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985822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3.75K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缘溪行缘:
________
2.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
____鲜美(今义):
_____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之:
_____________复:
_____________
穷(古义):
_____________穷(今义):
_____________
4.初极狭,才通人初:
_____________才:
_______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古义):
_____________俨然(今义):
_____________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
__________外人:
_____________7.具答之具:
_____________
8.便要还家要:
_____________9.咸来问讯咸:
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
他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
-------------------------------------------------------------------------------------------------------------------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
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
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8、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
9、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
11、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
12、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什么?
--------------------------------------------------------------------------------------------------------------------
1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
14、“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
16、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
18、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
19、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
20、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陋室铭》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3、可以调素琴()()()
4、无案牍之劳形()()()()5、有龙则灵()6、斯是陋室()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二.简答题
1.题目《陋室铭》文章一开始并没有写“铭”,而是先写水和山,然后引出陋室,是什么写法?
---------------------------------------------------------------------------------------------------------------------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句作用?
----------------------------------------------------------------------------------------------------------------------
3.
(1)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4.本文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答: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答:
6.想象陋室周围的环境。
答:
7.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
表明作者又怎样的志向?
答:
8.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答:
9.“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突出环境怎样特点?
答:
10.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爱莲说》
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
答;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表达了什么?
答: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5.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请你写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
答:
6.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答: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
10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1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1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
《湖心亭看雪》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
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更:
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
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4.填空:
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
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为什么?
答: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
9.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10.结尾的“痴”有何含义?
答:
11.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答:
12.读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并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
《答谢中书书》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答:
5.“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答:
7.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8.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答:
9.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0.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
一、注音。
遂() 寝() 藻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月色入户:
门 4、遂至承天寺:
5、亦未寝:
何处无竹柏:
6、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 。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6)“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
2、作者概括叙述了,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
2、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3、对“闲”字的理解
答:
《三峡》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
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
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
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
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2.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3.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4.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答:
5.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
答:
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8.“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9.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答:
10.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
《核舟记》
一基础
2解释词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2)神情与苏、黄不属( )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4)珠可历历数也( )
(5)如有所语()(6)矫首昂视()
(7)罔不因势象形()(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9)其船背稍夷()(10)钩画了了()
(11)其两膝相比者()(12)尝贻余( )
(13)箬篷覆之()
3解释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8)中轩敞者为舱
4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的字和它的意思:
(l)左手倚一衡木__通___,__。
(2)诎右臂支船__通___,__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通______,_____。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
5.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
6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7本文中心句是哪句?
答:
8点明主题的是那句?
答:
9那句看出苏轼与鲁直的关系?
答:
10东坡外貌是什么样?
答:
11佛印的外貌是什么样?
答:
12.“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
13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
14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答:
1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
作者是,字 ,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苏轼字,号,朝代家。
谥号“”。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和弟弟称为“三苏”。
《观潮》
1、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
2、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文言文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