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docx
- 文档编号:9982381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9.05KB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docx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业科学主要参考文献
[1]齐磊,胡德夫,丁长青,隋金玲,张东,杨亮,吴记贵,蒋万杰,.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变动分析[J].林业科学,2012,(9).
[2]王雪,接伟光,蔡柏岩,.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结构分析[J].林业科学,2012,(9).
[3]李帅锋,刘万德,苏建荣,张志钧,刘庆云,.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种子库的恢复动态[J].林业科学,2012,(9).
[4]赵猛,魏朔南,胡正海,.漆树韧皮部的结构与发育[J].林业科学,2012,(9).
[5]刘华波,王哲,刘君,麻丽颖,王斯琪,唐岩,庞晓明,.燕山山脉西伯利亚杏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J].林业科学,2012,(8).
[6]汤孟平,娄明华,陈永刚,徐文兵,赵明水,.不同混交度指数的比较分析[J].林业科学,2012,(8).
[7]李军玲,张金屯,邹春辉,刘忠阳,.旅游开发下普陀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排序[J].林业科学,2012,(7).
[8]郝佳,熊伟,王彦辉,于澎涛,王艳兵,张军,余治家,.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J].林业科学,2012,(7).
[9]周资行,焦健,李毅,李永兵,张世虎,.民勤沙拐枣克隆种群构件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林业科学,2012,(5).
[10]张国斌,李秀芹,佘新松,胡茶青,胡国华,.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J].林业科学,2012,(5).
[11]姜立春,张锐,李凤日,.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枝条长度和角度模型[J].林业科学,2012,(5).
[12]周建云,李荣,张文辉,何景峰,.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J].林业科学,2012,(4).
[13]李耀翔,姜立春,李凤日,.基于混合模型的落叶松微纤丝角模型[J].林业科学,2012,(4).
[14]李晋明,赵小敏,乐丽红,.基于GIS和NFM的鄱阳湖地区经济林地的适宜性评价[J].林业科学,2012,(3).
[15]郭瑞,王义平,吴鸿,.森林凋落物层的节肢动物与森林健康的关系[J].林业科学,2012,(3).
[16]李荣,张文辉,何景峰,周建云,.辽东栎伐桩萌苗的发育规律[J].林业科学,2012,(3).
[17]李春明,.基于两层次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杉木林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J].林业科学,2012,(3).
[18]陈俊华,龚固堂,朱志芳,吴雪仙,慕长龙,.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J].林业科学,2012,
(2).
[19]张立杰,刘鹄,.祁连山林线区域青海云杉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林业科学,2012,
(1).
[20]姜俊,赵秀海,.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J].林业科学,2011,(12).
[21]赵中华,惠刚盈,.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以甘肃小陇山林区为例[J].林业科学,2011,(12).
[22]丁易,臧润国,.采伐方式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11).
[23]王斌,巨波,赵慧娟,张群,朱义,崔心红,.不同盐梯度处理下沼泽小叶桦的生理特征及叶片结构[J].林业科学,2011,(10).
[24]许飞,邱尔发,王成,董建文,吴永曙,汪瑛,.福建省不同类型乡村水岸林的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1,(9).
[25]徐红霞,辛中尧,王洪建,王香枝,.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群落多样性[J].林业科学,2011,(8).
[26]徐金梅,吕建雄,鲍甫成,黄荣凤,赵有科,.气候因素对木材细胞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8).
[27]孟京辉,陆元昌,王懿祥,郭东策,.海南白沙2类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森林发展类型[J].林业科学,2011,(8).
[28]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HeathmanGC,.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1,(8).
[29]汤孟平,徐文兵,陈永刚,邓英英,赵明水,.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与生物量的关系[J].林业科学,2011,(8).
[30]田宇明,王庆成,.初植密度对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物量及根系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7).
[31]王玉山,邢世岩,唐海霞,冯殿齐,.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林业科学,2011,(7).
[1]邓立斌,陈端吕,邓丽群,.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林业科学,2011,(5).
[2]金森,陈鹏宇,.樟子松针叶床层结构对失水过程中含水率参数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4).
[3]董莉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J].林业科学,2011,(4).
[4]赵书岗,赵悦平,王红霞,高仪,张志华,冯大领,.核桃坚果硬壳结构的影响因子[J].林业科学,2011,(4).
[5]王国明,赵颖,陈斌,鲁专,邱海嵊,石娟,.浙江舟山岛松材线虫入侵后松林群落的自然演替和特征[J].林业科学,2011,(3).
[6]张智光,.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J].林业科学,2011,
(2).
[7]胡云云,闵志强,高延,冯启祥,.择伐对天然云冷杉林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
(2).
[8]邓磊,张文辉,.黄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天然发育规律[J].林业科学,2010,(12).
[9]张春雨,魏彦波,王德胜,夏富才,赵亚洲,赵秀海,.水曲柳种群性比及空间分布[J].林业科学,2010,(10).
[10]张青,赵俊卉,亢新刚,冯启祥,姚景春,.基于长期历史数据的直径结构预测模型[J].林业科学,2010,(9).
[11]王乃江,张文辉,同金霞,范少辉,陆元昌,CallieJoSchweitzer,.黄土高原蔡家川林场森林质量评价[J].林业科学,2010,(9).
[12]王海香,聂肖艳,师光禄,.枣园节肢动物天敌群落时空结构和优势度分析[J].林业科学,2010,(8).
[13]李春干,邵国凡,.面向对象的SPOT5图像森林分类[J].林业科学,2010,(8).
[14]李春明,唐守正,.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云冷杉林分断面积模型[J].林业科学,2010,(7).
[15]李建军,李际平,刘素青,张宏伟,冯湘兰,.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J].林业科学,2010,(6).
[16]高慧,詹怀宇,付时雨,罗小林,刘盛全,.马尾松正常木与应压木木素结构的比较[J].林业科学,2010,(5).
[17]谌红辉,方升佐,丁贵杰,许基煌,温恒辉,.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J].林业科学,2010,(5).
[18]袁士云,张宋智,刘文桢,马建伟,.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林业科学,2010,(5).
[19]张艳洁,丛日晨,赵琦,张国华,李玉华,谷润泽,.适用于表征古树衰老的生理指标[J].林业科学,2010,(3).
[20]贾云,杨会侠,王卫,张景根,陶玉柱,姚荣升,张玉鹏,.辽东山地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J].林业科学,2010,(3).
[21]陈海波,卫星,王婧,王政权,.水曲柳苗木根系形态和解剖结构对不同氮浓度的反应[J].林业科学,2010,
(2).
[1]王鹏程,肖文发,姚婧,张守攻,黄志霖,曾立雄,潘磊,.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J].林业科学,2009,(7).
[2]王有年,邢彦峰,周士龙,孟海玲,关伟,师光禄,.观光桃园昆虫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生态位[J].林业科学,2009,(4).
[3]孔正红,董卉卉,陈希,王开运,李宏庆,.崇明岛沿岸防护林结构与功能空间异质性分析[J].林业科学,2009,(4).
[4]赵中华,惠刚盈,袁士云,刘文桢,王润喜,.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09,(3).
[5]刘世荣,史作民,马姜明,赵常明,张远东,刘兴良,.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J].林业科学,2009,
(2).
[6]何志斌,赵文智,张立杰,刘鹄,张智慧,.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采伐干扰与恢复过程[J].林业科学,2009,
(2).
[7]周红敏,惠刚盈,赵中华,胡艳波,.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中样地边界木的处理方法[J].林业科学,2009,
(2).
[8]雷相东,李永慈,向玮,.基于混合模型的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J].林业科学,2009,
(1).
[9]魏朔南,傅淑颖,胡正海,.不同季节漆树树皮结构与漆酚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J].林业科学,2009,
(1).
[10]张建国,段爱国,童书振,孙洪刚,邓宗富,张守攻,.冰冻雪压对杉木人工林近成熟林分危害调查[J].林业科学,2008,(11).
[11]张会儒,唐守正,.森林生态采伐理论[J].林业科学,2008,(10).
[12]张川红,郑勇奇,.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林业科学,2008,(10).
[13]孙守家,古润泽,丛日晨,张宝鑫,高俊平,.2种移栽方式对银杏根系、枝叶生长与水分状况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8,(10).
[14]韩广轩,王光美,张志东,李秋艳,薛钦昭,.烟台海岸黑松防护林种群结构及其随离岸距离的变化[J].林业科学,2008,(10).
[15]于波涛,田刚,.基于运行效率评价的林业产业系统脆弱性分析与测度[J].林业科学,2008,(7).
[16]张文辉,卢彦昌,周建云,张晓辉,史小华,.巴山北坡不同干扰条件下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J].林业科学,2008,(7).
[17]刘军,陈益泰,孙宗修,姜景民,何贵平,饶龙兵,吴天林,.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毛红椿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J].林业科学,2008,(6).
[18]杨红艳,戴晟懋,乐林,王林和,杨文斌,王晶莹,胡小龙,.不同分布格局低覆盖度油蒿群丛防风效果[J].林业科学,2008,(5).
[19]黄志伟,余树全,胡庭兴,应尚蛟,.不同木荷防火林带建设模式群落学特征比较[J].林业科学,2008,
(1).
[20]郑维列,薛会英,罗大庆,王景升,罗建,.巨柏种群的生态地理分布与群落学特征[J].林业科学,2007,(12).
[21]甘敬,朱建刚,张国祯,余新晓,.基于BP神经网络确立森林健康快速评价指标[J].林业科学,2007,(12).
[22]康华靖,刘鹏,陈子林,廖承川,李成惠,陈卫新,雷祖培,.不同生境香果树种群的径级结构与分布格局[J].林业科学,2007,(12).
[23]朱建华,侯振宏,张治军,罗云建,张小全,.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
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J].林业科学,2007,(11).
[24]牟长城,孙晓新,倪志英,杨明,张娜,.大兴安岭林区沼泽-森林人工造林效果综合评估[J].林业科学,2007,(10).
[25]石娟,骆有庆,严晓素,陈卫平,蒋平,.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松林系统对松材线虫干扰的响应[J].林业科学,2007,(8).
[26]邓湘雯,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径流规律[J].林业科学,2007,(6).
[27]何斌,贾黎明,金大刚,秦武明,.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7,(5).
[28]孙静静,唐丽玉,姚林强,陈崇成,.基于形态结构特征的马尾松几何建模研究[J].林业科学,2007,(4).
[29]毕华兴,李笑吟,李俊,郭孟霞,刘鑫,.黄土区基于土壤水平衡的林草覆被率研究[J].林业科学,2007,(4).
[30]侯碧清,.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株洲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2007,(3).
[1]康文星,邓湘雯,赵仲辉,.林冠截留在杉木林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J].林业科学,2007,
(2).
[2]孔凡斌,.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林业科学,2007,
(1).
[3]王微,陶建平,胡凯,李宗峰,宋利霞,.华西箭竹对岷江冷杉林主要乔木树种幼苗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7,
(1).
[4]樊金拴,陈原国,李凯荣,马创奇,.土壤水分状况对核桃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12).
[5]陈军,李春平,关文彬,张楠楠,汪西林,.林带小钻杨树冠的分维结构[J].林业科学,2006,(12).
[6]雷相东,常敏,陆元昌,赵天忠,.虚拟树木生长建模及可视化研究综述[J].林业科学,2006,(11).
[7]田晓瑞,戴兴安,王明玉,舒立福,高成德,.北京市森林可燃物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2006,(11).
[8]何恒斌,张惠娟,贾桂霞,.磴口县沙冬青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6,(10).
[9]谷会岩,代力民,王顺忠,于大炮,周莉,.人为干扰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10).
[10]李月辉,常禹,胡远满,李秀珍,肖笃宁,.人类活动对森林景观影响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6,(9).
[11]颜平辉,张旭,陈艳,雷震宇,刘燕,.数字林业数据管理平台研究[J].林业科学,2006,(S1).
[12]陈艳,雷振宇,张旭,.森林资源多维数据模型研究及应用[J].林业科学,2006,(S1).
[13]邓广,张旭,李增元,范东璞,.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网格中空间处理服务的构建与应用[J].林业科学,2006,(S1).
[14]段爱国,张建国,.Fuzzy分布函数在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上的应用(英文)[J].林业科学,2006,(S1).
[15]罗长维,李昆,.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的控制[J].林业科学,2006,(8).
[16]李伟成,盛海燕,钟哲科,.竹林生态系统及其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重要性[J].林业科学,2006,(8).
[17]张飞萍,陈清林,施友文,方妙辉,尤民生,.毛竹林林下植被、竹叶化学成分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J].林业科学,2006,(8).
[18]郝云庆,王金锡,王启和,孙鹏,蒲春林,.柳杉纯林改造后林分空间结构变化预测[J].林业科学,2006,(8).
[19]张水松,陈长发,吴克选,何寿庆,詹有生,.杉木林间伐强度材种出材量和经济效果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6,(7).
[20]杨时民,李玉文,吕玉哲,.扎龙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6,(5).
[21]陈健,姜宇,杨国辉,.基于分级模糊模型的温室环境控制方法[J].林业科学,2006,(5).
[22]郭泺,夏北成,李楠,余世孝,.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深圳森林小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6,(5).
[23]李伟成,盛海燕,潘伯荣,常杰,.3种沙漠植物地上部分形结构与生物量的自相似性[J].林业科学,2006,(5).
[24]李新彬,王襄平,罗菊春,牟长城,林英建,夏新莉,.干扰对长白山北坡次生林群落结构和树种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
(2).
[25]安韶山,黄懿梅,.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6,
(1).
[26]张水松,陈长发,何寿庆,吴克选,詹有生,.杉木林间伐强度自然稀疏与结构规律研究[J].林业科学,2006,
(1).
[27]韩照祥,山仑.栓皮栎种群变异与适应对策研究[J].林业科学,2005,(6).
[28]郭泉水,王春玲,郭志华,谭德远,史作民.我国现存梭梭荒漠植被地理分布及其斑块特征[J].林业科学,2005,(5).
[29]雷相东,陆元昌,张会儒,张则路,陈晓光.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5,(4).
[30]杨小波,吴庆书,李跃烈,吴小毅,池清湖,王生年.海南北部地区热带雨林的组成特征[J].林业科学,2005,(3).
[31]张继义,赵哈林,崔建垣,张铜会,赵学勇.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3).
[32]陆元昌,洪玲霞,雷相东.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2005,
(2).
[1]林英华,顾海军,隆廷伦,于长青,陈佑平.森林采伐对平武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5,
(1).
[2]师光禄,刘素琪,赵莉蔺,曹挥,李世友.综合治理与常规防治枣园天敌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英文)[J].林业科学,2005,
(1).
[3]范少辉,张群,沈海龙.次生林内红松幼树的恢复及其状况的量化表达[J].林业科学,2005,
(1).
[4]陈爽,詹志勇.南京城市森林结构特征与管理对策[J].林业科学,2004,(6).
[5]隋金玲,李凯,胡德夫,李镇宇.城市化和栖息地结构与鸟类群落特征关系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4,(6).
[6]王霓虹,周洪泽,李林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林木空间模拟分析[J].林业科学,2004,(6).
[7]郎奎建.东北林区天然混交林的随机生长与演替模拟系统研究[J].林业科学,2004,(6).
[8]王磊,高贤明,孙书存.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群落空间结构:
物种丰富度和盖度[J].林业科学,2004,(6).
[9]段爱国,何彩云,张建国,童书振.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预测影响因子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4,(5).
[10]汤孟平,唐守正,雷相东,李希菲.林分择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J].林业科学,2004,(5).
[11]李凤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形状的模拟(英文)[J].林业科学,2004,(5).
[12]杨文斌,王晶莹.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边行水分利用特征与优化配置结构研究[J].林业科学,2004,(5).
[13]包志毅,罗慧君.城市街道绿化树种结构量化研究方法[J].林业科学,2004,(4).
[14]王霓虹.林业三维地形图软件构件设计的探讨[J].林业科学,2004,(4).
[15]朱廷曜,关德新,吴家兵,金昌杰.论林带防风效应结构参数及其应用[J].林业科学,2004,(4).
[16]顾小平,吴晓丽,汪阳东.毛竹材用林高产优化施肥与结构模型的建立[J].林业科学,2004,(3).
[17]谌红辉,丁贵杰.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2004,
(1).
[18]叶功富,张清海,林益明,吴锡麟,.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S1).
[19]叶功富,张清海,林益明,吴锡麟,.海岸带不同立地木麻黄群落能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3,(S1).
[20]张建国,段爱国.理论生长方程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的模拟研究[J].林业科学,2003,(6).
[21]贾宝全,慈龙骏,高志刚,张红旗.鄂尔多斯高原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J].林业科学,2003,(6).
[22]郭明辉.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3,(5).
[23]李文英,顾万春,周世良.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林业科学,2003,(5).
[24]彭方仁,郭娟,黄金生,周坚.银杏分泌腔的超微结构特征及与分泌物积累的关系[J].林业科学,2003,(5).
[25]田晓瑞,舒立福,张小罗,戴兴安.树种枝叶微观结构对树种燃烧性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2003,(4).
[26]邱扬,李湛东,张玉钧,徐化成,于汝元.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3).
[27]何东进,洪伟.毛竹林生态系统经济阈值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
(2).
[28]翟洪波,李吉跃,聂力水.油松的水力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03,
(2).
[29]吴若菁.天然马尾松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5).
[30]何维明,张新时.沙地柏对毛乌素沙地3种生境中养分资源的反应[J].林业科学,2002,(5).
[31]邬荣领,胡建军,韩一凡,刘红霞.表型可塑性对木本植物树冠结构与发育的影响(英文)[J].林业科学,2002,(4).
[32]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康文星.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J].林业科学,2002,(4).
[33]雷相东,唐守正.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标研究综述[J].林业科学,2002,(3).
[34]周新年,吴沂隆,曾国容,余松泽,吴强.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分期计算,综合平衡”计算[J].林业科学,2002,(3).
[35]代力民,孙伟中,邓红兵,肖以华.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J].林业科学,2002,(3).
[36]郎奎建.东北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特征模型研究[J].林业科学,2002,(3).
[37]胡新生.群体遗传结构的理解[J].林业科学,2002,
(2).
[38]秦建华,StephenJ.Titus,ShongmingHuang.林分生长与产量模型系统研究综述[J].林业科学,2002,
(1).
[39]李宏,唐守正.东北过伐林区汪清林业局系统仿真[J].林业科学,2002,
(1).
[40]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魏鲁明,陈正仁.退化喀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业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林业 科学 主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