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系统工程》07724 试题简答题.docx
- 文档编号:998284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2.23MB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系统工程》07724 试题简答题.docx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系统工程》07724 试题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系统工程》07724 试题简答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系统工程》07724试题简答题
2017.01/2019.10两年的名称解释,都在第四、六、八、九章,均为次重点、重点章节。
2017年1月真题:
名词解释
最优化模型:
是模型依赖精确数学方程式和严密的数学过程来分析和评价物流系统的各种可选方案,从数学上证明所得到的解是针对该问题的最优解(最佳选择)。
(第四章物流系统建模P75)
物流网络:
是指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和设施构成的集合。
(第六章物流系统规划P121)
将产品流动全过程所经过的线路和存储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网络,这就是物流网络。
(第六章物流系统规划P121)
成本-有效度分析法
不同的指标需要不同的准则来衡量,如果要从总体上评价某一备选方案的优劣度,就有必要将各种度量单位表示的指标值规范为统一的数量测度,以便指标合并,从而建立起各方案之间的可比数量关系。
可通过某种效用函数将它们转换为用[0,1]区间的实数来描述,这样就能使不同的指标值能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
(第八章物流系统综合评价P209)
库存持有成本: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持有单位产品库存所支付的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大致与所持有的平均库存量成正比,与持有时间成正比。
库存持有成本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空间成本、资金成本、库存服务成本、库存风险成本。
(第九章物流系统决策P240)
2019年10月真题:
物流系统模型:
是对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例如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提供关于该系统的某一方面的和知识。
(第四章物流系统建模P69)
转运型节点:
以连接不同运输方式为主要职能的节点。
(第六章物流系统规划P122)
模糊综合评价:
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第八章物流系统综合评价P216)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
MIS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各级管理者的管理业务,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事务处理工作。
(第九章物流系统决策P245)
第四章物流系统建模(次重点)
系统模型:
是对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例如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提供关于系统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系统模型的特征:
1.它是对现实系统的抽象或模仿;
2.它是由反映系统本质或特征的主要要素构成的;
3.它集中体现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模型的分类:
1.按建模材料的不同分为:
抽象模型、实物模型
2.按与实体系统的关系分为:
形象模型、相似模型、数学模型
3.按与时间的依赖关系分为:
动态模型、静态模型
4.按模型的用途分为:
结构模型、评价模型、优化模型
5.按模型的表达形式分为:
实体模型、比例模型、相似模型、文字模型、网络模型、图表模型、逻辑模型、解析模型
物流系统模型(2019.10考题):
是对物流系统的特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的一种抽象描述。
物流系统模型反映物流系统的一些本质特征,用于描述物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必要性
1.物流系统建设的需要
2.节约资金的需要
3.缩短分析时间的需要
4.系统分析的灵活性的要求
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基本要求:
现实性、简明性、标准化
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基本原则:
切题、清晰、精度要求适当、尽量使用标准模型
物流系统建模的一般方法
1.推理分析法
对于问题明确、内部结构和特性十分清楚的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定律和定理,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建立系统模型。
例如,流通加工中的下料问题,就可以根据裁剪后的余料最少建立数学模型。
2.统计分析法
对于那些内部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且又不能直接进行实验观察的系统(大多数的物流系统及其他非工程系统就属于此类),可以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系统模型。
3.人工模拟法
当系统结构复杂,性质不太明确,缺乏足够的数据、且无法进行实验观察时,可借助一些人工方法,如模拟仿真法或启发式方法,逐步建立物流系统模型。
物流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
1.明确问题:
采用适当的形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一种数学结构来表达问题。
2.模型假设:
对建模对象的特征与存在条件进行简化。
3.建立模型:
选择一个合理的数学形式,将实际问题中的要素和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4.模型求解:
应用数学方法或其他方法求出问题的解答。
5.模型分析与检验:
对模型的假设条件、解的可靠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检验。
常见的物流系统模型
1.按照物流系统建模的方法划分:
最优化模型:
依赖精确的数学方程式和严密的数学过程来分析和评价物流系统的各种可选方案,从数学上证明所得到的解是针对该问题的最优解(最佳选择)。
2019.10考题
仿真模型:
以代数和逻辑语言做出的对系统的模拟,仿真的过程就是对系统模型进行抽样试验的过程。
启发式模型:
以启发式方法为基础建立的系统模型,启发式方法指的是那些能指导问题求解的原理、概念和经验法则。
2.按照应用问题划分:
设施选址模型、库存模型、物流路径优化模型、资源配置模型。
第六章物流系统规划(重点)
物流系统规划要考虑的问题
1.物流系统的输入条件(指物流系统的范围以及外部环境)
2.物流系统的输出结果(即物流系统的目标任务)
(1)提高物流系统的吞吐能力以适应产量增长的要求;
(2)建设一个柔性的物流系统以适应产品经常变化的情况;
(3)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或随机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保持均衡生产;
(4)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5)对物流系统中的货物进行实时跟踪;
(6)对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分类和选配,为随后的处理(加工或包装)提供方便条件。
3.物流系统优劣的评价标准
包括经济性、技术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劳动强度、易操作性、服务水平、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内容。
物流系统规划的层次
(1)按照物流系统规划的作用地位:
物流战略层规划、策略层(战术层)规划、运作层规划。
(2)从涉及的行政级别和地理范围:
1.国家级的物流规划
2.区域级的物流规划
3.经济运行部门的物流规划
4.企业物流系统规划
区域物流:
在一定的区域规划和构筑促进社会经济最佳战略实现的物流系统,及其与物流运营与监控等有关的活动体系。
区域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1.区域物流主体要素
指直接参加或专门从事区域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包括货主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储运企业等物流主体。
2.区域物流客体要素
指物流服务的需求,包括区域内工业、农业、商贸业等产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物流服务需求。
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的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3.区域物流载体要素
指基础设施条件(运输仓储设施、物流机械设备和系统、物流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覆盖区域乃至全国市场的物流网络等)。
区域物流系统布局原则:
按经济区域的划分来进行区域物流系统的布局。
这体现了区域物流中心的完整性和开放性。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
在现有运输网络和拟建运输网络的基础上,完善区域物流设施、物流据点规划与布局。
1.构筑区域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体系包括:
构筑干线道路与区域物流设施、城市内的集配中心、不同企业的仓库联合组成的物流网络体系。
2.构筑指挥区域物流系统的神经网络体系
指运用移动通信、GPS系统、Internet、计算机在线经营管理系统、公用经济信息网、企业内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计算机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EDI系统。
3.构筑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
一个区域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项基本要素
1.产业发展环境(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
2.物流系统的生产要素(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
3.企业组织与企业战略
4.市场需求情况
物流网络(2017.01考题):
是指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和设施构成的集合。
将产品流动全过程所经过的线路和存储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网络,这就是物流网络。
物流网络的关键要素是:
节点、线路
物流网络节点类型:
(1)转运型节点:
以连接不同运输方式为主要职能的节点。
(2019.10考题)
(2)储存型节点:
以存放货物为主要职能的节点。
(3)流通型节点:
以组织物资在系统中运动为主要职能的节点,在社会系统中则是一种以组织物资流通为
主要职能的节点。
(4)综合型节点:
物流系统中,集中于一节点全面实现两种以上主要功能,并且在节点中并非独立完成各自功能,而是将若干功能有机结合于一体,有完善设施、有效衔接和协调供应的集约型节点。
物流网格中线路的一般特点:
方向性、有限性、多样性、连通性、选择性、层次性
物流网络规划的内容:
1.物流网络结构的优化,主要指物流设施选址决策;
2.车辆运输线路的优化,即确定车辆在物流网络中的最佳路径。
网络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
空间方面:
指要考虑工厂、仓库、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零售点等物流设施的地理位置。
时间方面:
是指要考虑客户得到产品的时间,即在满足客户服务目标的情况下综合衡量各项物流成本,从而决定各物流设施的选址。
物流网络规划所需要的数据:
(1)产品线上的所有产品清单
(2)顾客、存货点、原材料供应源的地理分布
(3)每一区域的顾客对每种产品的需求量
(4)运输成本和费率
(5)运输时间、订货周期、订单满足率
(6)仓储成本和费率
(7)采购成本/制造成本
(8)产品的运输批量
(9)网络中各节点的存货水平及控制方法
(10)订单的频率、批量、季节波动
(11)订单处理成本与发生这些成本的物流环节
(12)顾客服务目标
(13)在服务能力限制范围内设备设施的可用性
(14)产品配送模式
物流网络规划所需数据的来源
1.业务运作文件
2.会计报告
3.物流研究
4.公开出版物
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模型选择
1.图表模式:
适合进行初级分析
2.优化模型:
适合于问题比较清楚、明确,能用数学式表达的场合
3.启发式模型和专家系统模型:
适合于对主观经验和定性因素的分析
4.模拟模型:
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适合于带有随机不确定性的、离散事件的系统
物流设施:
是指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如工厂、仓库、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
物流设施选址优化:
就是要确定网络中各设施点的数量、功能、规模及位置,从而确定物流网络结构。
物流设施选址决策的影响因素
1.企业内部因素:
包括战略因素、产品技术因素两个方面,而产品因素又包括产品生产工艺、设施和设备、原料获取代价等方面的特征。
2.外部环境因素:
包括经济政策、税收优惠、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市场竞争等因素。
3.物流运营成本和物流设施成本的权衡:
物流运营成本主要指设施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
(1)库存持有成本
(2)运输成本:
包括进货运输成本和送货运输成本。
(3)设施成本:
主要是指设施的建设成本和租赁成本,也包括维持设施运营的相关成本(例如基本工具、水电费用等),其中大多数是与通过设施点的货流量无关的。
物流设施选址的方法
1.按设施数量:
单设施选址和多设施选址
2.按变量离散度:
连续选址法和离散选址法
3.按时间维度:
动态选址和静态选址
重心法的优点:
计算速度快,能很快找到使运输总成本最低的最优位置点。
重心法的缺点:
得出的最佳位置也许在实际中并不可行,同时选址模型有以下缺陷:
1.只考虑了可变的运输成本,没有考虑在不同地点建立仓库所需的固定投资的不同,也没有考虑不同地点的设施运营费用(如人力成本、公共事业费用、库存持有成本等)的差异;
2.模型假设运输成本与运距呈线性关系,而实际上运输费用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不随运输距离变化的固定部分,另一部分是随距离变化的可变部分,且呈非线性关系;
3.模型将待选设施点与各仓库之间的路线假设为一条直线,实际上,运输总是在固有的道路网中进行,两设施点之间不可能总是直线距离。
多设施选址规划常用方法:
目标规划法、树形搜索法、动态规划法,其中就应用最广的是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法。
1.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从两个备选的生产基地和两个备选仓库进行选择,并分配各自的生产量和运输量。
混合整数规划法的主要优点:
能够将固定成本以最优的方式考虑进去,能提高数学上最优的选址方案。
混合整数规划法的代价:
需要耗费很长的计算机运行时间才能求得数学上的最优解,另外,对于一般的物流管理者理解优化模型也是很困难的。
(这样,模拟法就成为另一种常用的选址决策方法。
模拟法就是仿真法)
模拟设施选址模型:
是指以代数和逻辑语言对物流系统进行数学描述,借助计算机对模型进行处理,得到一个改良的满意解或次优解。
模拟法的优点:
对多个布局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并考虑了库存的时间因素和地理分布因素,因此能较全面测试选址方案的优劣。
模拟法的局限性:
在于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且计算机运行时间较长,另外,无法确定所选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的差距。
应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求出的是:
最佳的仓库数量、最佳的位置、最佳的容量配置。
而应用模拟方法的目的是:
对初步选定的若干仓库、若干配置方案进行反复评价,从而找出最满意的方案。
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整个网络的总分拨成本,
其影响因素有:
(1)来自客户方面的:
客户的位置、客户的年需求量、购买的产品类型、客户订单大小的分布等;
(2)来自仓库方面的:
仓库建设的固定投资、年固定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可变成本等;
(3)来自工厂方面的:
工厂的地理位置、产品生产能力等。
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安全性:
人身安全、设备安全、被运货物的安全
2.及时性:
由运输速度和可靠性决定,根据客户的急需程度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3.准确性:
运输的准点到货,不错发、不错送
4.经济性:
强调的是从运输费用上选择运输成本低的运输方式
物资运输调拨计划决策
企业产品有多个生产基地和多个市场时,需要决定产品从不同的生产基地到不同市场的分拨方案,即如何在多个生产(供应)地和多个需求地之间合理地调配货物,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总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1.供应地与需求地之间的直达运输
2.存在中间转运的物资运输调拨(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运用运输问题表上作业法求解)。
单一车辆配送路线优化
求解单一车辆从起点到终点间的最短行车路线问题,一般以行车时间最短、距离最短或运输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也称为最短路径问题。
单一车辆配送路线优化常见方法有:
1.多阶段动态决策法
2.Dijkstra方法
3.旅行商问题(TSP)模型
旅行商问题模型:
解决起点和终点重合的最短路径问题。
确定车辆从原点(如配送中心)出发再回到原点前访问所有顾客的服务次序,使总行驶距离最小。
如用“简单贪婪算法”:
(1)选择距出发点最近的顾客位置;
(2)从剩下的节点中选择离当前已选择节点最近的顾客点;
(3)如果所有位置都被选择了,则停止,否则返回到第二步。
多车辆配送路线优化(MultipleVehicleProblem,MVRP)
问题概述:
1.确定为多客户提供服务的货车数量,并为每辆车分配一定的服务客户;
2.确定每辆车的行驶路径(或服务顺序),是总成本(如距离、时间等)最低。
启发式方法:
指通过经验法则来求取运输过程满意解的数学方法。
1.节约法:
用于多车输路径问题,能同时确定车辆及车辆行驶路径,其目标是所有车辆行驶总里程最短,且使所需车辆总数最少。
2.扫描法:
是一种先客户分群再确定车辆最佳路线的算法。
第八章物流系统综合评价(重点)
物流系统综合评价:
就是根据系统确定的目的,在系统调查和系统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就各系统设计方案能够满足需要的程度与为之消耗和占用的各种资源进行评审,并选择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
物流系统评价重要性:
系统评价是系统决策的依据,没有正确的评价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系统评价既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也是系统决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决策形式。
系统评价与系统决策的目的不同,因此二者存在区别:
(1)系统评价是技术工作,是由分析者即系统工程人员承担的,而系统决策则是领导工作,是领导者在系统工程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的;
(2)系统评价是系统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还是“看不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往往难以纳入系统工程人员的评价工作之中。
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的步骤:
1.明确评价问题
2.评价系统的分析
3.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4.确定评价函数
5.评价值的计算
6.综合评价
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可测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简易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7.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
(绝对指标反映系统的规模和总量、相对指标反映系统在某些方面的强度或性能)
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政策性指标
2.技术性指标
3.经济性指标
4.社会性指标
5.资源性指标
6.时间性指标
物流系统的单项评价方法
单项评价方法:
主要指利用经济理论和技术水平对系统的某个方面做出定量评价的方法。
经济评价方法:
价值分析法、成本效益法、利润评价法。
技术评价方法:
可行性评价、可靠性评价。
1.成本效益法:
把不同系统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成本效益模型由下面3个模型组成:
(1)成本模型:
说明方案的特性参数与其成本之间的关系
(2)效益模型
(3)综合模型:
C准则:
在一定的成本下哪个方案的效益最高
E准则:
在一定的效益下哪个方案的成本最低
E/C:
计算效益成本比,取比值最大者
采用成本效益法的困难在于:
(1)如何正确地测定系统方案的效益
(2)如何估计长期投资和效益的社会折现率
2.可行性分析
(1)是对项目的事先研究、事先评价方法,在可行性研究时设想所研究的项目建成后会处于怎样一种环境之中,将来如何运行,将可获得什么经济效果,将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等。
(2)可行性分析从市场、技术、财务等方面,对一个项目是否可行而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以决定是否投资;探讨投资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并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
(3)一般过程:
确定系统的目标和方向->收集资料->预测->初步分析,提出初步方案->技术经济评价->优化比较,确定方案->决策报告。
评价指标综合法
1.成本-有效度分析法(2017.01考题)
(1)将各种度量单位表示的指标值规范为统一的数量测度,以便指标并合,从而建立起各方案之间的可比数量关系。
(2)通过某种效用函数将不同的指标转换为用[0,1]区间的实数来描述,这样使得不同的指标值能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
成本-有效度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1)明确系统要实现的效用目标
(2)确定反映系统有效度的评价指标
(3)提出备选方案
(4)采用成本固定法或效用固定法筛选系统方案
成本固定法:
是指被评价系统可利用的资金支出是有限的,以一定的资金或成本为条件,根据有效度高低来评选方案。
效用固定法:
指对被评价系统必须达到的最低有效度水平做出规定后,以一定的有效度水平为条件,根据成本的高低来评选系统方案。
成本-有效度比率:
如果方案的成本与效用均不同,可通过效用÷成本,选择单位成本效用最大的方案。
2.层次分析法
综合了人们的主观判断,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原理:
通过两两因素(指标、方案)的比较,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建立判断矩阵,再求出其特征向量就可确定哪个最重要。
【特点:
根据两两因素的比较,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评价的主要步骤:
(1)对构成评价系统的目的、评价指标(准则)及替代方案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
(2)对同属一级的要素,以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建立判断矩阵A。
【关键步骤】
(3)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以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
(4)最后通过综合重要度计算,对各方案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模糊综合评价:
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2019.10考题)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1)建立评价系统的评价因素集
(2)建立评语集合
(3)建立反映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权重集A,权重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条件
(4)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R
(5)综合评价,即将权重矩阵与单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合成运算,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AR
我国主要集装箱运输港口竞争力评价
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
1.港口的运营条件
2.港口的服务水平
3.港口的环境
4.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规模及增长率
5.港口的设备条件以
6.港口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运输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能力:
总运输成本、单位运输成本
2.生产能力:
运输资产经济价值、运输资产生产能力
3.质量水平:
运输人员生产能力、无索赔送货率、无损坏送货率、事故间隔、准时达到率、准时发出率、
完美路线率
4.反应时间:
完美配送率、在途时间、在途时间可变性、车辆装卸时间、滞留时间
仓储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能力:
运行迟滞时间、总仓储成本、单位货物仓储成本
2.生产能力:
单位面积仓储成本、每人每时处理的货物单元数
3.质量水平:
存储密度、存货准确率、拣货准确率、出货准确率、破损比率
4.反应时间:
故障间隔时间、月台至存货时间、仓库订单循环时间
第九章物流系统决策(重点)
系统决策:
针对某一问题,确定反映决策者偏好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决策论中的科学方法,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
系统决策步骤:
确定目标、分析可能出现的状态并估计其发生的概率、拟定多个备选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最满意的方案
系统决策的类型(按决策环境是否可以预测):
确定型决策:
未来环境完全可以预测,人们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可以获得精确、可靠的数据作为决策基础。
风险型决策:
未来环境有几种可能的状态和相应后果,可以观测每种状态和后果出现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
未来环境出现某种状态的概率难以估计,甚至连可能出现的状态和相应的后果都不知道。
物流决策的层次分类:
按照物流决策作用的范围和影响层面:
战略层次的决策、策略层次的决策、运作层次的决策,
其主要区别在于计划的时间跨度。
按物流系统的构成:
选址决策、运输决策、仓储决策等。
决策类型
决策的层次
战略层次决策
(超过1年)
策略层次决策
(短于1年)
运作层次决策
(几乎每天)
选址
设施的数量、规模、位置
库存定位
线路的选择、车辆调度
运输
选择运输方式
服务的内容
确定补货计划
订单处理
选择和设计订单录入系统
订单处理排序
发出订单
客户服务
设定标准
\
\
仓储
布局、地点选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流系统工程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系统工程07724 试题简答题 广东省 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 物流 系统工程 07724 试题 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