进入下一步。
20.如果已下入临时底盘,就倒开送入工具,上提2米开泵用海水冲洗内管柱;如果没下入临时导向底盘,或临时导向底盘沉在淤泥内,就提住导管候凝,直到水泥浆凝固后才倒开送入工具,上提2米用海水循环冲洗内管柱(候凝期间,要调整好升沉补偿器,保证导管静止不动)。
21.回收送入工具。
22.调整导向绳张力到要求值;用ROV或水下电视检查底盘,必要时下入冲洗接头冲洗水下井口。
23.按设计要求安装隔水管和分流器系统。
如果地质部门不要求评价下段井眼,在固导管后,就不必下入隔水管和安装分流器系统。
否则必须下入。
其作业步骤如下:
(1)下入导管头液压连接器、隔水管和伸缩节。
下入前,井口连接器要进行功能试验。
(2)安装隔水管张力绳系统时,用ROV或水下电视观察连接器在井口底盘上方的高度。
(3)打开升沉补偿器,坐放井口连接器在导管头上并锁紧。
用水下电视或ROV观察连接情况。
(4)用补偿器过提89千牛(20千磅)以检验是否锁紧好。
(5)安装分流器系统,并用海水作功能试验,同时作密封试验到0.207兆帕(30磅/英寸2)(用离心泵作)。
二.自升式平台作业时的程序:
l.下入按设计组合好的914.4毫米井眼钻具。
常用钻具组合参照本节第一部分第1步骤。
2.下钻到海床时,是否开钻,取决于是否达到第一节中要求的开钻条件。
3.钻井眼到达确定的深度(海床到转盘面的实际距离,加上设计要求的导管入泥长度和口袋):
(l)为避免开钻的第一单根钻完后,接单根时把钻头提出井眼(转盘钻进时),可采取预先配好钻具长度,开钻的第1~2米冲下去,直到方补芯进入转盘后正常钻进的方法;如平台具有顶部驱动装置,则不需考虑这个问题,但接立柱时,要把井眼循环干净,以免沉砂埋住钻具卡钻。
(2)钻进措施及参数,参照本节第一部分第7步骤中的第
(2)~(7)项。
4.钻达要求深度后,清洗井眼、测斜、探沉砂的措施和要求,参照本节第一部分第8~11步骤进行。
5.起钻。
不能用转盘卸扣,避免转动钻具而弄垮井壁。
6.按编好的顺序下入762毫米导管。
(l)用海水检查浮阀是否畅通。
(2)按设计下入导管,注意检查更换损坏的密封环;调整弹性锁环的开口对准指示孔或其它标记;所有导管接头释放孔用黄油填上;连接时一定要证实弹性锁环到位才能打开吊卡。
(3)根据设计要求,导管内的泥线支撑环位于海床下方2米左右;在海床上方1米处,接导管目接头;如果不使用回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钻井手册 word版 第03章 钻井程序 海洋 钻井 手册 word 03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