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各单元检测评估试题带答案和解释.docx
- 文档编号:9981308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0.55KB
高一历史上册各单元检测评估试题带答案和解释.docx
《高一历史上册各单元检测评估试题带答案和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各单元检测评估试题带答案和解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各单元检测评估试题带答案和解释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美国财政部长福勒的名言: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该句名言反映的是( )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应指的是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解析:
选A。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目的是稳定伦敦金融市场以维持美元的中心地位。
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解析:
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政治的影响是二战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政治经济组织,因此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D项正确。
二战后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A项错误。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一战期间,B项错误。
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C项错误。
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全球化进程的有关知识。
A项推论与史实不符,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不同民族之间就已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等地与美洲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这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B项正确,这一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是由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推动导致的结果。
C项错误,国际联盟的成立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项错误,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互相依存、对立统一,而不是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5.(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卷)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
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
A.1998年6月 B.2002年6月
C.2008年6月 D.2010年6月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欧盟建立后欧元的诞生和使用的史实。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国家(除少数国家外)于六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
按此规定持德国马克在柏林消费的时间最迟到2002年6月,故B正确。
1998年6月欧元还没启用,2008年6月、2010年6月马克已停止使用,故A、C、D不正确。
6.(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涨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解析:
选B。
A项错误,依据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规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缓慢,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故黄金价格迅速上涨;C项错误,迄今为止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居于世界首位;D项错误,美元仍然居于优势。
7.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条件限定选择题,根据题干说明基本上可确定为“总—分—分”格式,即“后者”一定从属于“前者”。
欧元是西欧一体化的经济体现,而西欧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体现,故A项正确。
B项内容不具有这种包容或从属关系,排除。
C项倒置了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位置,排除。
D项三个事件基本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8.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作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更引人瞩目,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形象地比喻说:
“一颗树倒下的动静,要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
”马乔治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 )
A.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弊大于利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大于弊
C.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利大于弊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解析:
选C。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证明开放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缺少中国。
马乔治的比喻在于说明要看到中国的努力,不要因为这些争端而忽略了中国的努力。
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经济而言是利大于弊。
9.(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
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示中的有效信息“直接投资”“依赖单一出口商品国家”。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本题突出“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分析,不难从地图及图示文字说明中看出资本流动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影响。
就选项而言,A项在地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C项仅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国际旧秩序的主要表现之一;D项符合题意。
10.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
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知识。
当今世界国与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其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②正确;而跨国公司又推动了这种联系,①正确;冷战后局部冲突并未减少,③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④错误。
11.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
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1950年”“即将……”等信息,当时法、德等六国达成协议,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又称“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符合题意。
12.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
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欧盟的建立与发展,逐渐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符合B项表述的“多元并存”。
13.(2011年高考江苏单科卷)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解析:
选D。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的言论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担忧。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
但正如卡斯特罗所言,“全球化是客观现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D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
14.2007年4月2日,美国和韩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许多韩国人强烈抗议,甚至与警方发生冲突。
假如你是一位韩国官员,你劝说人们退出示威和抗议活动的理由是( )
①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②美韩实现自由贸易对双方只有利没有害 ③美韩合作可实现经济优势互补 ④加拿大、墨西哥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美韩实现自由贸易有利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②不正确,排除带②的选项即可。
15.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化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解析:
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概括总结。
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
故正确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16题24分,17题16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
(1492年的世界)》
材料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惊天动地。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材料3: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配置,各个国家也通过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与资源。
自由贸易机制广泛建立,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1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说明全球化的含义,说明其历史依据。
(6分)
(2)在材料1中的第二阶段,英法等国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
(4分)
(3)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据材料1谈谈你的认识。
(6分)
(4)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
(4分)
(5)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4分)
解析:
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
(1)问应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有关史实回答。
第
(2)问应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分析其动力。
第(3)问应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第(4)问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等有关史实回答。
第(5)问应从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含义:
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地之间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历史依据:
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事件,打破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2)动力: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
(3)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两极格局的解体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需要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需要扩大交往,学习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5)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等。
(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教授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发展。
材料2: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
——《邓小平文选》
材料3: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2004《财富》
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原因。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国际背景。
(8分)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史学界有“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等不同观点。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及综合归纳能力。
第
(1)题,注意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中国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分析、概括、归纳。
第
(2)题,注意知识的迁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背景应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归纳。
第(3)题,是开放性的试题,抓住一个观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要求。
(2)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②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出现了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组织;③苏联解体,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层出不穷。
(3)第一种观点:
“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特别是随着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工业革命的出现而日益成为现实的。
第二种观点:
“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现代通讯手段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力图向全球扩张的产物。
(只能选一种观点)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
选B。
民国期间,政府依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据此判断应选B项。
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一品香”、“西洋风味”、“香槟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景出现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3.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
选D。
本题以中国民间对“元旦”节日日期认识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先我们应明确的是元旦是公历1月1日,民国时期传统上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但是建国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
A、B、C三项中传统节日的“完整保留”和“彻底改变”及“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都有悖史实。
4.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解析:
选D。
图中所示的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和国家经济不发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财富的逐渐丰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票证逐渐退出了市场。
因此,A、B、C三项均是票证退出市场的原因,而D项是各种票证存在的原因。
5.
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选B。
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仿制西式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同时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①、②正确; 该图中并无宣传博士帽功能的内容。
③错误;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④错误。
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
选B。
提取材料中关键词“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可知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B项符合题意。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解析:
选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8.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
选B。
古代中国是个讲究等级身份的国家,封建礼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材料信息体现了这一点。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封建等级制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材料中,司机坐在慈禧前面开车,在慈禧看来,这严重违背了君臣尊卑,是不可容忍的,这种思想阻碍了铁路在中国的发展,故本题选B。
9.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解析:
选D。
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
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该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方文化传入的结果,所以A、B、C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10.“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
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
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欢呼辛亥革命胜利 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中“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可以反映出来;②由剪辫子这一事件可体现出来;③由“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可体现出来;而④由材料不能体现,应排除有④的选项。
11.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一大民俗。
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报刊起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选B。
报刊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够通达民情、传播知识,使人们通过阅报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状况,能够密切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同时报刊具有新闻性和舆论导向的功能。
文盲人数的增减程度是文化教育的结果,与报刊的产生发展无必然联系。
12.(2011年高考江苏单科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千: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选C。
从费孝通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次大会的代表各行业均有,体现了平等性、广泛性;他们在“一起论问题”,体现了变革的深刻性,故①②④正确;继承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③不符合题意。
13.2008年3月14日,总部设在北京的BDA咨询公司公布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这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上册 单元 检测 评估 试题 答案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