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978984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656.69KB
北京市101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北京市101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101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101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北京101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著名思想家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写道:
“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
”下列哪项政策也是该执政官所为
A.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B.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
C.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 D.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
2.公元前449年,罗马公布《十二铜表法》。
关于该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结果②标志古代罗马成文法出现
③协调了罗马公民间的利益④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古希腊某哲学家指出,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
提出这样主张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4.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
“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
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5.“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下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6.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
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
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
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法国B.荷兰C.西班牙D.意大利
8.据英国史学家估算,1688~1701年之间,英国经济增长迅速,国民财富增加了20%。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光荣革命”后政局稳定B.世界殖民霸权最终确立
C.责任制内阁的逐渐形成D.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9.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遭到否定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0.有学者指出:
“与美国不同,英国议会的党派色彩直接决定了政府的构成。
”其理由主要是
A.政党政治制度的形成B.三权分立原则的破坏
C.责任内阁制度的建立D.《权利法案》的规定
11.“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
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12.以下各项,体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之处的是
A.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B.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C.强调现世的物质享受D.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13.“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强调了灵魂得救的自我因素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14.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对伏尔泰上述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①正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②正确评价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③借以批判法国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④他对中国社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
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
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6.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为此,美国推行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17.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
“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彻底限制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18.有学者说,“美国的国家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联邦制,而是一种联邦制复合政体,既具有联邦制的特点,又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此观点主要
依据美国
A.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B.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C.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相互制约
19.“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
”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
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
20.启蒙运动发展了人文思想,这种发展体现在
①追求现世幸福②重视人权保障
③否定神权政治④构建民主政治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1789年法国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
“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地来自国民的权力。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②形成了近代立法规范
③否定统治者的专制权力④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23.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本的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24.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
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
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25.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
1733年技工凯伊
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
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B.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
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D.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26.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A.造船业B.采煤业C.机器制造业D.纺织业
27.下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
对造成这一运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
B.工业革命激化了抢占商品市场的竞争
C.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恶化
D.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8.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2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
列宁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的国家生产和分配。
但实践使列宁
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种新政策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危机B.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和发展经济
C.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主要特点D.完成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30.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31.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32.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
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5.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3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37.“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38.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3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40.下表是美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项目
时间
占全国就业人数比例(%)
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工农业
服务业
工农业
服务业
1950年
45
55
47.4
52.6
1970年
34.2
65.8
38.4
61.6
①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③国家调整产业结构④“新经济”在美国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1.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42.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4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44.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5.对下列当今经济区域集团的评述,正确的是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
②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④经济区域集团化完全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6.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47.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48.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49题17分,第50题13分,第51题12分,第52题10分,共52分
)
49.(17分)国家安全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振兴发展。
材料一
图X《秦朝驰道》图X《罗马帝国大道》
材料二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道路和桥梁,同其他古代社会修建的道路一样,也刺激了经济的一体化:
尽管最初建设时考虑的是军事用途,但是之后,这些路桥却成为内部商业交流的通衢。
公路连接了罗马帝国的各个部分。
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一直延伸到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以深入撒哈拉沙漠。
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也新建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秦朝驰道和罗马帝国大道的共同特点。
(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6分)
材料三14—17世纪初,结伴航行成为保护英国海上贸易商船安全的主要办法。
其基本情形为:
商船对自己进行武装,而后结伴出航,英国官方担当了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官方开始在需要时向商船提供军舰护航,以加大对海上贸易商船的保护力度。
随着英国海外贸易和商船数量的不断增加,护航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愈加严重,同时法俄贸易攻击意
图愈加明显,19世纪80、90年代,英国放弃了对海上贸易提供直接保护的政策,确立了海军封锁攻击政策,即在战争开始之时,采取及时封锁敌方海军军港和主动攻击敌方据点、海上贸易商船等行动,以控制和吸引敌方海军力量,从而达到保护海上贸易的效果。
——摘编自《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2)阅读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3分)结合所学,请任选一个演变阶段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50.(13分)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但始终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材料一二战后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较高的时期。
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积极利用国际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
政府和私人企业都认识到科技水平的重要意义,因此不惜耗巨资促进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另外,无论是民主党政府,还是共和党政府,都不得不顺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潮流。
——《战后美国的经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到7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8分)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
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
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每次金触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箫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柞《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思想和战略》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
(2分)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3分)
51.(12分)科学揭示规律——科学解放思想
“他(哥白尼
)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
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
“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
“以达尔文著作的出版为界,在此之前是传统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意识占据着统治地位。
那种世界观得到了圣经权威的认可,……认为动植物物种是各自分别被创造出来的,而且自它们产生以来就
从来不曾改变过。
”
“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
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
阅读材料,模仿示例,简述以上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并从思想解放的角度阐释其影响。
(12分)
示例:
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所鼓吹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得到独立的发展。
52.(10分)社会在不断发展。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需要用辩证、综合视角去审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
论已久。
两派争论情况简表
怀疑论者
肯定论者
争论1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
印
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争论2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
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争论3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史实不符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地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争论4
各种印刷本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地转抄,抄本近200个
共识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地了解,始于《行记》,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8分),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2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C
D
B
A
C
B
D
C
D
A
B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D
D
C
C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101 中学 学年 历史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