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975876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97KB
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
教材P65活动
1.1980~1988年最多;1960~1969年最少。
2.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教材P67活动
1.略。
2.有关系。
因为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较轻,所以相对损失较低。
教材P70活动
1.略。
2.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和地震,除此之外,农作物病虫害比较多,沿海地带有台风灾害等。
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不仅是降水量不丰富,最关键的是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
全年大部分时间,特别是春季,降水量少,加之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此时又是农业需水量最大的时节,所以干旱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的威胁十分巨大。
在夏季,尽管总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集中程度高,在降水量少的年份或降水量少的时段,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巨大,人民生活、生产需水量大,旱情也十分严重。
正是由于降水集中,在降水多的年份或暴雨期内,降水强度大,加之该地区地势低平、洼地较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塞,导致该地排水不畅,洪涝灾害极易发生。
3.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但要想完全解决该平原的缺水问题还任重道远。
黄淮海平原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造成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
因此要想更好地解决黄淮海平原的缺水问题还要注意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材P71活动
1.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受灾人口和成灾农田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上升。
2.损失逐渐上升,而且递增率越来越大。
3.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台风灾害比较严重;广东省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地震灾害比较多;广东省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风进退快慢的不同,往往会在不同的年份形成洪涝和干旱;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度比较大,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数量以及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都比较大。
教材P72活动
1.地形:
地表破碎,坡陡沟深;气候:
年降雨量少且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为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
黄土裸露,土质疏松,植被稀少;人类活动:
人类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稀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使黄河中游河床下切深,下游成为“地上河”。
中游:
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和原有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下游:
一方面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了华北平原,这是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下游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地上河”,导致防洪压力极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对。
黄河的水患,主要是下游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升高,黄河成为“地上河”,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治理黄河的关键在治沙,而治沙的关键就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教材P73~74活动
1.长江中游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理环境:
①该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时,雨带便在长江沿岸滞留,雨量过大。
②长江中游地区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上游与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时,对干流河道造成极大压力,易产生洪涝灾害;反之,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雨带北移速度比较快,长江中游地区较长时间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天气,同时该地区工农业需水量大,又进一步加剧了旱情。
③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以山地地形为主,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
2.可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因素进行分析。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表是1971~1995年全球自然灾害的年均遭灾人数(单位:
万人)。
读表完成1~2题。
损失状况
地震
洪水
干旱
火山
死亡
1.91
1.27
7.36
0.10
受伤
2.63
2.07
0
0.03
受影响
168.83
6004.13
6069.26
9.43
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
合计
197.13
6331.61
11.9
11.07
1.上表所列的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分别是( )
A.干旱、地震 B.洪水、火山
C.干旱、洪水D.地震、火山
2.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有( )
①影响范围较小
②能及时预报
③多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山区
④持续时间短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解析:
第1题,从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地震的突发性最强,不易监测。
第2题,火山影响的范围小,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山区。
答案:
1.A 2.D
2015年7月,台风“灿鸿”和“莲花”在我国广东、福建登陆,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小于地震灾害
4.如果同样级别的强热带风暴发生在非洲沿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 )
A.更大B.更小
C.一样大D.无法比较
解析:
第3题,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也不例外。
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经济领域的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相比,若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就没有可比性。
第4题,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防抗灾害的能力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更大些。
答案:
3.B 4.A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5~6题。
5.①处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B.寒潮、荒漠化
C.台风、暴雨D.洪涝、水土流失
6.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 )
A.②⑤B.④③
C.⑥②D.③⑦
解析:
第5题,①处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处内陆,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寒潮影响比较大。
由于降水稀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灾害较少。
第6题,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
答案:
5.B 6.B
2014年5月5日,西南干旱地区终于迎来了降雨,但长期以来的旱情却依然没能得到缓解。
而新疆防汛部门正积极筹备防凌、防汛工作。
据此回答7~8题。
7.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①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②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③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8.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①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②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③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④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7题,旱灾即水的供给量远小于需求量,西南地区虽位于湿润地区,但由于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即水的供给量减少;而此时期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即水分的损失量较大,从而导致了旱灾。
第8题,新疆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该地的洪水不太可能是降水过多造成的;结合我国地理知识可知,该地的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因此这里的洪水最可能是由积雪融化引发的,可以通过疏浚河道、修堤筑坝等措施加以应对。
答案:
7.D 8.D
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年均损失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东部灾害损失等值线的数值比西部高,是因为( )
A.东部自然灾害种类比西部多
B.东部人口比西部多
C.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
D.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灾害数量比西部多
10.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春季常有旱灾
B.乙地夏季常有涝灾
C.丙地秋季常有台风
D.丁地冬季常有寒潮
解析:
第9题,从图中自然灾害年均损失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高,这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地区高,因此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
第10题,甲地为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春季常发生旱灾;乙地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常发生涝灾;丙地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有台风;丁地处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冬季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答案:
9.C 10.D
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孕灾环境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海洋灾害区、东南沿海灾害区、东部灾害区、中部灾害区、西北灾害区、青藏高原灾害区六个灾害区。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属于东北灾害区
B.②属于海洋灾害区
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区
D.④属于西北灾害区
12.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区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暴雨、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
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C.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D.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区,③属于中部灾害区,④属于西北灾害区。
第12题,中部灾害区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东南沿海灾害区主要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西北灾害区主要灾害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答案:
11.D 12.D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13~14题。
甲
乙
丙
丁
广东
☆☆
☆☆
☆☆☆☆
四川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13.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4.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山脉阻挡
③降水丰沛
④纬度位置低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第13题,结合题干,由表中信息可知:
丁类问题在广东省表现最为严重,可判定为酸雨;丙类问题在新疆表现最为严重,应为土地荒漠化;甲类问题在山西表现最为严重,应为水土流失,则乙为寒潮。
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类环境问题为寒潮,广东省此类灾害不严重的原因一是纬度位置低,热量条件好;二是南岭等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冷气流入侵。
答案:
13.B 14.B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不属于黄淮海平原主要灾害的是( )
A.水土流失B.春旱
C.夏涝D.地震
16.下列对春旱治理的措施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水库
②发展节水农业
③大力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15题,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不易发生水土流失。
第16题,过度抽取地下水易形成地下漏斗区,甚至引起地面沉降。
答案:
15.A 16.B
下图为我国洪水发生频率分布图,据图完成17~18题。
17.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湿润地区
D.外流区
18.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
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
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
解析:
第17题,根据图中图例判断,并结合选项比较分析即可。
第18题,东北地区水灾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建国后人类大规模开发沼泽湿地造成的。
答案:
17.D 18.B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19~20题。
19.图示区域应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地震B.洪涝、泥石流
C.台风、滑坡D.寒潮、风暴潮
20.图示区域该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
A.高山冰雪大量融化
B.人类在沟谷堆积碎石
C.地形起伏大,降水变率大,多暴雨
D.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第三级阶梯交界处
解析:
第1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定图示区域为四川盆地,该区域的灾害主要有洪涝、泥石流等。
第20题,四川盆地地形起伏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容易引发洪涝、泥石流灾害。
答案:
19.B 20.C
二、综合题(共40分)
21.读某次震级为里氏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15分)
总人口(万人)
建筑面积(万m2)
地震中
灾后死亡人数(人)
伤亡人数(人)
经济损失(亿元)
倒塌建筑(万m2)
A
127
8119746
34762
176.310
3187789
187
B
16
168837
1487
3.462
34163
77
C
1.23
362
56
0.00087
217.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4分)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6分)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特点并分析原因。
(5分)
解析:
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
结合图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第
(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第
(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有关。
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逐渐增大。
原因:
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对条件较弱。
22.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三类地区的划分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请说出我国“一类地区”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8分)
(2)总结我国自然灾害“三类地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
(5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一类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西北内陆地区。
青藏高原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干旱。
第
(2)题,“三类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该区域经济发达,抗灾能力强,其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答案:
(1)①地震。
原因:
处在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
②干旱。
原因:
距海遥远,高山阻挡,天然降水少。
(2)东部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抗灾能力强,灾害对该地区危害程度较轻,所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23.受季风影响,我国多洪水灾害。
下图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的多年平均受灾比的月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注:
受灾比为遭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
(1)黄河流域受灾比在________月最高。
(1分)
(2)黄河洪灾多发生在________游,长江洪灾多发生在________游。
(2分)
(3)简述黄河和长江洪灾出现位置不同的原因。
(4分)
(4)为减少水灾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5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黄河流域受灾比在7月最高。
第
(2)(3)题,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易发生洪水;长江中游多支流、多曲流,加之河道弯曲,易形成洪灾。
第(4)题,防御洪涝灾害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
(1)7
(2)下 中
(3)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易发生洪水。
长江中游多支流,多曲流,支流同时涨水,使干流水位抬高,加之河道弯曲,水流受阻,可能会溢出河道,形成洪灾。
(4)上中游种植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利工程;保护现有植被;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堤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学年 湘教版 地理 选修 素养 同步 第三 整合 提升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