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文档 2.docx
- 文档编号:9977640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4.98KB
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文档 2.docx
《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文档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文档2
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
发布日期:
2008-10-3012:
08:
59浏览人数:
556
罗戟: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系教授系主任
2000年时的一次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研讨会在南京举办,全国有摄影专业教育的院校也就七八家,八年不到,今天参加会议的院校有近六十所,若加上没有到会的,应该接近一百所了。
如此繁荣的摄影教育事业,充分反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摄影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如何培养摄影专业的应用人才,是我们这些教学工作的从业者必须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
多年来,摄影的专业教育是存有诸多误区的,无法解释的话题一直困扰着我,摄影专业应该教什么?
怎么教?
它需要什么样的学科支撑?
如何建构符合它发展的知识结构?
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它们可以生长在一个平台上吗?
若在艺术学科中,视觉表现的训练,对新闻摄影的伤害会有多深?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理解摄影。
南师大是我国最早开设摄影教育的院校之一。
过去,我们开设的课程应该代表着当今大多数院校的教学流程,诸如:
相机与镜头、黑白暗房、摄影构图、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
用的基本上都是电影学院的教材。
“决定性瞬间”、“抓拍光荣,摆拍可耻”是教师的日常用语。
摄影的教学流程就如同一个分解了的生活复印机。
二十年前,这台复印机的操作技术是有着相当高的门槛的。
一百个人手中没有一台照相机。
而今,一百个人中有一百五十个照相机,不用知道相机与镜头的知识也能拍出一张照片,就如同打开彩电时没有人愿意去关心它是电子管的还是晶体管的一样。
因此,我们这些做教育的走到一起,谈谈我们的明天是十分必要的。
张大力先生的作品给我非常大的启迪——对于摄影真实性的期待有多重要。
仅从近期的藏羚羊事件(使用PS重组了青藏铁路开通的画面)导致报社领导被撤职,拍摄者下岗的悲惨结果。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是多么认真地维系着摄影的真实性,希望摄影师与照相机一起承担起生活的复印机的作用。
“摆拍与抓拍”的话题更体现出摄影者的执着。
照片就是事件片段的冻结,基本上代表着过去对摄影的全部解释,而我们的大多数摄影教学流程,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坐标的。
复印机的工艺流程与艺术学院强调表现性、创造性的教学框架没有任何契合之处,进行摄影教学其实就成为一桩痛苦的事。
张大力先生花费大量心血收集到的比对照片,让我们发现我们苦苦厮守着的,仅是如此脆弱的信念。
建国之初,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就有改变原作内容的例子,之后年年不断。
“国家主席背后的随从更换成国徽”、“雷锋背后的小树苗变成了青松”等等。
应该说,摄影的工作,按下快门之后远远没有完成,白话中的暗箱操作其实就是摄影环节中最重要的工具。
根据人的愿望,改变影像,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刻释放,是摄影为何如此迷人的真正原因。
摄影在一些行业中可以扮演复印机的角色,其史料及文献的特征是其主要的技术属性,但是,在艺术行业中,尤其在今天,重新审视摄影教学在新的层面上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认为,在摄影的快门按下之前,有大量的关注话题,如:
拍什么,怎么拍,如何组织画面,如何使用光线,是否需要修饰对象等。
而按下快门之后又有图像画面调整,图像色彩调整,多张图像吻合,数字化三维图像制造与二维图像的整合,交互式影像呈现,平面纸质或网络屏幕展示等。
承早期暗房技术对摄影师的启蒙,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毫无顾忌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影像。
过去,我们教学可能更关注摄影的“摄”,而今天摄影的“影”则是我们的话题。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摄影教育的美学训练才能呈现承上启下的作用。
摄影的从业者,才有可能展现出专业的特征。
而“摄”的工作也因其低门槛,让人们轻易的享受获得“图像”带来的乐趣。
当然,依据摄影的记录特性,复制生活、复制现场、复制自然的功能由来已久。
“复制”这个技术也在不少非艺术的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一定会因为内容的原因使自己处于从属的角色。
在这些学科中,摄影很难有自己的语言。
因此,分清摄影应用层面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术学院的艺术氛围中,强调摄影的表现性特征有着丰富的土壤。
我们将摄影的教学工作分为“摄”与“影”两个大类,大量压缩传统摄影类的课程。
通过分类,强调图像产生中的后期数字化影像处理的程序,称学科为“摄影与媒体艺术系”。
不仅影像的表现,甚至音频处理技术,也是我们的教学内容。
如此的课程安排,让我多年的困惑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摆脱旧的摄影教学流程,让我们与时代的发展贴靠的更紧。
只有此刻,我们才有可能去说“我们进入了读图的影像时代”。
当然,多元化的发展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如此呐喊,其实只是黑巷中的壮胆。
全国从事摄影教育的院校都有着自己对摄影教育的理解,彼此欣赏,互相享受,是我们走到一起的目的。
我们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是想让大家看到我们不仅仅在教学,同时我们还在思考。
钟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系主任
1992年以后,其实摄影就作为了一门工具。
新闻摄影,电影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等等。
摄影分三类,理论类、史类和其他类,更多受关注的是其他类。
艺术类学科中的摄影还是二级学科,现在的摄影还是属于文科,不能独立成一级学科。
摄影目前还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但理论人才不可或缺。
我们不能把它定义在技术层面,面对拍什么,画面组织,记录后的画面呈现都要认真考虑。
记录后的画面呈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数字终端还是不够高层次。
我们不能总是让学生拿数字文件去打印,搞不定打印机,要学会数字输出。
我们已经把后期技术大量充实到我们的教学内容当中去了,把数字输出作为一个教学流程来教,相当于过去传统暗房的冲洗,配药,这作为摄影教学流程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宿志刚: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
在北影,数字输出不是教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这是社会的一种趋势。
在数字输出的问题上,他们的水平甚至比老师的水平还要高,一些毕业生建立了输出工作室,输出的图片质量比学院输出的还要好,经过了半年的成长,他们的工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高校摄影的进步反应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进步,大家坐在一起建立一个平台,没有体制,是一个“互帮带”的平台,没有组织任务,各校可以开放自己的教学条件,相互合作,向好的学校学习,几次高校座谈会、两次大展是教学力量的体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向社会证明高等教育取得的成效。
会议提供平台,高校间建立了关系。
明年秋季我们还要做一次高校影像展览,我们要继承并推动这种好的态势的发展。
我们只要能推动摄影教育的一点点发展,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足够无撼了,无愧于这个时代。
关于学生就业的问题,我觉得不用担心就业,老师放心培养,包装、推广,我个人的想法是动用平遥这个平台,来对高校摄影进行重新包装,推动摄影教育二十年发展。
我准备在院子里将各个学校学生的作品进行独立展览,多个院子形成一个高校群,所有的媒体都可以拿来运用;另一个出路是进入画廊,作为推介学生的平台。
王传东:
山东工艺美院数字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
这两次大展大家都在推崇后期技术,但每个学校定位不一样,我们学校和南师大的教学研究型不同,我们是实践教学型。
因为当今中国整体照片制作品质存在很大问题,高校技术控制存在很多问题,这对职业的破坏很大,我们不培养大师,我们培养的是真正会用计算机的人。
我们下一步是要进行课程的交流,可能对大家的教学更实用,更直观。
胡晓阳: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在艺术的层面来讲,界限在淡化,拍服装与拍静物没有本质的变化,各个行业在摄影中交融,时尚摄影需要介入其他学科的东西,在很多时候,摄影技术层面的东西越来越低,让摄影结合多个行业是它的发展趋势。
李太保:
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学院副院长
在教育部艺术学中,摄影已经上升为一类学科。
孙钢军:
中州大学
每个学校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办学中遇到很多问题,就此列出两个问题,希望讨论予以解决。
1、学生就业问题(问题较为突出)2、实习问题(无处可去)
方肃:
湖北美术学院
我们今年才招收摄影专业的学生,我比较消极看待摄影专业,我们设立摄影专业是大势所趋。
我这几年作为旁观者对此有些思考,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培养的方向也不一样。
我觉得南师曾经和英国学校联办的艺术周形式非常好,但联手教学的成本非常高,国外可以过来,我们却过不去。
我认为我们能不能借助外出交流的机会做一些命题,做一些教学的展览。
最近这两次会议教师的交流还是不够,大家的风格各自都不清楚。
教师参展的事情应该在今后重视起来。
今后的展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最后,我们摄影教学是不是除了商业摄影,广告或者其他还有可能做一做。
我们可以更加关注中国新兴文化的东西,在摄影教学中间这种方式是空白的。
就业问题不是高校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做些实践性、表现性的东西来适应这种局面。
王振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广告设计,图象制作,商业摄影三个专业各自目的不一样,我们培养的是技师。
现在的摄影已经成为辅助其他学科的工具.如果不了解科技产品的属性,不可能学好摄影.摄影必须建立在科技技术属性学的基础上.假设我们学摄影没有技术基础它就不叫摄影,叫图像。
提出三个基本问题:
1基础教育.2掌握摄影图像的领会.3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总而言之,结合三方面,形成统一.
如何建立一个摄影体系,让学生受益.
李念平:
广西大学摄影理论教育专家教授
三十八年的摄影教学史,教过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现在作为辅助课程,摄影在短短一百多年来起了这么大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作用,关于摄影概念的理解如果不清楚,我们怎么清楚这个属性,摄影是建立在摄影属性上的研究,现在非常强调创意,没有控制没有技术,商业、职业摄影对技术要求更高,有想法完不成计划。
摄影作为工具,技术转化为艺术的过程,有了想法必须有技术去完成,不然只是空中楼阁。
魏致静:
中南民族大学
摄影这种说法被图像所代替,现在图像是讨论最多的问题而不是摄影的问题,关于影像和文字,表现怎样的东西比较重要。
学生学习摄影不考虑数字,技术多的不重要了,不管是赞扬技术还是蔑视技术,主要原因是被技术吓到了。
用影象表达思想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老师要多追求影象的文化和价值,先把学生的兴趣提高起来,今天的老师把自己的担子压的太重,事实上老师仅仅只是一个辅导者和帮助者,不需要成为通晓百科全书的人才,学生才是主体。
徐国武: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影像艺术系系主任
很多院校老师谈了很多,确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每个大学的教育责任不一样,中国这体制要清楚,我们跟搞其他教育的人不一样,要健康的把我们的责任做好。
刘志超: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
南师承接了这份任务,办的务实、简朴、有效,请了很多专家。
我们现在的摄影缺的就是务实的东西。
高校老师写书的多,但是活动力很差,并无对外的展现。
以后摄影系的学生会增多,今后摄影的发展要靠教育事业的发展。
摄影要具有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
思想性的强调非常重要。
大学培养不出艺术家,艺术家是社会产生的.下面我根据这些讲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技术与应用:
技术要增加新的内容,艺术家是社会凝炼出来的,是大家公认的。
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太高,学校应该相应的授予思考方法,加大影响摄影专业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
二、学科与专业:
关于学科建设,把摄影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很难,现在是一个磨合期,变成独立学科是一段漫长的路。
学校要结合专业搞课程,逐渐形成体系,自己去完成,“不靠”、“不要”、“不等”,各院校完成各自的事,学科建设还是要理论建设。
三、个性与共性:
各高校有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
四、技术与艺术:
商业摄影,技术要过关,要有文化含量,要用哲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战略是要因地制宜,定位。
五、教材和人材:
不应该全国统一教材。
六、务实与务虚
七、质量与品牌
八、评价和成果:
充分把高校协会和社会的摄影协会形成合力,加强团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高校摄影学科建设的构想文档 中国高校 摄影 学科建设 构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