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 文档编号:9979187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5.12KB
高中历史 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历史 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历史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寻找夏文化
用考古的方法探究传说中的夏史
史传说、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关系
对其他历史奥秘的探究
提供材料
历史比较
探究问题
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探索夏文化的重要意义
发现二里头
遗址
考古学家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
二里头遗址
的发掘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过程及成果历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难点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区别。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发掘:
寻找夏文化、发现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这些内容一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成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传说”与“史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首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
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
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
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
他们也为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
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如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都取得了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完善,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大事。
它从材料和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田野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序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发掘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
它们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化相连,不仅弥补了某些地域上的空白,而且衔接了年代上的缺环,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科学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专业的研究和发展。
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夏朝历史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
后世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目前考古界尚未发现夏代文字资料和比较完整的年代学标尺可以证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历史仍然属于传说的范畴。
不过,古史传说中夏商周三代一体,商周已经相继被证实,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夏朝同样会被证实,此其一;而且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有些内容的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很相似,这又是促使人们相信夏文化存在的重要因素,此其二;再说,商代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这种文字应该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中曾发现有刻画痕迹,很像是文字的雏形,人们相信,这个过程在时间上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吻合,夏文字只是尚未发现,不会没有文字保留下来,此其三;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传说中的夏朝与商周有很多共同点,而夏以前的文化遗存与夏朝也有许多共同点,但与商朝则很不同,若没有一个夏朝,夏以前的文化与商朝之间的巨大鸿沟就很难沟通和弥合,这中间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就无法解释,只有把夏朝当作信史,夏商周的文明史才完整,此其四。
根据以上四点,人们普遍相信夏朝应为“史实”,而非“传说”。
本课引言由文物插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插图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铜爵,形态为长流短尾,束腰平底,三棱锥足,并装饰有乳钉纹,乃二里头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字内容则重点介绍,由于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疑古”,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
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使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并开始的考古学上夏文化的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建议教师以插图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并思考问题:
顾颉刚的疑古与探索夏史有何关系?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顾颉刚其人,带领学生学习本课。
第一目“寻找夏文化”
教材首先阐述了顾颉刚等学者质疑历史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其后,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将历史文献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对夏文化进行探究。
最后叙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为人们寻找夏文化打开了大门。
(1)顾颉刚“疑古”
顾颉刚疑古,实际上是对历史“传说”提出疑义。
在古代,“传说”和“史实”没有严格区别。
近代科学思想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的“历史文献”,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
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情称为“传说”。
“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曾是传说,往往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起过相同的作用。
它们的最终区别在于是否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若有,即属于历史范畴,可能成为史实;若没有,就不可以说成是史实。
对学生讲明这些,不单纯是能力培养要求上的难易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对待资料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科学思想和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问题。
(2)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多年,因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是一种彩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半坡氏族是其代表。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因发现于河南章丘市龙山镇而得名。
因出土文物以表面磨光黑陶为主,又称黑陶文化。
大汶口氏族是其代表。
1952年,在郑州发现了二里冈遗址,这是比殷墟的青铜文化还要早的早商文化。
它的分布面积与殷墟遗址不相上下,共约25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商城。
新华网郑州xx年2月5日电(记者桂娟程红根)考古工作者近期在位于郑州市闹市区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内找到了它的外郭城,护城壕,确认其面积约13平方公里。
新的考古钻探资料表明,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并且拥有完整的防御体系。
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表明,郑州商城的内城内主要为宫殿区,除宫殿基址外城内还发现有宫城墙、规模宏大的蓄水池、排水沟、大型夯土水井等。
从这些夯土基址的规模以及宏大的蓄水池等设施我们可知内城是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外郭城内则不同,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祭祀坑等。
内城与城外的商代文化层紧密相连,表明它们为一个整体,但二者的保护对象不同,所以功用也不一样。
教学时,建议教师首先与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寻找夏文化?
探索夏文化,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问题。
研究它,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还是中国国家起源问题。
这是中国国家的历史,这是中国城乡开始分化的历史。
其次,老师提供夏史的有关文献资料,提问学生为什么顾颉刚会“疑古”?
特别是夏朝的历史?
回答后,再帮助学生分析“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让同学分组,收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郑州商城遗址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考古成就对寻找夏文化有何意义?
第二目“发现二里头遗址”
着重介绍了考古学家徐旭生从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代的史料,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考古课题,最后确定河南偃师二里头为考察重点的研究过程,向学生展示了科学考古的精神和方法。
如何寻找夏文化?
除了从古代文献资料外,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1.从中原文化系统上看:
即从中原文化体系的来龙去脉上观察。
夏文化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绝不是从别处移植来的,它是中原地区土生土长的固有文化。
2.从地域上看:
探索夏文化,只能在夏墟内寻找遗迹遗存。
夏代地域范围,根据文献记载,东至济水流域(豫东),西至渭河流域,北至汾河流域,南至颍川南阳。
3.从时间上看:
夏王朝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1~前16世纪。
有的认为是公元前22~前18世纪。
4.从社会发展阶段上看:
夏王朝正从原始社会解体,由部落联盟组织到初期国家的形成时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质变阶段。
徐旭生对这些所见不多的材料进行了缜密的考证,推测夏人可能主要在以下两个区域活动:
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今山西霍山以南)地带。
他认为“夏氏族或部落早期活动的中心当在河南中部,不在山西西南部”。
接着徐旭生等研究人员结合学术界给考古工作者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列出了此次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对诸多可能区域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之后,河南偃师二里头成为专家们考察的重点地区。
1959年秋,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寻找夏文化?
引导同学得出结论。
再让同学准备徐旭生先生的有关生平和论著进行交流,着重讲述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考古方法,并提供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夏朝的认识。
第三目“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主要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经过及其重要成果,还讲述了考古发掘的常识及常用工具,分析了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二里头遗址位置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九公里处,包括三个自然村,平面像个半岛。
(2)发掘成果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主要以豫西伊洛颍汝四河流域为中心,但边缘所及,西到陕东,南到鄂东,东到皖西,范围相当大,也颇符合传说中夏代的疆域。
其碳十四测定的时代,是公元前2080~前1620年,也切合传说中夏代公元前21至前17世纪的年代。
过去有人以二里头型为早商文化,最近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文化曾经过突然改变,最后呈现商文化的特征。
是以,目前有人以为二里头文化晚期,正是夏商递嬗之际,而中期以前应当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在偃师的遗址第三期出土一个大型宫殿基址。
殿堂是一座30.4×11.4平方米的大建筑,坐落在方形夯土基址上,夯土台高出地面0.8米。
夯土土方达2万立方米,须十万工日始能完工,殿堂是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木结构,成列的柱洞有石础为底。
屋顶大约是草顶。
堂前大庭,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足可容纳万人。
宫殿四周有一组廊庑建筑。
宫殿正门在庭内,是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
整个宫殿,当年必定气象壮伟,象征了巨大的政治权力,足以动员十余万工,来建筑这个大型建筑。
至于一般平民,大约居住在半地下室草顶的浅窖穴中。
青铜器中的工具,形体较小,如凿,多仿自石器、骨器。
青铜兵器则有大型的锁与戈及小型的箭镞,也多仿自石器。
礼器仅见尊,仿自陶器,有陶范、石范及铜炼渣出土,分别出土于二里头及东下冯遗址。
陶器上往往出现刻划符号,有的符号(如羌)根本就与甲骨文的文字相似了。
有大型宫殿,足见二里头已有了强大的政治组织,以动员相当的人力;其体制之差别,也足以说明政治权力的尊崇。
有文字,似可指明二里头文化已踏进用符号交流的领域。
铜器出现了,但仍以仿制石器陶器为主,可见其原始性。
这些条件,的确符合国家初起、文明肇始的情况。
(3)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夏文化主要是在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又高于其他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实体。
夏文化的来源又是多元的。
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图、资料介绍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并将有关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消息提供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最后让学生讨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吗?
为什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寻找夏文化”一目的教学。
先用回忆法,帮助学生复习尧舜禹的传说,提问“传说”与“史实”有何区别?
导入新课。
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要“寻找夏文化”?
并请学生提供顾颉刚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有关资料。
关于“发现二里头遗址”一目的教学。
先应讲清楚如何“寻找夏文化”?
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领一个课题,如,仰韶文化组、龙山文化组、郑州商城组;或分领课文中现成的重要课题,然后各自准备,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老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一目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查找资料,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结合起来。
2.教学案例
略。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1.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何影响?
解题关键:
影响。
思路引领:
“激将”。
答案提示:
顾颉刚等学者的“疑古”,促使中国学术界开始将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虽是“激将”,却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
2.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是如何找到二里头遗址的?
解题关键:
发现二里头遗址。
思路引领:
如何整理和运用历史文献材料。
答案提示:
徐旭生先生先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关于夏史的资料,然后确定夏朝的活动范围,再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推断二里头为考察重点。
【学习延伸】
1.半坡氏族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等。
2.最主要是到今天都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夏朝历史的可信性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证实。
这项目标的提出,与现在的考古成就相符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4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法
2.问题总结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1.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1.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
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
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
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
从我们的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骄傲”的历史——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而兴盛于黄帝,接下来便是尧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坟五典。
如果再向前追溯,还有燧人氏(暗示已会使用钻燧取火)、有巢氏(暗示人们在树上结庐而居),这是多么遥远的历史,这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
但是,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传说时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走向繁荣的时期,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
古希腊、古埃及等几大文明的历史,在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显著,古史年代历历在目。
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传说时代,还要延续更长。
转回身再看看我们的历史:
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如此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时间尺度。
另一方面,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民族的自尊心有影响。
我们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究竟怎么样?
这不是凭着我们的爱国热情所能解释的,而是需要科学的论证,我们要很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
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步科学化,制定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
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
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
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文历法算术、一个是科技测年技术。
考虑到国家“863计划”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量,我们当能掂量出来。
第一目“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教材先介绍中国考古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掘,确定了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明的对象。
再介绍常见的考古证明的方法。
可先请学生阅读第一、二段内容,老师可先了解同学对夏史了解情况,5000年,一个美丽的传说。
迄今为止,关于三代纪年的说法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少学者为了研究一个特定的年代,便可耗尽其毕生心血。
5000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早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想到过,它会成其为一个问题。
正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闻,使人陡然发现,它居然确实是一个问题。
资深历史学家李学勤这样解释:
5000年历史的说法来自《史记》等历史文献的记载。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称,5000年历史说确实是模糊的,因为古书的记载往往互相矛盾,很不可靠。
历史要成为信史,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率先对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进行质疑,始于20世纪初。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一语震惊学界:
“东周以前无史。
”古书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只能当做神话与故事来读。
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包涵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而遗址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的文化,考古学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址有:
大型宫殿遗址,这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中国历代帝王宫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延用,号称“中华第一王宫”;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
这里出土的青铜容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夏商文化的一个界标,对于探寻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夏商周断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目“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
在本目中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夏遗址考古新发现和一些考古成就。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考古学者确定夏年代标尺的方法是什么?
夏朝的始年又是如何确定的?
从新砦遗址的发现过程我们可发现在进行考古研究中应把握哪些原则?
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示?
首先,介绍古今测年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从新砦遗址的发现过程我们可发现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
古代年代学的研究工作,不是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开始的,也不能说从近代才开始。
实际上,我们的古代先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在司马迁之后,很快就开始做了。
司马迁为什么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没有给出一个详尽的年表,那是因为司马迁非常实事求是、非常谨慎。
他在《史记》里面明确说了,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也有年数,可是这些年数比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便弃而不用。
因此,在司马迁之后,很早就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第一个做这方面系统研究而且具有非常优异的重要成果的是西汉晚年的刘歆。
刘歆不但是一个文史学家,而且是一个科学家,在天文历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成就。
刘歆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推算的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
《世经》的主要内容收录在《汉书·律历志》里面。
《汉书·律历志》这部分,就是根据刘歆的《世经》编写的。
刘歆做了很详细的推测,对于古史给出了一个年代系统。
根据他的推算,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122年。
这个数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还有影响。
从刘歆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学者进行了推算和研究。
不过,他们的工作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能突破的地方。
这是因为,从西汉刘歆一直到清代中叶的学者,他们研究这个问题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书,而且他们所用的古书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书。
相反的,司马迁所见到的从黄帝以来有年数的材料,绝大部分是他们都看不到的。
因此,虽然他们的推算在某些点上可以更精密化,但总是跳不出古书的范围这个局限。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年代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晚清以来,情况有些不同。
因为清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金石之学特别繁荣发达。
有些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就是金文,来研究古代的历日,这样,就突破了过去单纯依靠古书的局限。
特别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在古书的材料之外,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
考古发现的材料多是古书里没有的,对于年代学的研究就增加了很多的资料。
这可以说是年代学研究的第二个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只是中国人在研究,还有日本人、韩国人以及西方人都参加了研究。
很多人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可是必须说,他们的工作还是有局限的。
这是为什么?
因为年代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甚至两个、三个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所牵涉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但需要有文科的研究,还需要有理工科的手段。
必须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成果。
20世纪,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高中历史 41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41 里头 遗址 发掘 教案 新人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