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oc.docx
- 文档编号:9975014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54KB
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oc.docx
《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oc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
分校(站、点):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
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选
题
目
的
和
意
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性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
由于其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因此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相关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展开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特征、作用等方面的阐述,总结出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终找到促进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从而为研究的实施提供理论性的帮助。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非营利性组织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因此很多的研究观点都比较新颖。
黄伟在《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从社会结构、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刘春湘《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中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处于成长初期,存在着筹资困难、运作不够科学和规范等问题,其成因在于非营利组织独立性缺失、法制滞后、产权模糊以及治理结构不合理等。
为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必要理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非营利组织自身应坚守使命、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披露。
2013年,王凤鑫在《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研究》中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政府和市场外的第三部门,从社会、政府和个人的资金支持、完善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放宽双重管理体制的限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都给出了对策。
秦兆敏的《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中说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应该是集合了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
会员大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应该设立,理事会是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核心,对组织的最终绩效负有职责。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
究
的
主
要
问
题
第一,非营利性组织对于政府和社会产生的重要作用
第二,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格局和创造效益的方式
第三,研究非营利性组织中的官办化和政府化倾向,对其管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对策,确保政府对其的指导与保障
重
要
观
点
1、非营利性组织需要明确的定位,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
2、非营利组织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还要有有效的培育机制,运行的全部过程中要有评估、有监督。
3、非营利性组织要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保持创新,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研究进度计划
2016年9月1日至9月20日进一步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著作、科研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
2016年9月21日至10月15日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形成论文初稿。
2016年10月16日至11月10日对初稿进行进一步修改,形成终稿。
论文提纲
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
[1]王凤鑫.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2]王海峰.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农业,2011
[3]薛艳霞.非营利组织相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2
[4]朱珊珊.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探讨[D].山西大学,2012
[5]秦兆敏.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黄伟.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
[7]陈晖.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智富时代,2015
[8]李璠妮.社会资本视角下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9]刘春湘.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
[10]傅莉莎.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与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2
[11]王赟.浅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开题报告审核意见
审核组长(签名):
__________
审核小组成员(签名):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性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
由于其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因此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相关问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笔者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从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特征、作用等方面入手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后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最后得出结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非营利性组发展行政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非营利性组织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了社会事业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非营利性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家与市场中的空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这是因为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社会公众的需求,市场在运行中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非营利性组织充分发挥其填缺补漏的作用。
虽然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巨大,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促进非营利性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行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非营利性组织的基本概述
(一)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
非营利性组织英文全称Non-ProfitOrganization,通常简称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来源于美国,但目前在学术界关于非营利性组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萨拉蒙(L.Salamon)和安海尔(Anheier)通过研究与比较12个不同国家的非营利性组织,从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必须具备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五大特征,这一定义得到了欧美国家较为广泛的认可[1]。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定义过于严谨与刻板,如果按照这一定义“对号入座”,许多国家的非营利性组织并不具备这五项特征,其中也包括中国。
因此,我国就有学者提出应该以组织从事的事业为依据来定义其性质,而不应该局限于理论上的定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展开了管饭深入的研究,但也未形成严格的定义,多是以鼓励与促进非营利性组织发展的视角予以界定。
笔者认为,非营利性组织首先应该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的组织。
(二)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
1.非营利性
这是非营利性组织最鲜明的特征,非营利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
按规定,非营利性组织可利用合理合法的形式开展经营性活动,但其收入不可归个人所有也不可进行分配,只可用于组织活动与促进自身发展。
非营利性组织在开展活动之前,都会公开组织的使命与目标,通常都具有社会公益性,致力于解决政府与市场无法顾及或难以及时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包括人口、人权、卫生、教育、环保、贫困、民族、妇女儿童保护、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
2.非政府性
每一个非营利性组织都是独立的自下而上的民间社会组织,通常都不会采取集中领导的管理体制,即便是组织有领导人,但是与成员员都是平等的关系,成员之间也是平等、自愿的组织在一起。
非营利性组织获取公共资源是利用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的承诺、协商、竞争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因为非营利性组织展开活动的目标通常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公众的整体利益,因此,非政府组织也是政府之外一股不可或缺的公益力量。
3.组织性
非营利性组织通常都有完整的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是一种具有制度性的正式组织,并且在组织目标的指引下经常开展各种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临时性的社会团体,即便是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也不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的范畴。
另一方面,只有获得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才能称之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过注册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才能对外订立合同,在合同的约束下,管理者也不会因为开展组织的合理活动而面临法律上的责任。
4.志愿性或互益性
在非营利性组织内部,无论是其体制、成员还是其活动方式都不是以营利和谋权为目的的,而是在志愿精神的指引下开展利他或者互助的活动。
通常,非营利性组织是建立在较高的道德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求物质回报,因此,非营利性组织在扶贫、环保、慈善、文化等社会问题上能完成政府与企业无法直接完成得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非营利性组织的非政府性与志愿性,因此决定了其在管理上是自治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运作是透明的,这些特征构成了非政府组织的生命力与社会价值[2]。
(三)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
1.作为政府的补充,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大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公众对于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政府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服务者,因此在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之下,政府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满足数目巨大、种类繁多、甚至彼此冲突的各种需要。
非营利性组织本身就是在社会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根本宗旨就是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填补政府在这方面的不足。
2.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由于其体系较为繁冗且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通常对社会上新的需求与问题难以做出及时地反应,因此政府在工作中难免出现顾及不到的方面,而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灵活机动、应变能力强,能够满足一些社会群体的特殊需求,因此在处理某些社会事务时能够有效弥补政府的不足。
例如:
在面临突发事件时,非营利性组织可以说动就动,而政府部门通常需要会议决定,而且非营利性组织可以深入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是政府部门难以做到的,因此。
非营利性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3.缓解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现代政治理论的观点认为:
政府的合法性是由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决定的。
在当今社会,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民主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壮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府承担着公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期望,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在期望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是必然的,因此就会导致公众怀疑政府合法性,而非营利性组织在发展与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分担政府的社会压力,进而缓解政府的合法性危机[3]。
4.传播与倡导社会文化价值
非营利性组织既能提供社会群体所需的公共物品,也能倡导与传播社会文化价值。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最具有社会效益的民间组织,其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非营利性组织具有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的特征,因此也能成为最活跃、主观能动性最强的公民社会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是建立在公益性的基础之上的,其在开展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精神也充满了社会正能量,对于团结大众、发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5.增加了社会资本
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以及在这些态度之上的价值观的总和就形成了社会资本,而且这种社会资本的累计还关系到国家与地区的稳定繁荣。
社会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社会公众的自愿为促进公共利益而做出的努力,而这些努力也通常在志愿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非营利性组织的本身以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实际上就是一定量的社会资本,而且由于其不断发展以及活动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民主、平等、互惠等精神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也就加深了公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进而也就增加了社会资本[4]。
二、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现状
1.非营利性组织类型多样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社会团体主要包括科协、文联、工商联等九大团体,而且这些团体都具有高度行政化的特点。
当前,以官方的分类标准为依据,我国的全国性社团主要可分为17类:
教育、卫生、体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产业部门、公共事物、新闻出版、环境能源、职业组织、地区组织、个人联谊、信息与技术服务、人文社会科学、企业行业组织、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其它组织。
1999年,清华大学非营利性组织研究所首次以1508个非营利性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在1508个非营利性组织中,行业协会的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22.3%;社会服务类的非营利性组织占15.6%;文化艺术类占11.5%;民办大学类占0.1%。
2.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如今,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通常都涉及多个领域,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平均涉及4.15个领域,有极少数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甚至涉及到十几个领域,甚至有的更多。
在这中间,非营利性组织活动涉及最多的领域是社会服务与调查研究,其次是行业协会、学会,最后是民办大学、民办中小学等领域。
3.社会效益巨大
目前,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府工作与人们的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密切契合着时代的主旋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
实际上,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历程就是社会治理模式与价值观念不断转变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政府改革的不断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在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政府与市场难免会出现失灵的情况,非营利性组织在其中能解决组多现实问题,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5]。
(二)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非营利性组织过多过滥
近些年来,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产生的社会作用业也来越大,但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
部分非营利性组织并没有遵循合法的程序,成立较为随意,而且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职能,也没有社会责任;还有的非营利性组织盲目扩大活动范围,巧立名目企图跨行业发展,地方性组织企图变为全国性组织;甚至要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挂羊头,卖狗肉”,利用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的活动,给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这些“来历不明”、“行为不端”“图谋不轨”的非营利性组织一旦参与了社会事务,就会个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与危害。
2.“官办化”、“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官僚主义的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各种社会组织普遍存在严重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非营利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
有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60%的非营利性组织的领导人员主要是由主管部门的任命或者派遣,或是组织选定然后由主管部门批准。
在这样的模式下,非营利性组织内部就失去了直接的人事任免权,出现了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也使得非营利性组织的工作具有明显的“政府化”与“官办化”,也就远离了公众,失去了“民间性”。
3.专业人员较少,业务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专业成员主要包括三种:
专职工作人员、兼职工作人员、志愿者。
通常在非营利性组织中,专职人员的数量都相对较少,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的数量也相当有限,这说明在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中,专业人员相对较少,而且普遍业务能力较低。
许多非营利性组织资金短缺、人手不够,没有能力开展任何实际的活动,甚至是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由于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造成了组织运行困难,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6]。
4.缺乏科学管理,公信程度偏低
由于我国非营利性组织起步较晚,因此其运行与管理都不够完善,相关机制都不够健全,加之部分非营利性组织自律能力不够,出现与组织目标背离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这样既给社会造成了了一定的危害,也破坏了非营利性组织的形象与公信度。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非营利性组织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例如:
绝大多数非营利性组织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在没有特殊规定或者严格监督的情况下,都没有进行财务审计甚至都没有进行财务报告。
由于管理方面的种种缺失,使其公信度下降,严重阻碍了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
5.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公民对于非营利性组织正确的认识,甚至是非营利性组织的成员对于其所处组织的定位、目标、活动任务等都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了不少非营利性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其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于非营利性组织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这样既限制了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也影响了非营利性组织对于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益性的服务。
由于不少成员参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动机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而是“另有所图”,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营利性组织服务水平[7]。
(三)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组织定位不准确
首先,政府部门没有正确的认识非营利性组织,不少人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只是某些机关单位或者某一行业协会的附属机构,甚至有的人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就是政府安置社会闲散人员的组织。
由于我国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经验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不少的政府官员甚至担心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对于社会稳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或者是担心其发展壮大削弱了自己的职能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利益。
其次,由于我国非营利性组织起步较晚,社会公众对其没有全面的认识,对其定位也就存在着一定的的偏差。
在很多人眼中,非营利性组织是一种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组织,开展的活动也只是公益性的服务,忽略了其在参与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部分非营利性组织的自身定位不够明确,打着非营利的旗号开展营利的行为,甚至与社会脱节,进行不法活动。
由于存在着这些错误的定位,严重影响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
2.组织使命不明确
在我国,由于官僚主义的烙印尚未彻底清除,因此绝大多数的非营利性组织依然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
而且,政府在批准成立非营利性组织时通常具有不同的初衷,这种初衷通常决定了这一组织的宗旨,也决定了这一组织的使命。
而且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人们的公益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就使得社会公众变得冷漠,缺少必要的公益精神与志愿精神。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容易出现组织使命不明确、公信力不足等问题。
3.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非营利性组织限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有严格的限制,这是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法律的壁垒。
另一方面,现行法规和政策上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基本制度建设方面缺少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不少非营利性组织各行其是、无所适从[8]。
4.缺乏正规化的培育
当前,我国政府对于非营利性组织主要采取的是“双重负责、分级管理、限制竞争”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出发点是如何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而不是如何培育与发展非营利性组织。
而且,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主管部门通常都会对非营利性组织采取行政干扰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如上文所分析,这样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内部就失去了直接的人事任免权,出现了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因此也就失去了相应的组织能力与活动能力。
5.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非营利性组织通常都是提供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而且不以追求物质回报为条件,因此,非营利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与资助,久而久之,不少非营利性组织就对于政府部门产生了依赖性,而且,由于竞争机制的缺乏,不少的非营利性组织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另一方面由于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这就使得非营利性组织缺少必要的约束,导致不少非营利性组织效率低、服务质量低[9]。
三、促进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在促进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返还职能
就我国目前的形势而言,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资助。
但现实的情况是政府部门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人是观念过于陈旧,对于其职能有过多的限制。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而言,笔者认为:
政府部门应当摒弃“政府要控制社会”的管理理念,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应当适当的放手,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拥有宽松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势态较好、社会反响良好非营利性组织应该加大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支持力度,并引导其在社会事务中贡献更多的力量。
2.完善法律、放宽规制
由于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起步较晚,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
例如:
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划分各非营利性组织的问题上没有合理的标准,尤其是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制度建设、财产关系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非营利性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非营利性组织的健康发展,以便于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
3.依法管理、依法监督
在现实社会中,非营利性组织并非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甚至也出现了许多“来历不明”、“行为不端”“图谋不轨”非营利性组织,出现了违法犯罪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机关与司法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但是,这也不是说政府机关与司法部门就可以随意行事,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必须是依法管理、依法监督。
在实际工作中,应避免出现部门超越法律的行为。
4.因势利导、善加运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社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来处理各种社会事务是远远不够的,非营利性组织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部门工作上的不足。
对外而言,政府部门由于其受限的方面较多,难以开展深入的工作,而非营利性组织在对外交流中可完成政府部门难以完成的任务。
因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政府都应当重视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对其因势利导、善加运用,解决对内、对外的各种问题。
5.听取意见、鼓励参与
由于非营利性组织具有民间性的特征,因此其更能贴近基层,因此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当鼓励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听取非营利性组织的意见。
政府部门对于非营利性组织应当树立正确的认识,将其视为分担职能的社会实体,与其展开密切的合作,就能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积极鼓励与引导,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壮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0]。
(二)非营利性组织自我完善的举措
1、摆正位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虽然在处理新需求与问题上,政府容易出现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但是政府依然是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
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政府的工作,但是在处理社会事务时,二者是友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是对抗或者取代。
因此,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必须摆正位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求同存异,共同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经济的发展。
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经营管理
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非营利 组织 发展 存在 问题 及其 对策 研究 doc