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980006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35.53KB
贵州省凯里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凯里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凯里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凯里一中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贵州省凯里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
语文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之于基督教、佛教影响下的西洋人的生命观念,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超现实、超经验的彼岸存在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并不强烈。
他们并不曾虚构出一个天堂的愿景诱惑活在世上的人.或是编织一张地狱的罗网束缚人的行为;而是对于死后的世界讳莫如深。
他们的生死观念表现出对“生”的极大关注和对“死”的回避——这就意味着古人对于人在现实世界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极大关注。
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回避了弟子季路关于“鬼神”的问题。
他很少和学生谈论伦理道德范畴外的非理性超验世界——死后的天堂或地狱。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
“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
“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
尽管孔子也说“慎终追远”、“祭神如神在”,但是与其说孔子的“慎终追远”、“祭神”是出于鬼神崇拜,不如说是他通过这种行为,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敬重,并以此来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目的。
即使是著书“皆空无事实”,以寓言著称的庄子,也未曾离开“生”的大地。
《庄子》中的“神人”并不是超验世界里的神灵,而是指超越了现实生存的种种限制,达到了“逍遥游”状态的“至人”、“圣人”、“神人”。
因此,无论是儒家学派,还是道家者流,在生死观上都表现出贵生重生、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的特点。
尽管他们都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担心死亡的来临;尤其是贵生重生的生死观,更使得他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对死去的人有不尽的留恋、怀念和哀悼。
以庄学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齐生死、与物化,归于自然,这似乎是摆脱了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然而《庄子》书中也借孔子之口说出“死生亦大矣”,他反复陈述人要摆脱、超越死亡,更反映出他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一个不关心死的人、一个没有死亡焦虑的人,不可能对人生的时间性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更不可能大谈死生问题……只有怕死的人才会去苦心设计不怕死的策略”。
妻子死后。
庄子鼓盆而歌,实则是藉以宣泄心中哀痛之情的极端之行。
佛教进入中国后,其生死轮回观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相反,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禅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同儒学、庄学一样的处世哲学。
因此,崇信佛教的诗人在谈及生死时,也往往不只就生死而言,而是与立身、处世、修身、养生紧密联系。
如王维诗云“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无生”在诗人心中,毋宁说是一种人生哲学。
唐柳宗元就认识到佛教使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他认为佛教与道家一样,都是反映“道”的,因此反对韩愈的毁佛灭佛论。
中国人的生死观念、生命意识虽处在儒、道、释三教之不同影响之下,却有内在的一致性:
贵生重生,哀往悼逝的现世的生命意识。
(摘自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超现实、超经验的彼岸存在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并不强烈。
B.对“生”的极大关注和对“死”的回避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死观最突出的表现。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死后的世界讳莫如深,对人在现世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非常关注。
D.基督教、佛教或虚构出天堂的愿景诱惑活在世上的人,或编织出地狱的罗网束缚人的行为,对西洋人的生命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回避弟子关于“鬼神”的问题,也很少谈死后的天堂和地狱,后人认为这正是源于儒家“生”的核心观念。
B.儒道生死观相同之处在于重生贵生、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
C.孔子“慎终追远”、“祭神”的行为,不是出于鬼神崇拜,而是想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敬重,以此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目的。
D.道家虽主张齐生死,内里却未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庄子妻死后的鼓盆而歌正是他对亡妻无尽留念的极端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更乐意把禅宗看作处世哲学而不是宗教,这说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B.虽然受到儒、道、释三教的不同影响,重生贵生,哀往悼逝的现世的生命意识却一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生命意识的主流。
C.崇信佛教的诗人把生死与立身、处世、修身、养生紧密联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把佛教看作一种处世哲学。
D.柳宗元反对韩愈的毁佛灭佛论是因为他认为佛教与道家一样,都是反映“道”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
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
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
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
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
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
尚书仆射虞诩以雄有忠公节,上疏荐之日:
“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
伏见议郎左雄,数上封事,实有王臣之节,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
”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
上疏陈事曰:
“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是以皋陶对禹,贵在知人。
及幽、厉昏乱,不自为政,褒艳用权,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宗周既灭,六国并秦。
至于文、景,天下康乂。
诚由玄靖宽柔,克慎官人故也。
降及宣帝,知时所病,刺史守相,辄亲引见,考察言行,信赏必罚。
汉世良吏,于兹为盛,故能建中兴之功。
”帝感其言:
申下有司,考其真伪,详所施行。
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
永建三年,京师、汉阳地皆震裂,水泉涌出。
四年,司、冀复有大水。
雄推较灾异,以为下人有逆上之征,又上疏言:
“宜密为备,以俟不虞。
”寻而青、冀、扬州盗贼连发,数年之间,海内扰乱。
其后天下大赦,贼虽颇解,而官犹无备,流叛之余,数月复起。
雄与仆射郭虔共上疏,以为:
“寇贼连年,死亡太半,一人犯法,举宗群亡。
宜及其尚微,开令改悔。
若告党与者,听除其罪;能诛斩者,明加其赏。
”书奏,并不省。
初,帝废为济阴王,乳母宋娥与黄门孙程等共议立帝,帝后以娥前有谋,遂封为山阳君,邑五千户。
雄上封事曰:
“夫裂土封侯,王制所重。
高皇帝约,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孝安皇帝封江京、王圣等,遂致地震之异。
陛下乾乾劳思,以济民为务。
宜循古法,宁静无为,以求天意,以消灾异。
诚不宜追录小恩,亏失大典。
”帝不听。
初,雄荐周举为尚书,举既称职,议者咸称焉。
及在司隶,又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以为将帅,而直尝坐赃受罪,举以此劾奏雄。
雄悦曰:
“吾尝事冯直之父而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乃是韩厥之举也。
”由是天下服焉。
明年坐法免。
后复为尚书。
永和三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韩厥,赵氏家臣。
一次战争中,主将赵盾的车夫驾着马车扰乱军队秩序,韩厥下令处死车夫。
赵盾非但没有怪罪韩厥,反而对韩厥执法公正大加赞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时所病病:
弊端
B.于兹为盛兹:
这时
C.以俟不虞虞:
顺利
D.直尝坐赃受罪坐:
犯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左雄“有忠公节”的一组是(3分)
①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②数上封事,实有王臣之节
③由是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④雄之所言,皆明达政体
⑤雄与仆射郭虔共上疏⑥诚不宜追录小恩,亏失大典
A.①④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雄任冀州刺史时,严肃查办贪赃奸吏,就是二千石的大官也无所顾忌,展示出一个监察官的良知。
B.身为议郎的左雄,屡次上疏,切中时弊,得到了虞诩的赏识和举荐,升任尚书令后,竭力劝谏皇帝用贤,皇帝也被他恳切的言辞感动。
C.顺帝封其乳母为山阳君,左雄对这种任意践踏国家法制的做法极为不满,他勇于直谏,但由于宦官专权,顺帝没有听从他的奏议。
D.被自己举荐的周举弹劾,左雄不恼反悦,还用先秦时韩厥扑杀赵盾亲信的事为周举的无私辩护,赢得了天下人的叹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见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
(5分)
(2)宜及其尚微,开令改悔。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江淮一带九月间发生大饥荒,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时还身穿五彩农,模仿小儿的动作和哭声,以使父母欢心。
后用以表示孝顺父母。
③庭闱:
父母居住地。
8.杜甫诗歌以“沉郁”著称,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复杂情感?
(5分)
9.本诗颈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3)山围故国周遭在,。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君子兰
向东
钱副局长放在阳台上的君子兰不翼而飞了。
钱副局长爱养君子兰,他说君子兰分六种,分别称作垂笑君子兰,大花君子兰,细叶君子兰,有茎君子兰,奇异君子兰和沼泽君子兰。
钱副局长养的是大花君子兰,其叶直立似剑,其花鲜艳娇媚。
正是花叶俱佳,美不胜收的时候,养在办公室窗台上的君子兰却不见了。
这让钱副局长大为恼火,怒气冲冲来到保安室,点着几个保安的鼻子说:
“你们是干什么吃的,几个大活人,竟看不住两盆君子兰?
”
保安慌忙说:
“——我们赔钱。
”
钱副局长瞪他们一眼:
“你们能赔得起?
知道它们值多少钱吗?
哪一盆都值你们几个月的工资。
”说得保安脊梁骨直蹿凉气。
钱副局长气呼呼地上了楼,进办公室抽闷烟。
刘德匆忙走进来,看到钱副局长恼怒的样子,忙说:
“钱局,亡羊补牢,咱局该安监控了。
监控可是最忠实的保安。
”
钱副局长一拍脑袋:
“是啊是啊,多亏你提醒,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只是,安全保卫工作归孙副局长抓。
”
钱副局长找到孙副局长,说:
“孙局啊,我的君子兰被盗了。
你在局里住,更应该考虑自身的安全,在局里安装监控吧。
”
孙副局长说:
“好好,我这就给局长汇报,在院子里、大门口、每个楼层都给安上摄像头,我就不信,治不了几个毛贼。
”
钱副局长紧紧地握了握孙副局长的手,说,以后我再养君子兰,就放心了。
不几天,摄像头全部安装到位,监控室就设在钱副局长旁边的一所房子。
钱副局长显得很兴奋,没事的时候,就跑过来两眼盯着屏幕看。
他抽着烟,对进院子的每一个人进行追踪,直到他们进了某个房间。
自从安了摄像头,钱副局长来得早、走得晚了。
他让刘德专门配了监控室的钥匙,有时调出某个时间段的录像反复看。
看着看着,钱副局长就知道了局里发生的以前他不知道的事情。
他发现局里夏红和孙艳丽关系最好,因为有事没事,夏红老往孙艳丽的科室跑;他发现吴刚与艾巧关系不一般,一次,他们在楼道里互相摸了一下手,又不约而同地指了指摄像头;他还发现金童总往孙副局长屋里钻,而且.总是去了很久才出来;他发现一次吴刚走到他的办公室前,恶狠狠地对着他办公室的门来了一顿组合拳……
这还得了!
钱副局长想。
孙副局长也让刘德配了把监控室的钥匙。
孙副局长在局里住,是空降下来的干部,家不在本地。
晚上没什么事,孙副局长也喜欢往监控室里跑。
孙副局长有事没事也喜欢看录像回放,他发现夏红老往孙艳丽的科室跑;他发现吴刚与艾巧关系不一般,一次,他们在楼道里互相摸了一下手,又不约而同地指了指摄像头;他还发现黄红磊老往钱副局长办公室里跑,而且,一去就是很长时间;他发现一次艾巧经过他的办公室门前,恶狠狠地看了一眼门牌,然后,“呸呸”地吐了几口吐沫……
这还得了!
孙副局长想。
钱副局长见了孙副局长开始意味深长了,孙副局长见了钱副局长也意味深长了。
到了年底,开年终总结会,会上钱副局长大讲局里不正之风,不点名批评说谁谁喜欢串科室,谁谁想搞婚外情,林林总总,言之凿凿说了一通,说得下面无人吭声。
最后,钱副局长补充说,当然.向领导反映问题是可以的,但老有事没事往领导屋里钻,就更有问题了。
孙副局长也发言,也说了钱副局长说的那些话,最后,孙副局长补充说,钱副局长丢君子兰事件启发了我,我觉得偷君子兰的人应该是最熟悉钱副局长的人。
因为,我发现,这人有钱副局长办公室的钥匙。
‘、
下边一片哗然,所有的人都在左顾右盼,所有的人都在交头接耳议论。
局长赵新一拍桌子,散会!
过了几天,摄像头全部被拆除,监控室变成了一间放杂物的屋子。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副局长放在阳台上的君子兰不翼而飞,是故事的开端,全文由此展开,这为后文写安装摄像头提供了缘起。
B.当保安提出“我们赔钱”时,钱副局长瞪他们一眼:
“你们能赔得起?
知道它们值多少钱吗?
哪一盆都值你们几个月的工资。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保安的工资太低,而“君子兰”太贵。
C.钱副局长找到孙副局长,要求在局里安装监控,是出于对孙副局长的关心。
他对孙局说:
“你在局里住,更应该考虑自身的安全。
”
D.安装监控,让钱、孙两位副局长觉得有了安全感,一下变得很敬业,都主动配了监控室的钥匙,参加到监控工作中。
E.这篇小说的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显现出办公室文化背景下复杂的人际关系。
读罢令人叹惋。
(2)文章第二段写钱副局长爱养君子兰,把它养在办公室里,并对君子兰的种类一一加以介绍,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3)结合文章,概括钱副局长、孙副局长这一类人物的形象特点。
(6分)
(4)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的焦点在“该不该安装监控摄像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才高人愈妒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
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
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
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
“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
”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
“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雅量高致,气度恢弘。
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
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
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
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
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
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
之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
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
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
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
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关于智激周瑜:
纯粹子虚乌有。
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
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
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
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
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
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
“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
周瑜去世,孙策痛哭流涕,说:
“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
”
B.周瑜虽然雅量高致,气度恢弘。
但在孙策初亡,孙权即位时,却与老将程普不睦。
他采用非常手段,终于征服了程普。
C.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
《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D.周瑜为了“联刘抗曹”,在鲁肃的主张下把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导致后来东吴伐蜀被刘备挡道。
E.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又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最终,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一直回荡于民间。
(2)作者认为周瑜是“才高人愈妒”,请根据此观点,分析周瑜本色形象特点。
(6分)
(3)结合文本,归纳出周瑜形象被歪曲的过程和原因。
(6分)
(4)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请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和自身的理解,谈谈你对评价历史人物所持的态度,并举出一个被民间错评的人物形象加以说明。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说到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手机,非苹果iPhone4S莫属,这款手机刚登陆中国内陆就产生爆炸式反响,甚至引发了“黄牛党”的哄抢。
B.古人云:
因人成事。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从一穷二白到跨人石油大国之列,关键在于有余秋里、康世恩和王进喜等为代表的一批奠基者。
c.高中学生应该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对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言论不赞一词,更要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对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些具体的工作尚可,经理一职实难胜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B.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c.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D.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
。
中国文学的鉴赏,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①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
②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
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④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
⑤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
⑥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
A.①⑤④⑥③②B.①⑤⑥④②③C.④⑤①⑥②③D.④①⑤⑥③②
16.阅读下列一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10字以内的新闻标题。
(3分)
本报讯(记者耿愿)自1984年开办两年一度的央视青歌赛,今年确定要停办了。
央视文艺部导演王宪生透露,本届青歌赛将延期至明年,主要原因则是“可供选择的人才没那么多”。
上个月,就已传出今年青歌赛可能延期甚至停办的非官方消息。
有传闻是央视领导发现青歌赛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次是金钟奖办得红火,导演组希望接下来的青歌赛能有全新改变。
王导称并未听说过有过传闻,在他看来,原因是“没那多人才,跟不上比赛的频率”,所以停一届并非坏事。
事实也的确如此,青歌赛曾经产生了蔡国庆、宋祖英、谭晶、萨顶顶(微博)等一大批在歌坛颇有影响力的明星,但从2006年以后就再难跟上之前的风光了。
(选自2012年4月9日《长江日报》)
17.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句对话。
(4分)
情景:
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行囊。
学生要替老师背包,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
(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3)每句话不超过25字。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18.阅读下面材料,请你以学生的身份拟写一则网络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
语言得体,富有
文采,不超过70字。
(4分)
近日,先锋派诗人乌青走红,因其诗以极度白话像自言自语又像唠家常的口吻写成,被网友赐名“废话体”。
他最受讨论和质疑的诗歌是《对白云的赞美》: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六、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实名制”是近两年来比较流行的词。
如“存款实名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凯里 一中 届高三 第一次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